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在台灣長期持有不動產的人,政府永遠都是贏家

針對 百大新的發言 (在台灣長期持有不動產的人,永遠都是贏家,無一例外)

對於會說長期持有不動產的人,會是贏家的,永遠都沒有說一些可能會變成輸家的分析
永遠都只看到了贏錢的一面,沒有看到輸錢的一面

當房子變成凶宅了,房價不會跌嗎?
當房子被房客搞爛了,不會賠錢嗎?
當房子變成遺產以後,後代子孫繳的高額稅金不用計算成本嗎?

當房子變成遺產後,下一個屋主的成本變成了現值,現值與市價之間的差額,變成了所得,當後代子孫被迫只能繳高額稅金,而其中的稅金來源就是源自於繼承的遺產,這要不要當作虧損的成本來計算

當然以繼承人來說都是賺的,因為是零成本,但是如果以家庭的角度來看,不一定是這樣

以前的房子會漲價,都是土地漲到了比房地成本還貴,當然都說只賺不賠,就算變成遺產,土增稅也都清靈了,房子老了不值錢,值錢的是土地

現在的房子,土地漲幅不一定能超過當初買的房地總和,何況還有房地合一稅,成本還要用現值去估算

政府所有的稅改,都是便宜政府,
本來的老房子都是人民賺的錢,還能交給下一代,
但現在的房子,交接給下一代,賺的最多的是政府

也許有的人真的能從房地產上賺很多,甚至有辦法讓下一代也不會有太多稅收
但是一昧的說買房子穩賺不賠,卻也沒有提到這些稅改造成的成本增加。所有分析都是挑有利的講

聽說房地合一2.0,還打擊到開公司買房子的人,開公司已經不是保證節稅的方式了。那請問一下,如果未來稅制一再進化,會不會打擊到買房投資的人。

隨便挑一篇這幾年的新聞

===>

遺產E劇場/小心!繼承房屋轉手賣成本價 卻收到補稅1千萬通知

有民眾繼承父親生前3000萬元買來的房產,申報遺產稅時,以「公告土地現值」和「房屋評定現值」加起來評定600萬元,不用扣稅;但沒想到,他轉手再以3000萬打平賣出,竟收到國稅局寄來要補繳1000萬元的天價稅單,簡直快昏倒!

律師指出,「房地合一稅制」改成按「實際成交價課稅」後,加上民眾弄不清楚法規,許多出售繼承或受贈的不動產的民眾付出很大代價。在法規尚未修改前,繼承人或受贈人在處分不動產,最好事先請人試算「將來要繳多少所得稅」再決定是否賣,才不會因繳納天價稅款而痛心難過。

==>
成本三千萬變六百萬, 這種實際沒獲利卻變成高額獲利的稅制,大多數的人都不懂
這個案例,上一代這房子不管賺多少錢,政府最後抽走了1000萬,大概買房子的爸爸也沒想過兒子會敗家1000萬,把他辛苦賺來的錢敗了一千萬給政府

不要再說買房保證獲利的鬼話了。除非你買的房子不要變成遺產,死前全部自己賣光還有獲利再說。
就算你有本事可以不虧損,那也只是以現在的稅制找到漏洞可以避稅,但是誰能保證未來稅制不會改變。

既然百大說投資房產穩賺不賠,拜託以這個例子來說,怎樣規避這個高額稅金,還是說房子一輩子不要賣,收租就好,或是等到房價跌下來,跌得夠低,就沒有稅金的問題。看看超過50年會不會跌到這麼慘。
2022-08-28 11:37 發佈
行政院會11日通過「房地合一」所得稅法修正草案,個人、法人持有2年內賣房將課45%;持有超過2年、未逾5年課35%。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103115004.aspx
其實台灣很多房子與土地因為繼承複雜,最後無人繼承,超過期限被政府充公,以後無後代者就算買了房子也無人繼承,也是被充公
來去一場空,只是市場經濟下的一顆棋子
房地合一的稅制,賺錢的課稅,
以我的認知來說,那無所謂,反正有自用住宅相關的優惠,對自住的沒差

但是最雷的是,經過遺產或贈與程序後,成本變成現值的部分,政府抽最狠的可也是這一部分
對於擅於投資的人來說,會想盡辦法避稅,沒有利益怎麼可能大量購屋
但對大多數老百姓是而言,當了解後都已經變成事實了,要被課高額稅金了

就算百大有方式可以避稅,卻也沒宣導如何合法避稅,一般人是否做的到
完全沒有解釋規避這一塊就再宣導投資不動產,這不是害人是什麼

我是大概了解以前有人會開公司避稅,但政府也正在打擊這一塊
在我完全不了解避稅的合法運作方式,以及是否一般人容易操作,我是不會輕易碰這一塊
我寧願未來要換房,直接買在子女名下,再用贈與的方式替子女繳房貸,直接避過這個雷區
vincentmp3

最近家人打電話給我聊近況.我有說如果發生戰爭.可以用依親方式過來.我雖然也不是非常有錢.純資產是我第一棟房子房價10倍以上.家人來投靠還是沒問題.我覺得有錢人也早注意到這點.發生戰爭時都有地方跑..

2022-08-29 17:54
vincentmp3

不會傻傻的把身家全賭台灣股市房市.還認為不會輸....那也太樂觀天真了XD....

2022-08-29 17:55
根據把大今天的發文,( 懂投資跟不懂投資, 你覺得有差嗎?)
百達斐麗PP wrote:
我今年開始被動收入,
已經突破420萬了


結合鴻海除權時的發文
百達斐麗PP wrote:
股息220入袋,
投資其實很簡單。


原來扣除股息,剩下的被動收入只有200萬
那八間房產,扣除一間自住的,一間房子平均一年賺不到30萬阿

這是台北房子的收入? 真是難以想像的少啊。
Yaude Huang wrote:
既然百大說投資房產穩賺不賠,拜託以這個例子來說,怎樣規避這個高額稅金,還是說房子一輩子不要賣,收租就好,或是等到房價跌下來,跌得夠低,就沒有稅金的問題。看看超過50年會不會跌到這麼慘。



我不懂房產喔。不知道說的對不對。

他可以等六年再拿出來賣。3000萬(賣價)減600萬(公告現值)再減400萬(六年免稅額)的20%是400萬。所以等六年就只要繳400萬的稅。如果是十年更少變300萬。

另外一個方法是他爸爸可以直接贈與給他兒子錢,他兒子直接更他爸爸買房子。他兒子再拿出去賣時就會繳比較少的稅。這要繳的稅多少很難講。要看土地增值稅多少。這個例子看起來因為這間房子是3000萬買的,又賣3000萬可能沒有土地增值稅。這樣的話只要繳契稅。這間房子如果是老房子的話契稅就很少。簡單說他爸如果是把房子賣給他兒子,他兒子再拿出去賣的話少說可能15萬稅就好。

如果有土地增值稅的話就會高很多。但通常也200萬以下解決。
kch008

時機不一樣, 幾年後可能不到1500萬

2022-08-30 8:22
p33mcv wrote:
我不懂房產喔。不知道(恕刪)


百大有八間房子,如果只有一個兒子,他兒子總共要等48年嗎? 自住也要一間住六年阿。

你說的方式我知道,但前提是他兒子本身沒買房子,這可能嗎? 老爸八間房,兒子一間也沒有?

一樣的,用買賣的方式,要花多少年才能轉移完畢,爸爸把錢給兒子,兒子再跟爸爸買房子,然後錢又回到了爸爸身上,這是要花很多時間的。
他可是有八間房子,他有這麼長的壽命?
而且這是老一輩的移轉方式,現在用這樣的方式,國稅局優先認定贈與。

我說的可是百大把房子當作投資的說法,就算資產沒那麼多的人,加上自住的,至少也是兩間房。
Yaude Huang wrote: 這是台北房子的收入? 真是難以想像的少啊。

他的房子都是十幾坪的小套房,只有自住的有20幾坪。大概是這樣。
Yaude Huang wrote:
百大有八間房子,如果只有一個兒子,他兒子總共要等48年嗎? 自住也要一間住六年阿。



重點是能節省多少算多少。只要等五年稅務就會從45%降到20%。像新聞那樣完全不節稅也蠻奇怪的。

普通人都是在生前慢慢把財產轉移給孩子。現在父母一年可以贈與488萬。我不知道百大房產有多少。如果是8000萬市值的話,用買賣轉移只要16年就好了。用買賣的方式最困難的是要有那個資金。像新聞那樣是3000萬房產的話問題是要先有3000萬的資金才能有買賣證明。
YFLSS

明年中央政府支出總預算創新高,政府缺錢,不動產的稅查得很緊。今年又被稅局叫去說明,很煩!不過我都是請會計師代我向稅局說明處理

2022-08-29 8:47
x9795 wrote:
行政院會11日通過「(恕刪)

房地合一只是前菜,只能於久久交易一次時課到稅
提高多房者的囤房持有稅Property Tax,才是狠招,細水長流,每年都可以收到高額的稅,且民意會支持!(因為絕大多數民眾未持有多房)

不動產多的智者,在這國家財政匱乏,急需稅收的時代,會選擇沉默低調
愈低調愈好
最好做到大家忘記這些人的存在

為何?

國家沒錢,就會想盡辦法開拓稅源
之前房地合一就是一例
而台灣的政府預案支出,正是一年比一年高
社福,國防,勞保年金,電力等等一堆大缺口,正愁著找錢往這些大洞塞
行政院通過號稱史上最大規模的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寫下歲出歲入最高、短差最高、特別預算也最高的三高紀錄
傻子才會拼命舉手說:這裡有錢,這個可以加稅


房地合一已經開辦了,但如果還缺錢怎辦?
當然還有很多肉可割
例如很肥的一塊是: 增加持有多房者的持有稅(例如美國的Property Tax就很有感)
每年收個幾%持有稅,幾十年後光繳持有稅就等於把房子送政府了(可修法為愈多房稅率愈高,民意會支持,因為台灣絕大多數是僅一房或兩房者)

屯房者低調都已經很惹民怨了,而況還以持有多屋而高調擺炫引人注意(遑論多房的表象下,可能還背負高額的貸款)?
那猶如洗好脖子叫人把刀往這邊招呼
那就真的是愚蠢極了!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