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混沌的年代,也是最好的時刻之三

在昨天週一的時刻
照例又進場買股
只是看到恆生指數開盤就爆大量下跌
買股的同時
又進場去放空恆生指數值HSI
股、期兩市場不同步
在法人是常見,做套利或是高頻交易
在個人就不多見,尤其是在同一市場
這有點怪,但又不是沒有理由

週一又買了HSBC大概35000股
持股累計平均價格只小賠一點
對照恆生指數跌幅
不是我選股有多厲害,那真是誤會
只是因為匯豐銀行就是紋風不動
我的目的不在賺股價
只是在抗通膨與不跟社會脫節
數量也不多,不用特別在意
倒是放空指數,又讓我回到過去職場上熟悉的感覺
當我50口、100口的砸下去
坐雲霄飛車般的快速,還真有點吃不消
還好只做上半場
要不然按我的交易慣性,恐怕會獲利回吐在下半場

為什麼在股市指數下跌時還要買股
因為我根本不知道底部在哪裏
雖然大家都可以預測出未來日子不好過
但是,就像我前文所寫
若是選擇有剛性需求的企業
定期不定額買進,是比較合理的作法
況且自從在三四月全部出清後
滿手現金,銀行就算升息,我也看不上眼
那點利息,連通膨都cover不過去
美國的CPI還在8
台灣的居然不高
兩國取樣不同
其實物價都飛漲

同樣的,Daimler A.G.也是再度買進大概15000股左右
Benz的EQ系列電動車推出,目前又是缺車要排隊等待
連同其汽油車,整個企業除了S-class,GLE車系
其它系列也都是要等上半年還不見得到貨
我查了日本、台灣、香港、西歐的數據,缺車情況都差不多
而美國市場,其二手車價或是CPO的價格仍然居高不下
所以也是定期不定額的概念操作
至於其它兩支ETF,也是同樣掛單買進大概20000股
在還沒買滿原定額度前
都是每週定期買入,這樣就不必去抓底部
避免那種賭徒心態做祟

我買入的個股都是民眾有剛性需求的企業
那Daimler算嗎?
我只能很殘酷的說,是的
在比較高收入的中產階級與企業主
或是高階主管、高資產的退休人士的眼中
Benz不算是奢侈品,只是個配合身份的移動工具
這些人的身家比較不受經濟環境的影響
尤其在Daimler刻意年輕化的推動下
顧客層面整個擴大,往下打進平價品牌的高階產品價格帶
每年的銷售額都穩定成長
產品毛利率雖然沒有保時捷的30%up來得高,但也有20%up
但是神奇的是淨利率比保時捷高,一個是個位數,另一個約12%上下
除了這兩年受到疫情影響,供應鏈產能不足
銷售情況呈現斷崖式的下跌
但在這疫情尾聲,觀察銷售數據有逐步回升
才列入買股名單內

對於空手的人
我只能說無需急著入場撿便宜
搞不好還有更便宜
但是,我們不知道哪個時候最便宜
所以,只能採用定期少量買入的方式操作
如果,你相信技術分析的話
也可以去試著抓底部成形後買進
但千萬不要一次或兩次就All in
以前,在涨的時候,賣出了居然還繼續涨
現在,也有可能在買進了,還會再跌
分批進場是比較安全的方式

至於滿手股票的人
當初沒有停利或是停損
現在再跑好像也沒有用
不過正是這種想法
才是讓你住套房住到天荒地老
任何時候停損都還來得及
這是我過去十多年的經驗
你如何知道,現在的股價不會再跌?
誰能給你保證?保證有用嗎?
淨值嗎?十年最低價?還是上市以來最低價?
真的跌到了上述這個價格
我不覺得就是底部了
所謂底部,那都是馬後砲
事前或是當下,誰能準確預測未來最低點在哪裏?
真的到了那個點,你又殺的下去嗎?
或是你又有錢再度買進攤平嗎?

過去還是菜鳥時,不是被雙巴,就是停損常砍在最低點
砍完後就上漲了,老闆在旁邊看讓我們學到鐵的教訓
後來才慢慢學會,只要是發現不對了
當下就要砍出去,不管是跌了5%還是50%
沒有太晚砍,只有不敢砍,或是捨不得砍
以前,我常嚇唬交易員
毒蛇已經咬下去了,你要先砍手指頭
還是要看蛇毒會不會跑到手臂才去砍整隻手

在投資圈有個名詞:鱷魚法則(Alligator Principle)
若有一隻鱷魚咬住我們的腳
試圖用手或用另一隻腳來攻擊牠
想藉此掙脫
那麼牠的嘴巴就會同時咬住我們的手或另一隻腳
我們愈是掙扎
就會陷得愈深
被咬住得愈多
最後整個人都被鱷魚咬死。

所以,一旦鱷魚咬住我們的腳或手
唯一的生存機會就是犧牲一隻腳或手
來換得逃脫的機會

對照現實
通常買股會投資在數支股票
如果只有其中一支股票下跌
通常不會緊張
理性的人會在該股票達到停損點時
立即認賠出場
如此當手中其他股票是獲利的情況
整體投資還是可能會獲利
當該股票達到停損點時沒有停損
該股票繼續出現更大損失時
就會損及整體投資獲利
這就像上面所說的鱷魚法則
一個股票不停損,造成整體投資都去了了
這是在投資時,最忌諱的事
如果你只押寶在一支股票上
根本沒有其它股票可以掩護

存股,不是讓你不斷的無腦買股就好
沒有設好停損點與停利點
沒有整體部位的風險控管規畫
風險與獲利無法有效處於一個平衡
那這種存股還不如不要做
2022-10-25 4:17 發佈
樓主願意分享自己多年的操盤經驗,真的很讚。在股市裏,聰明的人不一定可以賺到錢;心態柔軟,願意服輸,懂得順風轉舵的人,才能勝出。
讚噢!我就是還在被鱷魚咬住又缺乏壯士斷腕決心的人,另請問Auto大如何看待港股甚至香港未來?
五十江湖心已灰
autofans
autofans 樓主

個人覺得並不看好,可是我又買進在香港上市的HSBC,是不是很矛盾....[^++^][^++^]

2022-10-25 13:20
負交感失調

哈!手腦分離.我也常這樣[大笑]

2022-10-26 10:22
autofans wrote:
在昨天週一的時刻照例...(恕刪)

如果是大範圍的指數化投資,就不必因為是否停損,而天人交戰了😄
autofans
autofans 樓主

雖然我有一半持股在ETF上,不過個人覺得大範圍的指數化投資只能減少非系統性風險,但整體的投資風險還與停損還是要認真對待,專職的人還是會停損,非專職的人就得用資產配置來取代停損

2022-10-25 13:25
不好意思,個人覺得不是標的物的起伏。

而是投資者本身有很高的薪資所得(主動收入、房租收入),因此,當個別股票或VT或BNDW大跌價時,晚上依然睡得著,不用為了要不要停損而天人交戰。

薪資所得很少的人,就算買VT、BNDW,遇到大跌價也是會擔憂的。

pigstand wrote:
如果是大範圍的指數化投資,就不必因為是否停損,而天人交戰了
優質配息ETF抱緊處理,當股市包租公。
autofans
autofans 樓主

[100分]

2022-10-25 13:26
負交感失調

人是英雄錢是膽

2022-10-26 10:25
autofans wrote:
在昨天週一的時刻照例(恕刪)


nice talk. bro.
trumandream wrote:
不好意思,個人覺得不...(恕刪)

不好意思,我不同意。無論工作收入多寡,只投資單一個股,股價崩跌的時候,就會面臨是否停損的天人交戰。
autofans
autofans 樓主

其實要達成BETA值在1以上,有幾種情況,一是有人炒作,二是該企業有殺手級產品出現,並且能帶動整個業績長期高成長,三是天上掉下禮物.....。不過在現在情勢下,以上三種發生的可能性都不高。

2022-10-26 3:27
autofans
autofans 樓主

買進個股要有高報酬,通常有效作法是,能準確預測出未來該產業景氣處上揚階段,企業的產品競爭力位列前矛,最後買股時機得當,這樣才有可能除了賺取資本利得,又能收取企業獲利分配,才能有超過大盤表現

2022-10-26 3:32
Acer_kewei wrote:
ETF的規模上兆元,每年可以收管理費的金額驚人,所以總是會有一些人為這些ETF護航,其實股市小白沒有投資功力,那就花一點錢點ETF券商,讓他們幫你管理,至少你不會每天在那頻繁殺進殺出,但有一些買ETF的人在那自覺天下無敵,看了就令人搖頭,會買ETF的人就是股市小白,還能擺出一付很厲害的樣子,我也是不懂到底哪來的自信心,為什麼買ETF是不智之舉呢?


ETF沒那麼差吧,

"投資金律"跟"約翰伯格投資常識"銷量這麼好的書籍都推薦指數ETF,

A大說太過了吧
autofans
autofans 樓主

當個人偏好已經超越了理性層面,其論述就已經失去客觀的邏輯性了

2022-10-26 13:11
pigstand

請看13樓的邏輯推演

2022-10-26 14:13

autofans wrote:
後來才慢慢學會,只要是發現不對了
當下就要砍出去,不管是跌了5%還是50%
沒有太晚砍,只有不敢砍,或是捨不得砍


樓主的文大多很有教育性。

停損在投資、投機,甚至我認為在人生都是必須要學會的一件事。
當停損點到了,唯一該做的就是果斷停損。這個停損點是證僞進場理由的點,可以是個價位、技術分析上的一條線,或是一個事件的發生與否。個人在停損也還不夠果決,今年好幾次認為該停損但卻猶豫慢了幾步而多付出七位數的成本。事後檢討大多數停損點都是該被執行的停損點,只有少數不是。
autofans
autofans 樓主

經過幾次的練習與教訓,總會慢慢形成自己的停損機制

2022-10-26 13:13
kenny3333 wrote:
ETF沒那麼差吧,"...(恕刪)

某些ETF不適合長期投資的,這也讓他可以執行稻草人策略😅
這個招數很多人都會用,不限於投資領域~

autofans
autofans 樓主

裝睡的人永遠叫不醒

2022-10-26 13:10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