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是應某位網友私訊對談中所寫
他在前天看到某個也把我列入黑名單的人
寫的一篇要賭Credit Suisse不會倒的文中
覺得邏輯有誤,才很委婉的提醒對方可能是寫錯了
結果就爆了
對方不但把他封鎖了
然後又連發幾篇在他來看是很好笑也沒道理的理由
只是為了他那神聖不可侵犯的自尊心.....
老實說,我也沒去看那篇發文
我不會把時間浪費在他的任一篇文章上頭
所以他們兩位文章的對錯,個人不予置評
倒是因為瑞信這件事,讓我回想起幾段過往
我過往曾遇上不少上市公司倒閉
或是金融機構出狀況的事情
上市公司出大問題
後續事情比較簡單
證交所不是先暫停交易,要不就報案給檢調
再來就是檢調清查、先扣押資產
然後派會計師去該企業查帳
馬後砲式的去追究相關人等的責任
然後呢?
就是冗長的司法程序
直到案子有初步結果後
債權銀行、債權人與往來廠商、企業員工
才能就在剩餘的資產去拍賣變現後
按順序參與分配
那股東呢?
對不起,幾乎什麼都沒有
就是股票紙本或是集保存摺中
那一兩欄的記載而已
因為股東是排在順序最後的受償
這整個過程,政府幾乎不會參與
大概就喊喊話
頂多是透過公股銀行與投資人保護中心
在行政程序上盡些努力
實際上是於事無補
上市公司是私營企業
股民們是自己拿錢出來投資
又沒有人拿槍抵在頭上逼你進場
自己選擇的,只能自己承受
所以,我過去在01上頭的發文
會一直強調風險考量不是沒有原因
至於金融機構的破產或是流動性不足的問題
在國內的情況大家都知道
不用我在此多講
我分享點過去的經驗
網友和我曾談過的Barings Bank(霸菱銀行)、Deutsche Bank(德意志銀行)
甚至於最近發生的Credit Suisse(瑞士信貸集團)
我在前東家在職時都曾經與之交易過
不論是短期拆借、合約交換、套利、價差交易或是代理權
都有合作過
在過往,歐系銀行有個很明顯的特點
就是保守與安全
在衍生性金融商品上頭是遠遠不如美系與部份亞洲銀行的積極
不過在業績壓力下
這個特點早就被人為因素所戳破了
在金融業,銀行會倒閉大半都是人謀不贓因素
為人所知的就是一個人的執迷不悟把Barings給弄倒了
那時,搞得全歐系銀行雞飛狗跳
英國的央行還上緊發條密切關注
倫敦的短拆市場Libor我還記得瞬間飆高
就是為了提供流動性給Barings
Barings基本上是很少做零售業務
大部份是英國皇室與歐洲貴族們的私人銀行業務
所以在一般民眾印象並不明顯
後來在幾個往來銀行組成委員會
把Barings整理打包後公開招標
那時候連我老家東的母公司都有派人去遞件
在台灣,我記得當時的京華證券(現在已被元大證合併)
由其在香港的子公司(原來的日本山一證券香港分公司)去送件
最後以一元英磅由荷蘭ING集團概括承受
其它遠比這價格要高出許多的競爭者通通出局
我們當時也都知道
這家猶如歐洲皇室御用的私人銀行怎麼可能落入它人之手
後來的發展就是在精減瘦身成資產管理公司
專營高端人士的資產信託業務
回歸本業
Deustsche Bank 就更歹戲拖棚了
從2011-2017年,老是被美國政府、英國政府重罰
光是罰金就超過換算成台幣有上千億以上
況且,在2015年的被控操縱匯率案中
與其它被告在美國紐約州南區地方法院中判賠美金超過20億元
賠錢事小,商譽與其它損失才大
同一年還在英國被控操縱利率
又被罰了25億美元
後面還被控涉及洗錢,罰款2.5億美元
開始了銀行一路虧損之路
又一路繼續犯錯
直到2017-2019就快產生流動性危機
只好展開自救
出售沒獲利部門、把不良資產打包給其它同業
接著再瘦身裁員,退出全球股票業務
到現在,才勉強穩定存活下來
其實以上兩間歐系銀行,出現問題後
一家直接宣布倒閉,由同業組成管理委員會
負責善後與找個方法繼續存活
一家是靠自救與同業協助
花了兩三年時間才穩定下來
其實現在都還是很艱困
共同點就如同那位網友所講的
當地政府是沒有所謂的接管或是注資
這兩家銀行出狀況都不是在其母國
母國的政府會接管?
會用其納稅人的錢補助?
用膝蓋想也知道
至於目前的瑞士信貸集團
大部份都是批發業務
零售業務占比不大
跟當初的Barings Bank很像
在經歷過這數十年來的政治經濟動盪後
個人覺得更不可能瑞士政府接管
瑞士政府向來是標準的小政府主義
在911事件前
有多少國家向瑞士政府施壓要求瑞士的銀行
提供某些人士的存款與金流資料
瑞士政府只是幫忙代轉給銀行
至於銀行是否提供,政府可管不著了
所以,我根本不認為政府會介入
當初連瑞士鐘表業快被日本的石英表打垮了
都沒去管
你可曾看過,瑞士政府有處理過任何的該國的產業經濟問題嗎?
那遇到金融機關產生問題那會如何處理?
通常是要看情況而定
銀行會出問題
大概一是流動性發生問題
二是債務到期可能違約
三是連續虧損造成資本適足率不足
四是隱匿重大違規或違法事項
五是高層挪用資產不當,造成資本結構惡化
不管是哪一種狀況
最健康的情況是由銀行同業接手
只有同業兼交易對手才知道要如何進行善後
在民主國家
頂多是由同業或是法院指派專業人士處理
少有官方介入
在歐豬四國危機時
是有ECB接手
但在現在的瑞士信貸
我覺得ECB也不會干預
瑞士信貸的問題不在影響層面有多廣
而是在能否自行解決
去展延、去調度可以處理的
在銀行都不是問題
況且,瑞士信貸的短期資金缺口並非不能解決
同業願意協助就能渡過難關
總歸一個重點
進行任何投資或投機
請千萬一定要考慮風險問題
在金融業
雖然有一種東西可以稱之為無風險報酬
就是銀行的利息,或是美國國債的收益
但認真想起來,真的是毫無風險嗎?
個人是個風險的愛好者
只因我在事前會先考慮這可能的風險我能否承擔
若是可以,就按計畫勇敢直行
若是不行,就算風險發生率很低,也不該投入
1%,2%的銀行利息也是不容易,
常常遇到銀行直接拒收,
不然每每都是強迫推銷商品,
認真的想要儘可能的趨避風險,
也不容易做到,
謝謝您。
(以前好像是RTC進場,
所以金融機構好像沒倒過/不會倒,
現在好像是存保基金,
小弟兩者都不懂,
所以現在金融機構有無倒閉可能/風險,
小弟不懂/不知道)
風暴之影 wrote:
台灣基本上不會倒,我們其實不怎自由,政府會買單的,只是買多了台幣價值會少。
原則上是對的......
自從十信等等事件後, 我覺得政府對金融機構倒閉已經嚇到, 為了國家安穩, 對於金融特許行業定下很嚴格的規定
因此在這種監管監督下, 台灣的銀行很難會倒......坦白說, 政府管制已經限制銀行東不能做西不能做, 風險高的標的物不能碰, 因此萬一國際上有任何情況, 踩雷後影響都不會到某家銀行因此倒了
即使嚴重踩雷發生, 可能某一二年的 EPS受到影響, 之後就慢慢回歸正途
再糟糕的事件, 可能因為短期的資金流問題導致經營不下去, 因為本體體質好, 政府的官股銀行也會願意接手讓他慢慢回正
因此台灣的金融機構現在應該很難倒了

話說前幾天也才在瑞信的公司債割了塊肉,今年年中本想將所有澳幣轉成美金放定存,結果銀行理專不斷糾纏,軟硬兼施叫我放澳幣計價的瑞信公司債,說是跌很多,YTM已經4%以上了,10年穩定領息又保本,買到賺到。
想了想身為多年老客戶還是做個人情,加上印象中"瑞士信貸"也是金融界有名大集團,2008後金融監管感覺也很嚴格,恐怕是很難出狀況吧?就將約20萬澳幣投入。
沒想到10/6就聽聞瑞信似乎有狀況,當時帳面虧損約20幾萬台幣,10/7-10/10猶豫了許久,想想好像不太妥,但還是很信任2008後金融業的體質應該大幅改善,所以決定讓子彈在飛一會。但10/11正要下班時,理專打來說是要約時間跟我說明瑞信海外公司債的問題,並在電話中告知,毋須恐慌,有贖回的是少部分人,大多投資人都是繼續觀望,並強調目前所掌握的資訊是"瑞士信貸流動性風險應該僅是暫時的",建議若仍有顧慮可贖回一半就好,但他個人建議是不用太過擔心。
晚上回看了一下赫然發現帳面虧損已達60萬台幣,而且無法立即贖回,想了想縱使機率非常非常低,但萬一變成2008那樣腰斬,倒不如這60萬賠一賠,後面好壞都無須關心與在意了,所以隔天一早可以交易時就立馬全數贖回,最終虧了60多萬,在短短不到90天內。
雖說對01許多網友來說60多萬是小錢,但對我而言是很昂貴的經驗,亦讓我理解到在錢的面前,實在不該投入過多的感性,更應時時警惕與正視風險,因為只有自己能對口袋的錢負責。
dopeboyz wrote:
回看了一下赫然發現帳面虧損已達60萬台幣,而且無法立即贖回,想了想縱使機率非常非常低,但萬一變成2008那樣腰斬,倒不如這60萬賠一賠,後面好壞都無須關心與在意了,所以隔天一早可以交易時就立馬全數贖回,最終虧了60多萬,在短短不到90天內。
首先要看這虧損有無包含匯損?
你原先預計投入的期間是多久?
個別考量的情況是不一樣的
看你所述,60萬是帳面虧損,所以是沒包含匯損
就不必考率匯率走勢問題
第二是,你原本要投入的期間,若是低於三年
斷然停損是對的
生活品質不必讓這種鳥事搞的如此低落
為何是三年?
個人判斷,總經情勢可能要兩三年後才能底定
瑞士信貸因美國升息、美元獨強所受到的資金短缺困境
在升息與通膨受到控制後
產品供應鍊逐步回復正常運作
公司債的組成企業營運也會恢復正常
市場價值會慢慢回歸正軌
所以我個人看法,按過往的經驗再加上一些彈性估算
才訂為三年
至於發行銀行,應該是不會倒
不要相信政府會接管這種事情
據我過去同業告知,國外的新聞上也有幾段小小篇幅報導
正在展開自救,準備出售部份業務
所以,以歐系銀行的自尊心與驕傲
同業間會盡可能融通與購併一些部門
讓瑞信回復正常
其實在遇到這種事情時
除專業經驗與相較一般人更多的資訊外
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能力
收集相關資料,冷靜判斷是最重要的
只有你自己,才知道怎麼做是最適合你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