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距離退休剩沒幾年,所以得不時評估自己準備好了沒有。
目前的狀態是: 投資理財收入 > 生活開銷 > 工作收入,連續12年資產淨值成長。
手上的淨流動資產(扣除房貸後),在無投資收入且不計通膨的情形下,大約可撐 15~20年的生活 (現在的物價與消費水準)。不過老婆自己存的比較少,可能只夠 7~10年。至於房屋是自己的自住。由於年紀也不小了,所以我投在股市的資金大約只佔 1/3,其餘部分以較保守的方式配置。雖說這樣會降低整體投報率,但多年來投資收入也都超過生活開銷所需,所以不太想再拉高風險性投資的比例 (2008那波跌很慘餘悸猶存)。
可能因為生活開銷大於工作收入,所以雖然投資收入足敷生活開銷所需,總覺得對退休後的財務不是很有把握。畢竟投資有賺有賠,因此心裡總覺得不太篤定踏實。老婆的勞保退休金已領,我自己的雖然不多,但打算領月退來多元化收入來源。畢竟國人越來越長壽,退休後可能還有30年餘命,大家都會擔心走不了錢不夠用。
想辦法延退當然也是一途,但因為工作收入並不高,所以多做個兩三年其實對整體財務狀況幫助很有限。與其說延長工作對財務有影響,說不定對健康狀況的影響還大一些。
不知道大約達到怎樣的財務狀態以後,內心才會真的比較安穩?
首先是我們夫妻的存款不計通膨不考慮投資孳息,其實合計只夠2人花約 11-15年,因此持續投資理財勢在必行。考量到世界各國貨幣這麼寬鬆,物價劇烈上漲(通膨)只是何時發生的問題。一旦發生等於資金能用的年限會縮短。而且一旦退休無收入後,即便投資收入大過生活開銷,結餘部分也勢必縮小,若不足以抵抗通膨也不行。
過去幾年雖然投資都僥倖獲利,但畢竟是在美股長期多頭背景下的績效。然而過去績效從來都不保證未來績效,我也沒把握每年都能獲利。一旦發生大崩盤一年本金折損幾成,不僅能支撐的退休生活時間縮短,也會因此減少日後投資收入,導致可能無法支應日常開銷,進一步侵蝕本金。
當然,也不能說我們的財務狀況不佳,但現況顯然沒法令我們安心的退休。也許不一定是理財技術的問題,而是心理該如何調適的問題。不知有什麼方法能協助減輕這種對未知不確定的焦慮感? 有人可以分享嗎?
8個不同層次的財務自由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