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場看起來簡單又有趣,準備一筆錢,打個電話,低點買進、高點賣出,似乎很簡單的一種交易,
卻少有人獲利,交易一兩次獲利不稀奇,難就難在長期獲利的穩定度。
剝開股票、期貨、選擇權‧‧‧這些難懂複雜的金融商品,單純一點,它就是一種交易行為,
不管它有沒有實體交割物,我們都是期待它產生價差以藉此獲利,這種交易行為已存在了這麼久,
為何還沒像其它科學發展出一套較為完美的數學模型?
問題就出在隨機性!
任何金融商品只要是在公開市場買賣,都免不了扯上隨機性!先簡單定義一下隨機性好了,
就是振幅(價格波動的幅度)在你取樣的時間裡無法得出一個有效度的、有意義的推論。
例如左側這張圖,

大盤一天活動的狀況,在取樣時間為三十分、一小時、三小時‧‧‧都是一種無意義的波動,以一天四個半小時為時間樣本,產生了開盤、高點、低點、收盤及成交量五個數字,前四個數字構成了一個K棒,反映了交易人對這支商品的評價,成交量則反映了交易人參與市場的熱度。
先來解釋金融市場為何是隨機性的,首先,我們模擬一支只有一百人參與的股票,每一天的時間樣本裡,交易人接收訊息,有來自電視、財金雜誌、財務報表、技術分析,種種訊息經過交易人的心智過濾,做出決策,也因此產生了價格上的波動。
做個簡單的流程,金融標的物→資訊產生→交易人接收→買賣行為。
我們要擷取的訊號就是在最後一段,買賣行為。因為我們無法判斷交易人對其金融標的物的評價,財金雜誌、財務報表,這些文字訊息由不同背景的交易人解讀出來之後的反應也不同!
我想可能是從小我們每個人的經歷不同,我們判斷一件事情的基礎,很多都是來自於比對,你的記憶部位儲存著各式各樣的檔案,遇到相同的或不同的事情,隨即開始比對,做出對自己有利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