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川普有什麼資格談●「公平貿易」?工資就不平等了

川普有什麼資格談●「公平貿易」?工資就不平等了

guest2000 wrote:
——為什麼批判並揭露了「自由貿易」本質的馬克思,卻並不是「貿易保護主義」的擁護者呢?答案就在下面:
(16)馬克思:「總的說來,保護關稅制度在現今是保守的,而自由貿易制度卻起著破壞的作用。自由貿易引起過去民族的瓦解,使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間的對立達到了頂點。總而言之,自由貿易制度加速了社會革命。先生們,也只有在這種革命意義上我才贊成自由貿易。」
——這是馬克思《關於自由貿易的演說》最後一段話,也是最耐人尋味的一段話。讀懂了這段話,也就讀懂了馬克思「到底說了些什麼」。
======================================================================================================
如果馬克思是對的,那中國應該早就爆發階級間的對立了,而且是對立最強烈的國家了,中國本身對外一再強調自由貿易(因為中國從對外貿易獲得了大量的財富,20幾年來幾乎年年出現巨額貿易順差),但是在國內卻是高昇關稅壁壘(或貿易障礙),一下說自由貿易讓階級對立達到頂點,但信奉馬克思思想的政府卻大力鼓吹自由貿易,社會革命發生了嗎?(當然發生啦,如果是指社會的生活水平高昇了.)
我們還是不懂馬克斯懂了甚麼?


我之前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1.真正的民主是「無產階級專政」和社會主義民主,不是那套虛偽的資產階級專政代議民主制

2.開發中國家的確從全球化和自由貿易中引進勞力密集產業獲得好處 ,

相反的帝國主義國家和大多數已開發國家利用過去積累起的資本

利用這種優勢進行不平等交換,人均59000美元GDP的國家跟9000美元的國家談甚麼平等?
開發VS已開發國家「基本工資就不平等了」少的差距3~4倍 多的差距10~20倍 川普有什麼資格談平等貿易?
一開始這種交換就是建立在不平等的交換基礎上的,
絕大多數人均GDP高的地區都是老牌帝國主義國家過去累積的資本優勢(幫括甘願當帝國主義魁儡的小型國家),並利用這種優勢在全球化中獲得更大的不平等優勢


3.美國最近採用的反自由貿易和反移民主義本質上是帝國主義的一種表現,本質上是在恢復自己的製造業逐漸失去優勢以後一種傳統

4.歷史上英國 德國 日本 美國等大多數已開發國家在19世紀和20世紀都是透過殖民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帝國主義來扶植自己的工業

等取得產業優勢以後二戰後才再開放自由貿易,這種自由貿易是弱肉強食強者永遠輾壓弱者的擴大的良性循環,對弱者來說是惡性循環
(例如出口飛機半導體 和金融 VS出口農業和原材料的國家,這兩者在自由貿易上後者絕對不可能取代前者)





摧毀腐朽的帝國主義的可能途徑和3種方法.
1.自由貿易和全球化將以開發國家的工資要壓到全球的均衡點,製造內部不穩定,帝國主義及壟斷資本主義的基礎就可能瓦解,世界革命就可能會發生..
2.在開發中國家內部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提高自己的技術和生產力,一放面開放市場引入勞動密集型產業累積資本,減少已開發國家獲得的的剩餘價值分配.
3.在已開發國家內部大量採用自動化設備和研發AI人工智慧,取代人工增加「相對剩餘價值」.


以下是回覆網友
革命難以輸出到已開發國家的根本原因是,因為美國的工人是工人階級的貴族,也就是列寧所說的「貴族工人」並不是真正的「國際無產階級工人」,這是「帝國主義」國家的工人被資本家收買的結果,國際無產階級的誕生是在全球化+自由貿易的環境下和產業自由遷移人口自由移民條件下,達到各國工資均衡條件(已開發國家降低工資、開發中國家提高工資),但為什麼達不到,列寧認為壟斷資本主義就是帝國主義出了本書「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你只要想一想「美國麥當勞的工資為什麼比印度麥當勞的工資高20倍?」就明白了,因為有跨國剩餘價值的轉移,因為最底層的工人也分配到了剩餘價值,而已開發國家中的資本家就拿從國外賺來的剩餘價值去收買他們的中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勞工貴族」,因而表現為已開發國家的勞工收入水平比較高,資本家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完全有理由收買他們,因為歐美國家國內存在工會,比如說「美國麥當勞工人的工資是印度麥當勞工人的20倍」,即使考慮購買力平價PPP也相差5~10倍,並不是因為美國麥當勞工人比較努力和聰明,因為是同一家企業的大致相同的工作內容在不同國家卻有不同工資,理論上印度和美國麥當勞員工他們勞動價值相等,做相同同樣的工作卻不同薪資,同工不同酬,理論的核心是不平等交換,即外圍和半外圍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用較多的本國勞動換取較少的外國勞動。即向核心國家無償輸出剩餘勞動,用通俗的話講,就是「進貢」。不平等交換的途徑主要有如下三個: 較早開始資本積累的國家(核心國家)具有較大的資本存量和資本有機構成,在利潤率平均化的條件下其產品以高於價值的生產價格交換,而外圍和半外圍國家產品的價值卻高於生產價格。因此,核心國家的產品包含價值(無差別人類勞動)較少,半外圍和外圍國家產品包含價值更多。故而國際貿易中核心國家事實上在剝削外圍半外圍國家的剩餘勞動。在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核心國家的地位類似於資本有機構成較高的部門,外圍半外圍國家的地位類似於資本有機構成較低的部門。 核心國家佔有較先進的科學技術,並通過知識產權等方式強化技術和准入制度等的壟斷。這種壟斷主要被現有國際分工、市場份額、軍事和地緣政治霸權等因素所鞏固。核心國家由於佔有了這些先進的生產資料和壟斷了市場份額而佔有了外圍半外圍國家的一部分剩餘價值,即免費勞動,如專利費和品牌溢價等。在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核心國家的地位類似於地主階級,外圍半外圍國家的資本家階級則類似於租地農場主,核心國家獲得的壟斷收入則相當於地租。 第三種情況則是由於外圍半外圍國家勞工組織較弱,環境保護較差,金融市場不完善,跨國公司可以規避諸如工傷賠償、保險、教育、污染治理、金融監管和部分稅收等成本,以低於當地勞動力再生產所必須的價格支付工資。這種勞務外包、產業轉移和金融投機的本質是剝奪性的原始積累,即以不可持續地壓榨外圍半外圍國家的勞動力、自然資源和破壞社會安全網絡的方式來攫取超額剩餘價值。在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這相當於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掠奪。 對於外圍半外圍國家來講,該國統治階級對待上述三種途徑的態度和政策決定了該國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的基本國策。任何強化上述三種途徑的政策,都會強化核心國家對本國剩餘勞動的搾取,鎖定本國外圍或半外圍地位,這是充當國際資本在華利益代理人的買辦資產階級國策;任何對抗上述途徑的政策,都會弱化核心國家對本國經濟和政治的控制,嘗試突破外圍半外圍地位,乃至改變世界體系格局。 一個國家內的民族資本主義是以另一個國家的無產階級隊伍擴大和更大程度的壓迫來實現的

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lenin/15.htm
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1916年1~6月)

‧ 一 生產集中和壟斷
‧ 二 銀行和銀行的新作用
‧ 三 金融資本和金融寡頭
‧ 四 資本輸出
‧ 五 資本家瓜分世界
‧ 六 大國瓜分世界
‧ 七 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特殊階段
‧ 八 資本主義的寄生性和腐朽性
‧ 九 對帝國主義的批評
‧ 十 帝國主義的歷史地位
一個國家內的民族資本主義是以另一個國家的無產階級隊伍擴大和更大程度的壓迫來實現的 如果沒有全球50~60億的中低所得開發中國家人口的勞動 那麼已開發國家就沒辦法在過去積累自己的資本

早期資本的積累模式是
1.西班牙的模式 直接搶劫和殺光北美洲印第安人的黃金、白銀剝奪他們的土地

2.後來進化到大英帝國模式,從非洲輸入黑奴隸到北美去種植棉花,然後廉價原料出口到英國去強化英國本土的工業資本 然後再傾銷產品回殖民地,完成這種壟斷優勢強化的迴圈

3.最終這套英國模式面臨德國的競爭引發了兩次世界大戰 英國霸權隨之落幕 但現在卻是資本主義3.0的美國模式,這是一種美元和軍事結合掩蓋起來的霸權和帝國主義 透過金融+科技手段不斷剪全世界羊毛來達成

帝國主義國家的特色就是
1.高度集中化的趨勢形成壟斷壟斷優勢變成的一種阻礙競爭的手段,幾家大型跨國企業壟斷了產業市佔率的大型卡特爾、托拉斯、辛迪家
2.工業資本和銀行資本結合形成金融資本
3.對外資本輸出成了主要利潤來源,本身只做非生產性勞動例如金融服務業 和高附加價值產業少量的勞動 就可以對其他國家向收取貢付一樣,印美鈔源源不斷的輸入商品 這典型的國家就是美國

但是這種情況最近正在瓦解 ,從中美貿易戰中可以觀察出來,高技術產業正在擴散到開發中國家打破帝國主義國家的壟斷,例如中國的2025計畫,也就是減少了美國能夠分配到的剩餘價值,因此底層的工人貴族才會去支持川普搞民粹主義和新納粹主義,最終貿易戰博弈的結果假如是美國失敗很可能就是帝國主義國家內部從外國榨取的剩餘價值量變少,這種情況下美國社會內部矛盾會加大,然後出現資產階級難以分配他們國家內部的底層足夠的剩餘價值這狀況帝國主義會解體,甚至中產階級(小資產階級)也會減少,就有可能發生內部革命


Mo Zhu 47 網友回復
没错,但是个人认为美国情况感觉还不太一样。美国工人的衰败还是起于80到90年代的去工业化。对于资本家来说,玩金融比玩实业来钱来的快多了,但是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却是很小的。但美国铁锈带的工人过的再惨,也没有能力革命。美国的教育体制中的反共洗脑教育和美国作为警察国家的本质,都导致了美国工人只会搞民粹,共产主义革命是不可能的。这么多年过去了,也没看见美国泛起一朵浪花。 但欧洲的情况正如你所说,第二国际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收买了工人阶级。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专长,但欧洲本身是分裂的,无法整合成完整的实力。因此在下个阶段的竞争中一定会被美国,中国这样的经济动员和整合能力较强的国家打败。这时候欧洲。。。左转还是右转就看美国还有多大实力了。

我的回覆
那是因為美國還不夠慘,開發中國家為什麼內部政治難以穩定就是因為貧富差距夠大,你想想看巴西委內瑞拉等國家,印度年人均GDP2000美元,絕對多數人生活水平在年所得1000~3000美元範圍內,美國國民所得是59000美元大多數底層生活水平在25000美元年所得 中產階級在40000~80000美元左右,印度和美國所得差距是25~40倍左右,就是因為他們被分割在兩個不同國家形成資訊孤島加上被民族主義洗腦所以看不到全球的貧富差距,樂施會統計過最富的8個人超過世界最窮的35億人的總財富,一個國家最富裕的20%階層的人口收入和最貧窮的20%人口的收入差距在5~15倍以內是大多數國家的狀況,如果貧富差距過大已開發國家內部的代議民主政治(資產階級專政)就會崩潰,所以資產階級的帝國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反移民等政策反而是加強鞏固了資本主義制度,連高盛和摩根史丹利等金融業都支持民主黨搞美國社會福利,不是他們佛心來的,這是他們的階級利益知道資本主義要維持下去就要有一個內部貧富差距調節機制,這是維持腐朽的帝國主義不致崩潰的秘訣之一,如果大量引進墨西哥外勞美國底層工資大約會被押到6000美元左右,如果實行完全自由貿易和自由移民+產業自由遷移,大量引進印度和非洲的12+10億人口那全球已開發國家的工資均衡點會被壓在2000~4000美元左右,當資本主義開始追求自由貿易就是已開發國家內部政治開始失去穩定的時候.關於這點我有過詳細的論述
摧毀帝國主義的可能途徑的3個方法.
1. 自由貿易和全球化將以開發國家的工資要壓到全球的均衡點,製造內部不穩定,帝國主義及壟斷資本主義的基礎就可能瓦解,世界革命就可能會發生..
2. 在開發中國家內部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提高自己的技術和生產力,一放面開放市場引入勞動密集型產業累積資本,減少已開發國家獲得的的剩餘價值分配.
3. 在已開發國家內部大量採用自動化設備和研發AI人工智慧,取代人工增加「相對剩餘價值」.


下面,按照順序解讀馬克思其中的16段話。

(1)馬克思:「英國穀物法的廢除是自由貿易在19世紀取得的最偉大的勝利。在廠主們談論自由貿易的所有國家裡,他們主要指的是穀物和一切原料的自由貿易。對外國穀物徵收實行保護關稅,這是卑劣的行為,這是利用人民的飢餓進行投機。」

——這是馬克思演說開始的第一段話。這段話直指貿易保護主義的做法——徵收關稅,「是卑劣的行為」,「是利用人民的飢餓進行投機」。但是請注意,馬克思批判貿易保護主義,並不表明馬克思無條件地贊成「自由貿易」。在接下來的演講中,馬克思用了大量的篇幅,對資本主義的「自由貿易」本質進行了深刻地揭露。

(2)馬克思:「任何廠主都有他自己使用的一套規程,其中規定對一切有意無意的過失都處以罰金;例如假使工人不幸在椅上坐了一下,偶而私語或談笑,遲到了幾分鐘,損壞了機器的某一部件,或者製品的質量不合規格等等,他就得挨罰。事實上罰款往往超過工人實際造成的損失。為了設法使工人容易挨罰,工廠的鐘點撥快了,發給工人劣等的原料而要他製出好的成品。工頭要是沒有足夠的花招來增加犯規數字,便被辭退。」

——「任何廠主都有他自己使用的一套規程」表明,資本家「私人立法」的權力來源於生產資料私有制。而且,此類「私人立法」在資本主義世界具有勿容置疑的普世性。廠主,今天稱之為「企業家」。我想知道的是,今天「企業家」們制定的規程是不是能夠免俗呢?

  (3)馬克思:「先生們,你們看,這種私人立法的建立是為了製造過失,而製造過失卻成為生財之道。因此,廠主不擇手段,竭力減低名義工資,甚至還要從這些並非由於工人的過失而造成的事故中得到好處。」

——與時俱進地看,在當代資本主義,「竭力減低名義工資」的做法似乎有被「適當增加名義工資」的進步所替代。現實情形是這樣的,僱員的「名義工資」好像在不斷增長,比如最低工資(儘管經濟學家對這個「最低工資」很有看法,且評價很負面)。但是,「廠主」通過「一套規程」,為僱員們建立起「製造過失」的科學機制,這一點卻並未改變。所以,「製造過失卻成為生財之道」並非個案,而是常態。

  (4)馬克思:「這些廠主正是力圖使工人相信只要為了改善工人的處境,他們是能夠不惜任何破費的慈善家。這樣一來,廠主一方面靠自己的廠規用最卑劣的手法剋扣工人的工資,另一方面又不惜作出最大的犧牲借反穀物法同盟來提高工資。」

——廠主們一邊用卑劣的廠規來剋扣僱員的工資,一邊又用反對關稅的「自由貿易」來提高僱員的工資。這真是一個很好的對比,更是一個看似矛盾的做法。子曰:「事出反常必有妖」。一個比較靠譜的解釋是:自由貿易的最大受益者並不是工人階級,而是資本家階級(廠主)。

  (5)馬克思:「他們不惜耗費巨大的開銷來建築宮殿,反穀物法同盟在這些宮殿裡也設立了自己的某種類似官邸的東西,他們派遣整批傳道大軍到英國各地宣傳自由貿易的宗教。他們刊印成千上萬的小冊子四處贈送,讓工人認識到自己的利益。他們不惜花費巨額資金拉攏報刊。為了領導自由貿易運動,他們組織龐大的管理機構,而且在公眾集會上施展自己全部雄辯之才。」

——問題在於,為什麼廠主們會如此熱心地「宣傳自由貿易的宗教」?自由貿易與工人階級的切身利益當然有關。但是,問題的要害在於,自由貿易與工人階級的切身利益,能否等價於自由貿易與資本家階級的切身利益呢?

(6)馬克思:「(李嘉圖說)『農產品的跌價不僅降低了農業工人的工資,而且也降低了所有產業工人和商業工人的工資』」, 「先生們,請不要以為工人在穀物價格較賤時至多收入4法郎,而過去卻收入5法郎這件事對他們來說是完全無所謂的。」

——這段話的意思很清楚,自由貿易固然帶來了穀物價格的下跌,但是穀物價格下跌也會造成工人工資的下降(生活費用的下降為資本家降低工資提供了經濟理由)。其結果,馬克思緊接著指出:「工人的工資和利潤比較起來難道不是越來越低嗎?工人的社會地位和資本家的地位比較起來是每況愈下,難道這還不清楚嗎?」

(7)馬克思:「當穀物的價格和工資都同樣處於較高的水平時,工人節省少許面包就足以滿足其它需要。但是一旦面包變得非常便宜,從而工資大大下降,工人便幾乎根本不能靠節約糧食來購買其它的東西了。」

——這段話是對上面那段話的補充說明。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想阻止因「自由貿易」帶來的本國「工資大大下降」,從而導致工人階級的反抗和產業空心化,那麼只有加征關稅,實行「貿易保護主義」。這也正是美國無視所謂的「國際規則」,對中國進行貿易戰的藉口之一。

(8)馬克思:「英國工人已經向自由貿易派表明,他們並沒有被自由貿易派的幻想和謊言所欺騙;儘管他們同自由貿易派聯合起來反對地主,但是那只是為了消滅最後的封建殘餘並僅僅同一個敵人進行鬥爭。」

——英國工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並不意味著工人階級與資本家階級是同一個戰壕的戰友。工人階級之所以支持自由貿易,是出於消滅封建殘餘的目的,而不是同意「自由貿易派的幻想」。

(9)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中,原則上決不能僅僅根據一年的統計材料就得出一般規律。常常需要引證六七年來的平均數字,也就是說,需要引證在現代工業經過各個階段(繁榮、生產過剩、停滯、危機)而完成它必然的週期這一段時期內的一些平均數字。」

——這是一段插話,但很有意思。可笑的是,現在經濟學流行的工作或者貢獻,用一個段子概括就是:做一個假設,搞一堆樣本數據(且編輯幾乎無法判斷其可靠性),用結構方程和回歸方程認真地折騰一番,最後證明了一個眾所周知的常識結論。這是神馬貢獻?這叫「自娛自樂」!

(10)馬克思:「當一切商品跌價時(這種跌價是自由貿易的必然結果),我用一個法郎買的東西要比過去多得多。而工人的法郎和其它任何別的法郎一樣,具有同等價值。因此,自由貿易對工人會是非常有利的。但是這裡只產生了一個小小的不方便,也就是說,工人在以自己的法郎交換別的商品以前,必須先以自己的勞動去交換資本」。

——自由貿易給大家(包括工人)帶來的交換上降價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但是,與這個「好處」一起發生的另一個問題卻被人們忽略了。這個問題就是:工人在用自己的工資交換別的商品以前,「必須先以自己的勞動去交換資本」。遺憾的是,「經濟學家總是在勞動與其它商品相交換的時候去觀察勞動價格。可是他們卻把勞動與資本相交換這一環節完全置之度外」。這個被「置之度外」的環節就是:勞動力商品的價格(工資)也會降價!

(11)馬克思:「當開動生產商品的機器需要較少的費用時,則保養被稱為勞動者的這種機器所必需的東西,同樣也得跌價。如果一切商品都便宜了,那麼,同是商品的這種勞動的價格也同樣降低了。而且,正如我們在下面將看到的,勞動這種商品的價格的下跌較其它的商品要大得多。」

——自由貿易在帶來一切商品降價的同時,必然造成勞動力這種商品的價格下降。至於自由貿易會擴大再生產,擴大再生產又會刺激對勞動的需求,從而提升工資,這種情形不會改變問題的本質:「隨著生產資本的擴大,工人之間的競爭更劇烈了。大家的勞動報酬都減少了,而一些人的勞動負擔也增加了。」 對此,馬克思作了深刻的說明,不贅述。

(12)馬克思:「由於不斷地找到以更廉價更低劣的食品來維持勞動的新方法,最低工資也就不斷降低。如果說,起初這種工資迫使人為了活下去而去勞動,那麼,到最後就把人變成機器人了。工人的存在的全部價值只不過在於他是一種生產力而已;資本家就是這樣來對待工人的。」

——拜生產力發展和科技革命所賜,較之19世紀,今天勞動者的生活水平已經有了極大提高。不過,與時俱進地觀察,大量的zhuan基因算不算是「找到以更廉價更低劣的食品來維持勞動的新方法」呢?

(13)馬克思:「讓我們來作個總結:在現代的社會條件下,到底什麼是自由貿易呢?這就是資本的自由。排除一些仍然阻礙著資本前進的民族障礙,只不過是讓資本能充分地自由活動罷了。不管商品相互交換的條件如何有利,只要僱傭勞動和資本的關係繼續存在,就永遠會有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存在。那些自由貿易的信徒認為,只要更有效地運用資本,就可以消除工業資本家和僱傭勞動者之間的對抗,他們這種妄想,真是令人莫解。恰恰相反,這只能使這兩個階級的對立更為顯著。」

——自由貿易的本質是什麼?就是「資本的自由」。自由貿易可以帶來「買賣的自由」,但不會消除僱傭勞動和資本之間的關係,因而不會消除工業資本家和僱傭勞動者之間的對抗。

(14)馬克思:「假定一旦不再有穀物法,不再有海關,不再有城市進口稅,一句話,假使工人迄今仍然抱怨的造成自己貧困境遇的那些偶然情況都全部消失,那時,一向掩蓋著他的真正敵人的一切帷幕就被揭開了。」

——帷幕被揭開之後,人們將看到什麼呢?馬克思緊接著指出:「他將看到擺脫羈絆的資本對他的奴役並不亞於受關稅束縛的資本對他的奴役。」這句話的意思很清楚,勿需我做過多解讀。

(15)馬克思:「但是,先生們,不要以為我們之所以批判自由貿易是打算維護保護關稅制度。一個人宣稱自己是立憲制的敵人,並不見得自己就是舊制度的擁護者。」

——為什麼批判並揭露了「自由貿易」本質的馬克思,卻並不是「貿易保護主義」的擁護者呢?答案就在下面:

(16)馬克思:「總的說來,保護關稅制度在現今是保守的,而自由貿易制度卻起著破壞的作用。自由貿易引起過去民族的瓦解,使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間的對立達到了頂點。總而言之,自由貿易制度加速了社會革命。先生們,也只有在這種革命意義上我才贊成自由貿易。」

——這是馬克思《關於自由貿易的演說》最後一段話,也是最耐人尋味的一段話。讀懂了這段話,也就讀懂了馬克思「到底說了些什麼」。

沉思行者 wrote:
每次看到美國害怕中國崛起 所以打壓2025這個論調就好笑 中國又在找藉口了
1.中國全世界偷技術 偷不到就拿國家錢去併購 外資進來要合資 技術要分享
買到技術後 國家補貼低價傾銷 破壞市場秩序 京東方就是一個實例 不用
管獲利 不用對股民負責 不用管資金 政府會給你 以國家對企業 不正常
競爭久了都覺得理所當然 現在人家醒來了 要求中國遵守規則才在那撒潑打滾
根本就是流氓行徑
至於美國製裁中國 不是制裁一個未來得強國 是制裁一個流氓 避免他以後
長大變黑社會老大對世界造成更多危害 中國不是吹噓的很厲害 買不到技術就
2.不能自己研究? 還是自己一點研發能力都沒有 像中興一樣 得不到零件就要
關門
至於中國跟社會主義 一點關係都沒有 中國是共產主義 把人民的剩餘價值收繳上來
供上層的當權者享用 做壞了沒有責任 貪污了沒被抓到就好
3.習主席對外灑錢4千多億美金 這筆錢拿回國家 可以讓多少人有飯吃 有衣穿
這些當權者都不會去想 因為這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上層可以亂搞 國家玩倒了
也沒差 總是從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 鬼扯什麼制度優越性 改革開放前 專出獨裁者
國家蒙受多少苦難 改革開放後 專出碩鼠 幾萬億美金搬到國外了 中國的未來
在位者有誰在乎


1.美國在19世紀就是靠偷大英帝國技術和貿易保護主義崛起的

當時19世紀英國禁止工業車床出口到美國 美國就派商業間諜去偷大英帝國技術

如果要提產業保護 那麼美國也是在用軍事預算補貼波音的民航工業

2.研發的預算必須來自市場的壟斷 就拿航空工業來說

波音和空巴壟斷了全球市場份額 沒有市場份額和獲利你拿甚麼東西研發技術 必然是在惡性循環之中永遠被已開發國家剝削

就拿台韓美的半導體工業來說 沒有市場占有率和技術就沒有利潤 沒有利潤就不可能再投資到研發和資本支出當中

3.那是中國的眼光比較長遠

知道要用一帶一路拉拔一下第三世界國家,減少他們被歐美帝國主義的剝削

最終才可能打破帝國主義的壟斷模式

所以川普完全沒資格談「公平貿易」光「兩國基本工資就相差5~6倍」還談平等貿易?




你看看你看看這和開發中國家工資差多少倍?

比印度高快20倍 比中國高6倍

根據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2017年印度人均GDP僅1983美元,印度人均年工資2000美元

美國平均為59000美元 最低年工資27000美元 中位數工資至少也有4萬美元以上
2018-08-06 16:10 發佈
相關的討論連結
人工智慧導致共產主義●唯物史觀基本原理

貿易戰●馬克思如何看待自由貿易和保護主義

貿易戰來了,馬克思怎麼看?
中美貿易戰來了,馬克思怎麼看?


那麼,馬克思是怎麼看待「貿易戰」的呢?在馬克思那個年代,貿易戰已然成為家常便飯。面對19世紀資本主義世界如此重要的「新常態」,馬克思有過相當深刻的剖析。馬克思關於「自由貿易」的看法,竊以為有幾點值得重視:
(1)應當透過「自由貿易」爭論的表象,看到問題的要害不僅僅在於國家之間的競爭,更在於資本之間的競爭;
(2)有關「自由貿易」的利弊,必須放在具體的時代背景中去評價;
(3)「自由貿易」中涉及到的各種利益關係是複雜的,也是變化的;
(4)「自由貿易」與「貿易保護主義」的分歧,在於資本利潤的損益;
(5)「貿易戰」的裁決者不是「公平」,而是市場實力。

下面,我給大家推薦馬克思《關於自由貿易的演說》。推薦這篇文章,並不是要給今天的現實做出什麼結論,而是希望為我們認識現實問題提供一個馬克思主義視角,如此而已。
馬克思主義當然不是教條,我們應當從新時代的高度來認識當下的「貿易戰」。但是,不論如何與時俱進,不論我們怎樣觀察現實問題,馬克思的這篇文章對於正確把握自由貿易和貿易保護主義的本質而言,無疑有著重要的方法論意義。正因為如此,馬克思下面的論斷尤其值得我們深思:
【——「在現代的社會條件下,到底什麼是自由貿易呢?這就是資本的自由。」
——「不要以為我們之所以批判自由貿易是打算維護保護關稅制度。」
——「一個人宣稱自己是立憲制的敵人,並不見得自己就是舊制度的擁護者。」
——「保護關稅制度在現今是保守的,而自由貿易制度卻起著破壞的作用」。
——「自由貿易制度加速了社會革命。先生們,也只有在這種革命意義上我才贊成自由貿易。」】


(2018年4月6日)
附:

《馬克思關於自由貿易的演說》
(1848年1月9日)

馬克思
先生們!
英國穀物法的廢除是自由貿易在19世紀取得的最偉大的勝利。在廠主們談論自由貿易的所有國家裡,他們主要指的是穀物和一切原料的自由貿易。對外國穀物徵收實行保護關稅,這是卑劣的行為,這是利用人民的飢餓進行投機。
廉價的面包,高額的工資,這就是英國的自由貿易派不惜耗資百萬力求達到的唯一目的,他們的熱情已經感染了他們在大陸上的同夥。總之,人們要求自由貿易,是為了改善勞動階級處境。
可是,奇怪得很!想盡辦法讓人民得到廉價的面包,而人民卻毫不領情。現在英國的廉價面包,如同法國的廉價政府一樣,都信譽掃地。人民把那些充滿獻身精神的人們,包令、布萊特一類人及其同夥,當做自己最大的敵人和最無恥的偽君子。
誰都知道:在英國,自由派和民主派之間的鬥爭被稱為自由貿易派和憲章派之間的鬥爭。
現在我們來看看英國的自由貿易派是如何向人民證明促使他們起來行動的那種高尚情感的。
他們向工人這樣說:
穀物稅是工資稅,是你們向大地主,向這些中世紀的貴族交納的稅;你們陷於貧困,是因為生活資料的價格昂貴。
工人反過來問廠主們:在最近30年中,我們的工業獲得巨大發展,而我們的工資的下降率卻大大超過了糧價的上漲率,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照你們所說的,我們交納給地主的稅,對每一個工人來說,每週約計3便士;可是,在1815年到1843年這一時期內,手工織工的工資從每週28先令降到5先令,而在1823年到1843年這一時期內,自動工廠織工的工資從每週20先令降到8先令。
在這整個時期內,我們交納給地主們的稅從未超過3便士。而在1843年,面包價廉,市場繁榮的時候,你們對我們說過什麼話呢?----「你們是不幸的,因為你們生育的孩子太多了,你們的婚姻比你們的手藝還要多產!」
這就是當時你們自己對我們說過的話,同時你們還制訂了新的濟貧法,設立了習藝所這種無產者的巴士底獄。
廠主對此回答說:
工人先生們,你們說的對,決定工資水平的不僅是穀物的價格,而且還有供給的人手之間的競爭。
但是請你們仔細地想一想:我們的土地都是由岩石和砂礫構成的。或許你們還以為可以在花盆裡種植穀物呢!要是我們不是慷慨地獻出自己的資本和勞動,用來耕種不毛之地,而是撇掉農業,專門來搞工業,那麼,整個歐洲就得把工廠都關掉,那時英國也就成了唯一的大工廠城市,而歐洲的其它部分就都變成英國的農業區了。
可是廠主和自己的工人們的這番談話被一個小商人打斷了。他向廠主說:
如果我們廢除了穀物法,那麼我們就荒廢了農業,但是我們也不會因此而迫使其它國家關閉它們的工廠來購買我們的工廠的產品。
結果將怎樣呢?我將失去現在農村的主顧,而國內貿易也會喪失市場。
廠主拋開工人轉過身來回答小鋪主說:這件事就聽之任之吧。一旦廢除了穀物稅,我們就會從國外得到更廉價的穀物。那時,我們就會降低工資,同時在那些供給我們穀物的國家裡,工資卻會因此而提高。
因此,除了我們已有的那些優越條件之外,又加上更少的工資,有了這一切優勢,我們就能迫使大陸購買我們的產品。
可是,現在農場主和農業工人也插進來爭論了。
他們叫道:可是我們到底又將如何呢?
難道我們應該把養育我們的農業宣判死刑嗎?難道我們能夠聽任別人斷絕我們的生活來源嗎?
反穀物同盟卻不作回答,而一味滿足於給三部論述廢除穀物法對英國農業產生有益影響的優秀著作頒發獎金。
獲得這種獎金的是霍普、莫爾斯和格雷格三位先生,他們的著作已有成千上萬冊在農村流傳。
其中一位獲獎者企圖證明,自由輸入外國穀物既不會使農場主吃虧,也不會使僱傭勞動者吃虧,吃虧的是只是地主。他大聲疾呼:英國農場主不應該害怕穀物法的廢除,因為沒有一個國家能像英國那樣生產如此價廉物美的穀物。
因此,即使穀物價格下跌,也不會使你們遭致損失,因為這種下跌只能引起地租的縮減,但絕對不會傷及工業利潤和工資,它們依然會保持在過去的水平上。
第二位獲獎者是莫爾斯先生。他相反地斷定,廢除穀物法的結果是穀物價格上漲。他挖空心思力圖證明,保護關稅從來都沒有能保證穀物得到有利的價格。
他引用事實來證實自己的論點說,在英國,每當輸入外國穀物的時候,穀物價格總要大大上漲,而當進口減少的時候,穀物價格便急劇下跌。這位獲獎者忘卻了不是進口引起價格上漲,而是價格上漲引起進口。
他的見解同他的獲獎的同僚迥然不同,他斷言說,每次穀物價格上漲總是有利於農場主和工人,而不利於地主。
第三位獲獎者是大廠主格雷格先生,他的著作是為大農場主寫的,他不能滿足於重複類似的濫調,他的話是比較科學的。
他承認穀物法之所以會引起地租的上漲,只是因為穀物法會引起穀物價格的上漲,而穀物法之所以會引起穀物價格的上漲,正是由於穀物法會迫使資本投於劣等地,這是很容易說明的。
隨著人口的增長,由於外國穀物不能輸入,就不得不去開墾肥力較差的土地,耕種這種土地需要較大的耗費,因而它的產品也就較貴。
既然穀物的銷路有充分保證,那麼穀物的價格必然要受耗費最大的土地的產品價格的調節。這一價格和優等地的生產費用間的差額便構成地租。

因此,如果因廢除穀物法而降低了穀物價格,從而也降低了地租的話,那麼,這種情況的發生是因為不再沒有收益的土地上耕作的緣故。由此可見,地租的降低必然要引起一部分農場主的破產。
為了理解格雷格先生的話,作這幾點說明是必要的。
他說,那些不能再繼續經營農業的小農場主,可以去工業中謀生。至於那些大農場主,則必然在農業中取勝。或者是土地所有者被迫把自己的土地以極低廉的價格賣給他們,或者是土地所有者和他們訂立期限極長的租約。這就有可能使這些農場主把巨額資本投向土地,更大規模地採用機器,從而也就節省了手工勞動,但手工勞動也將由於工資的普遍下降(這是廢除穀物法的直接結果)而更加低廉。
包令博士對所有這些論證都予以宗教上的承認。他在一個公眾集會上大聲說:「耶穌基督是自由貿易,自由貿易是耶穌基督!」
顯然,這種虛偽的說教根本不能使工人為面包跌價而感到欣喜。
其次,對於廠主那種單憑一時心血來潮而發的慈悲,工人又怎麼能夠相信呢?要知道對於將工廠工人的工作日從12小時減到10小時的十小時工作日法案[214]反對最力的,正是這些廠主們!
為使你們對廠主的慈悲得到一個概念,先生們,我提醒你們注意一下所有工廠都採用的廠規。
任何廠主都有他自己使用的一套規程,其中規定對一切有意無意的過失都處以罰金;例如假使工人不幸在椅上坐了一下,偶而私語或談笑,遲到了幾分鐘,損壞了機器的某一部件,或者製品的質量不合規格等等,他就得挨罰。事實上罰款往往超過工人實際造成的損失。為了設法使工人容易挨罰,工廠的鐘點撥快了,發給工人劣等的原料而要他製出好的成品。工頭要是沒有足夠的花招來增加犯規數字,便被辭退。
先生們,你們看,這種私人立法的建立是為了製造過失,而製造過失卻成為生財之道。因此,廠主不擇手段,竭力減低名義工資,甚至還要從這些並非由於工人的過失而造成的事故中得到好處。
這些廠主正是力圖使工人相信只要為了改善工人的處境,他們是能夠不惜任何破費的慈善家。
這樣一來,廠主一方面靠自己的廠規用最卑劣的手法剋扣工人的工資,另一方面又不惜作出最大的犧牲借反穀物法同盟來提高工資。
他們不惜耗費巨大的開銷來建築宮殿,反穀物法同盟在這些宮殿裡也設立了自己的某種類似官邸的東西,他們派遣整批傳道大軍到英國各地宣傳自由貿易的宗教。他們刊印成千上萬的小冊子四處贈送,讓工人認識到自己的利益。他們不惜花費巨額資金拉攏報刊。為了領導自由貿易運動,他們組織龐大的管理機構,而且在公眾集會上施展自己全部雄辯之才。在一次這樣的群眾大會上,一個工人大聲喊道:

「要是地主出賣我們的骸骨,那麼,你們這些廠主就會首先買去放到蒸汽磨中去磨成麵粉!」
英國工人是非常懂得地主和工業資本家之間鬥爭的意義的。他們很瞭解,人們希望降低面包價格就是為了降低工資,同時也知道,地租下降多少,工業利潤也就上升多少。

英國自由貿易派的傳道者,本世紀最傑出的經濟學家李嘉圖的觀點在這一點上是和工人們的意見完全一致的。
他在自己的政治經濟學名著中說:
「要是我們不在自己的本土耕作而找尋新的市場以便獲得更廉價的穀物的話,那麼,工資就要降低,利潤就會增加。農產品的跌價不僅降低了農業工人的工資,而且也降低了所有產業工人和商業工人的工資。」
先生們,請不要以為工人在穀物價格較賤時至多收入4法郎,而過去卻收入5法郎這件事對他們來說是完全無所謂的。
工人的工資和利潤比較起來難道不是越來越低嗎?工人的社會地位和資本家的地位比較起來是每況愈下,難道這還不清楚嗎?不但如此,工人實際上還遭受更大的損失。

當穀物的價格和工資都同樣處於較高的水平時,工人節省少許面包就足以滿足其它需要。但是一旦面包變得非常便宜,從而工資大大下降,工人便幾乎根本不能靠節約糧食來購買其它的東西了。
英國工人已經向自由貿易派表明,他們並沒有被自由貿易派的幻想和謊言所欺騙;儘管他們同自由貿易派聯合起來反對地主,但是那只是為了消滅最後的封建殘餘並僅僅同一個敵人進行鬥爭。工人並沒有估計錯:為了向廠主進行報復,地主和工人聯合行動使十小時工作法案獲得通過;工人們30年來求之不得的法案,在廢除穀物法後,就立即實現了。
在經濟學家會議上,包令博士從口袋裡取出一份長長的統計表,他想論證,為了滿足(照他的說法)工人的消費,英國輸入了多少牛肉、火腿、脂油、雞雛等等。可是遺憾的是,他卻忘記了告訴你們,就在這個時候,由於危機來臨,曼徹斯特和其它一些工業城市的工人卻被拋到了街頭。
在政治經濟學中,原則上決不能僅僅根據一年的統計材料就得出一般規律。常常需要引證六七年來的平均數字,也就是說,需要引證在現代工業經過各個階段(繁榮、生產過剩、停滯、危機)而完成它必然的週期這一段時期內的一些平均數字。

顯而易見,當一切商品跌價時(這種跌價是自由貿易的必然結果),我用一個法郎買的東西要比過去多得多。而工人的法郎和其它任何別的法郎一樣,具有同等價值。因此,自由貿易對工人會是非常有利的。但是這裡只產生了一個小小的不方便,也就是說,工人在以自己的法郎交換別的商品以前,必須先以自己的勞動去交換資本。要是當他進行這種交換的時候,仍然能以同量的勞動換得上述數量的法郎而其它一切商品又在跌價的話,那麼他的這種交易中始終都會是有利的。困難並不在於證明當一切商品跌價的時候,用同樣的錢可以買到更多的商品。
經濟學家總是在勞動與其它商品相交換的時候去觀察勞動價格。可是他們卻把勞動與資本相交換這一環節完全置之度外。
當開動生產商品的機器需要較少的費用時,則保養被稱為勞動者的這種機器所必需的東西,同樣也得跌價。如果一切商品都便宜了,那麼,同是商品的這種勞動的價格也同樣降低了。而且,正如我們在下面將看到的,勞動這種商品的價格的下跌較其它的商品要大得多。那時候,仍然繼續相信那些經濟學家的論據的勞動者將發現自己口袋裡的法郎已經融化,剩下的已不到5蘇[註:法國舊銅幣名,等於1/20法郎。——譯者注]了。
於是經濟學家們會對你們說:好吧,我們同意說工人之間的競爭(這種競爭在自由貿易的統治下恐怕也不會減少)很快會使工資和低廉的商品價格互相一致起來。但是,另一方面,低廉的商品價格會導致消費的增加;大量的消費需求要求大量的生產,而大量的生產又引起了對人手需求的增加;對人手需求增加的結果將是工資的提高。
全部論據可以歸結如下:自由貿易擴大了生產力。如果工業發展,如果財富、生產能力,總而言之,生產資本增加了對勞動的需求,那麼,勞動價格便提高了,因而工資也就提高了。資本的擴大是對工人最有利不過的事。這一點必須同意。要是資本停滯不動,工業卻不會停止不動而是會垮台的,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工業垮台的第一個犧牲品的便是工人。工人將先於資本家而死亡。而在資本擴大時,就像上面所說的,在對工人最有利的情況下,工人的命運又將如何呢?他還是一樣會死亡。生產資本的擴大也就意味著資本的積累和積聚。資本集中的結果是分工的擴大和機器的更廣泛的使用。分工的擴大使勞動的專門技能,勞動者的專門技能化為烏有,從前需要用這種專門技能的地方,現在任何人都能做得到,從而工人之間的競爭也就加劇了。
這種競爭之所以更趨激烈,是因為分工使一個工人可以完成三個人的工作。機器的採用在更大規模上產生了同樣的結果。生產資本的擴大迫使工業資本家採用不斷擴大的生產資料進行工作,從而使一些小企業主破產,把他們拋入無產階級隊伍。其次,因為利息率隨著資本的積累而下降,小食利者不能再依靠自己的利息過活,只好到工業中去工作,從而擴大無產者的人數。

最後,生產資本越增加,它就越是迫不得已地為市場(這種市場的需求它並並瞭解)而生產,生產就越是超過消費,供給就越是力圖強制需求,結果危機的發生也就越猛烈而且越頻繁。另一方面,每一次危機又加速了資本的集中,擴大了無產階級的隊伍。
這樣,隨著生產資本的擴大,工人之間的競爭更劇烈了。大家的勞動報酬都減少了,而一些人的勞動負擔也增加了。
1829年在曼徹斯特36個工廠中有1088個紡紗工人。到1841年紡紗工人總共才只有448人,可是他們所照管的紗錠卻比1829年的1088個工人所照管的還要多53353個。假定採用手工勞動的數量隨著生產能力的發展而相應增長的話,則工人的數量應達1848人;也就是說,機械的改進使1100個工人失去了工作。

經濟學家們的答覆,我們是可想而知的。他們一定會說,失去工作的人會找到別的職業。在經濟學家會議上,包令博士沒有忘卻引用這個論據,同時也沒有忘卻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1835年包令博士在下院就5萬倫敦織布工人為題發表了演說,這些工人長期以來徒勞無益地尋求自由貿易派向他們許諾的虛無縹緲的新職業而處於飢餓潦倒之中。
讓我們從包令博士的演說中引用一些最值得注意的地方吧。

他說:「手工織工所處的貧困是所有從事這類勞動的人的必然遭遇,因為這種勞動易於學習,而且隨時都可能被較便宜的工具所代替。由於在這種情況下工人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所以只要需求略微減少,就會引起危機。手工織工好像處於人生的邊緣。再走一步,他們就不能生存下去。只消一點輕微的振盪,就足以置他們於死命。機械的進步使手工勞動越來越被排擠,因此在過渡時期必然要引起許多暫時的苦難。民族的福祉只有以某些個人的不幸作代價才能取得。工業的發展總是靠犧牲落後者來完成的;在所有的發明中間,只有用蒸汽發動的織布機對手工織工的命運影響最大。在許多手工製品的生產中,手工織工已經被排擠了,而在迄今尚用手製做的許多其它製品的生產中,手工織工也將被擊敗。」
他接下去說:「我這裡有印度總督跟東印度公司的往來信件,其中論及達卡地區的織布工人。總督在他的信件中說:幾年以前,東印度公司購入600萬到800萬匹當地手機織成的棉布。後來需求逐漸下降,大約縮減到100萬匹。
現在需求幾乎降到零了。此外,1800年北美從印度得到的棉布約為80萬匹。1830年印度輸出的還不到4000匹。而1800年裝船運送到葡萄牙的棉布,還有100萬匹。到1830年葡萄牙所得到的不過2萬匹。
關於印度織工苦難的報告是可怕的。但是這些苦難的原因何在呢?
在於英國產品在市場的出現,在於用蒸汽發動的織布機來進行生產。大量的織工死於飢餓,其餘的人則轉入其它行業,特別是轉入農業勞動。不能改行的人則活該餓死。現在英國的棉布和棉紗充斥達卡地區。以美觀和耐久著稱於世的達卡細棉布,也由於英國機器的競爭而完全絕跡了。象東印度的整個階級所受的那種苦難,恐怕在全部貿易只上都很難找到第二個例子。」

包令博士在演說中所引用的事實是真實的,所以他的演說就更為出色。但是他力圖掩蓋這些事實時所使用的措詞,和自由貿易派的一切說教一樣,是偽善的。他把工人描寫成應該以更廉價的生產資料來代替的生產資料。他故弄玄虛,把他所說到的這種勞動看作完全特殊的勞動部門,而把排斥手工織工的機器也看作特殊的機器。他忘記了,任何一種手工勞動總有一天要經受手工織布勞動的命運。
「實際上任何機器設備的改進,其固定不移的目的和意圖就是要完全排除人的勞動,或者用女工、童工的勞動代替成年男工的勞動,用非熟練工人的勞動代替熟練的手工業工人的勞動,以求降低勞動的價格。在大多數機器紡紗廠中,紡紗的儘是些16歲及16歲以下的小姑娘。由於用自動紡紗機代替了簡單的騾機,大部分紡紗工被解僱,留下的僅是些少年兒童。」
自由貿易的最狂熱的信徒尤爾博士的這些話,是對包令先生自白的很好的補充。包令先生談到某些個人的不幸,同時又告訴我們,這些個人的不幸必然要置整個階級於死命;他談到了過渡時期的暫時的苦難,而且毫不諱言,這些暫時的苦難,對大多數人說來,是從生存到死亡的轉變,而對其他的人說來,是從他們過去的處境到更壞的處境的轉變。如果他進一步說,這些工人的不幸是和工業的進步不可分割地聯繫著的,而且是民族的福祉所必要的,那麼,他也就等於承認勞動階級打苦難就是資產階級福祉的必要條件。
包令先生慷慨地給予奄奄待斃的工人的一切安慰,以及自由貿易派所創立的全部補償理論總的來說可歸結如下:
成千上萬的奄奄待斃的工人們,你們不應灰心失望。你們可以非常平靜地死去。你們的階級不會絕種的。它將永遠保有足夠數量的人聽任資本去宰割而不致死絕。如果資本不力求保存工人這種可供其不斷地剝削的材料,資本又怎能使自己得到有效的運用呢?
那麼,為什麼還要把關於實現自由貿易對工人階級狀況的影響作為未解決的問題來談呢?從魁奈到李嘉圖的經濟學家們所表述的一切規律是建立在這樣的假定上的:迄今妨礙自由貿易的羈絆已不再存在。這些規律的作用隨著自由貿易的實現而加強。其中第一條規律是說,競爭把每一種商品的價格都降低到該商品的最低生產費用。因此,最低工資是勞動的自然價格。什麼是最低工資呢?這就是說,要維持工人使他能勉強養活自己並在某種程度上延續自己的後代,就需要一些物品,最低工資恰好就是為生產這些必需品所必要的支出。
不要因此而認為工人只能得到這種最低工資,也不要認為他所得到的總是這種最低工資。

不是的,在這一規律的作用下,工人階級有時也有較幸運的時候。有時他的所得也會多於這種最低工資,但這種多餘部分不過是補充了他在工業停滯時期所得低於最低工資的不足部分而已。這就是說,工業經過繁榮、生產過剩、停滯、危機諸階段而形成一種反覆循環的週期,在這一定的週期內,如果把工人階級高於必需的全部所得和低於必需的全部所得合計起來,那麼它所得的總額恰好是這個最低額;換言之,工人階級只有經歷一切苦難和貧困,在工業戰場上拋下許多屍體,才能作為一個階級保存下來。但是這又有什麼關係呢?階級還是繼續存在下去,而且它的數量還在增長。
事情還不止此。隨著工業的發展,出現了更廉價的生活資料。於是,燒酒代替了啤酒,棉織品代替了毛織品和亞麻織品,馬鈴薯代替了面包。
因而,由於不斷地找到以更廉價更低劣的食品來維持勞動的新方法,最低工資也就不斷降低。如果說,起初這種工資迫使人為了活下去而去勞動,那麼,到最後就把人變成機器人了。工人的存在的全部價值只不過在於他是一種生產力而已;資本家就是這樣來對待工人的。
隨著經濟學家們的前提,即自由貿易的實現和成為現實,勞動商品的這一規律,即最低工資的規律也就顯現出來。因此,二者必居其一:或者全部否定以自由貿易作基礎的政治經濟學,或者就同意說在自由貿易的情況下工人一定要經受經濟規律的嚴厲打擊。
讓我們來作個總結:在現代的社會條件下,到底什麼是自由貿易呢?這就是資本的自由。排除一些仍然阻礙著資本前進的民族障礙,只不過是讓資本能充分地自由活動罷了。不管商品相互交換的條件如何有利,只要僱傭勞動和資本的關係繼續存在,就永遠會有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存在。那些自由貿易的信徒認為,只要更有效地運用資本,就可以消除工業資本家和僱傭勞動者之間的對抗,他們這種妄想,真是令人莫解。恰恰相反,這只能使這兩個階級的對立更為顯著。
假定一旦不再有穀物法,不再有海關,不再有城市進口稅,一句話,假使工人迄今仍然抱怨的造成自己貧困境遇的那些偶然情況都全部消失,那時,一向掩蓋著他的真正敵人的一切帷幕就被揭開了。
他將看到擺脫羈絆的資本對他的奴役並不亞於受關稅束縛的資本對他的奴役。
先生們,不要受自由這個抽象字眼的矇蔽!這是誰的自由呢?這不是一個普通的個人在對待另一個人的關係上的自由。這是資本家壓榨勞動者的自由。

當這種自由不過是自由競爭基礎上的必然產物時,怎麼還能把自由競爭奉為自由的觀念呢?
我們已經指出,在同一個國家裡,自由貿易在不同階級之間會產生怎樣的一種友愛。即使自由貿易在世界各國之間建立起友愛關係,這種友愛關係也未必更具有友愛的特色。把世界範圍的剝削美其名曰普遍的友愛,這種觀念只有資產階級才想得出來。在任何個別國家內的自由競爭所引起的一切破壞現象,都會在世界市場上以更大的規模再現出來。我們不需要更多地停留在自由貿易的信徒對這個問題所散佈的詭辯上,這些詭辯同我們的三位獲獎者霍普、莫爾斯和格雷格先生的論證完全一樣。
例如,有人對我們說,自由貿易會引起國際分工,這種分工將規定與每個國家優越的自然條件相適宜的生產。
先生們,你們也許認為生產咖啡和砂糖是西印度的自然秉賦吧。
二百年以前,跟貿易毫無關係的自然界在那裡連一棵咖啡樹、一株甘蔗也沒有生長出來。
也許不出五十年,那裡連一點咖啡、一點砂糖也找不到了,因為東印度正以其更廉價的生產得心應手地跟西印度虛假的自然秉賦作競爭。而這個自然秉賦異常富庶的西印度,對英國人說來,正如有史以來就有手工織布天賦的達卡地區的織工一樣,已是同樣沉重的負擔。
同時不應忽視另一種情況:正如一切都已成為壟斷的,在現時,也有一些工業部門支配所有其它部門,並且保證那些主要從事於這些行業的民族統治世界市場。例如,在國際交換中,棉花本身在貿易中比其它一切成衣原料具有更大的意義。自由貿易的信徒從每一個工業部門找出幾個特殊品種的生產,把它們跟工業最發達的國家中一般消費品的最廉價的生產等量齊觀,這真是太可笑了。
如果說自由貿易的信徒弄不懂一國如何犧牲別國而致富,那麼我們對此不應該感到意外,因為這些先生們同樣不想懂得,在每一個國家內,一個階級是如何犧牲另一個階級而致富的。
但是,先生們,不要以為我們之所以批判自由貿易是打算維護保護關稅制度。
一個人宣稱自己是立憲制的敵人,並不見得自己就是舊制度的擁護者。
但是,保護關稅制度不過是為了在某個國家建立大工業的手段,也就是使這個國家依賴於世界市場,然而,一旦它對世界市場有了依賴性,對自由貿易也就有了或多或少的依賴性。此外,保護關稅制度也促進了國內自由競爭的發展。因此,我們看到,在資產階級開始以一個階級自居的那些國家裡(例如在德國),資產階級便竭力爭取保護關稅。保護關稅成了反對封建主義和專制政權的武器,是它聚集自己的力量和實現國內自由貿易的手段。
但總的說來,保護關稅制度在現今是保守的,而自由貿易制度卻起著破壞的作用。自由貿易引起過去民族的瓦解,使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間的對立達到了頂點。總而言之,自由貿易制度加速了社會革命。先生們,也只有在這種革命意義上我才贊成自由貿易。

卡爾‧馬克思於1848年1月9日發表..........


英國工黨 民主馬克思主義者(改良主義和修正主義者)柯賓的困境




英國大選在即馬克思為何受推崇? - BBC News 中文
英國工黨領導層大力推薦《資本論》,讚揚馬克思是"偉大經濟思想家"。馬克思的《資本論》究竟是本怎樣的書?
騎腳踏車上班、欣賞馬克思的英國老左派:工黨領袖柯賓-風傳媒


柯賓無疑是一位惇厚而忠實的改良主義者。但,也因此,他將面臨改良主義的全部問題。

2015年5月7日,在英國國會大選中面臨再次敗選的工黨,當時的工黨領導人——知名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學者之子艾德‧米勒班(Ed Miliband),隔日隨即宣佈負起政治責任,辭去擔任了約4年8個月的黨魁一職。
該年9月,自1983年成為國會下議院議員後,從未擔任過任何內閣(或者影子內閣)成員,被視為工黨內左派的邊緣候選人——傑若米‧柯賓(Jeremy Corbyn),在工黨黨魁選舉中,獲得了壓倒性的勝利而當選。
隔年,僅短短9個月多月左右時間,工黨內的中、右派藉脫歐公投等議題,開始對柯賓的領導權提出挑戰,黨內影子內閣成員紛紛辭職逼宮,黨內多數國會議員支持對他發起不信任投票,黨內情勢完全不利於柯賓,然而拒絕辭職的柯賓,在2016年9月;一年內的第二次黨魁選舉中,再一次囊括了超過六成的選票,強勢擊退了競爭者歐文‧史密斯(Owen Smith)。
從最不受歡迎到離唐寧街10號一步之遙?
事實上,從柯賓當選工黨領導人的那一刻起,英國的主流媒體(尤其是右派傳媒),就毫不遮掩的攻擊柯賓明確偏左的主張與立場,不斷透過將他描述、定調為unelectable(無法選贏的)在野黨領導人。甚至將他比喻為工黨1980年代上一位試圖將黨帶往左轉的黨魁富特(Michael Foot),並以1983年富特與工黨在大選中慘敗的經驗,預言柯賓帶領下的工黨必然將在選舉中走向潰敗1。
對於工黨黨內主流的中、右派以及英國媒體,幾乎堅定不移的看法是:工黨在1994年布萊爾當選為在野黨領導人後,所逐步確定的「共識」或「真理」是,工黨只有在意識型態與政治主張上,放棄傳統偏左的「改良主義」色彩,放棄以工人階級為主要支持對象,極力往中間靠攏,將黨定位為「大眾黨」而非「工人階級政黨」,才有可能獲得執政的機會。這個所謂的黨內甚至社會的所謂「共識」,主宰、制約了工黨黨內超過20年的發展路線。
然而,這個被不斷警告牢不可破、不應該越雷池一步的「共識」,在今年6月份的英國國會大選開票後,徹底的粉碎與瓦解了。
柯賓在2015年成為工黨領導人後,不同於他的前任黨魁米勒班——對於黨內路線「左轉」顯得搖擺不定、遲疑躊躇,面對工人與學生的抗爭態度曖昧、模糊。柯賓打從一開始就高舉了左轉的大旗,他大大方方的自稱為「社會主義者」(雖然,這裡「社會主義者」的意義與內涵還是在改良主義的框架下來界定)。
舉例來說,當米勒班在2015年大選前,終於略為抱定主意、明確表態,將推動讓大學學費從9,000英鎊,較為溫和的調降為6,000英鎊時(2010年保守黨政府一次性地將大學學費自3,000英鎊巨幅調漲至9,000英鎊,而引發數十萬高中生與大學生的大規模抗議,而事實上,將高等教育推向商品化與市場化,最劇烈的轉變其實是出現在布萊爾執政的時期)。柯賓成為黨領導人後的主張,卻是直接廢除學費,讓英國的大學回到早年免學費的傳統。
這種明確、不再是模稜兩可的「左轉」主張,事實上一直是柯賓成為國會議員以來的長期立場,這也是他過去在黨內「邊緣」的主因,但當他成為黨的領導人後,這樣的主張與立場,讓許多過去對工黨已經死心與絕望的工人與青年,開始重新對工黨產生希望,其中更有許多人開始主動參與到「支持」/「保衛」柯賓路線的運動。
大幅成長的年輕選民支持
今年4月,保守黨首相梅伊宣佈解散國會、提前進行大選,梅伊與保守黨原本的算盤,是希望在脫歐公投後,操作脫歐的議題、先發制人,希望透過提前改選重挫工黨,來「確保英國擁有更穩定、更有力的政府」。然而6月份大選結果出爐後,結果卻讓保守黨以及工黨內中、右派啞口無言。
柯賓領導下的工黨,在選舉期間推出了被形容為自1983年富特以來最「左傾」的選舉政策主張宣言,除了廢除大學學費外,還包括了將推動鐵路與郵政部門重新國有化、打擊企業逃稅、取消給企業的稅賦減免等等政策主張。柯賓在選戰中結合各大小左翼組織、青年團體與草根社會運動團體2,透過大小演講、社群媒體等方式直接與民眾接觸,繞過主流媒體不友善與敵視的干擾,最終,工黨勝選的席次大幅度增加了30席(發動提前改選的保守黨反倒減少了13席),如果以總體得票率來看,柯賓帶領下的工黨拿到了超過40%的得票率,足足比2015年的大選增加了將近10%選票,這是自1974年以來工黨在大選中的第三高得票率(前兩名分別為1997年的43.2%與2001年的40.7%)3。

如果從選民支持的年齡結構來看,工黨在18-24與25-34兩個年輕的年齡層民眾當中,分別獲得了超過六成與接近六成的壓倒性支持率(相較於2015兩者皆呈現了約20%的成長),而且,根據媒體的報導,青年登記成為選民的人數更是創下新高。即便在35-44這個年齡層,工黨也拿到了獲得了超過50%的支持4。

若以選民階級與區域來看,柯賓領導的工黨,此次也拿回了許多本來就是傳統工人社區的重鎮,過去在工黨右轉時期流失的選票。
「柯賓現象」反應了什麼?
大選過後不久,柯賓竟然從主流媒體過去「最不受歡迎」與「無法選贏」的黨領導人,在最新的民調中,成了英國民眾眼中「最適合擔任首相」的政治人物。經濟學人雜誌在選後幾天的一篇評論中,下了這麼樣的一個標題:
布萊爾路線在6月8日正式終結,工黨現在是屬於柯賓(路線)了!5
2015年工黨輸掉大選時,倫敦金融時報寫的一篇題為「米勒班的左轉讓工黨輸掉選舉」的專文分析6。然而,不過事隔兩年,當下「柯賓現象」背後所反應的,其實是工人階級與青年們,這一、兩個世代的民眾,過去三十多年新自由主義風潮下最大的受害者,在歷經金融危機後新一輪的「樽節政策」進一步攻擊各項「社會福利」與「公共服務」後,用清楚的行動與態度,表達出對現行資本主義制度與貧富不均的憤怒與不滿。
換言之,米勒班與工黨在2015年輸掉大選,並非如主流媒體所宣傳的太過「左傾」,而是根本不夠「左傾」。
入主唐寧街10號是當前左翼的最高目標?
這其實才是英國社會興起的「柯賓現象」背後所傳達出最寶貴而關鍵的訊息。對資本主義的不滿,對新自由主義的憤怒,對走不出金融危機的不耐,讓民粹主義隱隱蠢動著,這股社會集體憤怒、失落與焦躁,需要一套分析與解釋、需要一個可以說服的計畫與方案、需要一個可以讓安置他們憤怒的政治選擇,這樣的選擇,如果左翼無法承擔,那麼,極右翼與法西斯就會趁勢而入。
對於左翼而言,或者更明確的說,對於不同於改良主義的社會主義左翼而言,「柯賓現象」終於在英國政治撐開了一些左翼發展的空間與契機,然而,「柯賓現象」同時也伴隨著危機與風險。
簡單來說,將柯賓與工黨送進唐寧街10號,會是或應該是「左翼」的最高目標嗎?對於工黨黨內目前暫時休兵、閉嘴的中、右派而言,現階段當然是開始殷切著期盼的柯賓重新帶領工黨重返「執政榮光」。但對於為數眾多過去根本放棄工黨的左翼小團體與草根社運組織,讓工黨重新入主唐寧街10號,很可能只會再一次重演過往歷史上不斷發生改良主義的各種侷限、甚至悲劇罷了。
事實上,綜觀柯賓在大選所提出來的政策主張宣言內容,一來,在社會主義左翼經濟學家的分析中7,其實非但稱不上太過激進,實際上左轉的力道恐怕都還尚嫌不足,對「戰略性事業」國有化的規模,其實並不足以撐起疲弱不振的國內投資,而更關鍵的是,即便是這樣的政策綱領,以目前工黨內仍舊是中右派當道的情勢,以目前英國具壟斷地位的跨國金融機構仍強勢主導、影響著英國的各項政策方向,以目前資本家與媒體對柯賓左傾路線不斷上升的敵意,一旦工黨與柯賓真正透過選舉重新執政,恐怕都很難讓這些目前提出來政策綱領一一落實。這其實並非只是當前英國的政治困境,坦白說,這很可能是長久以來所有改良主義者與改良主義政策的根本困境。
回顧Syriza:在希臘的崛起、困境與「背叛」
上述英國的政治困境絕非孤例,同為歐盟一員的希臘這些年來的發展,即可作為佐證,這些年來一度打著「反樽節」旗號,在希臘政治局勢中不斷擴張、捲動大規模左翼與社會運動團體支持的新興政黨Syriza(激進左翼聯盟),2015年甚至在獲得多數希臘工人與青年的支持下,成為希臘國會的第一大黨主導組閣執政。
然而,Syriza的快速崛起的過程中,為了迅速獲得最大支持、取得執政權,原先較為激進主張逐漸被更加溫和與改良者所取代。甚至在執政後,即便在公投壓倒性反對繼續接受歐盟、歐洲央行所提出對勞工與基層民眾無比嚴苛的「樽節方案」,Syriza的執政團隊依舊選擇留在歐元區,甚至以更加嚴苛的條件,接受了國際貨幣基金會、歐盟及歐洲央行「三駕馬車」所提出的紓困「樽節方案」,而被嚴厲批評為「出賣靈魂」8。
Syriza的困境其實與英國左翼或者全世界左翼的困境多多少少有些類似,在過去近四十年來新自由主義當道的右翼意識型態霸權之下,2008年危機後的工人階級群眾,事實上,呈現的一種意識型態近乎真空的狀態。當前對資本主義危機與新自由主義的不滿與憤怒,多數恐怕是來自於素樸的直觀,而相對缺乏完整對左翼意識型態的整體認識與思想準備,在這樣的情況底下,Syriza或者柯賓主導下工黨,雖然短時間一定程度上回應了這樣的社會集體需求,而成為不滿與憤怒下的新選擇,然而,一旦這樣的政治力量在掌握國家機器執政後,受限於各種隨時準備反撲的反動力量,以及改良主義本身的政治選擇,發生類似上述Syriza被視為「背叛」的重新轉向,對左翼政治與左翼力量的反挫與重創,恐怕將是更為嚴重!
怎麼辦?
那麼,倘若重新高舉「正統」或「古典」改良主義的旗幟,試圖在資本主義的代議制度中取得「執政權」,尋求推動改良主義政策,恐怕並非當前左翼運動最重要與最關鍵的目標的話,那麼,面對世界各地工人與青年在金融危機後對資本主義與新自由主義的不滿與憤怒時,左翼運動優先的工作與任務又會是什麼呢?
無論是在英國、希臘,或者是其他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內,把握住在這些因政治經濟大環境變動所極為難得開啟民眾意識轉變的契機與空間,透過對左翼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積極推介與傳播,讓更多的工人與青年,能夠清楚而正確的認識到:資本主義制度剝削的本質與其內在必然且無法調和的矛盾;能夠充分意識到:當前的困境,無法靠著努力解決資本主義「內」所產生的問題來克服,因為資本主義「本身」就是問題;能夠耐著性子理解到:要取代資本主義,不可能藉由在資本主義內取得「單一」一個國家「一時」的執政權來完成,它必然需要仰賴一個全球的、國際主義式的漫長全面性革命進程。
而這不代表左翼應該自動放棄掉日常生活各個戰場的政治或經濟鬥爭(諸如代議制度選舉或個別工會的組織工作與活動),相反地,左翼應該更積極的介入,但重點是我們需要同時賦予這些行動更深刻與更長遠的意涵。讓群眾在資本主義代議制度中看見它的侷限與反民主本質,讓工人在工作組織起來的行動中,體認必須超過資本主義僱傭制度才能達到真正的解放。使工人階級與青年的意識型態與政治認識全面提升與武裝,以作為下一波擴大左翼運動的堅固基礎,直到我們能夠真正翻轉並取代資本主義制度。或許,才會是左翼在無論是英國的科賓熱、希臘的Syriza熱等現象中,真正最優先的工作與任務。
•1. 對於1983年工黨黨魁富特敗選原因的分析,有評論指出事實上富特的所謂「過度左傾」並非主因,而是受到英國與阿根廷所爆發的「福克蘭群島戰爭」的影響,可參見"1983: the biggest myth in Labour Party history"。諷刺的是,事實上,富特本身當時同樣支持英國出兵「捍衛」遠在南大西洋的福克蘭群島。
•2. 不少分析指出,科賓2015年當選為工黨黨魁不久後,以支持科賓與「左翼化」工黨為宗旨而成立的草根運動組織「Momentum」,在科賓的兩次黨魁選舉與今年的國會大選中,扮演著協助科賓獲得青年與社運組織支持的重要功能。至2017年7月,Momentum在英國各地擁有約150個地方團體(local group),會員人數超過2.7萬人。
•3. Jeremy Corbyn just made history with the greatest increase in Labour's vote share since 1945.
•4. Young voters, class and turnout: how Britain voted in 2017.
•5. The Labour Party now belongs to Jeremy Corbyn.
•6. Ed Miliband's move to the left lost Labour the election.
•7. 推薦參考Michael Roberts發表於2015年9月11日文章"Corbynomics – extreme or moderate?"。該文翻譯可見〈「柯賓經濟學」:極端的還是溫和的?〉。
•8. 可以參考Costas Lapavitsas 所寫的"One year on, Syriza has sold its soul for power"。

nickmice wrote:
以下是個人看法--------------------------------------------------分隔線從校長的結論中可以得知美國遏止中國大陸崛起的決心與作為已上升到冷戰以來的新高度,若任事態自然發展,世界的未來將陷入近半世紀的新冷戰格局.誠如文中所言,中華民族的農耕本性難以消弭,故長於技術應用和整合創新,對於理論與科研方面缺乏厚實基礎.但是,我認為正是由於中華民族的先天特長才有機會不讓新冷戰發生.若中國威脅論根源於美國內部矛盾的轉移與外溢,則幫助美國由外部進行內部的整合將有機會讓即將到來的新冷戰化干戈為玉帛.所以,探討美國內部矛盾的來源與解決方案,將有助於拯救中國自身,如同黑客帝國中的救世主最後透過解除AI的內部混亂換取地底人類的生存一般.若中和異變病毒是回歸秩序的關鍵,如何幫助美國去除影響其系統運作的病毒將成為重要課題.川普試圖透過回歸白人新教精神的做法是否會成功呢?我認為機會渺茫的主因在於美國產業的支柱在"金融"而非實業.所以,如何讓美國的優勢產業普惠所有美國人便成為關鍵所在.換言之,探討美國目前金融事業運行的BUG將有助於消弭其內部矛盾.對於財富分配不均導致民粹興起的論調並不適用於講求自由競爭的美國,我認為關鍵點在於財富分配的機會太過於稀缺與競爭機會的不均等,才導致階級固化,進而引發民粹思潮.我認為解決的方案是中國透過虛擬世界的創建與維護,擴大全球財富分配的面向與維度.這如同提供一個類似大富翁遊戲的網路虛擬空間,能夠讓所有人參與其中,當勝利者誕生之時,便是遊戲重置之時.這個虛擬世界將成為數字貨幣的流通空間與圍繞其生存的實體產業為支持基礎的跨越種族/宗教/性別/國籍的可持續性重分配財富的舞台.具體的說,人類生產力的增進是人類文明得以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如何提供每個人均等的機會發展自己的天賦,將是增進生產力的主要課題.而地球資源與環境的有限性無法負擔前者的發展,唯有透過AI與機械人取代人力才能夠解放人類的勞動力,並在維繫每個人的生存條件下,透過虛擬世界的創建讓所有人得到分享人類文明的機會與均等發展的基礎,同時透過類似遊戲的財富再分配過程提升每個人的創造動機與增進生產力.結論,透過創見一個自由競爭的虛擬世界讓美國人民獲得均等的發展機會與財富重分配的機制刺激其不斷創新的動力.而中國則在改進與維護虛擬世界的過程中,發揮自身整合與應用的長才.如此,將虛擬的創新留給美國,而實業的維護與整合託付給中國,兩者在不同維度的合作,透過分別領域的競爭,達到陰陽融合的運行與共存共容.


美國內部矛盾的來源其實很簡單,就是資本不斷剝削剩餘價值用來積累、集中和積聚

美國內部不可能再提高剝削綠或剩餘價值率,因此只好從外部世界下手,從國外輸入剩餘價值,

透過不公平的金融規則 透過壟斷高端製造業的比較優勢和出口高附加價值產品

再用高於勞動價值的交換價格到全世界交換物品,或是乾脆印白條(美元)

美國內部發展,並不可能自己化干戈為玉帛,因為資本主義的唯一發展動力就是追求利潤

利潤就是一種剩餘價值,而美國內部的既得利益者卻不可能放棄自己手中的利益

因此只有轉變為帝國主義,要化解這種矛盾只有實行社會主義

但是要干預美國內政也是不現實的,因此只能看著貿易戰最後升級

當然美國內部的政治菁英非常清楚貿易戰本身就是個借口,

最終要的是遏制製造業2025的中國崛起,因為世界市場的份額和可以剝削的勞動力數量都是有限的

貿易逆差從特里芬博論來說是邏輯自相矛盾的假議題

還有貿易赤字對美國的企業來說賺取了大量利潤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你會說既然如此美國政治菁英何必發動貿易戰?

因為他們看的是未來中國製造業崛起會瓜分他們剝削其他國家剩餘價值的份額(及利潤份額)

這樣美國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們就不可能過奢侈的生活了,

而這對發展中國家來看和另外全球這50~60億人口來看是不公平的

開發中國家應該也要有發展高科技和出口高附加加值產品的機會,才可能打破技術壟斷

一方面中國只有9600美元人均GDP,中國的中產階級只有1億人口,還有5-6億農民工需要脫離貧困

已開發國家一般中產階級占國家人口40~50%

只有全面性的產業升級可能,讓大多數開發中國家人都脫貧

但是全球開發中國家的50~60億人口都脫貧,他們就無法實現從外部輸入剩餘價值

最終美國可以能會轉向新納粹主義,然後發現這條路走不通

政治體制崩潰,不得比轉向社會主義,要美國轉向社會主義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用一條非常曲折的道路通向社會主義

如果不是因為對外大規模戰爭戰敗和發生嚴重的內戰 ,無產階階級革命

既得利益者絕對不會主動讓出利益,一方面美國本身還有新教和資本主義的信仰在

阻礙新型態社會生產關係的發產,美國中產階級的人數會持續減少

貧富差距會持續惡化,原因在於資本主義全部的發展動力都是依靠剩餘價值和利潤來進行

而科技進步會導致社會生產力和勞動生產率也會提高

同時長期平均利潤率會降低 資本有機構成和資本技術構成都在提高

伴隨著跨國資本主義公司轉移海外、產業後備軍的擴大,反移民主義、貿易保護主義

最終是全球化的發展會提高勞動生產率 加速世界革命

全球化和自由貿易會加速國際無產階級這一新誕生的種族覺醒,成為全球統一的意識形態和民族

馬克思的預測在100多年後看來還是相當準確的

最終是全球化會導致一個國際共產主義,加速世界革命的發生

人們不再需要宗教和民族主義這一類「精神鴉片」 和意識型態上層建築

從而看清楚到底是誰在剝削他們,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馬克思是同意自由貿易和全球化的,因為大市場的分工加速生產力的發展

生產力的發展會加速生產關係的發展,而導致上層建築被改變






nickmice wrote:
感謝您的回覆!按您的思路推論確實如此.
我提出的看法沒有縝密的學理論證為基礎,若您是依照線性邏輯推導出貿易戰的必然結果,我對於解決矛盾的看法則為跳躍式的切入觀點.
誠如您對於人工智能與機械人必然帶來共產主義社會一文中對於生產力的提升與資本主義的終結,最主要的核心是將生產資料生成公共資產供所有人使用.但這其中存在如何完成循環的問題,比如資本主義的循環是透過金融風暴的財富再分配完成再次集中的可能.請問您對於共產主義的經濟循環的見解是甚麼?
鄧小平曾說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請問您認為在共產主義社會要如何維持並增進此一生產力?


其實景氣循環馬克思也說過這是一種供給相對過剩造成的危機

本質上是因為勞動者自己沒有生產資料,勞動力商品化因此被異化,

而資本家追求剩餘價值(利潤)必然產品賣不出去,短期來看資本價值構成的波動造成景氣循環

長期來看資本技術構成提高會導致機器取代人

生產關係的改變導致上層建築的變革資本主義最終會產生反作用力阻礙自己的發展

但是這種供給過剩不是絕對的供給過剩 ,而是相對對於勞動者的工資收入的「相對生產過剩

生產相對過剩就是指生產超出了消費需求產生的產品過剩問題。生產相對過剩是由於生產結構不合理或者價格等因素造成的過剩,

比如房產市場由於價格太高老百姓買不起導致房子大量空置,看來房子好像是相對過剩了,

實際上老百姓的住房需求並沒有得到滿足。

生產絕對過剩是指在合理的生產結構和價格等條件下由於消費需求得到滿足而導致的產品過剩。

但也不要認為印鈔票製造總需求能夠解決問題,凱因斯主義和保羅‧斯威齊的消費不足論最大的缪誤就是

他忽略了勞動生產率的進步本身是利用儲蓄投資造成的,因此擴大了生產資料的數量和品質

成本才能不斷降低、勞動生產率才能不斷提高,產品才能用更低廉的價格生產出來

即使是類似前蘇聯這樣的計劃經濟體,也是要利用剩餘價值進行投資 經濟才可能成長

因此政府不斷印鈔這種作法只會造成停滯性通貨膨脹,經濟不可能真正獲得成長

共產經濟目前人類還達不到因為生產力的發展還不足以支持這種生產關係,

但是社會主義經濟是可行的會是一種穩定發展的經濟,

因此根本不會有大蕭條和金融海嘯如此劇烈的波動

首先要根據自己國家的發展狀態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程度和歷史階段,把「一部份」生產資料給公有化

這些措施將當然,在不同的國家是不同的。
但是,下列措施將是相當普遍在最先進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適用:


1.房地產所有權公有制、土地公有制,房屋租金公有化但是政府成立一個線上交易平台以市場價格定價,房租作為政府財政收入來源
2.把房地產經濟地租以無條件基本收入的形式分配到全民的社會福利預算
3.高附加值稅和累進所得稅。
4.繼承權的廢除。
5.通過擁有國家資本和獨享壟斷權的國有銀行在國家手中的信貸集中。
6.在國家手中交通工具和基礎建設的所有權控制在自己手中。
7.對勞動生產力提升緩慢、科技進步緩慢、創新緩慢但是長期享有經濟地租類似穩定收益的企業收歸國有
例如電力和自來水道路和能源石油和天然氣等公有化資產等等
8.透過國家投資在國營企業和生產工具的數量的增加、例如電信業、教育和醫療、
以及第一部類部門生產資料生產的產業例如工具機 機床等等
9.所有大學免費教育,消除大學生打工償還就學貸款和目前的形式。
10.沒收反動反革命叛亂資產階級的財產。


目前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是有足夠的生產力完成發達社會主義的轉型(一部分政策已經在北歐國家實行 歐洲也如此)
但是開發中國家的生產力普遍只能停留在初級社會主義階段



abc003 wrote:
其實景氣循環馬克思也說過這是一種供給相對過剩造成的危機
本質上是因為勞動者自己沒有生產資料,勞動力商品化因此被異化,
而資本家追求剩餘價值(利潤)必然產品賣不出去,短期來看資本價值構成的波動造成景氣循環
長期來看資本技術構成提高會導致機器取代人
生產關係的改變導致上層建築的變革資本主義最終會產生反作用力阻礙自己的發展
但是這種供給過剩不是絕對的供給過剩 ,而是相對對於勞動者的工資收入的「相對生產過剩」
生產相對過剩就是指生產超出了消費需求產生的產品過剩問題。生產相對過剩是由於生產結構不合理或者價格等因素造成的過剩,
比如房產市場由於價格太高老百姓買不起導致房子大量空置,看來房子好像是相對過剩了,
實際上老百姓的住房需求並沒有得到滿足。
生產絕對過剩是指在合理的生產結構和價格等條件下由於消費需求得到滿足而導致的產品過剩。
但也不要認為印鈔票製造總需求能夠解決問題,凱因斯主義和保羅‧斯威齊的消費不足論最大的缪誤就是
他忽略了勞動生產率的進步本身是利用儲蓄投資造成的,因此擴大了生產資料的數量和品質
成本才能不斷降低、勞動生產率才能不斷提高,產品才能用更低廉的價格生產出來
即使是類似前蘇聯這樣的計劃經濟體,也是要利用剩餘價值進行投資 經濟才可能成長
因此政府不斷印鈔這種作法只會造成停滯性通貨膨脹,經濟不可能真正獲得成長
共產經濟目前人類還達不到因為生產力的發展還不足以支持這種生產關係,
但是社會主義經濟是可行的會是一種穩定發展的經濟,
因此根本不會有大蕭條和金融海嘯如此劇烈的波動
首先要根據自己國家的發展狀態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程度和歷史階段,把「一部份」生產資料給公有化
這些措施將當然,在不同的國家是不同的。
但是,下列措施將是相當普遍在最先進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適用:

1.房地產所有權公有制、土地公有制,房屋租金公有化但是政府成立一個線上交易平台以市場價格定價,房租作為政府財政收入來源
2.把房地產經濟地租以無條件基本收入的形式分配到全民的社會福利預算
3.高附加值稅和累進所得稅。
4.繼承權的廢除。
5.通過擁有國家資本和獨享壟斷權的國有銀行在國家手中的信貸集中。
6.在國家手中交通工具和基礎建設的所有權控制在自己手中。
7.對勞動生產力提升緩慢、科技進步緩慢、創新緩慢但是長期享有經濟地租類似穩定收益的企業收歸國有
例如電力和自來水道路和能源石油和天然氣等公有化資產等等
8.透過國家投資在國營企業和生產工具的數量的增加、例如電信業、教育和醫療、
以及第一部類部門生產資料生產的產業例如工具機 機床等等
9.所有大學免費教育,消除大學生打工償還就學貸款和目前的形式。
10.沒收反動反革命叛亂資產階級的財產。
目前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是有足夠的生產力完成發達社會主義的轉型(一部分政策已經在北歐國家實行 歐洲也如此)
但是開發中國家的生產力普遍只能停留在初級社會主義階段



每次看到美國害怕中國崛起 所以打壓2025這個論調就好笑 中國又在找藉口了
中國全世界偷技術 偷不到就拿國家錢去併購 外資進來要合資 技術要分享
買到技術後 國家補貼低價傾銷 破壞市場秩序 京東方就是一個實例 不用
管獲利 不用對股民負責 不用管資金 政府會給你 以國家對企業 不正常
競爭久了都覺得理所當然 現在人家醒來了 要求中國遵守規則才在那撒潑打滾
根本就是流氓行徑

至於美國制裁中國 不是制裁一個未來得強國 是制裁一個流氓 避免他以後
長大變黑社會老大對世界造成更多危害 中國不是吹噓的很厲害 買不到技術就
不能自己研究? 還是自己一點研發能力都沒有 像中興一樣 得不到零件就要
關門


至於中國跟社會主義 一點關係都沒有 中國是共產主義 把人民的剩餘價值收繳上來
供上層的當權者享用 做壞了沒有責任 貪污了沒被抓到就好
習主席對外灑錢4千多億美金 這筆錢拿回國家 可以讓多少人有飯吃 有衣穿
這些當權者都不會去想 因為這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上層可以亂搞 國家玩倒了
也沒差 總是從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 鬼扯什麼制度優越性 改革開放前 專出獨裁者
國家蒙受多少苦難 改革開放後 專出碩鼠 幾萬億美金搬到國外了 中國的未來
在位者有誰在乎
沉思行者 wrote:

現在又扯到西方國家有先發優勢 靠掠奪起家 開展不正常貿易 這就好笑了 中國十幾億人口
拼不贏人家就開始找藉口啦 十幾億人不夠多 沒辦法有科技優勢 這是人種問題還是制度問題?
說到貿易保護 中國的國企才是最大的貿易保護 拿著國家的錢 大肆揮霍 既沒效率 也不賺錢


十幾億人口未必就會有優勢 因為資本主義是窮人和窮國永遠被剝削的惡性循環

你想想你去職場和王永慶兒子競爭什麼時候公平競爭過了?


原材料出口或勞力密集出口 VS 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和金融服務出口


出口勞力密集 農產品 原材料的國家不論人口優勢多大

都不可能國民所得發展超過 出口美元 出口半導體 出口飛機汽車 等高附加價值產業的國家

你看非洲和印度也幾十億人 拉美許多國家如巴西也有2億人口

如果政府沒有一套好的產業政策(可以是貿易保護主義)就不可能引導產業轉型和升級

那些依靠自由貿易發展的弱勢低所得國家不是被美元升息循環剪羊毛

就是被跨國資本壟斷鴨的貧富差距極大

而這些國家的中產階級只有5~10%不到的人口

難以和歐美50%中產的佔總人口比例相提並論

因此表現為這些拉美國家政治極不穩定

重點在於歐美這些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的中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是被大資本家收買的工人貴族

目的在於鞏固資產階級的統治

所以川普才會反對移民 英國才會脫歐

因為這些被帝國主義養起來的工人貴族

反對墨西哥人(移民美國) 波蘭人(移民英國) 土耳其人(移民德國)搶他們工作

你想想看如果讓13億印度人移民到美國去打工

美國的均衡工資大概只剩2000~3000美元

連高科技產業的矽谷人材也會一文不值,因為印度多的是高科技軟體人才

不論民主黨還是共和黨都是反移民的 只是程度多寡而已

所以反移民是假議題

沉思行者 wrote:
每次看到美國害怕中國崛起 所以打壓2025這個論調就好笑 中國又在找藉口了
1.中國全世界偷技術 偷不到就拿國家錢去併購 外資進來要合資 技術要分享
買到技術後 國家補貼低價傾銷 破壞市場秩序 京東方就是一個實例 不用
管獲利 不用對股民負責 不用管資金 政府會給你 以國家對企業 不正常
競爭久了都覺得理所當然 現在人家醒來了 要求中國遵守規則才在那撒潑打滾
根本就是流氓行徑
至於美國製裁中國 不是制裁一個未來得強國 是制裁一個流氓 避免他以後
長大變黑社會老大對世界造成更多危害 中國不是吹噓的很厲害 買不到技術就
2.不能自己研究? 還是自己一點研發能力都沒有 像中興一樣 得不到零件就要
關門
至於中國跟社會主義 一點關係都沒有 中國是共產主義 把人民的剩餘價值收繳上來
供上層的當權者享用 做壞了沒有責任 貪污了沒被抓到就好
3.習主席對外灑錢4千多億美金 這筆錢拿回國家 可以讓多少人有飯吃 有衣穿
這些當權者都不會去想 因為這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上層可以亂搞 國家玩倒了
也沒差 總是從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 鬼扯什麼制度優越性 改革開放前 專出獨裁者
國家蒙受多少苦難 改革開放後 專出碩鼠 幾萬億美金搬到國外了 中國的未來
在位者有誰在乎


1.美國在19世紀就是靠偷大英帝國技術和貿易保護主義崛起的

當時19世紀英國禁止工業車床出口到美國 美國就派商業間諜去偷大英帝國技術

如果要提產業保護 那麼美國也是在用軍事預算補貼波音的民航工業

2.研發的預算必須來自市場的壟斷 就拿航空工業來說

波音和空巴壟斷了全球市場份額 沒有市場份額和獲利你拿甚麼東西研發技術 必然是在惡性循環之中永遠被已開發國家剝削

就拿台韓美的半導體工業來說 沒有市場占有率和技術就沒有利潤 沒有利潤就不可能再投資到研發和資本支出當中

3.那是中國的眼光比較長遠

知道要用一帶一路拉拔一下第三世界國家,減少他們被歐美帝國主義的剝削

最終才可能打破帝國主義的壟斷模式

所以川普完全沒資格談「公平貿易」光「兩國資本工資就相差5~6倍」還談平等貿易?




你看看你看看這和開發中國家工資差多少倍?

比印度高快20倍 比中國高6倍

根據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2017年印度人均GDP僅1983美元,印度人均年工資2000美元

美國平均為59000美元 最低年工資27000美元 中位數工資至少也有4萬美元以上


甚麼叫民主?

已開發國家8億人口只佔全球10%
控制全球80%財富 統治世界的65億人口算是民主嗎?

abc003 wrote:
其實景氣循環馬克思也...(恕刪)


樓主講解的十分清楚,在此表達感謝!

可否再深入談談社會主義中的創新要如何達成?資本主義的種種弊病雖令人厭惡,但這是人類目前提升生產力的最佳方式,即使是老共仍不可避免地利用資本主義的競爭優勢提供創業與創新的來源。

歐洲國家的制度在亞洲是相對陌生,其生產力不及美國是事實,這些國家的社會主義現狀若無法與美國競爭,大陸的社會主義有何不同之處能超越美國呢?

對於台灣的亂象,撇開政治的統獨爭議,樓主可否提供見解,台灣的未來發展方向為何?
沉思行者 wrote:
每次看到美國害怕中...(恕刪)



所以川普完全沒資格談「公平貿易」光「兩國資本工資就相差5~6倍」還談平等貿易?



你看看你看看這和開發中國家工資差多少倍?

比印度高快20倍 比中國高6倍

根據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2017年印度人均GDP僅1983美元,印度人均年工資2000美元

美國平均為59000美元 最低年工資27000美元 中位數工資至少也有4萬美元以上


甚麼叫民主?

已開發國家8億人口只佔全球10%人口
控制全球80%財富份額 統治世界的65億人口算是民主嗎?
  • 1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