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從土地、房地產的經濟租理論出發,分析了二百年來的美國和全世界的景氣規律,幾乎每18年就是一個大崩盤的循環。作者分析的資料很多,隨手拍拍。



我個人對總經不太懂,自己理解作者的原型似乎是這樣的,請大家指正我有沒有理解錯誤:
景氣要復興前,土地和房價會先漸漸變高,因為那是最有限且必要的自然資源,銀行也很樂意貸款給建商和投資客買地。當大筆熱錢一直湧入土地市場後,銀行的蓄備金慢慢也不夠了,只好升息(作者說錢也是商品,當商品缺時就是漲價,錢的漲價就是升息),然而一升息很多中小企業的貸款利息就還不出來,導致呆帳越來越多,銀行和企業都可能面臨倒閉,大家也不敢或等更低點時才願意再拿錢出來投資,景氣就大衰退了。
不知長期關心總經的大大們,覺得在台灣是不是也是這樣的循環呢?如果不是,可能是什麼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