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00878、0056,它們投資的標的都是年配息,
但這些ETF卻可以季配息,除非這些ETF領到了年配的股息後,分四次,一次配一點給股東,
不然豈不是很奇怪嗎?
股利也是左手配右手,公司如果賺錢本該就會填息,使得總投資成長。
配息ETF也是如此,它因應生活的所需而配息,但也追求投資組合的成長,投資人本該自己做功課根據其包含的成分股來慎選,至於年、季、月配,那只是財務工程的技術手段,最後還是得依自己的需求和報酬要求而定。
我自己就可以設計一個簡單的投資組合,每個交易日配息,年息8%,組合內只有兩種資產,現金三成,00631L七成。配息來自三成的現金(配自己的現金不用繳稅),當其中一種資產淨額超過八成就再平衡成三、七比。
你猜猜這個投資組合以過去的歷史資料來回測,跟全部買0050,配息來自股利,最終績效誰比較好?
HK_Sung wrote:
很多人糾結配息來自於自己的錢,也就是左手的錢拿給右手。但忽略了投資組合中帶有成長因子的部分。
股息因子一直以來有爭議 沒有定論
但按所謂的第一性原理 那就追到底
應該要的是成長因子的部分 而不是股息因子
我之前為了QQQ5 是有看了LETF一下
在網上找到好幾篇是用GBM去模擬 算出最佳槓桿比
我自己還特別翻書run GBM
結果是lognormal分布 非高斯鐘型
所以我懷疑會有多少機率得到最佳槓桿比的結果
波動率越大 所謂的80/20效果越大 均值大於中位數

講到爛掉的波動耗損就不說了
除了本身LETF結果是路徑相關 未知的東西太多了
就風報比個人覺得不值
不過
巴老2008說過類似的話 “當天上在下黃金雨的時候,不要用小湯匙,要用大水桶去接!”
若是再有那樣的情境 可能會小小嘗試一下
Mavs41Forever wrote:
股息因子一直以來有爭...(恕刪)
我並非要找最佳現金、股權比例,只是想說明配息來自本金也沒什不好。
幾何布朗、蒙地卡羅等等財務工程方法多是模擬工具,我本身也玩不少,報酬R是假設normal分布,股價S自然就是lognormal分布。但現在要說的是歷史事實,當然歷史不意味未來,未來只能用模擬但卻無法讓人信服。
以下歷史回測結果:
初期本金:6,000,000,三成留現金配息,七成買00631L
回測日期:2015-3-20至2020-3-19 (包新冠大跌段)


每個交易日領息1905元,共:2331720,總產組合淨額:6088143.26,報酬:40.3%
風險數據:
maximum drawdown:-39.43%,maximum drawdown duration:415 days
return std: 1.35%,sharp ration: 0.44
同時期只持有0050,報酬、風險不如以上組合。
當然現金比例可以自己調整,但結果都不會比只持有0050差。
這極端的日日配息,報酬風險都比0050好,左手配右手不但平衡了風險,也讓領息穩定,端看怎麼設計一個好的商品。
相關數據太多了,打得很累,就這樣。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