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中美貿易戰根本原因●是隻永遠吃不飽的兔子

中美貿易戰的根本原因●是一隻永遠也吃不飽的資本兔子

以下是前幾天對對網友的回覆

1.中國能在過去維持經濟高速成長的秘訣在於,中國儲蓄率佔GDP比重為50%,而美國人幾乎不儲蓄,古典經濟學中的賽依法則儲蓄=投資,但這是在沒有國際資金流動的情況下,為什麼會有經濟成長?歐美的消費主義本質上只是把自己的資本消費掉不會增加勞動生產率所以才有70年代的停滯性通貨膨脹,經濟成長本質上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造成的,勞動生產率可以表述為每一單位的勞動產出更多數量的產品,勞動生產率為什麼會提高?原因在於不斷對自己的實體經濟進行投資&研發和擴大再生產,因此生產資料的數量和品質可以不斷提升,但是投資自己的經濟的經濟來源最終來自儲蓄,不管事國內儲蓄還是外國人的儲蓄,從國際資本帳範圍來看儲蓄=投資,但是以一國範圍來看儲蓄大於投資的比例就是超額儲蓄率,會有超額儲蓄產生是因為本國人民的儲蓄被投資在外國的經濟上,中國國內儲蓄率有50%不需依靠大量外國資本投資,美國人本身不愛儲蓄是依賴外國投資來推動其經濟成長的,這也是美國為什麼這麼在乎熱錢的流入,但是資本主義的生產規律就是不斷擴大在生產,產品會以更低廉的售價被生產出來,因此可以消費的更多,因此利潤率會降低,而中國的產能過剩導致低端產品(如鋼鐵 水泥這些)這些銷售不出去,因此前幾年才有供給測改革,中國工資也在提升降低了資本家的剩餘價值率M/V(即利潤和工資的比率),在低端製造業(鞋子 襪子 衣服雨傘這類產品)領域面臨越南、印度 緬甸印尼等低所得國家競爭,因此中國的戰略就是盡快升級到高端製造業領域,但是全世界的市場份額是有限的,



資本兔子定律
有一隻資本兔子會不斷無限的吃草不斷長大,吃光了自己國內的草之後開始吃全世界的草,但是又有其他兔子競爭,英國兔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吃全世界的草 德國兔子在和英國兔子競爭全世界的草因此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接著來說一次大戰前的公債。僅僅靠守信的話,政府發行的各種債券還是沒法吸引人們去購買,這裡還需要一樣東西,就是回報,而且必須是高回報。英國政府所做的,其實和現在的企業沒什麼本質區別,簡單描述就是:發行債券或者股票→融資→投入項目運作→獲得收益→割取部分收益用於分紅→債券信用上升、股價上漲→發行新債(新股)→更大規模地融資→上更大的項目。遵循這樣一個正循環,一個企業便開始「做大做強」了。這個循環中最關鍵的環節,就是「項目運作→獲得收益」。具體到近代,對於叫做「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那家「企業」來說,它在當時的「項目」就是從當地人民或是其他列強手裡奪取殖民地,然後作為資本家工廠的原料產地及產品傾銷市場。而它的「投資者」則包括王室、貴族、資本家、平民百姓以及大量的國外投資人。在英國一次次的對外戰爭以及隨之而來的黑奴貿易、鴉片貿易等種種勾當中,所有的「投資者」都分到了一份「紅利」。

資本家從殖民地以極低成本獲得原料,投入生產,再把產品傾銷回殖民地,獲得利潤。資本規模擴大,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國家實力進一步增強,於是資本家和政府合夥去搶更多的殖民地回來,獲得更多的利潤。如此週而復始的循環中,「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公司的殖民地「生意」(經濟)越做越大,競爭力也越來越強——套用證券交易中的說法,這就是在「多殺多」。這樣一來,荷蘭、西班牙、法國……一個又一個競爭對手被英國人打翻在地。英國開始海外殖民擴張的時間其實比歐洲其他國家要晚很多,但制度上的優勢讓英國後來居上,積累了雄厚的資本。基於這些資本,英國又率先開始了工業革命,進入到了工業時代,由此在生產上進一步得到了優勢。

用政治經濟學裡的話來說,這裡面所反映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資本的擴張性」,不過要是這麼寫的話估計大家就沒興趣往下看了,所以這裡我們要換個說法。打個比方,有一種叫做「資本」的兔子(這裡我們先不去考慮生物學方面的合理性),對比以前的品種,這種兔子胃口超好,有多少草一次都能吃進去,而且生長迅速,理論上說沒有極限,越吃個頭越大,個頭越大,就需要吃越多的草……

最開始的時候,「資本」兔子肯定會先對窩邊的草下口,因為這樣最省事,但是窩邊草的數量畢竟有限,而且吃光了的話會危及兔子自身的安全,於是兔子就開始到更廣闊的地方去找草吃。

打從15世紀開始,在英國就生活著「資本兔子」,它們從窩邊草開始下口:先是兔(羊)吃人運動,之後失去土地的老百姓進入到了資本家的工廠裡做工。然而英國國內乃至歐洲地區的市場是有限的,為了提高利潤,資本家就拚命壓低工人的工資,延長勞動時間,越是這樣,工人的購買力越差,資本家的獲利空間越小,於是資本家越是要壓低工資,這顯然是一個遲早要走不下去的死循環。而且人不是機器,套用後來的一句話說:「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會有反抗。」資本家不把工人當人看,工人們自然就要反抗,最早是消極地破壞機器,到後來發展成工人們團結起來組織罷工,給自己爭取權利,以至於到了19世紀20年代,工人們掀起了著名的憲章運動。總之,窩邊草再繼續吃下去,是要危及「資本兔子」的安全的,而且窩邊草也快被吃光了,於是「資本兔子」開始去吃遠處的草——當然這是為了表述方便,事實上資本家不管是窩邊草還是窩遠處的草,一直以來都本著是草就吃的原則,只不過不同的時間段,吃的力度有所不同罷了。這裡所說的「遠處的草地」就是殖民地。19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英國憲章運動,其直接產物之一是1840年鴉片戰爭,英國工人待遇的逐步改善,社會矛盾的緩解,說到底並不是因為資本家慢慢變文明了,這是以開發中國家人民(當然那時還沒「第三世界」這個詞)的災難為代價換來的。


20世紀第二次工業革命至少讓資本主義延壽了100多年,

但是馬克思所遇見的經濟學規律將在幾個世紀的時間內更長的時間內體現出來

19世紀末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化學工業 電氣化 農業產量的增加 人口紅利 以及後來的30年代大蕭條

和二次世界大戰後嬰兒潮增加的人口紅利,都是給資本主義延壽的原因,但是這種擴張不是沒有極限的

因為到了一定程度,如果還不變革只會造成人類被永久奴役而已


美國是一個霸權主義國家,造成全世界人民的許多苦難,但是要看清現實才能更好的評估狀況

2.美國的貿易赤字來源於其利潤---即剩餘價值跨國轉移剝削全世界人民,依據特里芬悖論New Triffin Dilemm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riffin_dilemma
這困境最早是由比利時裔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特裡芬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該悖論的規律指出一個國家的貨幣要成為國際儲備和結算貨幣,就必須要輸出赤字,例如美元要成為國際貨幣,必須要有美元從美國國內流出才有可能,那就會產生貿易赤字,但是美國有赤字代表美元匯率太高美元的購買力被高估才有可能,於是形成邏輯矛盾,一國貨幣要形成國際貨幣一定要有大量赤字,匯率一定要被高估,那製造業的基礎可能會被掏空,例如中美韓日台的三角貿易,美國出口一隻蘋果手機 賺走大量利潤 但是在中國富士康的工廠製造,進口韓台日的零組件,中國提供的勞動力最多只賺到了附加價值很微薄的組裝代工費用,而關鍵零組件卻要和日韓台進口,最後出口到美國,蘋果公司的利潤就變成美國的貿易赤字,按造這個邏輯iPhone變成中國的貿易順差,所以美日韓台的跨國資本主義公司的利潤藏到中國的貿易順差裡面去了,經濟學中,或者普通大眾觀念裡,一個普遍的謬誤是,貿易順差好,貿易逆差不好;貿易逆差有害本國經濟。關於貿易逆差和順差,一是在清代關於鴉片貿易帶來的貿易逆差;二是目前中國大量的外匯儲備和對美順差,這兩個貿易差額現象都帶來激烈的爭論。巴斯夏在160年前,就指出了該觀念的錯誤。在該書第十三章《貿易差額》中,巴斯夏舉了兩個例子來說明:一位法國商人出口了50法郎的葡萄酒到英國,在英國賣了70法郎,接著用這70法郎買了煤炭,然後又進口到法國,賣了90法郎。該商人賺了40法郎,但是法國對英國的貿易逆差卻是40法郎。
假如裝載葡萄酒的貨船在海上沉沒了,商人損失了40法郎,但是,法國海關的記錄結果卻是貿易順差40法郎!

最近的中美貿易戰的危機基本上是資本主義危機的一種模式演化而成,本質上是美國內部貧富差距越來越大資本積累和集中的趨勢造成的必然結果,為了維持資產階級的統治不得不找個假議題把內部危機轉化為外部危機,民族主義基本上都是非理性的為了把內部資本剝削窮人的矛盾轉化為外部矛盾,貿易赤字本質上是世界各國再對美國輸出剩餘價值造成的,也是特里芬悖論的結果,因此形成貿易經常帳赤字但是金融資本卻是淨流入,而貿易戰只不過是藉口,本質上是資本擴張爭奪世界市場份額所引發的危機,美國的民主早就已經是代理人模式,背後是財團金主提供政治獻金和控制國會是由說集團,寡頭媒體控制意識形態,川普只不過是懶的用幕後控制的方法自己跳出來選的差別而已,和那些躲在幕後控制的民主黨基本上都是相同的偽民主,資產階級的代議民主制必然成為一種偽民主,民主的前提是經濟民主和社會主義制度最後顯示出西方經濟學的虛偽,為什麼西方在談論馬克思更多從人道角度出發而不敢研究馬克思提出的數學經濟模型出發,原因在於他們想掩蓋資本家剝削勞動者生產剩餘價值的理論,就好比你研究牛頓和愛因斯坦的理論不看他的數學方程式去管他的私人領域之事一樣可笑比如牛頓和誰結婚生幾個孩子都是她的私事,如果說資本論第一卷是討論剩餘價值如何生產,第二卷是如何流通,資本論第三卷中提到資本主義有一個長期規律就是資本有機構成提高會造成利潤率下降的規律
Tendency of the rate of profit to fall 想理解這個原理可以參考
Tendency of the rate of profit to fall
對於解釋最近全球化和西方國家反全球化例如脫歐的深層原因很有幫助


6建議看一看本書資本主義生產大衰退的根本原因.
大失敗 資本主義生產大衰退的根本原因
能夠好解釋這個問題找出西方經濟學的缪誤,不管是凱因斯的經濟學還是新自由主義本質上都不能解釋的問題


解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學理,
馬克思的利潤率公式P'=M/(C+V)
總價值W=C+V+M
P'=利潤率
M=剩餘價值
(C+V)等於所用的資本總量
C是不變資本,V可變資本就是工資, 而C是不變資本例如機器設備和廠房 利潤率P',簡單來講就是所用資本總量和賺到剩餘價值的比率
如果資本家不壓抑V 即提高M/V剩餘價值率, P利潤率會有長期降低的趨勢 因為所用的資本(C+V)中的C不斷提高而分母不斷變大 利潤率的降低很大程度上是C不斷提高的結果使的分母(C+V)變大,導致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導致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降低了社會總「平均利潤率」 即使V的絕對量不變還是會降低利潤率 而如果美國資本家要壓抑V工資 ,提高剩餘價值率M/V(即剝削率)也是存在美國國內的工會的抗議政治上的阻礙等等因此美國會走向帝國主義從國外輸入剩餘價值和利潤,但是現在中國製造業升級會擠佔他們高端市場的利潤(和剩餘價值份額),就算剩餘價值比率M/V不變 即資本家不壓縮工人的工資比率,總資本(C+V)中的C提高也會降低總利潤,及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是長期降低利潤率LTFPR規律的原因 也符合馬克斯的觀點 之所以說LTFRP規律「與常識相違背」,是因為對許多人來說如下觀點似乎在直覺上是顯而易見的,即一個更有效率的資本主義就是一個賺錢更多的資本主義。這一直覺由於如下事實而得到強化,即技術先進的公司比技術落後的公司賺錢更多——通過採用比其競爭者更為先進的技術,單個公司的確提高了它的利潤率。然而,如果說這意味著當整個經濟體的生產力提高,整個經濟體範圍的利潤率也將會提高,那就犯了一個邏輯錯誤——合成謬誤。 這裡我舉幾個類似的例子。在看台上如果你站起來,你會看得更清楚;但如果每個人都站了起來,那麼並不會每個人都看得更清楚。如果你獲得了碩士學位,你將得到一個更好的工作並且掙更多錢;但如果每個人都擁有一個碩士學位,那麼並不會每個人都得到更好的工作並且掙更多錢。 合成謬誤(Fallacy of Composition)是薩繆爾森提出來的。微觀上而言是對的東西,在宏觀上並不總是對的;反之,在宏觀上是對的東西,在微觀上可能是十分錯誤的。如,一戶人家教育小孩刻苦學習,考上大學,成了人上人,但家家都這麼做,卻無法如願只能造成學歷的貶值。對個體而言是正確的事情對總體而言可能未必正確。如果不瞭解這一點,一個人就很容易掉進合成謬誤(FallacyofComposition)的陷阱。在日常生活中,合成謬誤的現象比比皆是。比如在觀看演出的過程中,前排的人為了看得更清楚一點而站起來,後排的人也不得不站起來,當所有的人都站起來之後大家都沒有看得更清楚,相反每個人的福利還大為下降。再比如,只有一個家庭購買轎車會大大方便出行,而當所有的家庭都擁有了自己的私家車之後,道路上可能車滿為患。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是降低利潤率的主要原因也符合馬克斯的觀點 (但是利潤總量的增加和利潤率降低可以同時存在)

假設生產原來需要兩個工人,現在需要一個,那肯定是因為技術變了。如果勞動時間和工資沒變,那麼有機構成顯然上升了一倍。東西還是賣1000塊,那麼毫無疑問,一開始利潤是會上升的,因為你節省了一個人的工資或者說勞動力價值。但是這時候你的技術在這個時候不普及,別人都用兩個工人,你用一個,自然會賺到。當個別資本家應用新技術使得資本有機構成提高,他是可以通過暫時不變價格來提高利潤率的,但其他資本家看到這個資本家賺的這麼多,也採用這個技術,然後就是生產這個產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降低,售價降低,直到利潤率回歸平均利潤率。在這個過程中假設剩餘價值率不變是為了敘述問題的方便。 不過問題也在這裡,如果假設了剩餘價值率不變,當全社會的資本有機構成c/v提高,那麼平均利潤率就會呈現降低的趨勢。剩餘價值率或者剝削率的提高,在資本論裡是被歸為阻礙利潤率下降的因素之一,除此之外還有單位生產資料價值因技術進步不斷降低。也就是因為技術進步,不變資本c的價值量也在減少,抵消了因廣泛應用機器而產生的資本有機構成(c/v)的提高,此外還有對外貿易、股份資本等等。但馬克思認為這些因素只能延緩平均利潤率的下降,首先就是剝削率已經達到了極高的地步,再提高也只能通過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來提高,比不上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速度;關於單位生產資料的價值因勞動生產率提高而降低,從而抵消資本有機構成提高,馬克思的論證思路是這樣的:雖然單個機器價值下降了,但由於機器越來越複雜,整個機器體系的價值是趨於上升的;原材料裡的農業生產資料(比如麻布、酒精)產出時間長,其降價的速度比不上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速度,因此單位生產資料的價值的降低只能起到延緩作用,這個論證由於化工工業產品替代了一系列農業產品而失去效力,但經驗證據表明即使化工產品替代了農業產品,生產資料價格的降低速度也快不過資本有機構成提高速度,平均利潤率還是呈現下降趨勢的,具體的實證分析可參見《大失敗:資本主義生產大衰退的根本原因》 利潤率的降低很大程度上是C不斷提高的結果使的分母(C+V)變大,導致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 只要實體經濟利潤率下降到一個程度實體經濟就沒有投資,會湧向高利潤率的金融和房地產等虛擬資本去做非生產性的投資(這是一種資源浪費),因為資本主義完全是靠利潤在驅動的,投資實體經濟沒有低潤率,那麼實體資本累積率就會變慢,而虛擬的資本不斷累積就會造成泡沫 那麼只要一點點如匯率波動,利率波動 企業破產的機率就大增,在1950年代就算是績效不好不賺錢的企業也能維持很高利潤率比較不容易破產,而現在的環境實體經濟幾乎沒有投資喜歡金融投機和各種延伸商品因為回報率更高 這就是因為利潤率太低 投資固定資產回報的周轉率和時間太長 而這種經濟模型是安德魯克萊曼的觀點


許多人不要被資產階級洗腦已經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 和洞悉世界的能力了













2018-06-15 11:57 發佈
馬克思說過
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係,生生產關係會影響到社會頂層的架構

也就是「上層建築」包含意識形態國家架構道德觀等等一切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

在農業時代和封建時代因為土地繼承制度和生產工具的繼承 孝順有它的合理性

而當時的社會生產關係也就形成了傳統道德觀念

甚至有三代同堂 裹小腳 女子無材便是德的觀念

但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改變了生產關係和組織方法

也就越來越少的大家庭 父母也可能是無產階級

因此西方的制度和社會福利保障體系架構就是在這環境產生的


是符合現代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
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唯物主義的立場檢視社會的發展,認為人類社會是架構在其賴以為生的經濟活動上。經濟組織的架構和生產模式被視為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政治、法律、和道德關係的根本來源(或至少發揮了主要的影響),這些社會關係進而構成了馬克思所謂的上層建築。隨著生產模式的進步,既有的社會組織和關係變得沒有效率並且與經濟活動產生衝突,這種衝突進而發展為階級鬥爭[3]。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分析,由無產階級勞動操作的高效率機械化生產模式,在生產過程中替少數持有生產工具的資產階級產生了剩餘產品並成為剩餘價值,此種剝削關係進而轉化而根本性的矛盾,隨著矛盾的擴大,社會的革命必將發生。

歷史唯物主義又被愛德華‧伯恩施坦稱為是「由經濟角度對歷史的解讀」[8]以經濟為出發點檢視人類社會的發展和和賴以謀生的生產方式。歷史唯物主義主張一個社會的基本特色(社會階層、政治架構、意識形態)是根基於經濟的活動上,亦即一個社會的上層建築。公民社會組成了一個社會的底層架構,而政治和法律系統則構成上層建築,底層架構透過政治活動、宗教和哲學與上層建築做連結,並且調節上層建築的運作和社會整體的意識。物質生產模式的發展與既有的生產關係產生衝突,這種衝突於是促生社會革命,進而改變經濟根基和上層架構[9]。

蘇聯後期編寫的《聯共(布)黨史》認為這些社會經濟的衝突在歷史上曾一再透過階段性的模式發生:

原始共產主義:集體狩獵採收的部落社會
奴隸社會:由部落發展至城邦,貴族階級產生
封建主義:貴族階級為統治階級,商人逐漸衍生為資產階級
資本主義:資產階級為統治階級,維持並僱用勞動階級
社會主義:勞動者產生階級意識,透過無產階級革命推翻資本主義專政,以無產階級專政取而代之
共產主義:無階級而無國界的社會


「社會不是由個體構成的,而是由眾多社會關係所建構出的集體,個體的角色是由這些集體關係所定義」
—— 卡爾‧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1858年

歷史唯物主義

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出現,或者稱為唯物主義對於歷史上社會現象的持續影響和延伸,移除了傳統歷史研究最重大的兩個盲點。首先,傳統歷史學只檢視人類歷史行為的意識形態動機,卻忽略了支配人類社會關係的客觀法則…第二,傳統歷史學忽略了佔大多數的「人民」的活動,而歷史唯物主義則以自然科學一般的準確性對人民的社會條件和生活進行研究,以及改變這些現況的潮流。



基本上社會底層的貧困是因為生產關係的不對等造成的,資產階級有辦法透過提高子女的教育提供他們遺產和贈與的資源

以此來製造機會不平等的競爭,後代的資產還能創造大量被動收入和現金流躺著賺錢

這種競爭透過世代間的正反饋效應放大,不斷的世襲貧窮

而剩餘價值是有限的,來源於有限勞動力的剝削

一個資產本家投資可以改善他個人的生活,但是所有資本家都投資只能造成社會整體的無產階級貧困化

因為剩餘價的實現是需要有足夠多的無產者付出代價,才可能讓頂層的人不勞而獲

如果以為所有人都投資就都能實現剩餘價值,就是犯了合成繆誤 好比股市


股市上強勢效率市場的本質是因為利潤的來源是許多人去爭奪「有限的剩餘價值份額」,而「剩餘價值即利潤」的來源是有限的,取決於有沒有足夠多的勞動力價值被剝削,因此門檻被逐漸拉高,這就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殘酷性,取決於有沒有足夠多的資訊和知識未開化的散戶的退休心和養老金等著儲蓄被坑殺,「越多散戶的市場實行技術分析」就越好賺錢,但是隨著市場的演化越多人去爭奪有限的剩餘價值,市場會變得更有效率,因此陷入了零和博弈的過程,一般人以為所有人都投資股票就能夠賺錢的心態,這是一種「合成繆誤」,當一個資本家投資股票可以實現剩餘價值,當所有人也都這麼做的時候卻不可能所有人都實現剩餘價值,因為總要有足夠多的散戶被剝削才能實現,在弱勢效率市場技術分析有用,是因為有足夠多的散戶可以坑殺,中國市場技術分析有效是因為1970年代中國還在文革,當時台灣已經開了股市當時散戶也很多,而台灣現在是屬於半強勢效率市場,只剩下專業的內幕消息還能賺錢,基本上散戶已經死光了對股市態度很冷淡,因此短線也就不可能光靠簡單的基本分析和技術分析賺錢實現剩餘價值,只剩下大型機構和法人的對做,雖然長期價值投資還是有效的只是利潤率降低和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LTFRP規律是資本主義的長期趨勢,合成謬誤(Fallacy of Composition)是薩繆爾森提出來的。意即,它是一種謬誤,對局部說來是對的東西,僅僅由於它對局部而言是對的,便說它對總體而言也必然是對的。在經濟學領域中,十分肯定的是:微觀上而言是對的東西,在宏觀上並不總是對的;反之,在宏觀上是對的東西,在微觀上可能是十分錯誤的。如,一戶人家教育小孩刻苦學習,考上大學,成了人上人,但家家都這麼做,卻無法如願只能造成學歷的貶值。對個體而言是正確的事情對總體而言可能未必正確。如果不瞭解這一點,一個人就很容易掉進合成謬誤(FallacyofComposition)的陷阱。在日常生活中,合成謬誤的現象比比皆是。比如在觀看演出的過程中,前排的人為了看得更清楚一點而站起來,後排的人也不得不站起來,當所有的人都站起來之後大家都沒有看得更清楚,相反每個人的福利還大為下降。再比如,只有一個家庭購買轎車會大大方便出行,而當所有的家庭都擁有了自己的私家車之後,道路上可能車滿為患。



最近的中美貿易戰的危機基本上是資本主義危機的一種模式演化而成,本質上是美國內部貧富差距越來越大資本積累和集中的趨勢造成的必然結果,為了維持資產階級的統治不得不找個假議題把內部危機轉化為外部危機,民族主義基本上都是非理性的為了把內部資本剝削窮人的矛盾轉化為外部矛盾,貿易赤字本質上是世界各國再對美國輸出剩餘價值造成的,也是特里芬悖論的結果,因此形成貿易經常帳赤字但是金融資本卻是淨流入,而貿易戰只不過是藉口,本質上是資本擴張爭奪世界市場份額所引發的危機,美國的民主早就已經是代理人模式,背後是財團金主提供政治獻金和控制國會是由說集團,寡頭媒體控制意識形態,川普只不過是懶的用幕後控制的方法自己跳出來選的差別而已,和那些躲在幕後控制的民主黨基本上都是相同的偽民主,資產階級的代議民主制必然成為一種偽民主,民主的前提是經濟民主和社會主義制度
只在乎利潤 不擇手段

西方的代議民主制就是個偽民主,經濟基礎不民主政治哪有可能民主?

社會主義民主才是真正實現公平的民主制度,為了實現這一點必須實行無產階級專政


最近的中美貿易戰的危機基本上是資本主義危機的一種模式演化而成,

本質上是美國內部貧富差距越來越大資本積累和集中的趨勢造成的必然結果,

為了維持資產階級的統治不得不找個假議題把內部危機轉化為外部危機,

民族主義基本上都是非理性的為了把內部資本剝削窮人的矛盾轉化為外部矛盾,

貿易赤字本質上是世界各國再對美國輸出剩餘價值造成的,也是特裡芬悖論的結果,

因此形成貿易經常帳赤字但是金融資本卻是淨流入,而貿易戰只不過是藉口,

本質上是資本擴張爭奪世界市場份額所引發的危機,美國的民主早就已經是代理人模式,

背後是財團金主提供政治獻金和控制國會是由說集團,寡頭媒體控制意識形態,

川普只不過是懶的用幕後控制的方法自己跳出來選的差別而已,

和那些躲在幕後控制的民主黨基本上都是相同的偽民主,資產階級的代議民主制必然成為一種偽民主,

民主的前提是經濟民主和社會主義制度

有一個調查組織台灣在實行西方民主制度調查立法院79席立委當中每人的政治獻金

結果是驚人的 平均每個立委要接受2000萬台幣的財團捐款才可能選得上

結果當然就是為資產階級說話

政治獻金 查找政商關係資料庫和人脈網路











abc003 wrote:
中美貿易戰的根本原因...(恕刪)


感謝樓主的分享!內容十分豐富!

資本主義的成功建立在共產主義的失敗之上,過於理想化的蘇聯與中國大陸在對於馬克思主義的實踐中殞落,究其根本仍是對於市場的洞察的失策,可簡化為供需關係.

換言之,經濟研究的是供需的平衡,以及能夠達成的最佳效率的手段與方法.一邊是人性的貪婪與慾望,另一邊是人性的公正與和平.然而,這兩者也互為供需關係.所以,並非資本或者共產主義哪個更為正確,而是身為人類,我們對自身的期許是甚麼?能夠如同動物般,世代不斷的繁衍?還是探尋宇宙的奧秘,在成就自己的同時體道而行?

資本主義只能解決人類有沒有的問題,不能帶給人類更高遠的夢想與實踐的方向.要想發揮人類整體智慧與力量的極大值,就必須達到基本的資源共享的共產理念,有能有德者居之,這又回到誰能成為領導的問題,是誰能公正且合理的分配資源?

所以,這兩條路總是如銜尾蛇(Ouroboros)般的對立與統一,顯現出的是道在自然界的作用,也就是人類的思考趨於自洽性的矛盾展現出不斷向外追求的特性.

簡單的說,供給與需求是不可能達成平衡的,如同資本與共產的理念互相依存卻永不對等一般,人類終究必須在這條道路上不斷的摸索與前行,直到不完美的生命畫上完美的句點為止.
好文章!
再慢慢的看。
资本主义的基础是建立在强大的武力之上。
国家,社会的制度,
在历史长河也是一种实验性质。
随着时间推移,
早晚也是进入历史的灰烬。
美国在这个时代,
刚好符合他的条件,
成就了资本主义的终极。
现阶段无法以战争逼迫中国这个潜力最大的竞争对手,
又碰巧遇到川普这个商人当头,
只有发起对全世界的贸易战争,
希望这样会对中国造成最大的伤害。
至少延缓中国发展进程。
后果如何,
就要看中国真实整体国力,
有没有办法应付这种冲击,
尤其在半导体工业的自足性,
有没有办法得到不借助西方,日本的科技,
能够自我成长。
再看远一些,
中国美国早晚会有军事冲突,
大国崛起,
一定是要有决定性的输赢,
才能够决定谁当老大。
苏联因为经济,内部问题瓦解,(直接,间接也有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介入),
中国则要看他的国家能够承受欧美日本不断的干扰介入,
包刮货币战争,
还能够成长茁壮。
世界的秩序才能够底定。

有一个视频,
谈到糖对全世界的影响,
包刮资本主义的扩张,
都是基本的驱策力。

https://youtu.be/qjcWjCFlDP0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背景,
地球总是会产生独霸一方的帝国,
或是一个地区总是会有巨富产生。
历史法则,
不得不然。
樓主在01貼了這麼多文章

其實他內心只有一個疑惑

可能也是許多人很不爽之處


劍神路亞 wrote:
樓主在01貼了這麼...(恕刪)



馬克思
僱傭勞動與資本
(1849年著,1891年發表的版本)



  我們聽到了各方面的責難,說我們沒有詳述構成現代階級鬥爭和民族鬥爭的物質基礎的經濟關係①。我們只是當這些關係在政治衝突中直接表現出來的時候,才有意地提到過這些關係。

①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中每篇有著文日期,如此處為「科倫4月4日」。《僱傭勞動與資本》的某些版本中(包括1891年版本在內)刪掉了每篇文章開頭的日期。——編者注

  過去首先必須從日常歷史進程中去考察階級鬥爭,並根據已有的和每天新出現的歷史材料來從經驗上證明:當實現了二月革命[112]和三月革命[160]的工人階級被征服的時候,它的敵人(在法國是資產階級共和派,在整個歐洲大陸則是反對過封建專制制度的資產階級和農民階級)也同時被戰勝了;法國「正直的共和國」的勝利,同時也就是以爭取獨立的英勇戰爭響應了二月革命的那些民族的失敗;最後,隨著革命工人的失敗,歐洲又落到了過去那種受雙重奴役即受英俄兩國奴役的地位。巴黎的六月鬥爭[114],維也納的陷落[169],1848年柏林11月②的悲喜劇[170],波蘭、意大利和匈牙利的拚命努力,愛爾蘭的嚴重饑荒——這些就是那些集中表現了歐洲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之間的階級鬥爭的主要事件。我們曾經根據這些實例證明過:任何一次革命起義,不論它的目的顯得離階級鬥爭有多麼遠,在革命的工人階級沒有獲得勝利以前,都是不免要失敗的;任何一種社會改革,在無產階級革命和封建反革命沒有在世界戰爭中用武器進行較量以前,都是要成為空想的。在我們的闡述中,也如在現實中一樣,比利時和瑞士都是大歷史畫中的悲喜劇式的、漫畫式的世俗畫:前者是資產階級君主制的典型國家,後者是資產階級共和制的典型國家,兩者都自以為既跟階級鬥爭無關,又跟歐洲革命無關。

② 原著無「1848年」。

  現在,在我們的讀者看到了1848年以波瀾壯闊的政治形式展開的階級鬥爭以後,我們想更切近地考察一下資產階級的生存及其階級統治和工人的奴役地位所依為基礎的經濟關係本身,也就適當其時了。

  我們分三大部分來加以說明:(1)僱傭勞動對資本的關係,工人的奴役地位,資本家的統治;(2)各個中等資產階級和所謂的市民等級①在現存制度下必然發生的滅亡過程;(3)歐洲各國資產者階級在商業上受世界市場霸主英國的奴役和剝削的情形。

① 所謂的市民等級,原著為「農民等級」。

  我們力求說得儘量簡單和通俗,我們就當讀者連最起碼的政治經濟學概念也沒有。我們希望工人能明白我們的解說。加之,在德國到處對一些最簡單的經濟關係的瞭解都極端無知和十分混亂,從特許的現存制度的辯護者到冒牌的社會主義者和未被承認的政治天才都莫不如此,這種人在四分五裂的德國比「諸侯王爺」還多。

  我們首先來講第一個問題:什麼是工資?它是怎樣決定的?

  假如問工人們:「你們的工資是多少?」那麼一個工人回答說:「我做一天工從我的僱主那裡得到一馬克①」;另一個工人回答說:「我得到兩馬克」,等等。由於他們工作的勞動部門不同,他們每一個人因②做了一定的工作(譬如,織成一尺麻布或排好一個印張的字)而從各自的僱主那裡得到的貨幣數量也不同。儘管他們得到的貨幣數量不同,但是有一點是一致的:就是工資是資本家③為了償付勞動一定的時間或完成一定的工作而支出的一筆貨幣。


① 原著為「法郎」,1891年版將「法郎」統統改為「馬克」。
② 原著有「勞動了一定的時間或」。

  可見④,看起來好像是資本家(3)用貨幣購買工人的勞動。工人是為了貨幣而向資本家出賣自己的勞動。但這只是假象。實際上,他們為了貨幣而向資本家出賣的東西,是他們的勞動力。資本家以一天、一星期、一個月等等為期購買這個勞動力。他在購買勞動力以後使用這個勞動力,也就是讓工人在約定的時間內勞動。⑤資本家(3)用以購買工人勞動力⑥的那個貨幣量,譬如說兩馬克,也可以買到兩磅糖或一定數量的其他某種商品。他用以購買兩磅糖的兩馬克,就是兩磅糖的價格。他用以購買12小時的勞動力的使用⑦的兩馬克,就是12小時勞動的價格。可見,勞動力①是一種商品,是和砂糖一模一樣的商品。前者是用鐘點來計量的,後者是用重量來計量的。

  工人拿自己的商品即勞動力①去換得資本家的商品,即換得貨幣,並且這種交換是按一定的比例進行的。一定量的貨幣交換一定量的勞動力的使用②時間。織布工人的12小時勞動交換兩馬克。但是,難道這兩馬克不是代表其他一切可以用兩馬克買到的商品嗎?可見,實質上工人是拿他自己的商品即勞動力交換各種各樣的其他商品③,並且是按一定的比例交換的。資本家付給他兩馬克,就是為交換他的工作日而付給了他一定量的肉,一定量的衣服,一定量的劈柴,一定量的燈光,等等。可見,這兩馬克是表現勞動力①同其他④商品相交換的比例,即表現他的勞動力的交換價值。商品通過貨幣來估價的交換價值,也就稱為商品的價格。所以,工資只是人們通常稱之為勞動價格的勞動力價格⑤的特種名稱,是只能存在於人的血肉中的這種特殊商品價格的特種名稱。

  拿任何一個工人來說,比如拿一個織布工人來說吧。資本家⑥供給他一台織布機和一些紗。織布工人動手工作,紗變成了布。資本家把布拿去,賣了比方說20馬克。織布工人的工資是不是這塊布中的一份,20馬克中的一份,他的勞動產品中的一份呢?絕對不是。因為這個織布工人是在布還沒有賣出以前很久,甚至可能是在布還沒有織成以前很久就得到了自己的工資的。可見,資本家支付的這筆工資並不是來自他賣布所賺的那些貨幣,而是來自他原來儲備的貨幣。資產者給織布工人提供的織布機和紗不是織布工人的產品,同樣,織布工人用自己的商品即勞動力①交換所得的那些商品也不是他的產品。可能有這樣的情形:資產者給自己的布找不到一個買主。他出賣布所賺的錢,也許甚至不能撈回他用於開銷工資的款項。也有可能他出賣布所得的錢,比他付給織布工人的工資數目大得多。這一切都與織布工人毫不相干。資本家拿自己的一部分現有財產即一部分財產去購買織布工人的勞動力①,這就同他拿他的另一部分資本去購買原料(紗)和勞動工具(織布機)完全一樣。購買了這些東西(其中包括生產布所必需的勞動力①)以後,資本家就用只是屬於他的原料和勞動工具進行生產。當然,我們這位善良的織布工人現在也屬於勞動工具之列,他也像織布機一樣在產品中或在產品價格中是沒有份的。

  所以,工資不是工人在他所生產的商品中佔有的一份。工資是原有商品中由資本家用以購買一定量的生產性勞動力①的那一部分。

  總之,勞動力①是一種商品,是由其所有者即僱傭工人出賣給資本的一種商品。他為什麼出賣它呢?為了生活。

  可是,勞動力的表現即②勞動是工人本身的生命活動,是工人本身的生命的表現。工人正是把這種生命活動出賣給別人,以獲得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可見,工人的生命活動對於他不過是使他能夠生存的一種手段而已。他是為生活而工作的。他甚至不認為勞動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相反,對於他來說,勞動就是犧牲自己的生活。勞動是已由他出賣給別人的一種商品。因此,他的活動的產物也就不是他的活動的目的。工人為自己生產的不是他織成的綢緞,不是他從金礦裡開採出的黃金,也不是他蓋起的高樓大廈。他為自己生產的是工資,而綢緞、黃金、高樓大廈對於他都變成一定數量的生活資料,也許是變成棉布上衣,變成銅幣,變成某處地窖的住所了。一個工人在一晝夜中有12小時在織布、紡紗、鑽孔、研磨、建築、挖掘、打石子、搬運重物等等,他能不能認為這12小時的織布、紡紗、鑽孔、研磨、建築、挖掘、打石子是他的生活的表現,是他的生活呢?恰恰相反,對於他來說,在這種活動停止以後,當他坐在飯桌旁,站在酒店櫃檯前,睡在床上的時候,生活才算開始。在他看來,12小時勞動的意義並不在於織布、紡紗、鑽孔等等,而在於這是掙錢的方法,掙錢使他能吃飯、喝酒、睡覺。如果說蠶兒吐絲作繭是為了維持自己的生存,那麼它就可算是一個真正的僱傭工人了。

  勞動力①並不向來就是商品。勞動並不向來就是僱傭勞動,即自由勞動。奴隸就不是把他自己的勞動力①出賣給奴隸主,正如耕牛不是向農民賣工一樣。奴隸連同自己的勞動力①一次而永遠地賣給奴隸的所有者了。奴隸是商品,可以從一個所有者手裡轉到另一個所有者手裡。奴隸本身是商品,但勞動力①卻不是他的商品。農奴只出賣自己的一部分勞動力①。不是他從土地所有者方面領得報酬;相反,是土地所有者從他那裡收取貢賦。農奴是土地的附屬品,替土地所有者生產果實。相反地,自由工人自己出賣自己,並且是零碎地出賣。他每天把自己生命中的8小時、10小時、12小時、15小時拍賣給出錢最多的人,拍賣給原料、勞動工具和生活資料的所有者,即拍賣給資本家。工人既不屬於某個所有者,也不屬於土地,但是他每日生命的8小時、10小時、12小時、15小時卻屬於這些時間的購買者。工人只要願意,就可以離開僱用他的資本家,而資本家也可以隨意辭退工人,只要資本家不能再從工人身上獲得利益或者獲得預期的利益,他就可以辭退工人。但是,工人是以出賣勞動力①為其收入的唯一來源的,如果他不願餓死,就不能離開整個購買者階級即資本家階級。工人不是屬於某一個資本家,而是屬於整個資本家階級②;至於工人給自己尋找一個僱主,即在這個資本家階級③中間尋找一個買者,那是工人自己的事情了。

  現在,在更詳細地談論資本和僱傭勞動之間的關係以前,我們先簡短地敘述一下在決定工資時要考慮到的一些最一般的條件。

  我們已經說過,工資是一定商品,即勞動力①的價格。所以,工資同樣也是由那些決定其他一切商品價格的規律決定的。

  那麼,試問:商品的價格是怎樣決定的呢?





  商品的價格是由什麼決定的?

  它是由買者和賣者之間的競爭即需求和供給的關係決定的。決定商品價格的競爭是三方面的。

  同一種商品,有許多不同的賣者供應。誰以最便宜的價格出賣同一質量的商品,誰就一定會戰勝其他賣者,從而保證自己有最大的銷路。於是,各個賣者彼此間就進行爭奪銷路、爭奪市場的鬥爭。他們每一個人都想出賣商品,都想儘量多賣,如果可能,都想由他一個人獨賣,而把其餘的出賣者排擠掉。因此,一個人就要比另一個人賣得便宜些。於是賣者之間就發生了競爭,這種競爭降低他們所供應的商品的價格。

  但是買者之間也有競爭,這種競爭反過來提高所供應的商品的價格。

  最後,買者和賣者之間也有競爭。前者想買得儘量便宜些,後者卻想賣得儘量貴些。買者和賣者之間的這種競爭的結果怎樣,要依上述競爭雙方的情況如何來決定,就是說要看是買者陣營裡的競爭激烈些呢還是賣者陣營裡的競爭激烈些。產業把兩支軍隊拋到戰場上對峙,其中每一支軍隊內部又發生內訌。戰勝敵人的是內部衝突較少的那支軍隊。

  假定,市場上有100包棉花,而買者們卻需要1000包。在這種情形下,需求比供給大10倍,因而買者之間的競爭就會很激烈;他們中間的每一個人都竭力設法至少也要搞到1包,如果可能,就把100包全都搞到手裡。這個例子並不是隨意虛構的。在商業史上有過這樣一些棉花歉收的時期,那時幾個資本家彼此結成聯盟,不只想把100包棉花都收買下來,而且想把世界上的全部存棉都收買下來。這樣,在我們前述的情形下,每一個買者都力圖排擠掉另一個買者,出較高的價格收買每包棉花。棉花的賣者們看見敵軍隊伍裡發生極劇烈的內訌,並完全相信他們的100包棉花都能賣掉,因此他們就嚴防自己內部打起架來,以免在敵人競相抬高價格的時候降低棉花的價格。於是賣者陣營裡忽然出現了和平。他們冷靜地叉著雙手,像一個人似地對抗買者;只要那些最熱中的買者的出價又沒有非常確定的限度,那賣者的貪圖也就會沒有止境。

  可見,某種商品的供給低於需求,那麼這種商品的賣者之間的競爭就會很弱,甚至於完全沒有競爭。賣者之間的競爭在多大程度上減弱,買者之間的競爭就會在多大程度上加劇。結果便是商品價格或多或少顯著地上漲。

  大家知道,較為常見的是產生相反後果的相反情形:供給大大超過需求,賣者之間拚命競爭;買者少,商品賤價拋售。

  但是,價格上漲和下跌是什麼意思呢?高價和低價是什麼意思呢?沙粒在顯微鏡下就顯得高,寶塔比起山嶽來就顯得低了。既然價格是由需求和供給的關係決定的,那麼需求和供給的關係又是由什麼決定的呢?

  讓我們隨便問一個資產者吧。他會像新即位的亞歷山大大帝一樣,馬上毫不猶豫地利用乘法表來解開這個形而上學的紐結。他會對我們說,假如我生產我出賣的這個商品的費用是100馬克,而我把它賣了110馬克(自然是以一年為期),那麼這是一種普通的、老實的、正當的利潤。假如我在進行交換時得到了120或130馬克,那就是高額利潤了。假如我得到了整整200馬克,那就會是特高的巨額利潤了。對於這個資產者來說,究竟什麼是衡量利潤的尺度呢?這就是他的商品的生產費用。假如他拿自己的商品換來的一定數量的別種商品,其生產費用少於他的商品的生產費用,那他就算虧本了。可是假如他拿自己的商品換來的一定數量的別種商品,其生產費用大於他的商品的生產費用,那他就算贏利了。他是以生產費用作為零度,根據他的商品的交換價值在零度上下的度數來測定他的利潤的升降的。

  我們已經說過,需求和供給的關係的改變,時而引起價格的上漲,時而引起價格的下跌,時而引起高價,時而引起低價。

  假如某一種商品的價格,由於供給不足或需求劇增而大大上漲,那麼另一種商品的價格就不免要相應地下跌,因為商品的價格不過是以貨幣來表示的別種商品和它交換的比例。舉例說,假如一碼綢緞的價格從5馬克上漲到6馬克,那麼白銀的價格對於綢緞來講就下跌了,其他一切商品也都是這樣,它們的價格雖然沒有改變,但比起綢緞來卻是跌價了。人們在交換中必須拿出更多的商品才能得到原來那麼多的綢緞。

  商品價格上漲會產生什麼後果呢?大量資本將湧向繁榮的產業部門中去,而這種資本流入較為有利的產業部門中去的現象,要繼續到該部門的利潤跌落到普通水平時為止,或者更確切些說,要繼續到該部門產品的價格由於生產過剩而跌落到生產費用以下時為止。

  反之,假如某一種商品的價格跌落到它的生產費用以下,那麼資本就會從該種商品的生產部門抽走。除了該工業部門已經不合時代要求,因而必然衰亡以外,該商品的生產,即該商品的供給,就要因為資本的這種外流而縮減,直到該商品的供給和需求相適應為止,就是說,直到該商品的價格重新上漲到它的生產費用水平,或者更確切些說,直到供給低於需求,即直到商品價格又上漲到它的生產費用以上為止,因為商品的市場價格總是高於或低於它的生產費用。

  我們看到,資本是不斷地從一個產業部門向另一個產業部門流出或流入的。價格高就引起資本的過分猛烈的流入,價格低就引起資本的過分猛烈的流出。

  我們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證明:不僅供給,連需求也是由生產費用決定的。可是,這樣一來,我們就未免離題太遠了。

  我們剛才說過,供給和需求的波動,總是會重新把商品的價格引導到生產費用的水平。固然,商品的實際價格始終不是高於生產費用,就是低於生產費用;但是,上漲和下降是相互補充的,因此,在一定時間內,如果把產業衰退和興盛總合起來看,就可看出各種商品是依其生產費用而互相交換的,所以它們的價格是由生產費用決定的。

  價格由生產費用決定這一點,不應當理解成像經濟學家們所理解的那種意見。經濟學家們說,商品的平均價格等於生產費用;在他們看來,這是一個規律。他們把價格的上漲被價格的下降所抵銷,而下降則被上漲所抵銷這種無政府狀態的運動看作偶然現象。那麼,同樣也可以(另一些經濟學家就正是這樣做的)把價格的波動看作規律,而把價格由生產費用決定這一點看作偶然現象。可是,只有在這種波動的進程中,價格才是由生產費用決定的;我們細加分析時就可以看出,這種波動起著極可怕的破壞作用,並像地震一樣震撼資產階級社會的基礎。這種無秩序狀態的總運動就是它的秩序。在這種產業無政府狀態的進程中,在這種循環運動中,競爭可以說是拿一個極端去抵銷另一個極端。

  由此可見,商品的價格是這樣由它的生產費用來決定的:某些時期,某種商品的價格超過它的生產費用,另一些時期,該商品的價格卻下跌到它的生產費用以下,而抵銷以前超過的時期,反之亦然。當然,這不是就個別產業的產品來說的,而只是就整個產業部門來說的。所以,這同樣也不是就個別產業家來說的,而只是就整個產業家階級來說的。

  價格由生產費用決定,就等於說價格由生產商品所必需的勞動時間決定,因為構成生產費用的是:(1)原料和勞動工具的損耗部分①,即產業產品,它們的生產耗費了一定數量的工作日,因而也就是代表一定數量的勞動時間;(2)直接勞動,它也是以時間計量的。

  調節一般商品價格的那些一般的規律,當然也調節工資,即調節勞動價格。

  勞動報酬忽而提高,忽而降低,是依需求和供給的關係為轉移的,依購買勞動力②的資本家和出賣勞動力②的工人之間的競爭情形為轉移的。工資的波動一般是和商品價格的波動相適應的。可是,在這種波動的範圍內,勞動的價格是由生產費用即為創造勞動力②這一商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來決定的。

  那麼,勞動力②的生產費用究竟是什麼呢?

  這就是為了使工人保持其為工人並把他訓練成為工人所需要的費用。

  因此,某一種勞動所需要的訓練時間越少,工人的生產費用也就越少,他的勞動的價格即他的工資也就越低。在那些幾乎不需要任何訓練時間,只要有工人的肉體存在就行的產業部門裡,為造成工人所需要的生產費用,幾乎只歸結為維持工人的可以保住其勞動能力的生存①所需要的商品。因此,工人的勞動的價格是由必要生活資料的價格決定的。

  可是,這裡還應該注意到一種情況。

  工廠主在計算自己的生產費用,並根據生產費用計算產品的價格的時候,是把勞動工具的損耗也計算在內的。譬如說,假如一台機器值1000馬克,使用期限為10年,那麼他每年就要往商品價格中加進100馬克,以便在10年期滿時有可能用新機器來更換用壞的機器。同樣,簡單勞動力②的生產費用中也應加入延續工人後代的費用,從而使工人階級能夠繁殖後代並用新工人來代替失去勞動能力的工人。所以,工人的損耗也和機器的損耗一樣,是要計算進去的。

  總之,簡單勞動力②的生產費用就是維持工人生存和延續工人後代的費用。這種維持生存和延續後代的費用的價格就是工資。這樣決定的工資就叫作最低工資額。這種最低工資額,也和商品價格一般由生產費用決定一樣,不是就單個人來說的,而是就整個種屬來說的。單個工人、千百萬工人的所得不足以維持生存和延續後代,但整個工人階級的工資在其波動範圍內則是和這個最低額相等的。


  現在,我們既已講明了調節工資以及其他任何商品的價格的最一般規律,我們就能更切近地研究我們的本題了。





  資本是由用於生產新的原料、新的勞動工具和新的生活資料的各種原料、勞動工具和生活資料組成的。①資本的所有這些組成部分都是勞動的創造物,勞動的產品,積累起來的勞動。作為進行新生產的手段的積累起來的勞動就是資本。

  經濟學家們就是這樣說的。

  什麼是黑奴呢?黑奴就是黑種人。這個說明和前一個說明是一樣的。

  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關係下,他才成為奴隸。紡紗機是紡棉花的機器。只有在一定的關係下,它才成為資本。脫離了這種關係,它也就不是資本了,就像黃金本身並不是貨幣,砂糖並不是砂糖的價格一樣。


  人們在生產中不僅僅影響自然界,而且也互相影響②。他們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動和互相交換其活動,才能進行生產。為了進行生產,人們相互之間便發生一定的聯繫和關係;只有在這些社會聯繫和社會關係的範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影響③,才會有生產。

  生產者相互發生的這些社會關係,他們藉以互相交換其活動和參與全部生產活動的條件,當然依照生產資料的性質而有所不同。隨著新作戰工具即射擊火器的發明,軍隊的整個內部組織就必然改變了,各個人藉以組成軍隊並能作為軍隊行動的那些關係就改變了,各個軍隊相互間的關係也發生了變化。

  因此,各個人藉以進行生產的社會關係,即社會生產關係,是隨著物質生產資料、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而變化和改變的。生產關係總和起來就構成所謂社會關係,構成所謂社會,並且是構成一個處於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上的社會,具有獨特的特徵的社會。古典古代社會、封建社會和資產階級社會都是這樣的生產關係的總和,而其中每一個生產關係的總和同時又標誌著人類歷史發展中的一個特殊階段。

  資本也是一種社會生產關係。這是資產階級的生產關係,是資產階級社會的生產關係。構成資本的生活資料、勞動工具和原料,難道不是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不是在一定的社會關係內生產出來和積累起來的嗎?難道這一切不是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在一定的社會關係內被用來進行新生產的嗎?並且,難道不正是這種一定的社會性質把那些用來進行新生產的產品變為資本的嗎?

  資本不僅包括生活資料、勞動工具和原料,不僅包括物質產品,並且還包括交換價值。資本所包括的一切產品都是商品。所以,資本不僅是若干物質產品的總和,並且也是若干商品、若干交換價值、若干社會量的總和。

  不論我們是以棉花代替羊毛也好,是以米代替小麥也好,是以輪船代替鐵路也好,只要棉花、米和輪船——資本的軀體——同原先體現資本的羊毛、小麥和鐵路具有同樣的交換價值即同樣的價格,那麼資本依然還是資本。資本的軀體可以經常改變,但不會使資本有絲毫改變。

  但是,雖然任何資本都是一些商品即交換價值的總和,然而並不是任何一些商品即交換價值的總和都是資本。

  任何一些交換價值的總和都是一個交換價值。任何單個交換價值都是一些交換價值的總和。例如,值1000馬克的一座房子是1000馬克的交換價值。值一分尼①的一張印紙是100/100分尼的交換價值的總和。能同別的產品交換的產品就是商品。這些產品由以交換的一定比例就是它們的交換價值,或者說用貨幣來表示,就是它們的價格。這些產品的數量多少絲毫不能改變它們成為商品,或者表現交換價值,或者具有一定價格的規定。一株樹不論其大小如何,終究是一株樹。無論我們拿鐵同別的產品交換時是以羅特②為單位還是以公擔為單位,這一點難道會改變鐵成為商品,成為交換價值的性質嗎?鐵是一種商品,它依其數量多少而具有大小不同的價值,高低不同的價格。

  一些商品即一些交換價值的總和究竟是怎樣成為資本的呢?

  它成為資本,是由於它作為一種獨立的社會力量,即作為一種屬於社會一部分的力量,通過交換直接的、活的勞動力③而保存並增大自身。除勞動能力以外一無所有的階級的存在是資本的必要前提。

  只是由於積累起來的、過去的、對象化的勞動支配直接的、活的勞動,積累起來的勞動才變為資本。

  資本的實質並不在於積累起來的勞動是替活勞動充當進行新生產的手段。它的實質在於活勞動是替積累起來的勞動充當保存並增加其交換價值的手段。

  資本家和僱傭工人④是怎樣進行交換的呢?

  工人拿自己的勞動力①換到生活資料,而資本家拿他的生活資料換到勞動,即工人的生產活動,亦即創造力量。工人通過這種創造力量不僅能補償工人所消費的東西,並且還使積累起來的勞動具有比以前更大的價值。工人從資本家那裡得到一部分現有的生活資料。這些生活資料對工人有什麼用處呢?用於直接消費。可是,如果我不利用靠這些生活資料維持我的生活的這段時間來生產新的生活資料,即在消費的同時用我的勞動創造新價值來補償那些因消費而消失了的價值,那麼,只要我消費生活資料,這些生活資料對我來說就會永遠消失。但是,工人為了交換已經得到的生活資料,正是把這種貴重的再生產力量讓給了資本。因此,工人自己失去了這種力量。

  舉一個例子來說吧。有個農場主每天付給他的一個短工5銀格羅申。這個短工為得到這5銀格羅申,就整天在農場主的田地上幹活,保證農場主能得到10銀格羅申的收入。農場主不但收回了他付給短工的價值,並且還把它增加了一倍。可見,他有成效地、生產性地使用和消費了他付給短工的5銀格羅申。他拿這5銀格羅申買到的正是一個短工的能生產出雙倍價值的農產品並把5銀格羅申變成10銀格羅申的勞動和力量。相反,短工則拿他的生產力(他正是把這個生產力的作用讓給了農場主)換到5銀格羅申,並用它們換得遲早要消費掉的生活資料。所以,這5銀格羅申的消費有兩種方式:對資本家來說,是有生產性的,因為這5銀格羅申換來的勞動力帶來了10銀格羅申;對工人來說,是非生產性的,因為這5銀格羅申換來的生活資料永遠消失了,他只有再和農場主進行同樣的交換才能重新取得這些生活資料的價值。這樣,資本以僱傭勞動為前提,而僱傭勞動又以資本為前提。兩者相互制約;兩者相互產生。

  一個棉紡織廠的工人是不是只生產棉織品呢?不是,他生產資本。他生產重新供人利用去支配他的勞動並通過他的勞動創造新價值的價值。

  資本只有同勞動力①交換,只有引起僱傭勞動的產生,才能增加。僱傭工人的勞動力②只有在它增加資本,使奴役它的那種權力加強時,才能和資本交換。因此,資本的增加就是無產階級即工人階級的增加。

  所以,資產者及其經濟學家們斷言,資本家和工人的利益是一致的。千真萬確呵!如果資本不僱用工人,工人就會滅亡。如果資本不剝削勞動力①,資本就會滅亡,而要剝削勞動力①,資本就得購買勞動力①。投入生產的資本即生產資本增加越快,從而產業越繁榮,資產階級越發財,生意越興隆,資本家需要的工人也就越多,工人出賣自己的價格也就越高。

  原來,生產資本的盡快增加竟是工人能勉強過活的必要條件。


  但是,生產資本的增加又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積累起來的勞動對活勞動的權力的增加,就是資產階級對工人階級的統治力量的增加。僱傭勞動生產著對它起支配作用的他人財富,也就是說生產著同它敵對的權力——資本,而它從這種敵對權力那裡取得就業手段,即取得生活資料,是以僱傭勞動又會變成資本的一部分,又會變成再一次把資本投入加速增長運動的槓桿為條件的。

  斷言資本的利益和工人的利益①是一致的,事實上不過是說資本和僱傭勞動是同一種關係的兩個方面罷了。一個方面制約著另一個方面,就如同高利貸者和揮霍者相互制約一樣②。

  只要僱傭工人仍然是僱傭工人,他的命運就取決於資本。這就是一再被人稱道的工人和資本家利益的共同性。





  資本越增長,僱傭勞動量就越增長,僱傭工人人數就越增加,一句話,受資本支配的人數就越增多。②我們且假定有這樣一種最有利的情形:隨著生產資本的增加,對勞動的需求也增加了。因而勞動價格即工資也提高了。

  一座房子不管怎樣小,在周圍的房屋都是這樣小的時候,它是能滿足社會對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在這座小房子近旁聳立起一座宮殿,這座小房子就縮成茅舍模樣了。這時,狹小的房子證明它的居住者不能講究或者只能有很低的要求;並且,不管小房子的規模怎樣隨著文明的進步而擴大起來,只要近旁的宮殿以同樣的或更大的程度擴大起來,那座較小房子的居住者就會在那四壁之內越發覺得不舒適,越發不滿意,越發感到受壓抑。


  工資的任何顯著的增加是以生產資本的迅速增加為前提的。

  生產資本的迅速增加,會引起財富、奢侈、社會需要和社會享受等同樣迅速的增長。所以,工人可以得到的享受縱然增長了,但是,與資本家的那些為工人所得不到的大為增加的享受相比,與一般社會發展水平相比,工人所得到的社會滿足的程度反而降低了。我們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會產生的;因此,我們在衡量需要和享受時是以社會為尺度,而不是以滿足它們的物品為尺度的。因為我們的需要和享受具有社會性質,所以它們是相對的。

  工資一般不僅是由我能夠用它交換到的商品數量來決定的。

  工資包含著各種關係。

  首先,工人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①取得一定數量的貨幣。工資是不是單由這個貨幣價格來決定的呢?


  在16世紀,由於在美洲發現了更豐富和更易於開採的礦藏②,歐洲流通的黃金和白銀的數量增加了。因此,黃金和白銀的價值和其他各種商品比較起來就降低了。但是,工人們出賣自己的勞動力①所得到的銀幣數仍和從前一樣。他們的勞動的貨幣價格仍然如舊,然而他們的工資畢竟是降低了,因為他們拿同樣數量的銀幣所交換到的別種商品比以前少了。這是促進16世紀資本增長和資產階級興盛的原因之一。

  我們再舉一個別的例子。 1847年冬,由於歉收,最必需的生活資料(面包、肉類、黃油、乾酪等等)大大漲價了。假定工人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①所得的貨幣量仍和以前一樣。難道他們的工資沒有降低嗎?當然是降低了。他們拿同樣多的貨幣所能換到的面包、肉類等等東西比從前少了。他們的工資降低並不是因為白銀的價值減低了,而是因為生活資料的價值增高了。

  我們最後再假定,勞動的貨幣價格仍然未變,可是一切農產品和工業品由於使用新機器、年成好等等原因而降低了價格。這時,工人拿同樣多的貨幣可以買到更多的各種商品。所以,他們的工資正因為工資的貨幣價值仍然未變而提高了。

  總之,勞動的貨幣價格即名義工資,是和實際工資即用工資實際交換所得的商品量並不一致的。因此,我們談到工資的增加或降低時,不應當僅僅注意到勞動的貨幣價格,僅僅注意到名義工資。

  但是,無論名義工資,即工人把自己賣給資本家所得到的貨幣量,還是實際工資,即工人用這些貨幣所能買到的商品量,都不能把工資所包含的各種關係完全表示出來。

  此外,工資首先是由它和資本家的贏利即利潤的關係來決定的。這就是比較工資、相對工資。

  實際工資所表示的是同其他商品的價格相比的勞動價格,反之,相對工資所表示的則是同積累起來的勞動的價格相比的直接勞動價格,是僱傭勞動和資本的相對價值,是資本家和工人的相互價值。①

① 在1891年的版本中,恩格斯把自「反之,相對工資」以下的一段話改為:「而相對工資所表示的,則是與積累起來的勞動,即資本從勞動新創造出來的價值中所取得的份額相比而言的直接勞動在這一價值中所佔的份額。
  上面,在第14頁上,我們說過:「工資不是工人在他所生產的商品中佔有的一份。工資是原有商品中由資本家用以購買一定量的生產性勞動力③的那一部分。」但是,資本家必須從出賣由工人創造的產品的價格中再補償這筆工資。資本家必須這樣做:他在補償這筆工資時,照例要剩下一筆超出他所支出的生產費用的餘額即利潤。工人所生產的商品的銷售價格,對資本家來說可分為三部分:第一,補償他所預付的原料價格和他所預付的工具、機器及其他勞動資料的損耗;第二,補償資本家所預付的工資;第三,這些費用以外的餘額,即資本家的利潤。第一部分只是補償原已存在的價值;很清楚,補償工資的那一部分和構成資本家利潤的餘額完全是從工人勞動所創造出來的並追加到原料上去的新價值中得來的。而在這個意義上說,為了把工資和利潤加以比較,我們可以把兩者都看成是工人的產品中的份額。」①


  實際工資可能仍然未變,甚至可能增加了,可是儘管如此,相對工資卻可能降低了。假定說,一切生活資料跌價三分之二,而日工資只降低了三分之一,比方由3馬克降低到2馬克。這時,雖然工人拿這2馬克可以買到比從前拿3馬克買到的更多的商品,但是他的工資和資本家的利潤相比卻降低了。資本家(比如,一個工廠主)的利潤增加了1馬克,換句話說,資本家拿比以前少的交換價值付給工人,而工人卻必須生產出比以前多的交換價值。資本的份額與勞動的份額相比提高了②。社會財富在資本和勞動之間的分配更不平均了。資本家用同樣多的資本支配著更大的勞動量。資本家階級支配工人階級的權力增加了,工人的社會地位更低了,比起資本家的地位來又降低了一級。

  究竟什麼是決定工資和利潤在其相互關係上的降低和增加的一般規律呢?

  工資和利潤是互成反比的。資本的份額①即利潤越增加,則勞動的份額②即日工資就越降低;反之亦然。利潤增加多少,工資就降低多少;而利潤降低多少,則工資就增加多少。

  也許有人會駁斥說:資本家贏利可能是由於他拿自己的產品同其他資本家進行了有利的交換,可能是由於開闢了新的市場或者原有市場上的需要驟然增加等等,從而對他的商品的需求量有所增加;所以,一個資本家所得利潤的增加可能是由於損害了其他資本家的利益,而與工資即勞動力③的交換價值的漲落無關;或者,資本家所得利潤的增加也可能是由於改進了勞動工具,採用了利用自然力的新方法等等。

  首先必須承認,所得出的結果依然是一樣的,只不過這是經過相反的途徑得出的。固然,利潤的增加不是由於工資的降低,但是工資的降低卻是由於利潤的增加。資本家用同一數量的他人的勞動④,購得了更多的交換價值,而對這個勞動卻沒有多付一文。這就是說,勞動所得的報酬同它使資本家得到的純收入相比卻減少了。


  此外,我們還應提醒,無論商品價格如何波動,每一種商品的平均價格,即它同其他商品相交換的比例,總是由它的生產費用決定的。因此,資本家相互間的盈虧得失必定在整個資本家階級範圍內互相抵銷。改進機器,在生產中採取利用自然力的新方法,使得在一定的勞動時間內,用同樣數量的勞動和資本可以創造出更多的產品,但決不是創造出更多的交換價值。如果我用紡紗機能夠在一小時內生產出比未發明這種機器以前的產量多一倍的紗,比方從前為50磅,現在為100磅,那麼我在一定時間內①用這100磅紗所交換到的商品不會比以前用50磅交換到的多些,因為紗的生產費用減少了一半,或者說,因為現在我用同樣多的生產費用能夠生產出比以前多一倍的產品。

  最後,不管資本家階級即資產階級(一個國家的也好,整個世界市場的也好)相互之間分配生產所得的純收入的比例如何,這個純收入的總額歸根到底只是直接勞動使積累起來的勞動②在總體上增加的那個數額。所以,這個總額是按勞動使資本增加的比例,即按利潤與工資相對而言增加的比例增長的。


  可見,即使我們停留在資本和僱傭勞動的關係範圍內,也可以知道資本的利益和僱傭勞動的利益是截然對立的。

  資本的迅速增加就等於利潤的迅速增加。而利潤的迅速增加只有在勞動的價格③,相對工資同樣迅速下降的條件下才是可能的。即使實際工資同名義工資即勞動的貨幣價值同時增加,只要實際工資不是和利潤以同一比例增加,相對工資還是可能下降。比如說,在經濟興旺的時期,工資提高5%,而利潤卻提高30%,那麼比較工資即相對工資不是增加,而是減少了。

  所以,一方面工人的收入隨著資本的迅速增加也有所增加,可是另一方面橫在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社會鴻溝也同時擴大,而資本支配勞動的權力,勞動對資本的依賴程度也隨著增大。

  所謂資本迅速增加對工人有好處的論點,實際上不過是說:工人把他人的財富增加得越迅速,工人得到的殘羹剩飯就越多,能夠獲得工作和生活下去的工人就越多,依附資本的奴隸人數就增加得越多。

  這樣我們就看出:

   即使最有利於工人階級的情勢,即資本的盡快增加改善了工人的物質生活,也不能消滅工人的利益和資產者的利益即資本家的利益之間的對立狀態。利潤和工資仍然是互成反比的。

  假如資本增加得迅速,工資是可能提高的;可是資本的利潤增加得更迅速無比。工人的物質生活改善了,然而這是以他們的社會地位的降低為代價換來的。橫在他們和資本家之間的社會鴻溝擴大了。

  最後:

  所謂生產資本的盡快增加是對僱傭勞動最有利的條件這種論點,實際上不過是說:工人階級越迅速地擴大和增加與它敵對的權力,即越迅速地擴大和增加支配它的他人財富,它就被允許在越加有利的條件下重新為增加資產階級財富、重新為增大資本的權力而工作,滿足於為自己鑄造金鎖鏈,讓資產階級用來牽著它走。






  然而,是不是像資產階級的經濟學家們所說的那樣,生產資本的增加真的和工資的提高密不可分呢?①我們不應當聽信他們的話。我們甚至於不能相信他們的這種說法:似乎資本長得越肥,它的奴隸也吃得越飽。資產階級很開明,很會打算,它沒有封建主的那種以僕役隊伍的奢華誇耀於人的偏見。資產階級的生存條件迫使它錙銖必較。

  因此我們就應當更仔細地研究一個問題:

  生產資本的增長是怎樣影響工資的?

  如果資產階級社會的生產資本整個說來是在不斷增長,那麼勞動的積累就是更多方面的了。資本①的數量和規模日益增大。資本的增大加劇資本家之間的競爭。資本規模的不斷增大,為把裝備著火力更猛烈的鬥爭武器的更強大的工人大軍引向產業戰場提供了手段。

  一個資本家只有在自己更便宜地出賣商品的情況下,才能把另一個資本家逐出戰場,並佔有他的資本。可是,要能夠更便宜地出賣而又不破產,他就必須更便宜地進行生產,就是說,必須儘量提高勞動的生產力。而增加勞動的生產力的首要辦法是更細地分工,更全面地應用和經常地改進機器內部實行分工的工人大軍越龐大,應用機器的規模越廣大,生產費用相對地就越迅速縮減,勞動就更有效率。因此,資本家之間就發生了全面的競爭:他們竭力設法擴大分工和增加機器,並儘可能大規模地使用機器。

  可是,假如某一個資本家由於更細地分工、更多地採用新機器並改進新機器,由於更有利和更大規模地利用自然力,因而有可能用同樣多的勞動或積累起來的勞動生產出比他的競爭者更多的產品(即商品),比如說,在同一勞動時間內,他的競爭者只能織出半碼麻布,他卻能織出一碼麻布,那麼他會怎樣辦呢?

  他可以繼續按照原來的市場價格出賣每半碼麻布,但是這樣他就不能把自己的敵人逐出戰場,就不能擴大自己的銷路。可是隨著他的生產的擴大,他對銷路的需要也增加了。固然,他改採用的這些更有效率、更加貴重的生產資料使他能夠廉價出賣商品,但是這種生產資料又使他不得不出賣更多的商品,為自己的商品爭奪更大得多的市場。因此,這個資本家出賣半碼麻布的價格就要比他的競爭者便宜些。


  雖然這個資本家生產一碼麻布的費用並不比他的競爭者生產半碼麻布的費用多,但是他不會以他的競爭者出賣半碼麻布的價格來出賣一碼麻布。不然他就得不到任何額外的利潤,而只是通過交換把自己的生產費用收回罷了。如果他的收入終究還是增加了,那只是因為他推動了更多的資本,而不是因為他比其他資本家更多地增殖了自己的資本。而且,只要他把他的商品價格定得比他的競爭者低百分之幾,他追求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他壓低價格就能把他的競爭者擠出市場,或者至少也能奪取他的競爭者的一部分銷路。最後,我們再提一下,市場價格總是高於或低於生產費用,這取決於該種商品是在產業的旺季出賣的還是在淡季出賣的。一個採用了生產效能更高的新生產資料的資本家的賣價超出他的實際生產費用的百分率,是依每碼麻布的市場價格高於或低於迄今的一般生產費用為轉移的。

  可是,這個資本家的特權不會長久;參與競爭的其他資本家也會採用同樣的機器,實行同樣的分工,並以同樣的或更大的規模採用這些機器和分工。這些新措施將得到廣泛的推廣,直到麻布價格不僅跌到原先的生產費用以下,而且跌到新的生產費用以下為止。

  這樣,資本家的相互關係又會像採用新生產資料以前那樣了;如果說他們由於採用這種生產資料能夠以同一價格提供加倍的產品,那麼現在他們已不得不按低於原來的價格出賣加倍的產品了。在這種新生產費用的水平上,同樣一場角逐又重新開始:分工更細了,使用的機器數量更多了,利用這種分工的範圍和採用這些機器的規模更大了。而競爭又對這個結果發生反作用。

 我們看到:生產方式和生產資料是如何通過這種方式不斷變革,不斷革命化的;分工如何必然要引起更進一步的分工;機器的採用如何必然要引起機器的更廣泛的採用;大規模的勞動如何必然要引起更大規模的勞動。

  這是一個規律,這個規律一次又一次地把資產階級的生產拋出原先的軌道,並且因為資本已經加強了勞動的生產力而迫使它繼續加強勞動的生產力;這個規律不讓資本有片刻的停息,老是在它耳邊催促說:前進!前進!

  這個規律正是那個在商業的週期性波動中必然使商品價格和商品生產費用趨於一致的規律。


  不管一個資本家運用了效率多麼高的生產資料,競爭總使這種生產資料普遍地被採用,而一旦競爭使這種生產資料普遍地被採用,他的資本具有更大效率的唯一後果就只能是:要保持原來的價格,他就必須提供比以前多10倍、20倍、100倍的商品。可是,因為現在他必須售出也許比以前多1000倍的商品,才能靠增加所售產品數量的辦法來彌補由於售價降低所受的損失;因為他現在必須賣出更多的商品不僅是為了得到更多的利潤①,並且也是為了補償生產費用(我們已經說過,生產工具本身也日益昂貴);因為此時這種大量出賣不僅對於他而且對於他的競爭對方都成了生死問題,所以先前的鬥爭就會隨著已經發明的生產資料的生產效率的提高而日益激烈起來。所以,分工和機器的採用又將以更大得無比的規模發展起來。

  不管已被採用的生產資料的力量多麼強大,競爭總是要把資本從這種力量中得到的黃金果實奪去:競爭使商品的價格降低到生產費用的水平;也就是說,越是有可能便宜地生產,即有可能用同一數量的勞動生產更多的產品,競爭就使更便宜的生產即為了同一價格總額①而提高日益增多的產品數量成為確定不移的規律。可見,資本家努力的結果,除了必須在同一勞動時間內提供更多的商品以外,換句話說,除了使他的資本的價值增殖的條件惡化以外,並沒有得到任何好處。因此,雖然競爭經常以其生產費用的規律迫使資本家坐臥不寧,把他為對付競爭者而鍛造的一切武器倒轉來針對他自己,但資本家總是想方設法在競爭中取勝,孜孜不倦地採用價錢較貴但能更便宜地進行生產的新機器,實行新分工,以代替舊機器和舊分工,並且不等到競爭使這些新措施過時,就這樣做了。

  現在我們如果想像一下這種狂熱的激發狀態同時籠罩了整個世界市場,那我們就會明白,資本的增長、積累和積聚是如何導致不斷地、日新月異地、以日益擴大的規模實行分工,採用新機器,改進舊機器。

  這些同生產資本的增長分不開的情況又怎樣影響工資的確定呢?

  更進一步的分工使1個工人能做5個、10個乃至20個人的工作,因而就使工人之間的競爭加劇5倍、10倍乃至20倍。工人中間的競爭不只表現於1個工人把自己出賣得比另1個工人賤些,而且還表現於1個工人做5個、10個乃至20個人的工作。而資本所實行的和經常擴展的分工就迫使工人進行這種競爭。


  其次,分工越細,勞動就越簡單化。工人的特殊技巧失去任何價值。工人變成了一種簡單的、單調的生產力,這種生產力不需要投入緊張的體力或智力。他的勞動成為人人都能從事的勞動了。因此,工人受到四面八方的競爭者的排擠;我們還要提醒一下,一種工作越簡單,越容易學會,為學會這種工作所需要的生產費用越少,工資也就越降低,因為工資像一切商品的價格一樣,是由生產費用決定的。

  總之,勞動越是不能給人以樂趣,越是令人生厭,競爭也就越激烈,工資也就越減少。工人想維持自己的工資總額,就得多勞動:多工作幾小時或者在一小時內提供更多的產品。這樣一來,工人為貧困所迫,就越加重分工的極危險的後果。結果就是:他工作得越多,他所得的工資就越少,而且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工作得越多,他就越是同他的工友們競爭,因而就使自己的工友們變成他自己的競爭者,這些競爭者也像他一樣按同樣惡劣的條件出賣自己。所以,原因很簡單,因為他歸根到底是自己給自己,即自己給作為工人階級一員的自己造成競爭。

  機器也發生同樣的影響,而且影響的規模更大得多,因為機器用不熟練的工人代替熟練工人,用女工代替男工,用童工代替成年工;因為在最先使用機器的地方,機器就把大批手工工人拋向街頭,而在機器日益完善、改進或為生產效率更高的機器所替換的地方,機器又把一批一批的工人排擠出去。我們在前面大略地描述了資本家相互間的產業戰爭。這種戰爭有一個特點,就是制勝的辦法與其說是增加勞動大軍,不如說是減少勞動大軍。統帥們即資本家們相互競賽,看誰能解僱更多的產業士兵。

  不錯,經濟學家們告訴我們說,因採用機器而成為多餘的工人可以在新的勞動部門裡找到工作。

  他們不敢幹脆地肯定說,在新的勞動部門中找到棲身之所的就是那些被解僱的工人。事實最無情地粉碎了這種謊言。其實,他們不過是肯定說,在工人階級的其他組成部分面前,譬如說,在一部分已準備進入那種衰亡的產業部門的青年工人面前,出現了新的就業門路。這對於不幸的工人當然是一個很大的安慰。資本家老爺們是不會缺少可供剝削的新鮮血肉的,他們讓死人們去埋葬自己的屍體。這與其說是資產者對工人的安慰,不如說是資產者對自己的安慰。如果機器消滅了整個僱傭工人階級,那麼這對資本來說將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因為資本沒有僱傭勞動就不成其為資本了!

  就假定那些直接被機器從工作崗位排擠出去的工人以及原來期待著這一工作的那一部分青年工人都能找到新工作。是否可以相信新工作的報酬會和已失去的工作的報酬同樣高呢?要是這樣,那就是違反了一切經濟規律。我們說過,現代產業經常是用更簡單的和更低級的工作來代替複雜和較高級的工作的。

  那麼,被機器從一個產業部門排擠出去的一大批工人如果不甘願領取更低更壞的報酬,又怎能在別的部門找到棲身之所呢?

  有人說製造機器本身的工人是一種例外。他們說,既然產業需要並使用更多的機器,機器的數量就必然增加,因而機器生產、從事機器生產的工人也必然增加;而這個產業部門所使用的工人是熟練工人,甚至是受過教育的工人。

  從1840年起,這種原先也只有一半正確的論點已經毫無正確的影子了,因為機器製造也完全和棉紗生產一樣,日益多方面地採用機器,而在機器製造廠就業的工人,比起極完善的機器來,只能起著極不完善的機器的作用。

  可是,在一個男工被機器排擠出去以後,工廠方面也許會僱用三個童工和一個女工!難道先前一個男工的工資不是應該足夠養活三個孩子和一個妻子嗎?難道先前最低工資額不是應該足夠維持工人生活和繁殖工人後代嗎?資產者愛說的這些話在這裡究竟證明了什麼呢?只證明了一點:現在要得到維持一個工人家庭生活的工資,就得消耗比以前多三倍的工人生命。

  總括起來說:生產資本越增加,分工和採用機器的範圍就越擴大。分工和採用機器的範圍越擴大,工人之間的競爭就越劇烈,他們的工資就越減少。

  加之,工人階級還從較高的社會階層中得到補充;降落到無產階級隊伍裡來的有大批小產業家和小食利者,他們除了趕快跟工人一起伸手乞求工作,毫無別的辦法。這樣,伸出來乞求工作的手像森林似地越來越稠密,而這些手本身則越來越消瘦。

  不言而喻,小產業家在這種鬥爭①中是不可能支持下去的:這種鬥爭的首要條件之一就是生產的規模經常擴大,也就是說要做大產業家而決不能做一個小產業家。

  當然,還有一點也是用不著進一步說明的:資本的總量和數目越增加,資本越增長,資本的利息也就越減少;因此,小食利者就不可能再依靠租金來維持生活,必須投身於產業,即擴大小產業家的隊伍,從而增加無產階級的候補人數。

  最後,上述發展進程越迫使資本家以日益擴大的規模利用既有的巨大的生產資料,並為此而動用一切信貸機構,產業「地震」①也就越來越頻繁,在每次地震中,商業界只是由於埋葬一部分財富、產品以至生產力才維持下去,——也就是說,危機也就越來越頻繁了。這種危機之所以越來越頻繁和劇烈,就是因為隨著產品總量的增加,亦即隨著對擴大市場的需要的增長,世界市場變得日益狹窄了,剩下可供搾取的新市場②日益減少了,因為先前發生的每一次危機都把一些迄今未被佔領的市場或只是在很小的程度上被商業搾取過的市場捲入了世界貿易。但是,資本不僅在活著的時候要依靠勞動。這位尊貴而又野蠻的主人也要把他的奴隸們的屍體,即在危機中喪生的大批工人陪葬,同自己一起葬入墳墓。由此可見:如果說資本增長得迅速,那麼工人之間的競爭就增長得更迅速無比,就是說,資本增長得越迅速,工人階級的就業手段即生活資料就相對地縮減得越厲害;雖然如此,資本的迅速增長對僱傭勞動卻是最有利的條件③。


abc003 wrote:
中美貿易戰的根本原...(恕刪)

美國貿易赤字怎麼來的---美國儲蓄率佔GDP比例為17% 中國接近47% 中國能在過去維持經濟高速成長的秘訣在於,中國儲蓄率佔GDP比重為50%,而美國人幾乎不儲蓄,古典經濟學中的賽依法則儲蓄=投資,但這是在沒有國際資金流動的情況下,為什麼會有經濟成長?歐美的消費主義本質上只是把自己的資本消費掉不會增加勞動生產率所以才有70年代的停滯性通貨膨脹,經濟成長本質上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造成的,勞動生產率可以表述為每一單位的勞動產出更多數量的產品,勞動生產率為什麼會提高?原因在於不斷對自己的實體經濟進行投資&研發和擴大再生產,因此生產資料的數量和品質可以不斷提升,但是投資自己的經濟的經濟來源最終來自儲蓄,不管是國內儲蓄還是外國人的儲蓄,從國際資本帳範圍來看儲蓄=投資,但是以一國範圍來看儲蓄大於投資的比例就是超額儲蓄率,會有超額儲蓄產生是因為本國人民的儲蓄被投資在外國的經濟上,中國國內儲蓄率有50%不需依靠大量外國資本投資,美國人本身不愛儲蓄是依賴外國投資來推動其經濟成長的,這也是美國為什麼這麼在乎熱錢的流入,但是資本主義的生產規律就是不斷擴大在生產,產品會以更低廉的售價被生產出來,因此可以消費的更多,因此利潤率會降低,而中國的產能過剩導致低端產品(如鋼鐵 水泥這些)這些銷售不出去,因此前幾年才有供給測改革,中國工資也在提升降低了資本家的剩餘價值率M/V(即利潤和工資的比率),在低端製造業(鞋子 襪子 衣服雨傘這類產品)領域面臨越南、印度 緬甸印尼等低所得國家競爭,因此中國的戰略就是盡快升級到高端製造業領域,但是全世界的市場份額是有限的


在外行看來,影響一國淨出口的因素似乎有以下幾項:
本國商品和外國商品的價格
匯率
貿易協定
貿易壁壘
本國和外國的景氣循環
但在事實上,決定淨出口的因素只有兩項:
國民儲蓄 國內投資

淨出口=國民儲蓄-國內投資(NX=S-I)
原因是:GDP=C+I+G+NX
∵Y=C+I+G+NX
∴Y-C-G=I+NX
∵S=Y-C-G
∴S=I+NX
∴NX=S-I (各字母代表的意義為:Y——GDP,I——國內投資,G——政府購買,NX——淨出口,S——國民儲蓄。)

abc003 wrote:
中美貿易戰的根本原...(恕刪)


馬克斯棒棒行吧,上證腰斬即將進行式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