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實現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於生產力的提升與交易成本的降低,前者藉由勞動力的開發與商品效率化的增產而達成,後者經由金融的發達與物流成本的降低而促進。
若以△W代表生產力的增量,以△G代表消費力的增值,則生產力('W)與消費力('G)的總值量可分別以下列式子表示:
'W=W+△W
'G=G+△G
若生產等於消費,則:
'W='G
W+△W=G+△G
若投資完全轉化為生產,則:
G=W
△G=△W
令(△W=△G)為P,則可導出等式循環圖示如下: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R1vvXntqi4ZPS0-xyR9R-hw203nDjIg6/view?usp=sharing
近來常以GDP[1]衡量一國的經濟總量,在圖表中可以('W='G)表示,而GDP增量則以(△W=△G)表示。但在現實中('W≠'G)處於動態過程,即('W>'G)供給>需求,或('W<'G)供給<需求,前者為產能過剩/消費不足,後者為產能不足/消費旺盛。其引發機理眾多且無法完全預測,古代帝國的崩潰與此息息相關,有出於四處征戰而引發金融系統崩潰者,亦有因氣候變遷導致的飢荒而引發的階級革命者。
在能被掌控的條件中以政府干預為主要手段,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主要手段是稅收、政府公共支出、政府轉移支出;貨幣政策主要手段是公開市場業務、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貼現率、信用控制等。換言之,良政善治才是國家經濟增長的有效保證,而全球治理則是人類整體文明得以延續發展的根基。
在全球化的助益之下,全球整體的GDP日益增加,但局部各國的GDP卻呈現不同程度的消長。即全球的GDP('W='G),但由於各國彼此間的國力(W≠G)不同,區域分工成為主流模式,導致各別的GDP增長的不對等(△W≠△G),這便導致原本的區域貧富差距現象擴展到全球範圍。其引發的資產膨脹與相對的工資不足所導致的政治民粹化與失能,正完全體現在目前的「川普」熱潮。
簡言之,當今世界經貿主要由三種模式共構而成:消費國(△G>△W)-生產國(△G<△W)-資源國(△G=△W),其全貌類似於倒金字塔結構。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14y90Xxdnh8noM0Sf6ad0WzB5jgcJL7p/view?usp=sharing
由歐美國家為主的消費國拉動世界經濟,在歐美經濟總量占比較高,但人口總數占比較低(歐洲人口7.4億+美國人口3.2億,總共9.6億人)的情況下,全球經貿長期處於供給>需求與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狀態。
在以美元為主要結算貨幣的世界經濟中,美國成為世界經濟火車頭的主要力量源於其自身消費大國的地位,同時保有技術與規格制定權的高端產業優勢和對於資源的訂價權。換言之,美國是實際控制全球經貿的BOSS(前一任是英國),其採取的消費國(△G>△W)地位便是強買模式('G=G+△G),這便是強盜邏輯。當年英國透過船堅炮利打開各個封閉市場並且進行殖民與掠奪資源,如今美國透過美元的結算地位進行資本的洗劫與掠奪,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為了滿足消費國的強買,便必須有足夠強大的生產國(△G<△W)因應。從早期的亞洲四小龍到如今的中國與東協,其中最為人矚目的便是中國的崛起。這個自古便是生產大國的古老東方文明,有著不同於西方文明的特有地主邏輯。這便是強賣模式('W=W+△W),透過本身強大的生產力供應各國所需的消費的同時,亦逐步取代各國自身的產業,而形成消費國的產業外移與空洞化。這便是中美貿易結構失衡的主因。
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的爭論起源於馬克思,在其著作「資本論」中提出勞動力產出剩餘價值遭受剝奪的概念,其研究背景以歐洲國家發展歷史與英國工業革命成就為基礎。但這是以個體經濟學(英語:microeconomics)[2]為出發點的觀點,其目的在於公平分配剩餘價值。由於忽略了總體經濟學(英語:Macroeconomics)[3],導致了見樹不見林的無產階級革命倡議,其引發的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對壘至今無解。換言之,在全球範圍內不存在純粹的資本主義或者共產主義,各國只同時存在外部性移轉與內部性矛盾。
若以('G=G+△W[勞動剩餘])代表資本主義的掠奪與奴隸現狀,則代表共產主義的仇富與均貧現狀,則可以('W=W+△G[資產增值])表示。而馬克思心中的理想國建立在(△G=△W),即('W='G->G=W)並不存在,人類的實踐帶來了唯一可行的社會主義道路-政治經濟學的實踐(良政善治)。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2holttDKpS47PsWdiq7lYsI42G1voI5T/view?usp=sharing
[1] 國內生產總值(英語:Gross Domestic Product,縮寫:GDP)亦稱國內生產毛額或本地生產總值,是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區域內的經濟活動中所生產出之全部最終成果(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market value)。國內生產總值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在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狀況和發展水準亦有相當重要性。它與國民生產總值不同之處在於,國內生產總值不將國與國之間的收入轉移計算在內,即國內生產總值計算的是一個地區內生產的產品價值,而國民生產總值則計算一個地區實際獲得的生產性收入。再簡單的來說本地生產總值是屬地主義,GNP是屬人主義;舉例來說,無論台灣、香港、韓國、美國等廠商在中國大陸生產的最終財貨,都包括在中國大陸的本地生產總值內,此一數值亦包括移住勞工的薪資在內。GDP是國內生產總值,是國內生產與附加價值的加總;而GNP是除了國內生產總值以外,再加上國外生產的紅利與利息總值,因此如果重視GNP數值的經濟發展,會較注重海外投資與生產,但只注重GNP而忽略GDP的經濟發展可能造成國內產業空洞化。
[2] 個體經濟學(英語:microeconomics)為出發點的觀點,有時被稱為價格理論,是現代經濟學的一個分支,研究經濟體系中最基本單元(個體、企業)的經濟行爲。個體經濟學重視需求與供給,如何影響個人,達成交易,並形成市場中的均衡價格。另外,自從愛德華•張伯倫和瓊•羅賓遜發展的市場結構理論、一般廠商的生產決策、進行消費決策的消費者行爲等亦跟傳統的供給需求理論,綜合成個體經濟學的核心課題。個體經濟學關注人們的決定和行爲影響物品和服務的供給和需求、誰負責決定價格、或者反過來,價格怎樣決定物品和服務的供給量和需求量。
[3] 總體經濟學(英語:Macroeconomics),是指用國民收入、經濟整體的投資和消費等總體性的統計概念來分析經濟運行規律的一個經濟學領域。總體經濟學是相對於古典的個體經濟學而言的。總體經濟學是約翰•梅納德•凱因斯的《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發表以來快速發展起來的一個經濟學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