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分析到底有沒有用,這個問題,爭論了一百多年
直到今日,仍有外行的人在討論這一塊
孫子兵法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小弟就用最白話文告訴大家,誰在用技術分析吧
眾所皆知,機構使用程式交易的比率越來越高,更有甚者,宣稱正在訓練AI操作股票
我想問大家一個6歲小孩的問題
請問程式交易,既然是程式,那就要輸入參數
這個參數,是用什麼做參數??
是用盈餘,營收嗎?
如果是,那麼你會發現市場成交量大幅萎縮,因為,在美國,三個月才公布一次財報。程式交易,三個月只會交易一次................
有可能嗎?
只要腦袋還能運作的朋友就知道
不可能
所以,程式交易,簡單來說,就是自動化技術分析交易
看懂嗎
看懂嗎
看懂嗎
程式交易=技術分析交易
在華爾街,幾乎不會有大佬會在這邊跟你討論技術分析有沒有用
因為,大佬都在使用技術分析
程式交易,每一家機構使用的複雜參數不同。
最簡單的參數,有突破交易。有停損交易。型態交易。這一點就有千萬種變化
唯一不變的就是,參數通通都是來自於技術分析的成果
幾千億美金的交易,都在使用技術分析
~~~因此孫子兵法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身為投資人,你不知道你的敵人在哪邊設下伏兵。在哪邊會全軍出擊。除非你是項羽,某則,我很難相信你可以全軍破敵
最常聽到的說法是,技術分析賺不到大錢
沒錯,這個說法,狹義上來說,沒錯
因為技術分析無法預測長期走勢
又或者說,較難預測
但,身為一個有史以來最強的投機家之一的我
想問您。您難道不能修正一下,或者融合基本面分析嗎
超級績效作者,全美投資冠軍。經典書籍:金融怪傑,裡面提到的其中一個怪傑Mark Minervini
很清楚地提到,贏錢,必須將基本分析與技術分析共同使用
所以,我更簡單地闡述一下這個概念
如果想用技術分析賺到大錢
投資人可以採用技術分析,找到最佳的進場點
之後
只要使用技術分析,設定停損點,確保這筆交易穩贏之後
您大可開始使用基本面分析,去跟他賭,盈餘營收長期成長。並且長期不用去理會未來的走勢
讓他長10倍,或者一百倍
這樣您就不會被技術分析的極限效能給限制
~~只要學會不輸錢,你自然就會賺大錢了~~傑西,李佛摩
本文結論
不會使用技術分析的朋友,在AI時代,根本就是投資界的羔羊,隨時準備被痛宰
要知道,世界上大筆資金,怎麼運作的,在什麼時候,會做哪些決策
您才有機會打敗他們
您可以否定這個看法
但是您無法否定,世界上有幾千億美金的資金,都在使用技術分析進場跟出場
共勉之
股海出擊 wrote:
因為,大佬都在使用技術分析
程式交易,每一家機構使用的複雜參數不同。
最簡單的參數,有突破交易。有停損交易。型態交易。這一點就有千萬種變化
唯一不變的就是,參數通通都是來自於技術分析的成果
幾千億美金的交易,都在使用技術分析
這說法頗有問題。
幾千億美金的交易是指一個人還是一堆人加起來幾千億?
上次這樣大搞的LTCM不是已經倒了?
投資環境不同,目標不同,人家可以用,不代表我們可以用。
同樣的狀況,本金大小不同,可以用的時機也不同。
股海出擊 wrote:
但是您無法否定,世界上有幾千億美金的資金,都在使用技術分析進場跟出場
就算如此,也不代表那些人的績效有比較好。
有人拿幾億去填海,不代表我們也要學。
我就是愛拍照 wrote:
這說法頗有問題。
幾千億美金的交易是指一個人還是一堆人加起來幾千億?
上次這樣大搞的LTCM不是已經倒了?
投資環境不同,目標不同,人家可以用,不代表我們可以用。
同樣的狀況,本金大小不同,可以用的時機也不同。
股海出擊 wrote:
但是您無法否定,世界上有幾千億美金的資金,都在使用技術分析進場跟出場
就算如此,也不代表那些人的績效有比較好。
有人拿幾億去填海,不代表我們也要學。
總市場資金拉,一個人,或是一小群人還得了.........
你這次說的沒錯,程式交易的績效,不會勝過人腦投資
關鍵在於,學習技術分析,投資人可以知道,在哪個時段,有一大群資金,會做什麼交易
有助攻效果
小弟使用技術分析進出,已經經過五年的網路公開驗證。文章除非被下架,否則一字不改
應該足以證明。技術分析之有效性
但。您要我說,技術分析績效強過基本面長期持有
我不敢說
舉例來說。我320元買進特斯拉。後來漲到6000,短短一年多
我如果長期持有
我今天還需要忙什麼嗎???
客觀來說
我只能大膽的說
只要遵守技術分析技巧。任何人都可以在股市中賺取小錢,或者大錢
但是遵守基本面分析技巧的投資人,會在虧大錢,虧小錢,賺小錢,賺大錢,四個選項中徘徊
有人會反駁
我先提出,反,反駁
基本面分析之祖,飛利浦,費雪 還有 班傑明‧葛拉漢
都曾接近破產
這裡提醒。我有強調,只要遵守技術分析的原則。遵守原則,遵守原則
所有文章,皆為個人筆記,嚴格禁止作為實質投資指引及推介,不得以任何形式複製作者之交易方式及技巧
而技術分析的價格型態只是數據挖掘的一小部分,量化投資包羅萬象,其中的高頻交易是由價格波動而非型態來建立模型,另外對沖策略中的宏觀策略、微觀策略、因子分析、收益分析都和技術分析無關。
更何況如今的量化交易很多都由神經網絡對不知多少宏觀、微觀特徵建立數據模型,豈是單單技術分析等同程式交易如此簡單一筆帶過。
許多傳統技術分析的手段,在程式交易的回測驗證中都經不起長期數據的考驗,我個人認為技術分析只是一種解釋工具,要當預測工具並不容易。
當然世上神人並非沒有,能靠技術分析長期賺錢的人,如非神人也必是有過人之處。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