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

風力發電股的商機

版規
不要講核電的成本比較便宜 這類無意義的話,政府現在就是要搞風力發電,如果要表達能源政策,等你當立委當總統才有能力決定這些政策。
談論的個股不限於營運端,從製造、規劃到船隻都可以、海上的風電到陸地的電網...
我只想要知道,也只想分享 風力發電股的商機。

正文:
我國能源高度依賴進口,化石能源依存度高,面對全球溫室氣體減量趨勢與國家非核家園共識,政府規劃新能源政策目標於114年提升再生能源發電比例至20 %,期能在兼顧能源安全、環境永續及綠色經濟發展均衡下,...,邁向2025年非核家園願景。
經濟部規劃各類再生能源,其中風力發電長期目標為114年達成4.2 GW,其中陸域風電1.2 GW,離岸風電3 GW。
躉購電價
106年陸域每度電新台幣2.8776元,離岸每度電新台幣6.0437元
風力發電4年推動計畫
目前現況:106 年完成 2 架離岸示範機組。
短期目標:109 年完成離岸 520 MW、陸域 814 MW,合計共1,334 MW。
中長期目標:114 年完成離岸 3,000 MW、陸域 1,200 MW ,合計共 4,200 MW。
----------------以上資料來源 經濟部能源局

2018-04-30 08:27中央社 柏林29日專電
德國離岸風力發電第2次競標日前開標,平均得標價格每度僅約新台幣1.7元,德國去年從原來的躉購費率制改為競標,以決定收購離岸風電的價格,結果第1次開標就出現0元的得標價。

德國今年共有裝置容量1.6GW(十億瓦)。
離岸風電開發的龍頭廠商丹麥的沃旭,在聲明中表示,離岸風電成本下跌的主因是風機規模愈來愈大、與鄰近風場的設備共享、經營年限可從25年延長到30年,以及開發商無需負擔併網費用。

-------------以上是歐洲的離岸風電狀況,看起來台灣的價格算很高了,但是 請看底下政府的聲明
經濟部補充說明,德國相關基礎建設、產業鏈及綠色金融體制已相較完備,而再生能源相關併網工程建置,係由輸配電業負責;另德國自2017年起要求離岸風場開發商需透過競標補貼費率來取得開發權,且未來風場所生產之電能必須在電力市場自由競爭與銷售,故業者的實際發電收益包括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在電力市場自由競爭的售電收入,另一部分是業者得標之補貼價格。

----107.5.1 新聞
商機逾6632億元的離岸風電規畫場址遴選結果出爐!經濟部昨日公布離岸風電遴選3.5GW分配結果,以總量來看,達德(WPD)在公布的兩波遴選中拿下1058MW容量,堪稱最大贏家,沃旭集中火力申請第2波併聯,拿下900MW排名第2;另本土台電、中鋼則以黑馬之姿躋進第2波獲選名單。不過,與麥格里合作的上緯則意外掉出第2波名單外。
7開發商10風場 脫穎而出
依經濟部規畫,2020年完工併聯遴選分配容量738MW,2021至2025年完工併聯遴選分配容量3098MW,總計容量達3836MW(3.836GW)。昨日公布離岸風電規畫場址遴選會議及容量分配結果,計有7家開發商、10個離岸風場獲選。

區域分布上,以彰化2400MW(62.6%)最高,其次分為雲林708MW(18.4%)、苗栗378MW(9.9%)及桃園350MW(9.1%)。2020年738MW併網部分,由上緯、達德(WPD)獲得;2021年至2025年配額高達3098MW,則有達德、沃旭、丹麥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中鋼、台電、海龍出線,力麗、亞泥則落選。

對於外界質疑中鋼、台電經驗不足卻能出線,2021至2025年申請量高達2000MW的上緯意外敗北。
經濟部次長龔明鑫指出,依規範,落選者只要達到60分以上,可申請剩餘1.6GW競標,此次遴選業者相當努力,都有達到60分以上,因此都可申請,並於6月競標、7月起簽訂行政契約。
----------------------------
7年前,我便看好上緯的風力發電,雖然不久後的311沒能帶動股價,但是 風力發電這是確定要做的,我把知道的分享出來 不希望 有人只是想知道推薦飆股,你要記得 飆股給你 你是要來吃肉的?還是要來付帳的? 搞清楚自己的股票 那麼賺的錢才會放的穩。
--------------------------
看你是要推薦 上緯投控、台船、世紀鋼、華誠...都歡迎 重點是..過程(原因 該股的商機)

導讀,很榮幸的有幾位高手發言,請直接看底下幾樓
第六樓 Teddy0912 第八樓 Teddy0912 第23樓 tbyy 第25樓 Teddy0912
第31樓 tenrivers 第33樓 Teddy0912 第40樓 Teddy0912 第56樓 Teddy0912
第58樓 高築牆廣積糧 第60樓 Teddy0912 第61樓 高築牆廣積糧 第65樓 Teddy0912
第66樓 Teddy0912 第67樓 高築牆廣積糧  第70樓 高築牆廣積糧  第73樓 Teddy0912
第75樓 高築牆廣積糧....待編輯中...
2018-05-10 12:59 發佈
三子父 wrote:
版規不要講核電的成本...(恕刪)

你最後這段話讓我想到,我還有印象十年前的股民就在炒上緯,十年後身邊的人事與環境已全然不同,但相同的是新一批的股民依然在炒上緯。世間滄海桑田,股民卻始終如一啊!
離岸風電挑戰多
2018-05-08 00:42聯合報 謝宗達/退休人員(基隆市)

經濟部經過二階段遴選,德國、丹麥等風電大廠與本土風電團隊,將陸續於台灣海峽風場區域設置風機。未來將有百餘架離岸風機在台灣海峽迎風展翅,為台灣能源轉型跨出大步。惟國際與我國發展離岸風電,兩者挑戰恐有不同。

筆者年輕時擔任遠洋商船實習生,航行於各國海域,印象最深刻是某年冬季從南半球澳洲港口至台中港裝貨航程,船隻經南部海域沿台灣海峽行進,惟受到東北季風逆襲,復以海域強大的海流,縱然船隻加足最大馬力前進,惟海底洋流猶如鋼鐵重拳般撞擊船隻,時有前進時有倒退。相信台灣海峽與歐洲海域兩者差異大。

再者,德國、丹麥等為高電費國家,與我國工業技術層級亦不相同,以汽車產業為例,假設因為使用綠電,每部車輛製造成本同樣增加成本負擔三千元,德國賓士可以輕易吸收增加的成本,或轉嫁給消費者,但國產車廠則不易辦到。離岸風電使電力成本的增加,對產業影響大,後果難料。

台灣海域多颱風,且海峽洋流洶湧,離岸風機能否挺住颱風長年侵襲?海底的海事工程能否抵擋洋流長期衝擊?台灣發展離岸風電所面臨的挑戰,兩年後,才剛要開始。

=====

在洋流洶湧的地方建風機,台灣是第一個,希望這些公司有夠厲害的高科技。

台灣夏天風機不會轉 冬天才會轉

所以夏天是燒煤救台灣 對吧?
god52101314 wrote:
台灣夏天風機不會轉 冬天才會轉
所以夏天是燒煤救台灣...(恕刪)

那些不關主題的 就別談了
夏天風機不會轉?
有空去龍鳳漁港看一下
記得帶望眼鏡
轉的可漂亮了

三子父 wrote:
版規
不要講核電的成...(恕刪)


沒想到您真的開主題了,
先提供兩個連結,一是再生能源的相關成本分析,
http://km.twenergy.org.tw/ReadFile/?p=Reference&n=%E5%86%8D%E7%94%9F%E8%83%BD%E6%BA%90%E4%B9%8B%E7%9B%B8%E9%97%9C%E6%88%90%E6%9C%AC%E5%88%86%E6%9E%90.pdf
這份資料雖然有提到太陽光電、生質燃燒及生物熱、地源熱等相關訊息,
且是以美國為研究基礎的資訊,但可透過這份資料對我國離岸風力成本進行預估

二是民國107年再生能源電能躉購費率費率及計算公式公告(含附表)
https://www.moeaboe.gov.tw/ECW/main/Law/wHandEditorFile.ashx?file_id=3892
這份資料提到目前再生能源躉購費率及相關應注意事項

因小弟等等要開會,晚上再來對這兩份資料想表達的資迅進行解釋,抱歉。
三子父 wrote:
你講這些對風機發電的商機有何幫助? ...(恕刪)


講「商機」你就失去中立性了!

商機是風電公司才需要考慮,投資人就只需要考慮能不能「投資」、是否值得「投資」!

既然三子父大開樓了,小弟也只能把目前所知的部份先放上來,也許對離岸風力發電可以有較深一點的認識

首先,我們要先知道,離岸風力發電到底有沒有用,能取代多少用電需求?
目前大部份檯面上的文章,多半著重於離岸風力發電的裝置容量,
2017年行政院長林全表示,台灣的離岸風力發展可以達到4GW,相當於2座核三廠的容量,
大約可以佔目前台灣電力結構的20%,
請留意,寫到的一直都是容量,而不是發電量,且透過併聯將電力送回台灣之後,這中間的損耗還沒有估計進去,
但大多數的新聞,卻都會直接寫做發電量,這算是誤導還是記者本身也分不清呢?

https://udn.com/news/story/11014/2631540

那,不曉得發電量,又怎知道是不是真的足夠做為替代能源,
我有一個水瓶,容量5公升,不代表我隨時都可以倒出五公升的水出來,
多快能夠把水裝進去是重點,但這方面小弟找了不少資料,
統整不出來到底哪一個算法是正確的,
而前文的再生能源之相關成本分析第9頁中有提到,風力四級時,風力發電成本可下降到0.07美元/度,
若風力達到5~6級時,發電的單位成本可以再下降,也就是說,離岸風力風機的發電量是不固定的,
只能用平均風力幾級時,發電量約為多少去計算,這個計算太麻煩了,乾脆拿已公佈過的數字來算好了

2017年8月份,科技新報有發表一篇文章,是有關於上緯的示範風機的資料,
兩支共8MW容量的風機,四到七月底總發電量為6.5百萬度,這應該比較接近夏季了吧,
冬天的發電量應該可以更高,我們就以這為基底去計算,四個月發電量6.5百萬度,
年發電量我們就當做他有19.5百萬度的發電量,也就是19,500,000度,

http://technews.tw/2017/08/06/offshore-wind-power/

台灣在98年時的核電總發電量是41,571,000度(1度電是1kWh,98年核電總發電量是41,571GWh)

http://blog.udn.com/energie/7358339

哇,離岸風力風機發電力這麼強啊,這樣算起來,不就五根風機就打死台灣的核電廠了,
但這可能嗎?如果可能,世界各國的核電廠馬上就被廢棄不用了,
所以要嘛是資料不正確,不然就是小弟的計算錯誤,
為此,小弟到上緯的首頁去翻相關資訊,不出所料,找不到
所以,發電量的計算,小弟選擇放棄,就相信前行政院長林全先生所說的,4GW可以取代兩座核三廠的發電量

經樓主提醒,發現真的是小弟計算錯誤,應該是41,571,000,000度,
也就是少了三個零,咦,那不就得5000支?台灣海峽插了5,000根電扇,中國那邊不會抗議嗎?
以水下機建體積來算,台灣海峽應該也快被填平了吧,看來這樣的計算方式還是得不到答案,
相信林前行政院長好了...

台灣目前的規劃,是三個階段共5.5GW的容量,也就是2.75座核三廠的裝置容量,
前3.5GW採躉購保證20年,後2GW採競標模式,
台灣目前躉購價格為5.84元/度,而從再生能源之相關成本分析裡有提到,
以20年計算,離岸風力發電的建制成本為18.01萬元/千瓦,攤20年就是9,005元/千瓦,維護費為每年5,844元/千瓦,
每年的成本就是14,849元/千瓦,
每年平均可售電力為3,700度/千瓦,共21,608元/千瓦,也就是每年可以賺6,759元/千瓦,
一根8MW就是可以年賺54,072,000元(算錯要跟我講喔),這...油水好肥啊
不經要為買電的台電默哀,一年是要花多少錢來買這些電呢...

先寫到這,後續有力氣再來寫其他的...



離岸風電最大案達德能源籌組千億聯貸- 中時電子報
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1229000265-260202
2017年12月29日

銀行團怎麼看?

子父大,雖然god52101314發言是想搞笑,但他也談到一個重點............."氣候".

依我之前在某民營汽電廠的短暫經驗,通常在夏季的時候用電量大增,台電備載容量往往不足6%,這時就會像我們購電往往光這三個月就可以讓我們吃飽飽,所以"氣候"這點的確是商機考慮因素.

風力發電商機可分為三大項目

1.建構

2.運營

3.零組件耗材

其中 2.運營部分 台電某子公司切入風力發電市場已與多家業者簽屬合作備忘錄(MOU),加上取得台電107-112年度86部風力機組維護工作標案,投資人可多做功課.



  • 2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