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與三等親內之家人
或本人之旁系血親、姻親等
並無任職於富邦金控或其前身
台北銀行、富邦銀行、富邦證券、期貨、投信等企業
也並未持有上述企業之股票或債券
下表介紹之富邦金控公開資訊
僅為用來援例說明一些金融知識與概念
非為推薦或是鼓勵購買
投資金融股前,請自行謹慎評估
下面的連結
是我發現比較好用來解釋與說明財報之外
購買金融股前的應注意事項
該內容其它銀行也有
只是有的含在落落長的財報內
有的說明太簡單
剛好這家的內容簡單扼要,用來解釋較為方便
富邦金控授信資訊

先說明一下,什麼是存放利差
存放利差是指商業銀行資金來源的平均成本率與資金運用的平均收益率之差
是衡量銀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
狹義的存放利差僅指貸款利率與存款利率之差
隨著商業銀行業務的多元化以及資金來源、運用管道的增加
廣義的存放利差指商業銀行生息資產的凈收益率水平。
照理說,這個數字是愈大愈好
但是,在中央銀行的利率政策下
有其上限與下限
加上金控個別因素之影響
例如國內外貸放金額的比重大小
或是貸放目標的利率分眾市場的不同
或是吸收存款類別的比重大小
或是放款市場的競爭程度
或是政府的行政指導暗示等等
都會有所影響
白話點講
銀行吸收的定期款比重較高
平均存款利率自然較高
若這家銀行的放款業務在零售方面
如消費性貸款、信用卡循環利率借款多的話
平均放款利率自然也較高
在考慮這個數字的大小時
還要把風險係數算進去
因為無擔保的放款
利率雖然較高
但違約的可能性也較大
不能單一考慮此一數字的絕對大小
還要看其它方面的配置
至於淨利差
淨利差;是指銀行的淨利息收入(利息收入減去利息支出)除以銀行總資產或是利息類資產
淨利差代表了銀行資金來源的成本與資金運用的收益之間的差额,相當於毛利率的概念。
銀行净利差是銀行存放款的利差。或者銀行吸收存户存款和轉存中央行或上級銀行的利差。

存放比
就是放款除以存款之比率。
銀行收受存款後,要按不同之存款類別
提存準備存款到中央銀行外(中央銀行所規定的存款準備率)
每月25日前提報、提存央行(若我沒記錯的話)
其餘的金額才能做為放款之用。
雖無一定之比例,但為保持銀行之流動性,以應付存戶之提款所需
會按經驗與各自的業務需求
留存部份現金或是約當現金於各分行或是同業
其餘才為放款之用
這比率通常小於一
存放比率是衡量銀行流動性風險的重要參考指標
九十年代的銀行經營危機
大部份因大股東掏空資產
或是人頭貸放戶違約
引發擠兌造成流動性不足
才讓政府接管....
存放比過低
代表收了存款
貸放出來有限
銀行浮動資金過多
影響收益
過高則有流動性風險
所以
要判斷高低如何
還需參考其它同業後而定
簡單說明至此,留待下期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