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獲利是5%,付利息是2%,有錢時該拿去投資還是拿去付利息?這不是數學題,是比大小而已。
這麼明顯的好處,為何回文的網友一面倒的反對呢?
唸書靠智商,理財靠財商,鋪子玩越大的,需要的財商就要越高,財商不夠的,還是得先保守操作,然後想辦法提高財商再說。
以樓主的情況,建議貸款金額用目前薪水收入來回推,薪水扣掉每月生活費,剩餘的拿去繳房貸。
原本要買股票的部位照計畫去買,每年股息有時多有時少,每年生活費也是有時多有時少,反正不管,年底到了,戶頭剩餘全數all in就對了。
理財操作以積極程度劃分為1-5的話,以上的操作算是3了,我覺得適合樓主現在了。
理財操作積極度1是現金買房不貸款;積極度2是降低貸款金額,資產放定存;積極度4是貸款金額,年數,寬限期都最大化,投資個股而非ETF;積極度5則是再使用槓桿,譬如股票融資等。
我算是4的,目前手上2間房子,一間30年房貸,一間20年房貸,都是自住。20年房貸那間是3年前買的,因為小孩去外地唸私校,搭校車一個學期後我決定在學校旁邊買一間房子,有錢就是任性,呵呵。
不過這個"有錢"不是指我很有錢,而是我積極的財務操作讓我手上有錢,錢是從房貸來的,錢是從車貸來的。
車貸今年還完,剛好第2間房子也是今年開始還本金,車貸金額剛好就是房貸本金,所以不太影響每年總支出,還是有算好的。
因為賣掉部分股票當第2間房子的自備款,所以每年的股息變少了,唸私校學費高,再加上增加的房貸,收入減少而支出增加,所以未來5年每年都是透支的(為什麼是5年?因為小孩畢業就賣房啦),也就是每年都要賣一些股票來補貼,而股票少股息就少,進入“負”利循環。
既然都知道未來會進入“負”利循環了,那為什麼還要貸那麼多讓自己透支呢?其實根本不用算,就是5%跟2%的比較而已,池子一樣都在縮水,5%池總是會比2%池縮的慢一點。
積極的理財不是為了賺更多錢,而是讓手上的錢更多,這不是繞口令,我買車選擇貸款5年180萬,沒貸款的話,口袋馬上就少了180萬,反之貸款就讓我手上有錢了。
手上有錢,生活型態的選擇就變多,不過這樣玩財商要夠,財務操作就是錢的搬移而已,財商不夠的光股票的漲跌就會讓你亂了方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