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超過半年了
有三件事現在可以分享
從十多年前募資完成到香港註冊營運以來
過了三年的閉鎖期後
被要求贖回、返還投資金額的情況
大部份都是發生在基金前一年度大賺錢的時候
而在那兩個年度虧損期間
被要求贖回的金額
竟然比我預期的還要少
可以看的出來
獲利落袋為安這件事
不只是散戶才會做
連法人也不例外
統計當時申請要求贖回的投資人,有七成是法人
其實,法人也是由自然人組成的
只是專業知識與紀律
比一般人好而已
基本上,人性都不會消失
其次,在我觀察私募基金中投資人的獲利情況
並不是原始或說是起始投資人獲利最好
而是有幾位反覆進出我基金的投資人
投報率最佳
換句話說,就比如是大家愛說的存股
不是一路從最開始存到尾都不動的人,獲利最好
而是會隨大盤與景氣波動
適時停利出場
在落底時又再重新進場的人表現最好
在最後結算時報酬最豐厚
不過這個前提是
在該投資標的只是因為景氣或是大盤波動暫時回跌
該產業仍具前景、該企業的競爭力仍未消失
在進出場的紀律明確的情況下
這樣做可以得到最好的報酬,閃過最大的可能風險
只是這種事情比較適合專業或是專職的投資人
一般另有工作的存股族可能比較不容易做到
再者,如果所投資的股票
該企業是內需型產業或是外銷比例很低的情況
我們的確只要關心本地投資人與政府、法人等
對該企業的分析與評價
若是該企業的市場都在國外
廠房與生產技術等關鍵因素
也都是來自國外
那我們就得小心資訊落差這件事
所謂的資訊落差
是指國外投資人、媒體、上下游協力廠商
對該企業的評價與分析及未來預測等等資訊
是不是與在台灣所得到的訊息相當
我們最簡單的一個測試
就是把該企業的英文名字去放在台灣以外的地區搜尋
或是,把該企業的不同分公司、子公司的英文名字去搜尋
針對最近的財報、重大活動、人事異動等去比對
所得出的結果去和我們在台灣所知道的訊息相比較
就可以簡單得出結果
當時我在投資陸股時
光是在香港與內地得到的訊息就有不小落差
去查調其上下游的廠商財報
在上海交易所的財報與香港交易所的居然有差異
只能請專業的會計師去研究
看是否為兩地會計基礎的不同
還是真的有會影響投資與否的重大因素在裏面
這種事情,不光是大陸企業會有
台灣的企業應該也是會發生
以上謹供參考
先祝各位心想事成
來年事事順利
fish_fish wrote:
有個問題想請教大大,有甚麼資訊可以知道私募基金的規模嗎?
我想知道目前前10大規模的基礎建設基金或專注在再生能源的基金
在台灣,有註冊的私募基金要去向金管會查詢
這是該會的業管範圍
有無公開資訊,其實我不太清楚
不過,我記得好像勤業會計師事務所有相關的統計資料
你可以上其官網,或是搜尋台灣私募基金看看
至於國外,你只要上谷歌搜尋就可以知道一個大概
關鍵字正確
只是資訊一定是不完整,恐怕不符你的所需
私募基金一向不公開
通常若非投資人要求
連年報都看不到
在香港的金管局
我也查不到其它私募的資訊
只是偶爾曉得同業間的部份情況
最多的就是八卦聊聊罷了
除非是有業務往來
否則是不知道同業的細節
不過在大陸就很有意思
前幾年在大力引進外資時
公募(在台灣稱共同基金)與私募基金
資訊幾乎全部揭露,況且還公開績效
你就可以知道各基金得投資標的
當時連我都被邀請去參觀廣西省的水力建設
還好當時因為其自償率太低
加上監管單位重疊沒有投資
運氣好躲過一劫....
所以,實在抱歉,無法回答你的問題
良言難勸該死鬼
慈悲不渡自絕人
autofans wrote:
其次,在我觀察私募基金中投資人的獲利情況
並不是原始或說是起始投資人獲利最好
而是有幾位反覆進出我基金的投資人
投報率最佳
換句話說,就比如是大家愛說的存股
不是一路從最開始存到尾都不動的人,獲利最好
而是會隨大盤與景氣波動
適時停利出場
在落底時又再重新進場的人表現最好
在最後結算時報酬最豐厚
不過這個前提是
在該投資標的只是因為景氣或是大盤波動暫時回跌
該產業仍具前景、該企業的競爭力仍未消失
在進出場的紀律明確的情況下
這樣做可以得到最好的報酬,閃過最大的可能風險
只是這種事情比較適合專業或是專職的投資人
金融市場絕對是考驗人性的最佳場所
年薪幾百萬的人
應該可以回答指數跌50%,本金虧掉50%後要漲多少才會賺回本金
發明指數型ETF根本是金融天才............

喜劇演員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