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這個問題,我做了幾天的功課,分析如下:
首先是要分辨,追求的保本,是看起來保本還是真正的保本?看起來保本只要名義收益大於0即可。真正的保本要求的收益率,不僅要大於銀行利率,還要大於通脹率。
先來看中國2017年存款利率:

再來看2017年通貨膨脹情況:

通貨膨脹率=M2(國家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長率減去GDP增長率。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的研究報告,初步預計GDP增長為6.8%,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長12.0%。假設這個預測是準確的,根據上面的公式,那麼通脹率就約為5.2%。
可以發現,就算按照三年定期存款利率也僅僅是2.75%,而2017年中國通脹已然超過5.25。很明顯,就算定期儲蓄三年,2017年資金的縮水程度絕對超過2%,更不用說活期和低於三年的儲蓄利率了。所以,但凡投資獲利低於5.25%的理財都不算實際保本。
再來看各主要投資理財產品在2017年的表現:(因股票、基金、國債的個體性較強,選擇指數代替,外匯選擇美指)
從上可以看出,其中列舉的主流投資產品,除了美指呈現年內下跌的跡象,其他品種基本都是正增長,屬現貨黃金最高,以超過13%的高收益奪魁,其次,為基金,再次,為上證指數。其中,收益率超過年內通脹5.25%的交易品種有現貨黃金、基金平均收益、上交所股票平均收益、現貨白銀。
因此,看起來保本的投資品種很多,但卻並不能真正保本。就拿國債來說,多年來中國人買債從來都是趨之若鶩,但事實上,收益並不能超過通脹,這是典型的,看起來保本,實際是虧損的案例。
但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你選擇了高收益類群投資產品就一定能獲得可觀的收益,像股票、基金的個體性極強,在選股選基金上面,稍有不慎,也極容易出現虧損的現象,畢竟我們選取的是所有類群的平均值。這一點,現貨黃金和白銀有天然優勢,因為不存在選擇難題。此外,所有的產品都牽涉到買入和賣出,投資界流傳著一句話“會買的徒弟,會賣的才是是師父”,恰到好處的投資眼光,也是收益高低的決定性因素。
因此,瞭解何種投資產品能否保本並不能讓財富真正地增值,資金是流動的,只有落袋為安才是真正體現收益的時刻。面對如此多的投資產品,何時買入,合適賣出,才是實力體現。如果不能潛心鑽研,那麼選擇一名合適自己的,具有高尚職業道德的理財分析師就變得極為重要了。
此文為小女子辛苦原創,如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