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債券ETF避稅好選擇

海外債券ETF避稅好選擇

投資海外債券的好處就是可以避免股利所得稅

很適合20%以上的人!所以我才會趁之前債券ETF大恐慌時

把937B、945B都佈局好!

2024-09-11 19:50 發佈
文章關鍵字 海外債券 選擇
用1億當範例,會不會有點搞笑?能這樣買的有幾人?
不過以945B目前配的當現金流還真不錯,希望能繼續保持下去
年配700萬+國內所得300萬 =1000萬
扣掉海外所得免稅額750萬
剩250萬需繳海外所得最低稅負20%
需繳稅50萬
mike484

如果國內所得30萬,如扶養2個小孩,預估約繳23萬所得稅,250萬需繳海外所得最低稅負20% ,需繳稅50萬,所得稅取(50萬,23萬)最大值,所以會多繳27萬的所得稅

2024-09-14 8:15
INNOCE wrote:
年配700萬+國內所得300萬 =1000萬
扣掉海外所得免稅額750萬
剩250萬需繳海外所得最低稅負20%
需繳稅50萬


國內ETF買完就運氣很好的全借出去(假設分散很多筆,每一筆利息收入都低於2萬元 = 證券商發息時不先扣10%稅金),利率0.1% = 利息100,000 (10萬)
然後借走的人直接拿去交易。原本的利息變成權益補償 = 0股利所得稅+0二代健保費 (因為帳務上會變成交易所得,且目前證券交易所得是不用繳稅的。)

最後一年所得=7,000,000權益補償 + 100,000借出利息 = 7,100,000。
而且權益補償7百萬部份免繳稅。

借出拿到的10萬利息,則需要依照各人租賃所得來計算課稅
aka 繳的稅金遠低於全買國外債券ETF。

國外標的ETF買太多,同引言超過部份是要繳高額稅金的。

結論:投資不能只看譁眾大標題。
自己想清楚,小心陷阱才是理財之道。


補充:國內股票標的ETF,如一些高股息ETF,其配息組成中並不是100%都來自ETF持有標的的股票配息,反而會有很大比例是交易所得。
換句話說,就算不借出,7百萬的配息並不是全部需要課稅
只有其中的2~5成(實際比例請參閱各ETF配息時發放的收益分配通知書內容來計算)需要課稅與健保補充費。

以下為實際例子。
0056今年7月除息,配發1.07元。
這1.07元,收益分配通知書刊載的配發內容是:
約54%的「國內財產交易所得(76)」
約19%的「87年以後股利或盈餘所得(54C)」
約27%的「收益平準金」

這其中,真正需要課稅的,只有「87年以後股利或盈餘所得(54C)」這一項。
一樣拿年收700萬配息=單季175萬計算,這次除息需要課稅的部份,只有175萬*19% = 33.25萬左右。
一樣拿28%稅率計算,只需要課徵9.31萬。
(再簡單算一下直接乘以4,也就是實際課徵約37萬左右)

也就是說,如果股利所得稅要年繳到196萬,實際上只花一億本金是沒法達成的

而且,健保補充費也是只用「87年以後股利或盈餘所得(54C)」這一項在算。
所以實際上,就會遇到ETF配息超過2萬元,但卻免徵2.11%健保補充費的狀況,
因為54C的配發還未達2萬元
英英間LKK

以0.1%出借費率太低了。拿來做短好過好幾倍。至少要1%,不能太便宜短線客。

2024-09-12 11:58
明月下的清風

能儘量借出去節稅重要,還是賺出借費重要?這就看持有人自己的考量。PS:如果借券成本低廉,很多借券者因此不會很快歸還,也就是說對於季配或月配ETF來說,很有機會跨多期出借,而達到節稅目的

2024-09-18 12:59
權益補償不是會當作租金收入?
併入國內所得*稅率
mike484

上文講的很清楚,權益補償不會當租金收入,只有借劵利息列租賃所得

2024-09-14 8:08
欽欽欽 wrote:
權益補償不是會當作租金收入?
併入國內所得*稅率


1.「權益補償」的計稅方式有兩種。

第一種是借券者借到後,抱著不賣參與除息,這種就要依照租賃課稅方式計稅
(應該很少借券者會這樣做。
畢竟借券者無法指定要借誰持有的證券/ETF,參與除息還會拿不到配息,加上除息後面額變低的機會大增,還有以日計算的借券成本,都對借券者不利。)

第二種(也是最常見的),借券者除息前,將所借到的證券/ETF售出。(比如借券者想要鎖利)。
這種就是以證券交易所得的方式計稅

相關請參考舊文: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91&t=6400425&p=4

2.目前證券交易所得是不課稅(沒有證所稅),這也適用權益補償的第二種狀況。

3.出借的租金(也就是本樓範例中的0.1%計算出來的10萬租金),則是依照個人的租賃所得課稅。
另外上面也有提過,如果單一出租所得低於2萬,證券商不會先扣10%稅金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