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3005/3858508
【大師觀點】美國經濟成長減速的元兇:川普
一直以來,稅收、監管、貿易和基礎建設是制定美國總體經濟政策的四大因素。仔細研究第一項因素後,發現減稅對經濟成長有正面貢獻。雖然我對第二項的考量沒那麼仔細,但有證據顯示,監管充其量只是貢獻成長的一個小因素。第三個因素非常重要,這就是當前的貿易緊張如此令人擔憂的原因。第四項因素僅是嘴巴說說而已:目前基礎建設計畫不是總體經濟政策的主菜。(延伸閱讀:會員專屬/美國農民「日子再苦也要投川普」?)
在第一項稅收方面,我估計2017年的稅改立法,在2018-2019年每年為美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增加1.1個百分點。其中,0.9個百分點反映了個人稅率的調降,而0.2個百分點來自利率降低和企業準備金支出增加。雖然個人減稅對經濟成長的效應預計不會持續到2019年以後,但企業稅改革的影響未來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在第二項監管法規方面,有些跡象顯示,在經歷長期的增加後,聯邦法規的擴增已開始逐漸減少。 截至2017年為止,RegData追蹤聯邦政府公報(Federal Register)中約束經濟活動相關字眼數量的RegData顯示,新法規已趨於穩定。商業和經濟活動的監管負荷不再增加,但也沒減少。同樣,世界銀行針對美國的「經商環境」報告顯示,美國近來的監管法規沒有增加。
誠如許多經濟學家指出,美國總統川普的貿易政策是一大隱憂。川普正以聲名狼藉的重商主義理念,推動美國政府的貿易議程,這個理念是:「賣東西(出口)很好、買東西(進口)很糟。」諷刺的是,川普及其高階貿易顧問與中國都持有這種具誤導性的觀點。
事實上,由於中國長期以來一直限制進口和外國投資(直接或透過強迫移轉竊取科技),川普政府在這方面是對的。但過去一年來,美中兩國相互祭出進口關稅,對兩國都不利。鑑於中國對美國的出口遠遠超過美國對中國的出口,許多人認為,貿易衝突對中國的傷害將大於美國,然而,中國減少進口將為美國經濟帶來沉重負擔。
川普對關稅的看法,令人想起雷根擔任總統之前,在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發表的演講,當時雷根主張,基於國家安全理由,對鋼鐵和其他商品課徵關稅是合理的。他的論據受到聽眾的批評,但與今日川普的看法幾乎如出一轍。不過,川普為了證明其關稅是合理的,他更進一步將國家安全與經濟安全劃上等號。那麼,要基於法律理由證明這項論點無效的最佳方法,就是讓經濟學家在法院上證明為什麼關稅不利於經濟安全。
更廣泛的問題在於,川普似乎對關稅有個人感情,部分是因為他認為關稅增加了稅收,部分理由是他認為關稅提高了GDP(透過抑制進口,然後由國內生產神奇取代)。(延伸閱讀:會員專屬/貿易戰真正的代價多高?看GDP不準)
有些人呼籲國會重申對關稅的權力─至少限制國家安全的論點。 但這可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長期後果,因為自1930年代以來,總統對自由貿易的支持向來遠超過國會議員,因為每位議員都代表其選區的利益。
現在的希望是,美中相互傷害的關稅將促成一項協議,使中國的貿易政策自由化,屆時將取消進口障礙。但是,這(諷刺加諷刺)會使中國的受惠程度甚於美國。但無論與中國貿易戰的結果會如何,我們仍然擔心川普會對墨西哥、歐洲、日本等國加徵關稅。(延伸閱讀:會員專屬/川普關稅大刀揮向墨西哥 投資人該怎麼看?)
至於基礎建設,增加投資確實對美國生產力有潛在好處。然而,這方面什麼都沒發生。川普和國會領袖4月的會議最能說明這種情況。
據媒體報導,川普先提議要在基礎建設花費1兆美元,但民主黨卻建議斥資2兆美元,川普顯然毫不猶豫地同意了。總之,這種你來我往的加碼再度證實,兩黨都將政府支出視為免費午餐,起碼這是由舉債或印新鈔來支應,在這種情況下,也許實際上最好的「基礎建設周」永遠不會到來。
鑑於美國的總體經濟政策狀況,亞特蘭大聯邦準備銀行的最新GDPNow報告預測,第2季GDP將增長1.3%,低於第1季的3.1%,這不足為奇。如果不是因為貿易緊張不斷升高,2017年稅制改革仍將促進經濟成長。可悲的是,2019年似乎不再可能看到接近3%的成長率。(編譯:林聰毅)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