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朋友跑去東京看日本移動展
看完就在群組中分享他嘆為觀止的心得
尤其看到BYD的U8電動越野車可以原地360度旋轉
不需要在底盤另外有齒輪或是馬達
只用四個輪胎就完成這功能
反觀日本、歐洲或是韓國的車廠
沒有一家做得到
日本一堆車廠還在展示有如動畫的漂亮外型
但沒有一台有脫離燃油車的框架
況且這台車在涉水前進的高度
居然高達100公分
那高度連我那台RRS都做不到
可見其在工程上組裝精密的程度
但這車價,只有RRS的四分之一
比亞迪在2008年獲得巴菲特的投資
我們鴻海的郭董還在大罵
沒有人知道當時巴菲特投資的真正原因
但這十幾年來BYD的發展,終於驗證了巴菲特與蒙格的眼光
現在
鴻海雖然成了世界最大的電子代工廠
但毛利率已經很久沒有超過10%以上
一直貼著蘋果的訂單生存
只要看蘋果的下單、抽單、延後訂單或追加與否
就可以知道鴻海的業績會如何
BYD正帶著旗下的電動車強攻日本、歐洲
引起日本、德國百年車廠的驚訝
我們的鴻海與裕隆合資的電動車還在測試中(或稱是少量生產中)
鴻海還去創個MIH平台
還是想做電動車相關的代工
對於整車製造與品牌經營
看起來是沒什麼興趣
同樣的強人經營
不同的風格、不同的目標、不同的選擇
只要十幾年,就造就不同的成果
鴻海立下的經營門檻
除了數量與利潤外
我們看鴻海的專利
大多數都是在製程上,創意上很少著墨
把心力注重在製造上
大力併購上下游,做到垂直整合
只要踏進了什麼行業,就是買買買
連經營品牌都不擅長
從最早的Infocus到後來併購的SHARP
品牌的經營遠不如製造上的風光
要說這是台灣企業的宿命也可以
在台灣這塊彈丸之地上
早期家庭即工廠
而且人口少、內需有限,自然不容易去想創造需要大力燒錢的品牌
研發費錢又費力,還不見得會成功
所以,這就是台灣早期產業發展的致命缺點
朋友給我一個結論
就是當他看了日本移動展後
日本媒體對中國電動車的戒慎恐懼
前陣子也去看了慕尼黑車展
德國媒體也是類似的反應
當年燃油車的幼稚園生
現在靠著電動車可以降維打擊了
他覺得未來的汽車生態恐怕要改寫
中國的製造品質當然還要再加強
但這只需要幾年的光景就可以做到
過去的海爾就可以看出來
但創意與創新,不是一蹴可及
當我認真的去把TESLA的車款
與BYD、小鵬、蔚來電動車去做比較完
都可以輕易的知道
中國的電動車廠商已經脫離了仿冒的階段
鴻海要去競爭這市場,只能說很難了
技術不如人家、價格還比人家貴、量產上也是輸、成本降低有限
三大難題不解決
鴻海想憑著2258的一半股權
想要搭上電動車的風潮起飛
讓股價上漲破200、300
有如阿婆生子,難啊......
所以,鴻海高層應該早就心知肚明
不敢做也不想去做整車行銷製造
只想代工、只想做零組件製造與組裝
在燃油車當道的年代
全世界也僅有一家可以全車代工的車廠勉可生存
電動車時代
鴻海想要靠著電子代工的優勢打進汽車業
唯二機會就是在地化與差異化
只是這都不是鴻海原先的優勢所在
所以,鴻海才一直去不同的地區成立與購併電動車公司
幾億幾億美金就這樣砸進去,小股民們就只能拭目以待
偏偏我們01版上每天喃喃自語做YT的人
還在鼓吹幻想以後股價可以漲到200以上
對公司高層所講的話從不懷疑
只能說,小股東不自己成長,嚴厲監督公司高層的決策
就等著被割韭菜
現在表面上雖然每年EPS10、可領配股息5的風光
但地緣政治與品牌廠商代工風險度分散的轉移
未來的成長就是有限
前一季業績不是有大成長嗎?
但股價怎麼還是沒什麼動靜
如果只是想著要收著固定收益的配息配股
鴻海雖然不是台股排行前20名內,但也算穩定保守的選擇
但若是想要藉此財富自由、累積數年後有複合式爆發性的成長
我只能說
還有更好的選擇
穩定收息伴同股價隨指數成長
在鴻海身上,從過去十多年的軌跡來看
是件幾乎不可能的任務
連買台股的0050都比投資鴻海強
只能說
強人的英明領導有賞味期
不只是鴻海
大家可以看看台股過去的明星
現在還符合這稱號的還有多少?
你有需要與股票天長地久嗎?
當然包括高鐵, 地鐵也全是用電的
這樣未來光交通這塊使用汽油的比例未來在大陸也會降到很低
這樣以後國際油價漲跌也就不怎麼影響大陸了
反而影響的會是仍然依賴石油做為主要燃料的"落後"國家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