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升:子公司至鴻科技董事會決議辦理減資39.25395%彌補虧損.........請問這那招呀......

公開資訊觀測站重大訊息公告

(2231)為升-代子公司至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告董事會決議107年度辦理減資彌補虧損

1.董事會決議日期:107/05/24
2.減資緣由:彌補累積虧損,改善財務結構
3.減資金額:新台幣131,437,620元整
4.消除股份:普通股13,143,762股
5.減資比率:39.25395%,按減資換股基準日股東名簿記載之股東,其持股比例按股計算每仟股減少392.5395股,即每仟股換發607.4605股,減資後未滿壹股之畸零股,得由股東自停止過戶日起五日內向本公司股務代理機構辦理拼湊整股之登記,逾期未辦理畸零股合併者,其股份授權董事長洽特定人按面額認購。
6.減資後股本:新台幣203,401,600元整
7.預定股東會日期:107/06/28
8.預計減資新股上市後之上市普通股股數:不適用
9.預計減資新股上市後之上市普通股股數占已發行普通股比率(減資後上市普通股股數/減資後已發行普通股股數):不適用
10.前二項預計減資後上巿普通股股數未達6000萬股且未達25%者,請說明股權流通性偏低之因應措施:不適用
11.其他應敘明事項:子公司之損益均依會計原則認列,本次子公司減資案對母公司為升公司尚無重大影響。
還會活嗎
2018-05-25 19:58 發佈
公司需要減資的原因

為什麼要減資?原因不外乎兩種:一是為了彌補累積虧損。這種公司因為長期經營不善、連年虧損,為了使財務報表好看或引進新股東,如果沒有資本公積或法定公積 可供彌補虧損,就必須拿股本減資。如華映、力晶、茂德,去年的華航、長榮航,前幾年的茂矽、旺宏等都是。這種減資稱為「彌補虧損」型。

第二種是像中華電信、聯電、台灣大哥大、晶華酒店、瑞昱等知名企業,也曾辦理減資;它們並非經營不善、也沒有累積虧損,而是公司評估帳上現金太多,又沒有適 當的投資機會,與其老是放定存賺微薄利息,乾脆把錢還給股東,還能提升每股淨值與股東權益報酬率(ROE)。這種減資可稱為「退還現金」型。而股東在減資後可以領到現金,且這筆錢又免課稅,對於適用高稅率的股東而言,比現金股利更划算。

由上可知,減資可分為「彌補虧損」與「退還現金」兩種。至於哪一種比較好?哪一種值得投資人參與?這牽涉公司經營前景的展望、公司辦理減資的心態、個人投資的偏好以及對財務報表的影響。

不過,在判斷是否該參與減資前,首先要釐清的是,減資並不會讓你的資產縮水。

很多投資人在面對減資時,會有「我的股票變少了」的誤解。其實減資和除權除息一樣,也有一個「基準日」,在減資基準日時,股價也會依公式調整,差別只在於除權息後股價會依公式調低,減資後股價則會調高。因此減資前後,公司的總市值(股價×資本額)與每位股東持有該股的市值都是不變的(不考慮員工分紅)。


減資後股價的計算公式:

減資後股價=(減資前一日收盤價-每股退回金額)÷(減資後實收資本額/減資前實收資本額)

分母也可改為(1-減資比率),結果相同

以甲乙兩家公司為例。甲公司由於帳上現金太多,決定辦理減資,把現金還給股東,屬於「退還現金」型。若減資前甲公司股價為二百元,預計每股退還十元,減資前資本額為一百億元,減資後資本額為八十億元,依據公式,減資後的股價就是二三七.五元。

(200-10)÷(80億元÷ 100億元)=237.5

對於當初以二百元買進一千股的投資人來說,原資產價值為200×1000=200000元。參與減資後,手上股票變成八百股,乘以股價二三七.五元,加上收到的減資金額一萬元,237.5×800+10000=200000元,資產價值完全沒變。

至於彌補虧損型的減資,公式也是一樣,只是沒有退還股東現金,而是拿股本打消累積虧損。以乙公司為例,減資前股價為五元,資本額三百億元,預計減資五○%打消累積虧損。根據公式,減資後股價為

(5-0)÷(1-50%)=10

減資後資本額變成一百五十億元,股價變成十元,對於當初以五元買進一千股的投資人來說,原資產價值為五千元(5×1000=5000)。參與減資後,手上股票變成五百股,乘以股價十元,資產價值還是五千元(10×500=5000)。

既然資產沒變少,要不要參加減資的重點,其實不是在減資本身,而是在減資後,公司股價會有什麼樣的變化,這也是最重要的考量。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