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垃圾、全都是垃圾!別再說你買了碳權,其實你可能只是買了一張「看起來像碳權的紙」!

現在很多人說碳權、碳交易、碳資產....一大堆? 還有「碳會漲、快搶購」的銷售話術,搞得大家都很怕落後。
但真相是──台灣現在根本沒有CAP總量管制下的「配額碳權」制度!

我們目前買得到的叫做「自願性碳信用(VCC)」,這跟真正的碳權差很多。
所以,你還在買垃圾碳信用嗎?

那什麼是自願性碳信用?
簡單講就是:有些國外的單位(像 Verra、Gold Standard、Puro.earth)幫你計算「你這個專案有減碳喔~」
然後把這些「減碳量」變成一張憑證,說你可以拿去做ESG、做企業報告,讓你說「我對氣候有貢獻」。

但這東西本來就不是政府核發的碳權,也不能拿來抵碳稅、抵碳費。

那台灣有沒有自己的制度?
其實有,但還在準備中。

重點來了:
未來這個「可以抵費用的碳信用」裡面,有可能會開放使用部分國外的自願碳信用(VCC)。
但!不是全部的 VCC 都能用,政府還要設定哪些符合資格,哪些不行。

那現在市場上的問題是什麼?
最大的問題就是——

太多人在賣那種「聽起來好像很高級、但其實沒有用」的碳信用,還會跟你說:

「現在歐洲碳價一噸都七八十歐元,我賣你三十美金超便宜!」
「你現在不買,未來一定後悔!」
「你看誰誰誰企業都買了幾萬噸了!」

但是這些話術問題超大:

歐洲的碳價是政府的配額價格,不是你這種垃圾VCC能比的
很多專案用的是過時的方法學,國際老早都不認了
有些專案還根本沒取得地主國的登錄,根本不能合法國際轉讓
有些信用根本不是「真的有減碳」,只是「本來可能會排,後來沒有排」,也就是模擬出來的

那什麼才是有用的?
未來NZE 淨零 SBTi ,根本不能使用避免、減量型碳信用,已加速了它的碳信用˜垃圾化!
現在國際上最被重視的,是叫做 CDR(碳移除型)碳信用。
意思是,不是「減少排放」,而是「把大氣裡的碳真正移除掉」。

比如:
生物炭(Biochar)
海洋封存
碳礦化
直接空氣捕捉(DAC)

這些才是真正能說「我讓地球少了多少碳」的憑證。
而且這些CDR 碳信用,被國際大企業、SBTi、ICVCM都認可,連微軟、Google 都在買。

所以重點是什麼?
不是所有碳信用都有用,要看它有沒有真實環境效益,有沒有合規價值。
台灣目前雖然沒正式開放VCC作為碳費抵換,但未來可能部分開放,要看品質與登錄狀況。
不要聽信行銷話術拿「歐洲碳價」來騙你買不合格的東西。
想做真的對環境有幫助的事,請選擇「碳移除型」的碳信用或符合巴黎協議A6.4的碳信用或ICVCM CCP原則碳信用。
未來碳信用,還會走向合規化,也就是主權化!
未來要買國外碳信用,最少得要有LoA,要有MRA雙邊承認下,且為東道國的 MO/NDC,依巴黎協議A6.2來走!
我們支持碳市場,也支持真的想做ESG、淨零的企業。

但要做,就做對。
別花錢買一堆「未來不能用」的紙,還被拿來說嘴你幫地球了。

如果你想知道你手上的碳信用是不是有用,我可以幫你看看。
也歡迎大家一起交流怎麼看懂這個複雜又重要的市場。
2025-05-12 22:22 發佈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