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佛教徒的門檻對我來說有一點高,佛經百千捲,要了解起碼也得要相當的智慧,我發現我的智慧略嫌低了一截,今日以後坦然面對自我,承認無知放下我執,今後就讓上帝的聖靈來主導我了...(但是我會吃素)//
但小弟依然有一疑惑不解,可否有高僧來聊一聊?
第一個問題:所謂的修行,本質上是要讓自己改變,應該是越修越快樂,可有高僧願意分享自己修佛之後的種種改變(對人事物的態度以及對自己的態度),或者在佛法灌頂之後的種種喜樂安詳??
期魂小桑 wrote:
我發現佛教徒的門檻對(恕刪)
佛教的修行通常可分為「解脫道」和「菩薩道」兩種,一般而言,解脫道比較側重自度,強調自己應該努力捨棄貪瞋無明,以達到無憂無惱的涅槃;菩薩道比起解脫道則稍微寬廣一些,不但主張自己應該力求煩惱止息,並且也強調努力幫助和自己同處在娑婆世界的眾生獲得清涼解脫。
目前有很多人誤解,以為解脫道是小乘,菩薩道是大乘,事實不然。初期大乘佛教很重視空的體驗;慈悲是從空的體驗發出的。如《金剛經》說:「菩薩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們都很重視空,空即無我。後來的人則離空的體驗來談菩薩道、談慈悲,這樣談慈悲而不掉入愛見悲、法見悲的很少。其實菩薩道與解脫道是可以合起來說的;真正的菩薩道即是解脫道。有些佛教徒會將慈悲離開空來談,才會將菩薩道、解脫道分成大小乘二類差別。佛教不只強調慈悲、救度眾生,更強調這種救度眾生的行為是從哪種體驗發出的,這應是佛教的重點,離開空、無我,即非佛教。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