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參議院和眾議院兩院幾番協商,美國聯邦眾議院以243票對187票火速正式通過《晶片法案》(CHIPS Act),法案將為美國半導體生產挹注520億美元的政府補貼以鼓勵在美國生產半導體,並且為投資晶片廠提供估計高達240億美元的稅收減免,並將批准在十年期間以大約二千億美元的經費加強科學研究,以提升對中國大陸和其他外國業者(晶片生產者)的競爭力。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預定將會於下個星期二(2022年8月9日)的時候簽署包含晶片法案在內的提案以完成立法,而這同時也象徵著拜登政府在執政期中考取得了一項重大的勝利。
根據TrendForce的研究報告預估,以全球各區域12吋半導體約當產能來看,至2025年的時候台灣占比大約為43%,接續為中國大陸占比27%、韓國占比12%、美國占比8%;其中,2022年至2025年中國大陸12吋約當產能的占比將從24%成長至27%,成長幅度居於各個市場之冠。另外,在7奈米以下先進半導體製程產能的方面,至2025年的時候台灣占比大約69%、韓國占比18%、美國占比12%、中國大陸占比1%;其中,2022年至2025年以美國的成長幅度為最高。顯見美國未來三年將提升先進製程的產能占比,而中國大陸則以成熟製程為主軸。
美國晶片法案待送進白宮給拜登總統簽署之後即正式生效,該法案除了涵蓋晶圓製造研發與建廠補助以及稅務優惠補貼等等,最重要的是提出附加性限制條款,針對獲得美國補貼的公司,設下但書「限制受到補助的企業於十年之內不得在中國大陸投資28奈米以下的先進晶片製程技術」。此次美國晶片法案設立附加條款,等同於要求廠商在美國和中國大陸之間「選邊站」的意味十分濃厚,美國為的是要慎防中國大陸半導體供應鏈崛起,以確保美國在全球半導體的絕對領導地位。目前,同時於中國大陸和美國投資擴產的半導體公司僅有台灣的台積電和韓國的三星電子這兩家公司,在美國晶片法案生效後續會對這兩家公司產生哪些實質性的影響或者是限制,值得持續關注。
整體而言,美國晶片法案的限制性附加條款,短期而言對台廠所造成的影響並不大。原因是因為台灣半導體整體生產重鎮主要都還是在台灣,整體的占比高達九成左右,所以現階段目前還是以台灣為主要的製造中心,即便未來並沒有持續往中國大陸進行擴廠,也不會影響台灣在先進製程和矽晶圓的高度競爭力。事實上,會受到這項附加條款衝擊較大的其實是南韓的業者特別是三星電子,因為三星電子自從2012年以來就在中國大陸大舉投資,尤其位於西安的NAND Flash快閃記憶體廠,占了三星電子的總產能超過有四成之多,未來三星電子若是因為受到美國方面的制約,而沒有辦法持續擴充西安廠的產能又或者是導入更先進的製程,對三星電子勢必將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而台廠則可望受惠。
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先前在法人說明會上已經透露,台積電在美國設廠主要是考量客戶需求,就算成本會因此而增加,也會爭取美國政府的補助支持,台積電也持續在努力地降低成本。台積電美國新廠落腳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鎖定5奈米製程,預計於2021年至2029年在該專案投資一百二十億美元,新廠已經動工建設,預計於2024年的時候開始量產,成為台積電在美國的第二個生產基地。除了台積電以外,英特爾、環球晶與格芯等等大廠先前也都宣布,只要美國晶片法案通過,就計劃在美國興建晶圓廠,此外三星電子也研擬在德州大舉擴建晶圓廠。
對於美國晶片法案通過,經濟部對外發布聲明表示,美國是台灣重要的經貿夥伴、全球半導體最大的市場,也是台灣業者的最大客戶,樂見台灣廠商全球布局時能夠得到在地資源的挹注,並且與美國供應鏈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經濟部說,台灣向來是世界的夥伴,在歷經了五十年來持續創新、投資與一代又一代人才的投入,台灣在半導體製造的生產效率、供應鏈完整度以及創新能量,始終維持世界頂尖,在半導體產業發展數十年後,台灣製造的晶片已經被證明是最有效率的生產模式,「台灣半導體的關鍵地位不會動搖」。經濟部再次強調,台灣是全球半導體的先進製造中心,台灣業者考量各項基礎建設與人才資源,持續投入建設先進半導體製造廠,把先進製程的研發製造留在台灣,是最具有韌性與競爭力的生產模式。令人絲毫不意外的是,兩岸對於美國通過晶片法案的解讀有著極大的不同。中國大陸商務部表示,該法案對美國晶片產業提供巨額補貼,是典型的差異化產業扶持政策,必定將會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造成扭曲,對國際貿易造成擾亂。中國大陸指出該法案的實施應該符合世界貿易組織的相關規範,符合公開、透明、非歧視的原則,才有利於維護全球產業鏈和全球供應鏈的安全穩定,避免其碎片化。
站在客觀的角度上來說,美國太晚才開始補貼半導體業恐怕難以贏過亞洲國家,這一回晶片法案的過關無法改變美國不是「適合的製造地」的事實。一些亞洲國家其實早就已經積極補助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像是台灣為了讓半導體設備製造在地化,過去十年約有150項政府資助的晶片製造計畫;至於南韓則計畫在未來五年拉攏2600億美元的晶片投資;中國大陸、日本也分別計畫在2030年前投資半導體產業1500億美元以及60億美元。事實上,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過去就曾經說過,美國已經沒有什麼製造業人才,美國尋求在本土擴大晶片生産,然而在美國生產晶片會非常地昂貴與浪費,也是徒勞無功之舉。除此之外,台積電前代理發言人、現任聯發科顧問孫又文日前在美國財經媒體的對談上表示,預期美國這項晶片補助法案並不會對產業有太大實質上的幫助,他認為美國晶片法案拿去補助製造其實是不現實也不明智的,這些錢如果拿去補助投資研發又或是材料創新,相信能夠做出更大的貢獻。
過去兩年以來,因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造成全球晶片供應鏈斷鏈,以及中美貿易摩擦、俄烏戰爭等等地緣政治升溫,使得全球各區域經濟體忽然之間提高對「區域生產」與「供應鏈自主性」議題的關注。《晶片法案》是美國在國防與國家安全的思維下而誕生的產物,旨在要不計代價在其本土發展半導體製造,但是如果從經濟與產業發展的面向來考量,美國的國家競爭力並不在製造,要拚半導體在美製造實在是效益太低。全球產業分工是大架構也是大趨勢,雖然美國因為國安問題的考量希望可以將半導體製造移回美國本土,但是這違反了產業典範轉移的大勢所趨,不一定可行,勉強做就會比較沒有效率,且競爭力也明顯不足。
圖片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