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九成垃圾碳信用」亂象與「合規碳信用」洪流的正面衝撞! 你買了嗎?

何謂「垃圾碳信用」?
所謂 垃圾碳碳用(junk carbon credits)指的是在自願碳市場(VCM)中流通、但缺乏實質減排或合規效力的碳信用。其典型特徵包括:
* 三無身分——無主權授權 (LetterofAuthorization,LoA)、無對應調整 (CorrespondingAdjustment,CA)、無獨立第三方完整度評級;也就是沒有跟NDC國家自主貢獻連結的MO減緩成果!
* 品質失真——基線高估、額外性不足、永久性與滲漏監控薄弱,導致實際減排量被嚴重誇大;如不符聯合國A6.4與ICVCM的碳信用核心原則CCP 的標準及原則。
* 價格畸低——多為早期 CDM/VCS 舊批次或可再生能源、早期能效等減量額度,國際二級市場成本僅 1–4 美元/噸;就是越早的碳信不要買,要買以碳移除CDR 與合規等級的碳信用。
* 合規失效——無法滿足《巴黎協定》Article6 或各國 ETS/碳費抵換要求,一旦面臨SBTi、ISO 14068-1、 CORSIA 等法定驗證即失去抵銷資格;這已經市場合規的基礎及市界潮流!
* 聲譽風險高——被國際媒體和 NGO 批評為「漂綠工具」,企業持有後可能引發財報減值與訴訟。
簡而言之,垃圾碳是價格便宜,卻沒有實質減排價值,更無法在合規市場抵銷排放的「垃圾貨」。它之所以仍充斥市場,正是因為不肖仲介將其包裝成「入門投資」誘餌,等著認知不足的買家入局接手——彷彿股市的炒作籌碼一般。瞭解其本質,才能看清台灣市場為何會被垃圾碳淹沒,並在後續章節提出對策。
P.S: 合規碳信用暨垃圾級自願性碳信用即時盤價,請參考以下連結!

https://carboncredits.com/carbon-prices-today/
台灣「九成垃圾碳信用」亂象與「合規碳信用」洪流的正面衝撞! 你買了嗎?

一、劣幣驅逐良幣:台灣市場何以充斥九成「垃圾碳信用」? 你買了嗎?
2022 以來,國內外仲介大舉掃入早年 CDM/GS/VCS 舊批次減量額度,再以「國際碳權包」之名流入台灣。這些批次多屬三無產品:無主權授權 (LoA)、無對應調整 (CA)、無獨立評級;自然為本解決方案"NbS"成本僅 2–4 美元/噸,甚至號稱技術為本解決方案的 “Technology-based Solution (TbS)” 的舊TbS 項目低於 1 美元,却在島內被炒作垃圾碳到三、五十美元或以上。
另據國外媒體去年痛批「企業沉迷廉價垃圾信用抵換」正讓氣候治理倒退 ,如殼牌石油! 買家被「量大、價平」迷惑,卻忽視《巴黎協定》第 6.2 與 6.4 條早已把合規碳信用與自願型垃圾碳劃出楚河漢界:無 LoA/CA 者不得計入東道國溫室氣體帳簿,更無法在 CBAM、CORSIA 等法定機制抵銷。當買家要求憑證,這些高價買來的廉價批次就會瞬間歸零,並觸發財報減值與投資人訴訟風險。
Google 去年七月就放棄舊思維"碳中和",擁抱NZE淨零排放!目前的耐久 CDR 市場「一超多弱」,微軟既是最大買家也是價格風向球(參考以下連結);若沒有更多企業加碼採購,高耐久 CDR 難以快速擴產、降本。對想跟進的台灣企業而言,先鎖定有 LoA+CA 的 NbS 移除型,再逐步投入高耐久 TbS移除型,才是務實且合規的進場策略。

二、舊 CERs /VERs/VCUs的「穢土轉生」與全球合規化新浪潮
2.1 CDM/CERs 轉向 A6.4SB/A6.4ERs
依 UNFCCC 規定,欲延壽的 CDM 專案須在 2025 年底前完成移轉申請,並重新審核額外性與永續效益;仍有最多 9 億噸舊 CER 可能試圖「改頭換面」進入新機制 Carbon Market Watch。換句話說,不是所有 CER 都能升級成功為A6.4ERs──低品質批次將被篩出並最終報廢。
2.2 國際標準全球正在全面搶建 MRA機制
ART-TREES、Gold Standard、Verra 正與印尼、越南、哥倫比亞等國洽簽互認協議互簽中;只有完成 MRA、取得 LoA,並在其國家系統註冊減緩成果,專案才可能獲得 CA于以移轉,進而取得合規身分。
2.3 Article 6.2 雙邊 ITMO 熱絡
日本-越南、瑞士-泰國、新加坡-巴布亞等MRA雙邊協議陸續生效;首批 ITMO 均價突破 40 美元,與 VCM 低價形成巨大落差,顯示「合規溢價」已被市場普遍認定。

三、台灣市場為何特別脆弱?
3.1 監管真空:氣候變遷因應法雖預計 2025 徵碳費,但抵換規則尚在預告;缺乏「三證」審核,讓低質額度長驅直入。就修法或另立子法行之。
3.2 資訊落差:部分賣家妄稱「碳權EA 可跨國交易」,刻意混淆排放配額 (EA) 與碳信用 (CC) 的本質差異,拿EA價格買CC的垃圾價。事實上,全世界尚無國家出口本國 EA 供國際抵銷。有的只是CC,才是各位口中的"碳權"! 我看環境部目前在有改說法,但還是要加強宣導才行,讓騙子騙不下去。
3.3 財報誘因:許多上市公司急於在永續報告列出「碳中和」,卻未建立碳會計準則,導致以帳面高價購入低質批次,埋下漂綠的減值炸彈。CDP、ISO 14068、SBTi、CORSIA...等都有要求揭露碳信用。
3.4 人才斷層:碳市場顧問取得「三週證書」便自稱專家,連 LoA、CA、MRV 基礎概念都不清楚;真正具 Article 6 操作經驗的專業人力寥寥可數。更還有騙課的偽專業機構,那種自已印證書、專教錯誤碳知識的補習班、用自己編的盤查抵換方式去給客人宣告碳中和,還有那個什麼聯合國或劍橋之類的國際認證.....漂綠之族繁不及備載!

四、價格真相
放眼全球碳市場,各類碳信用的「合理價格帶」其實早有共識。首先,就 NbS(自然為本解決方案) 而言,針對「避免排放」類別──例如 REDD+ 保護雨林——在國際品質評級機構(BeZero、Sylvera)列為中高等級的批次,近一年成交大多落在每噸 7 至 10 美元;若同時符合政府互認(MRA)並獲得對應調整,才可能上探 15 甚至 20 多美元。若屬於「移除型」的 NbS,如大面積造林 (ARR) 或泥炭地修復,因固碳量可直觀量測、永久性相對較高,優質批次的市場價格可提升到 20 至 70 美元之間。

反觀 TbS(技術為本解決方案),情況截然不同。最廉價的「減量型」專案——如早期可再生能源或節能改造——在國際二級市場僅剩 2 美元上下(現貨劣質的都不到一美元),這些未來都將不被用於抵換,現正市場淘汰中;一旦聲稱 TbS 卻報價介於 20 至 40 美元,買家就應立即提高警覺:極可能只是被換了新包裝話術的舊減排額度。真正的 高價TbS「移除型」——例如生物炭、BECCS 或 DAC——目前普遍成交在三位數:生物炭約 100 至 200 美元,BECCS 接近 400 美元,DAC 更動輒 500 美元以上。低於百美元的“技術移除”多半並非真正將二氧化碳永久封存,而只是把一般減排額度改名出售。

在台灣,許多仲介以 2 到 4 美元進口上述 NbS 避免型或 TbS 減量型的舊批次額度,甚至有些成本不到 1 美元,然後掛上「國際碳權」、「科技碳匯」等華麗標籤,轉手喊價 30、50 甚至 80 美元,溢價十倍起跳。更有甚者,會把低成本的可再生能源額度硬說成「前沿 TbS」,或者把普通 REDD+ 形容成「高端 CDR」這都是錯誤的市場語言,混淆減量與移除的本質差異。只要企業或審計單位稍加比對國際行情,就能看出這種價差背後的品質缺口。

台灣「九成垃圾碳信用」亂象與「合規碳信用」洪流的正面衝撞! 你買了嗎?

簡而言之,全球接受度最高的價格規律是:NbS 避免型低於十美元屬合理區間;NbS 移除型則在二十美元以上才算穩健;真 TbS 移除型非百美元不可。凡是價格與此脫鉤、又拿不出 LoA、CA 和獨立評級三項基本證明的交易,極可能就是「垃圾碳信用」的二次包裝。守住這些常識門檻,才能避免為高價泡沫買單。

五、國際龍頭企業早就用腳投票CDR,拒絕垃圾碳信用!
5.1 微軟:已與 65 家供應商簽下長約,累積採購近 3,000 萬噸高耐久 CDR,單筆合約價格約 350 美元/噸。
5.2 Google:2023 年正式停止大量採購傳統抵換額度,將淨零策略全面轉向碳移除與 24/7 零碳電力。
5.3 Apple:恢復基金 (Restore Fund) 攜手供應商投入至少 2 億美元,目標每年移除 100 萬噸 CO₂,同時要求嚴格的完整度門檻。
5.4 Amazon:在最新永續報告中把投資重點放在 DAC、生物炭等耐久 CDR,以支援 2040 淨零承諾
亞馬遜永續發展。
5.5 Airbus:與 1PointFive 簽下 40 萬噸 DAC 移除額度長約,為航空業率先鎖定高耐久 CDR。

台灣「九成垃圾碳信用」亂象與「合規碳信用」洪流的正面衝撞! 你買了嗎?

台灣「九成垃圾碳信用」亂象與「合規碳信用」洪流的正面衝撞! 你買了嗎?

這些案例共同說明:國際買家已大舉撤出 REDD+ 與早期減量型 TbS,轉而鎖定可計量、可驗證、永久性高的 CDR。他們願為真正有效的移除方案買單,而不是再為別人口袋裡的「便宜碳」買單——這正是台灣產業必須即刻跟上的新規則。

六、結語|撕下「垃圾碳信用」幻象,迎向合規大時代:先守住「三無」紅線
台灣碳市場若要脫離「九成垃圾碳信用」的汙名,第一步就是對任何碳信用堅持 「三無即三拒」──無主權授權(LoA)、無對應調整(CA)、無獨立第三方評級,一律拒收、拒買、拒入帳。這條紅線不僅是巴黎協定下合規與否的最小公約數,更是企業免於未來財報減值、貿易壁壘與漂綠、聲譽風暴的最後防線。

守住「三無」紅線,是台灣企業參與合規市場的起點;提早布局高品質 NbS 與耐久 TbS,才是撬開國際淨零門檻的槓桿。 別再讓低價垃圾碳占據資本與心力,唯有徹底體檢、鏟除三無批次,才能真正把資源投入可計量、可驗證、可持續的合規碳信用,為台灣的產業轉型與全球競爭力爭取一道安全且長久的護城河。

碳市場風向之風起雲湧_微軟
https://www.microsoft.com/en-us/corporate-responsibility/sustainability/carbon-removal-program
https://vocus.cc/article/68771b83fd89780001394c3c
2025-07-30 10:36 發佈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