隨機性的市場
我們大概了解了金融市場因為交易人解讀了各種資訊而造成了波動,例如財報、雜誌、內線消息...
因此短時間之內無法捕捉到一個有意義的訊號,那我們要運用什麼樣的技巧處理金融市場隨機性的問題?
我們再整理一下概念,科學的描述語言-數學,它給了物理、化學...一個精確的定義,一個公式,可一再重複的、透過實驗而被證實,且誤差極小,所以可建立一個完美的數學模型,時間參數對這種可驗證的科學是一種線性的反應,那我們先把它定義為系統內的科學。
而系統外的科學是屬於一種無法經由實驗而得到一致的重複性。
舉個例子,經濟學。
假設經濟學是個科學,那為何受過經濟學訓練的人面對同樣的經濟數據看法常常南轅北轍?
同樣的經濟數據,在不同的經濟體卻呈現不一樣的結果。
我認為是經濟人要用數學這種精確語言來替金融市場建構一個完美的數學模型,但卻模糊了它隨機性的本質!
經濟計量分析將這種想法再往上推進,藉由各種經濟活動產生的數據,設定解釋變數、反應變數以此產生某種從屬的關聯性,似乎把事情複雜化了!
例如指數期貨,究竟是期貨影響了現貨,還是現貨影響了期貨?目前還無定論,所以只要是衍生性金融商品,就只觀察它所寄生的原生宿主就好了。聊到衍生性金融商品,
我想提一下選擇權這個衍生性的金融商品,操作方式複雜,尤其是組合式操作,建議不要操作組合式的,盡量單向操作,如買漲或買跌,沒有所謂的避險操作,金融商品要獲利,就是要風險(風險就是波動),如果做兩個方向的單子,理論上可以抵銷波動,但實務上,實在看不出來有甚麼好處,只是增加了交易成本。
接受股市是一個隨機性的、不合邏輯的市場!
當我們接受了這個觀念,接下來就可以著手解決隨機性這惱人的問題,前面我們了解了股市在短時間之內是無法捕捉到有意義的訊號,因此我們將時間單位定為一天,一天當中的開盤、高點、低點、收盤構成了一支K棒,只單觀察一隻K棒沒甚麼意義,接下來我們就需要用到機率及比對這兩個技巧了。
sauan wrote:基本上, 小弟完全認同這個觀念, 假如認為市場是隨機漫步, 那麼我們必須承認一點, 我們無法猜對市場趨勢, 看不懂行情. 這是基本前提...
隨機性的市場
sauan wrote:這倒未必...
如果做兩個方向的單子,理論上可以抵銷波動,但實務上,實在看不出來有甚麼好處,只是增加了交易成本。
假如說兩筆單, 一筆買call, 一筆買put, 只要市場波動性夠大的往上(下), put(call)的權利金為歸零, 但是call(put)的獲利大到可以 cover put(call)的損失,這樣也是會賺錢. 至於波動性要多大, 要看call/put的權利金而定.
sauan wrote:大大可以再解釋多一點嗎?
接下來我們就需要用到機率及比對這兩個技巧了。
一些不同的想法~~~
sauan wrote:
我們大概了解了金融市場因為交易人解讀了各種資訊而造成了波動,例如財報、雜誌、內線消息...
是滴 , 金融市場是一個"人心"的世界 ,想要用邏輯來100%定義 ,很難 ,因為它反應的是人性...
sauan wrote:
因此短時間之內無法捕捉到一個有意義的訊號,那我們要運用什麼樣的技巧處理金融市場隨機性的問題?
你的問題裡就有答案了 , 既然間之內無法捕捉到一個有意義的訊號 ,那就看長一點吧 ,只是一般人沒啥耐性....
sauan wrote:
我們再整理一下概念,科學的描述語言-數學............
同一個經濟數字有可能是用不同的成份組合 ,當然呈現出來的表現是不同的 ,就像說2個一樣重的背包 ,也許一個裝的是黃金 ,一個裝的是水果 ,當然無法套入......
sauan wrote:
建議不要操作組合式的,盡量單向操作,如買漲或買跌,沒有所謂的避險操作
我根本不建議我的朋友買選擇權 ,管他是做單向還是組合 ,因為都是會賠光 ,
另外 ,做組合單並不是要規避風險吧.........
又 ,只做單邊的選擇權 ,是窮人的原子彈 ,要不就炸死敵人 ,要不就炸死自己 ,速度很快的勒......
sauan wrote:
接下來就可以著手解決隨機性這惱人的問題,前面我們了解了股市在短時間之內是無法捕捉到有意義的訊號,因此我們將時間單位定為一天,一天當中的開盤、高點、低點、收盤構成了一支K棒,只單觀察一隻K棒沒甚麼意義,接下來我們就需要用到機率及比對這兩個技巧了。
我的問題很簡單 ,為什麼是"1天"???
為什麼你覺得用"日k"為單位是有意義的.....
如果是只隨機的誤差變項的存在
應該可以用數學模型把隨機的誤差計算進去
科學不應該只是窄化為可以得到標準答案的理論
而是應該視為發現問題、提出假設、驗證關係的一連串的客觀研究方法
經濟學為什麼沒辦法得到必然結果
應該是由於他的研究情境的不可控制性而導致
經濟學的模型要在一個存在無數變項的環境中進行驗證
而非一個控制良好,可以精確排除其他共同因素的環境
這是社會科學與許多自然科學研究典範上存在的差異
如果硬要在控制的情境下驗證經濟學模型,其結果能帶來的意義似乎也存在疑問
任何現象必然符合邏輯,違反邏輯推演後的結果
應該是因為其他干擾變項的存在,而導致不符預測的結果
只要找出干擾變項的特性,就有可能在模式上排除這個問題
只是社會科學的研究情境中存在的變項太複雜,觀察和控制就已經很困難了
一個中文,各自表述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