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貿易戰,台灣電子代工業者面臨3大威脅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台灣電子代工4強鴻海(2317)、和碩(4938)、廣達(2382)和仁寶(2324)去年獲利都比前年下滑,凸顯目前營運的3大威脅,分別是成本大增、iPhone生產不確定性及美中貿易緊張。

報導指出,2017年台灣4大電子裝置代工製造商--鴻海、和碩、廣達和仁寶營收都成長,但獲利衰退,鴻海去年純益年減約7%至1387.3億元台幣,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首見下滑。營業利益則大減36%。全球經濟好轉帶動PC與伺服器的升級需求,成本負擔卻相對擠壓4大廠的獲利,除了中國勞動支出陡增,採購零組件的成本也大幅上揚。仁寶總座陳瑞聰就表示,無法完全轉嫁PCB等零件漲價。iPhone X出產進度使得問題更複雜,如臉部辨識相關零件的延遲,富士康等組裝廠就因待命而增加成本負荷。蘋果的大單讓鴻海等代工廠獲益匪淺,但近來的逆勢卻凸顯過度倚賴單一客戶的風險,和碩也面臨類似問題。蘋果在銷售低迷時可以單方面削減產量,強迫供應商吸收浪費的勞動和設備成本。另外,美國評估對中國商品開徵關稅也將影響供應鏈,令4大代工廠在美中角力中進退維谷。自從川普就任美國總統,蘋果與鴻海都考慮將生產轉移到美國,但富士康在美投資計畫僅限於自動化程度高的LCD面板,在美國組裝手機的成本將暴增超過50%到100%。如果蘋果被迫漲價,犧牲的是產品競爭力。同時間,北京也正在推動製造業現代化的「中國製造2025」戰略計畫,冀望台灣電子代工廠扮演關鍵角色。中國近來也以實際行動吸引這些業者,包括迅速通過富士康工業互聯網公司(FII)的上市申請。(吳國仲╱綜合外電報導)

心得:台灣代工廠末日到了,滿手2317怎麼辦QQ了
2018-04-01 9:05 發佈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