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對台灣的物價通膨很有感 但是聽到不少人的薪資成長也是很驚人
比方科技業半導體和IC設計產業 年收300以上都算基本款
還有餐飲業請人也是五萬月薪起跳 那這樣好像年收最低都60以上?
可是有時也會聽到傳產 南部服務業 旅遊觀光業拿不到三萬的月薪
這樣好像是比外勞還差? 聽說外勞都拿月薪3~4萬以上?
寫這篇主要是希望有人可以分析一下目前台灣的薪資分布
看新聞還有聽周圍的人講 有很大落差 有極高也有極低的
希望聽到更真實的分佈 謝謝
                                    
            ---------------------------------------------------------------
寫這篇主要是希望有人可以分析一下目前台灣的薪資分布
和 Gemini 的對話
您好,您觀察到的現象非常敏銳,這也確實是目前台灣社會和經濟學家們熱烈討論的議題。您聽到的高薪與低薪並存的狀況,並非空穴來風,而是真實反映了台灣薪資結構的「M型化」或「K型復甦」趨勢。
簡單來說,就是 高薪行業的薪資天花板不斷被推高,而低薪行業的薪資卻停滯不前,甚至被通膨侵蝕,導致中產階級的感受相對被剝奪,貧富差距日益擴大。
以下我將從幾個面向為您深入分析台灣目前的薪資分布狀況:
1. 整體薪資概覽:中位數 vs. 平均數
要理解薪資分布,我們必須先看兩個關鍵數字:平均數與中位數。
平均薪資:將全台灣人的薪水加總後再除以總人數。這個數字很容易被極端高薪的人拉高,所以有時會失真。
薪資中位數:將全台灣人的薪水由低到高排序,取最中間那個人的薪水。這個數字更能反映一般大眾的真實薪資水準。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的最新2023年(民國112年)全年受僱員工薪資統計:
全年總薪資平均數為 70.4 萬元 (約月薪 5.8 萬元)。
全年總薪資中位數為 51.8 萬元 (約月薪 4.3 萬元)。
分析:平均數比中位數高出近19萬元,這代表有超過一半的受薪階級,年薪是領不到70.4萬的。您感受到的「高薪驚人」拉高了平均值,但大多數人的真實情況更接近中位數,也就是月薪4萬多元。
2. 薪資分布的真實樣貌:金字塔頂端與底層
我們可以進一步將薪資拆成十等分(D1-D10)來看,更能理解分布的懸殊:
薪資十分位數 2023年全年總薪資 約當月薪 累積人數比例
最低10% (D1) 30.8 萬元以下 2.5 萬元以下 10%
D2 36.7 萬元 3.0 萬元 20%
D3 42.2 萬元 3.5 萬元 30%
D4 47.3 萬元 3.9 萬元 40%
中位數 (D5) 51.8 萬元 4.3 萬元 50%
D6 57.3 萬元 4.8 萬元 60%
D7 65.0 萬元 5.4 萬元 70%
D8 76.2 萬元 6.3 萬元 80%
最高10% (D9) 97.1 萬元以上 8.1 萬元以上 90%
最高5% 124.9 萬元以上 10.4 萬元以上 95%
匯出到試算表
資料來源:主計總處。此處為簡化呈現,D9以上通常用區間表示。
分析:
低薪困境:全台灣有將近 30% 的受薪階級,月薪在3.5萬元以下。這完全吻合您聽到的傳產、南部服務業、觀光業不到三萬的說法。這些人的薪資甚至低於基本工資加上加班費後的外籍移工。
高薪族群:最高10%的族群,年薪接近百萬,是底層的3倍以上。而頂尖的科技業人士,正是落在這群體甚至更高的地方。
3. 行業間的巨大鴻溝
您提到的產業別差異,是造成薪資M型化的主因:
A. 高薪產業:科技業的「超級引擎」
半導體與IC設計:這確實是台灣薪資的「天選之人」。受惠於全球供應鏈的關鍵地位,這個產業的薪資結構完全不同。
年薪300萬:對於聯發科、瑞昱、台積電等一線大廠的資深工程師或主管,計入分紅與獎金後,年薪300萬甚至更高是常見的。但這絕非「基本款」,而是指有一定年資與能力的專業人士。剛畢業的碩士新鮮人起薪(含分紅)約在150-200萬之間。
結構:他們的薪資主要由「高底薪 + 巨額分紅/績效獎金」組成,分紅的金額往往是底薪的好幾倍,這也是薪資總額驚人的主因。
B. 特殊缺工行業:餐飲業的「高薪搶人」
月薪五萬起跳:這通常是 特例而非通例。主因是疫情後內需大爆發,但餐飲業長期被視為低薪高勞動的行業,導致嚴重缺工。
目標對象:開出五萬以上薪資的,通常是針對「有經驗的廚師」、「儲備幹部」或在台北市等高消費區、知名連鎖品牌的特定職缺,希望能吸引人才回流或跳槽。
普遍情況:一般餐飲服務生的起薪,多數仍在3.2萬至3.8萬之間徘徊。所以「年薪60萬」在餐飲業仍是相對高薪,而非普遍現象。
C. 低薪產業:停滯的困境
傳產、南部服務業、旅遊觀光業:這些產業的特性是「內需導向」、「勞力密集」、「利潤率較低」。
薪資不到三萬:這在上述產業中非常普遍,特別是南部地區或非都會區。許多基層作業員、飯店房務人員、小型旅行社OP人員的起薪,常常僅略高於基本工資(2024年為 27,470 元)。他們幾乎沒有分紅,薪資成長也極其緩慢。
4. 外籍移工的薪資比較
您的觀察點很犀利,這確實是許多基層勞工心中的痛。
產業移工:適用《勞基法》,基本工資與本國勞工相同(27,470 元)。但他們為了賺錢,通常會拚命加班。在工廠訂單穩定、可以「加好加滿」的情況下,月薪實領 3.5萬至4.5萬 是很常見的。
社福移工(家庭看護):過去薪資偏低,但近年因缺工已數度調薪,目前新簽訂的合約月薪多在 2.3萬至2.5萬 以上(雇主通常還需負擔食宿與就業安定費)。
結論:一個拚命加班的產業移工,月薪確實可能高於一個無法加班、或公司沒有加班費的本國基層服務業勞工。這更凸顯了部分產業低薪的嚴重性。
總結:為何會有如此巨大的差異?
綜合以上分析,台灣的薪資分布圖呈現出一個極度不均衡的樣貌。您可以想像成 一座由「護國神山」撐起的台北101,旁邊卻圍繞著許多低矮的老舊平房。
產業結構:台灣的經濟命脈過度集中在以半導體為首的資通訊產業,這些產業能賺取全球的利潤,自然能發出世界級的薪資。
全球化 vs. 在地化:科技業是全球競爭,薪資必須與國際接軌;而多數服務業、傳產是島內競爭,薪資天花板受限於國內的消費力與低毛利的現實。
知識與技能溢價:高技術門檻的行業(如IC設計)人才供給有限,需求卻極大,薪資自然水漲船高。而取代性高的基層勞力工作,議價能力就非常低。
因此,您聽到的各種說法都是真實存在的切片,只是它們分屬於天秤的兩端。台灣社會的挑戰在於,如何在享受高科技產業帶來經濟成長紅利的同時,讓涓滴效應(Trickle-down effect)能更有效地流向底層與停滯的產業,避免社會因薪資差距擴大而產生更嚴重的對立與剝奪感。
Canvas
圖像
Gemini 可能會出錯,請查證回覆內容
        內文搜尋
    
    
 從 APP 打開
從 APP 打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