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掌握你的進貨成本?
投資的兩條線 --- 進貨線 出貨線
投資股票不外乎買與賣兩種動作 其中賣的難度比買的難度還要來的高 所以我們就先從買進也就是控制我們的進貨成本來開始...
首先不管你手上的資金是1萬 10萬 或是100萬 請先想像一下 你所持有的資金在1億以上 為什麼要先把自己想像成大戶呢? 因為根據畢馬龍效應(註一) 想像自己是大戶久了 你就真的變成大戶了(抱歉 講了冷笑話)
其實是這樣的 一般的散戶思維 不外乎是要買低賣高 這對於小資金的投資來說是合邏輯的 因為金額較小 所以可以點對點的投資 就是買再某一點 與賣在某一點...但是 很容易買錯 或是賣錯 因為若是以"點"來投資 當你買下去的同時 股票在隔天下跌的機率與上漲的機率是各為50% 以買進點來投資 其實很容易讓投資人感到不安 且影響後續的投資判斷...
假如你有1億元 想要以點對點的投資是很困難的 一來是股價很容易被你一路買上去 二來是這樣的對賭風險太大且容易成為市場上的焦點~ 如果不以買進的點來看而以買進"區間"來看呢? 區間的意思是 你同樣在執行買進的動作 但是買進的價位有好幾個 買進的時間也比較長 這樣的好處有:
1.降低你的恐懼感:當你買進成本只有一個價位 萬一暫時拉回 你的心理壓力會非常的大 如果你的成本是平均價位 股價的暫時波動就比較不會影響你的投資判斷
2.降低你的風險:明天股市會發生什麼事 在今天是不會知道的 使用買進區間可以讓你保留部分的資金 在股市發生突發事件時讓你還有餘力可以降低你的持股成本
當你的恐懼感與風險降低了 你就比較容易掌握自己的投資節奏 也會比較不容易緊張.....
接下來 我們舉個實際的例子:
利用股價區間找進貨點
以下是台積電(2330)的股價區間
2330台積電 97.1Q
公司營收比重:
晶圓89.92%、其他8.11%、包裝元件1.97%
現價 69.6
最高(ROE估計) 76.46
最低(ROE估計) 58.47
我們可以將台積電的股價區間圖形化 請注意!! 由於使用的數據是根據第一季的財報數字 所以 觀察的股價也必須從今年第一季開始:
相關圖表 http://blog.cnyes.com/My/wtwt0614/Content.htm?DocumentId=45643
以台積電的例子來看 黃色直線的右方 代表從2008年第一季開始 紅色的線代表買進股價區間 綠色的線代表賣出的股價區間 最下方的X軸代表著時間.... 這裡你或許會發現到 第一季的季報實際上是在4月才發佈 而買點在第一季就出現了 等到季報公佈時 股價已經跑到股價區間的中間了... 這個時候就要看投資人的取捨了 你可以選在股價回檔接近買進區再買進 或是買在區間的中間部分 或是再去觀察有沒有還在買進區的股票 這些都是投資人的選項...
通常我會選擇較為接近買進區的股票 這樣可以有比較高的機率可以獲利...
最後的小提醒
進貨時要注意:
分批進貨---絕對不要一次投入所有的資金
分時進貨---進貨時間要拉長(短線如果較熱---一週內完成進貨;若沒行情---可以拉長至一個月以上)
進貨成本:重點在區間(Range)非點(point)
股價區間會逐季變動調整,需留意各股每季財報的數據變化
以上希望能對大家的進貨觀念有所幫助 小弟不才筆拙 若有錯誤之處希望大家提出指正 詹姆士
註一:
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
雖然這個理論在當今教育界頗受爭論,不過仍然可視為近代教學研究的重大發現。理論的主要論述重點是當老師認定某些學生為「資優生」,即使他們其實並非真正的資優,但只要經過老師的提點和鼓勵,最後自然而然會成為「資優生」。
最初的實驗是1966年在美國所推行,當時研究人員在一批小學生當中,先測試他們的個別智商,再隨機抽出百分之二十為實驗組,然後對老師宣稱這批實驗組的學生是「資優生」。經過一年的實驗,當研究人員再為這些實驗組學生測試智商時,發現平均成長率顯然高於其他學生。
為什麼本來僅是資質平均的學生,被點名為資優兒童後,智商會突飛猛進呢?實驗得到的結論是:因為老師對被欽點為「資優兒童」的學生特別照顧,所以學生能夠從老師特別的關懷、重視、鼓勵,以及愛護中增強了自尊和自信,進而刺激學習動機,同時加快了成長速度。
提供預期的人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畢馬龍效應」在教育界備受重視,主要應用在教學上有關如何善用教材及教學法方面,以啟發學生的自尊心。這個效應與「自我實現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有異曲同工之妙,當然預言可以是壞事,也可以是好事,不過最重要的是,一個人如果能夠得到適當的鼓勵和認同,即使再平庸的人也可以有突出的成就。然而,如果一開始就認定自己會失敗,通常結果就真的會失敗。
簡單來說,在有目的的情境中,個人對自己(或別人對自己)有所預期者,通常會在自己以後的行為結果中應驗,所以我們可以歸納出事先預期什麼,事後將得到些什麼,不過被預期者一定要付出努力才行。
顯然,提供預期的人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不過教育界好像並不是如此。根據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老師對智商較低學生常常會有以下的行為和態度出現:要他們回答問題時,回答的時間通常比較少;當他們成功時,獎勵相對較少;當他們失敗時,責難相對較多;師生之間溝通與互動機會極為貧乏;心思比較不會放在他們身上,而且較少要求他們回答問題;對這些學生要求較少,也不太願意給他們當眾表現的機會。
做到因材施教
我想許多人在求學過程中,不難發現上述的一些事實,而這也確實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如果老師對學生存在著不適當的的期望,或者根本不抱任何期待,這絕對會影響到他的自我評價,讓他認為自己不如別人的想法,久而久之就自我放棄了。
特殊的孩子原本就需花費較多時間來協助他們學習,但這卻反而被多數老師所忽略。最理想的狀態是,對於資質較差者,老師應放慢腳步,不厭其煩地由具體、半具體,再進入抽象的知識領域。因此,基於個別差異的因素,老師經常要在下課或課後額外付出心力,才有時間做到因材施教的功夫。 (引用自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5120214979)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