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身為資訊業,也學習投資多年,
看過許多名人(如巴菲特、彼得林區)傳記,
對於這十年,與前四百年的股市,有所感想。
從股票歷史開始,每一陣子就會有大恐慌,
包括美國1929的大蕭條,金融海嘯,台灣好幾次崩盤60%以上...
過去散戶對股票的看法是,都是主力在操控,
內線才能賺錢,散戶幾乎都是賠錢,因此恐慌的時候會多殺多更厲害。
這十多年,與過去(股票史四百多年)的最大差異,
就是藉由科技、資訊的興盛,讓散戶更有信心。
回看2008、2000的各種泡沫化,
現在很多人會說,當初買鴻海,華碩等等績優股,
到現在隨便都是翻好幾倍。
人是會學習的動物,因此在經由資訊的普及化,理財的概念也流通更迅速,
現在臉書、LINE上加一些理財群,都有很多高手講一些觀念。
越來越多人都知道,只要公司不倒,崩盤時逢低買進穩定收入的產業,
都是賺錢的大好機會。(現在要跌到本益比8倍以下都很難了)
更大的轉變是這十多年,多了很多所謂的理財機器人,
簡單說就是程式交易,請你試想,如果你要寫一個自動買進的策略,
你會怎麼設計?
是不是跌到一定程度就大買?
只要這公司還有很不錯的獲利,跌到了本益比10左右就大膽買。
因此現在的恐慌程度不如以往,大家反而更期待恐慌的來臨,
越來越多人知道去計算公司的價值,也就更難有超跌的情形。
我覺得這是這一兩年一直沒有出現真正恐慌的原因,
加上現在沒有其它更好的投資標的,
債券殖利率太低,波動太小,房地產買賣不容易,
比較起來還是股票最多選擇,轉手最快。
個人淺見,希望各方高手一起討論~
農業時代,最主要生產要素有兩個,土地跟人力。人類大約一萬多年的歷史都在爭這兩個東西。
到了18世紀下半工業革命,多了一個生產要素叫做機械設備,或者用馬克思的說法-資本。
18-20世紀,人類爭奪的生產要素變成,生產原料>資本>人力>土地。歷史上叫這段時期帝國主義
到了20世紀中,貴金屬本位制瓦解,解放了錢的完整威力
重要性排序變成,資本>生產原料>人力>土地。
而資本本身也有了改變,20世紀後資本的最重要展現方式就是股份。
到了現在股份可以說是以金錢表示的所有生產要素
一個人擁有股份,就間接擁有了這家公司帳簿上的所有資產,從原料到人力。
而且變現方便,還可以拆開來賣
如果你自己擁有一家咖啡店,你能夠只賣掉1/3把錢抽部分回來嗎?
但是股票市場提供了這樣的玩法
參與者可以橫向移動尋找有效率的個體停泊資金
結果就是,股份成為了保有資本的最主要形式
在往後看的未來,這樣的特點只會被更加突出
現在每個政權都在努力簡化股份公司的登記難度,以及降低股權交易的障礙
去年,巴菲特曾經說過道瓊百年內會上百萬點
判斷的依據也是如此
道瓊會不會百年內上百萬點,我其實不知道
但我知道的是,股票在未來百年會是最重要的資本形式
那也意味著股市用百年的時間來看是多頭,漲的時候多跌的時候少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