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是中國的國營企業,
老共不知花了多少納稅人的錢培養,
又有全球最大的手機市場做後盾,
讓手機跟設備全球都佔有一席之地,
結果被美國大刀一揮,
看來不死也剩半條命。
這當然也凸顯美帝的厲害,
但也看到中國科技發展的瓶頸。
以前常說台灣內需市場太小,
所以無法發展自主的科技,
如果台灣人口再多個幾千萬的話,
才能走出自己的路來。
看來比台灣大數十倍,
人口是台灣60倍的中國,
一樣走不出自己的路,
也有遇到困境的一天。
關鍵似乎是在美國。
要發展科技少不了美國的支援,
至少不可以和美國敵對,
否則任憑你市場再大,
一刀還是把你砍了。
如果台灣跟美國鬧翻了,
比如跟老共走太近,
老美一氣之下出重手,
台積電等一票科技公司,
會不會也像中興一樣,
半死不活台股大崩盤。
Alen Hsu wrote:
教育跟環境吧!台灣...(恕刪)
台灣科技零組件的產值大幅上升, 這似乎是跟廣設大學有很直接的關係. 或許很多人批評教改, 但是我覺得也不應該完全都否定.
如果大學升學率維持25%, 以現在每年新生兒十萬左右, 那工科大專畢業生只會有一兩萬人. 實在就不夠就業市場的需求了. 況且電子業很多都要大學以上學歷, 甚至碩士博士才有辦法聘僱. 如果只增加工科, 會引來很多不喜歡工科但是需要文憑的人跑來佔位子, 花了資源教育與訓練, 畢業後卻不想從事相關工作. 就很浪費.
但是廣設大學之後, 餐飲,體育, 設計, 教育, 語文的人力過剩了. 這就是副作用. 以後政府可以想辦法推出一些多元方案, 或是返回工科再教育計劃都可以. 讓學生有第二次選擇的機會, 或許要多花兩三年, 但是耗在人力過剩的產業沒有比較舒適
至於中國的科技力, 其實對中國沒那麼重要. 他們的市場與產品定位是在低價與仿冒階段. 沒有太大的創新能力. 或許有一些些東西冒出頭, 但是那個份額佔中國GDP的比重極低. 大部分的GDP仍然是為了吃飯大便交通生小孩看病為主. 沒有太多多餘的可支配所得去購買昂貴的新型產品. 廠商是以仿冒與加工的利潤為主. 自然不太需要太多的研發, 外國訂單要什麼, 他就組什麼就對了.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