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曉得版上的各位大哥大姐對於這一波台積電於全球大擴廠的看法如何?
除了台灣的寶山、中科、高雄,還有國外的日本、美國、德國。大動作擴廠,不曉得這幾年的資本支出花了多少?
台灣的水電資源一直是個隱憂。 跨國的先端科技人才管理也是個挑戰。 萬一未來景氣趨緩,產能過剩該如何調節?
總覺得Morris時代的台積電是屬於穩扎穩打的一步一步擴大。然而這幾年老張退休後,新任管理層則是大動作迅速擴張,不知台積電是否準備好了。咱們的護國神山可得堅持下去啊!
巨鵝鎖螺絲 wrote:
不曉得版上的各位大哥...(恕刪)
個人雖然是台積電長期股東~~~說實話, 我不看好全球大擴產
1. 人事成本問題:美國/德國 薪資高, 這是一個長期成本, 美國/德國的建廠補助只是補助你蓋好廠的費用, 未來營運的人事成本, 原物料成本等等都是那個廠要負擔的......台積電真的可以台灣/美國/德國採取不同定價策略?我持保留意見
2. 上下游供應鏈支援與成本問題:台灣一個小小島從北到南不過350km(新竹到高雄), 建立起來的半導體支援體系美國/德國等很難做到, 身邊有朋友or同學在ASML/TEL等工作的就知道, 時常一個電話, 新竹的工程師就一大早開車往台南去支援解決問題了, 在美國呢?機台掛了找原廠......可能三天後才進廠維修吧

3. 台積電工程師資源問題:現在最熟N7/N5/N3-->N2的這些人, 都在台灣的新竹/台中/台南.......未來美國/德國廠蓋好, 連Intel都還沒有經驗量產, 去哪找有經驗的外國人來tune機台recipe? 還不是需要調一些台灣有經驗的工程師過去.......原本一個部門可能資深30%, 中等40%, 新進不到三年30%的慢慢養成體系, 未來是直接資深台灣10%, 美國10%, 德國10%? 然後台灣中等經驗又還來不及培養成完全獨當一面的工程師, 又要負責客戶一堆開案的project.......我擔心未來就是台灣/美國/德國三方都速度托慢下來.......Intel/三星就全力追趕過去了

4. 產能過剩問題:會採用先進製程的產品就那些, N7使用過後轉 N5, N7就不會滿.....N5往N3推進後, N7/N5就會空一些......以前一個廠一個廠在台灣蓋, 客戶訂單陸續轉製程, 現在是台灣/美國/德國一次三倍產能開出, 未來是打算順便把Intel/三星市佔全部吃下嗎?但是客戶也擔心單一供應商問題(還有價格話語權), 沒人會只培養一家供應商而已
一個企業無止盡的大幅擴產搶市佔率, 未來結果不是大好就是大壞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