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波動率的利潤與風險

...
2017/8/3 台指期早盤開盤暴跌千點事件
2018/2/6 選擇權市場屠殺事件
2018/2/21 三月期大台指夜盤開盤瞬間飆漲事件
...
這幾件事, 讓我不由得認真思考台灣的期貨市場究竟變成一個什麼樣的地方?

在這陣子的觀察與思考, 我覺得程式交易的日漸盛行, 隱然帶來了另一種風險. 我並沒有
證據證明這幾件事情都是由程式交易引爆, 但是身為一個軟體工程師, 我的經驗告訴我, 很
多互不同步的獨立程式在一種隨機平行執行上的結果是會帶來災難的. 簡化地說, 這類問題
是一種互依函數的型式, 你的系統行為是依賴於別人給你的回饋, 而別人也一樣依賴於其他人
給予的回饋來行為. Multitasking 的除錯, 我做了二十多年, 看太多一些因為隨機組合造成
的系統陷阱, 這些程式本身乍看都不像有 bug, 但 tasks/threads 一多, 什麼鬼事情都有可
能發生, 很多時候甚至連老手的工程師都看不出來.

當市場委託單稀稀疏疏, 價位範圍差異很大時, 幾張市價單可以輕易擊穿很多檔的價位, 形
成一個突波, 而當這個突波成功造成一個誇張的成交價時, 可能會引發一些程式做出觸價下
急單的停損停利行為, 這些程式行為往往引爆一些雪崩性的效應, 然而卻很難預測.

若是人工下單, 下一張單的思考其實是很複雜的, 下單會謹慎很多. 但程式交易卻是很笨的,
它就是在數字計算上進行決策, 毫無人性可言. 請注意, 程式交易不等於 AI, AI 可能勉為
其難還算得上有一點聰明 (不過我對 AI 是挺不信任的).

我想, 在期貨市場的老手應該對波動率是很有感覺. 我這陣子一直在思考, 波動率的成份該是
如何定義才符合現在的市場? 而前述的幾件市場失序事件又應不應該扯到波動率上面? (不過
肯定的, 這會形成歷史波動率的軌跡) 從盤感的經驗來說, 其實我是很難接受 2/6 OP 市場的
情況是用波動率變化來解釋 (這比較像倒果為因), 畢竟波動來自於(成交)價格的變動, 而價格
的變動是買賣雙方力道的較勁, 當買賣的一方發生雪崩般的變化時, 價格會劇烈地往一個方向急
速移動, 所以新的成交價會刷新出來 -- 自然地, 波動就呈現了.

隱含波動率 (IV) 是一個求解出來的數字, 對於 2/6 的 OP 事件, 我個人覺得它無法解釋什麼,
就好像任何隨機的數字串都可以拿來算 KD 或 MA, 但那就只是個指標值, 它不能表示什麼. 而
2/6 我有幸沒成為受災戶, 事實上我還當日衝進場當雙邊賣方, 也賺了一些, 但我的判斷並不是
由 IV 來決定我該賣, 而是盤感的直覺認為 OP 貴得太離譜, 跟大盤的波動經驗相比, 值得賣
看看. (當然, 我衝進場也被狠狠洗了一頓, 但因為嚴控資金, 所以最後沒被洗出去)

不知道期市高手們對 "現在的" 波動率有什麼看法?

另外一個額外問題想請教高手們, 你們認不認為那位用 600 萬做 OP 慘賠 5000 萬的大戶是主要
兇手之一?

我先分享我的一個看法: "大家做 OP seller 都知道在冒風險, 但是就是有些人貪心, 重押過度,
然後自己爆倉後引發市場雪崩效應, 連帶拖了一大堆人下水", 這是我的理由.

如果我的看法是合理的, 那我的下一個問題是: 期交所有這種財務安全資訊揭露嗎? 或者期交所
能針對這種潛在地雷預先處理, 要求其本人逐步減倉或追加保證金嗎?

希望跟高手們交流看看.
2018-02-22 2:16 發佈
dancingra wrote:
現在的波動率有什麼看法?


股市或期貨市場的波動率從來都是只嫌小不嫌大的. 如果能一直維持這種或更大的波動率, 才是這些市場真正吸引人的地方. 如果這麼怕波動率, 乖乖去定存就好了.

dancingra wrote:
如果我的看法是合理的, 那我的下一個問題是: 期交所有這種財務安全資訊揭露嗎? 或者期交所
能針對這種潛在地雷預先處理, 要求其本人逐步減倉或追加保證金嗎?


我從來不覺得現行的制度有什麼問題。流動性佳的市場有流動性佳的玩法,流動性差也有流動性差的玩法。遊戲規則一直以來都相當公開也相當透明,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是完全掌握了這些資訊才下場玩。

不要忘了,就單筆交易來說,有人能賠,就表示有人能賺。賠的人認為遊戲不公該退錢,若角色換一下,今天是賠的那人因同一套規則賺了錢,是不是也要要求規則不公,所以還錢?

想要在這個市場中成為常勝軍,如果只懂得一直怪東怪西,怪規則,怪別人亂搞,那成功率很低的。該做的是,趕快搞清楚遊戲規則,每一個別人會失誤的地方,都是賺錢的機會,這就是市場的生存法則。

殘忍? 還是你以為這是慈善事業?
波動視為利潤與風險,市場隨機理論才是吸引人的地方。
穩定波動市場是製造下一次的財富分配。
我不是高手 只是有一點好奇心 以下是我的亂想:

早在Black-Scholes Model (BSM) 出現以前,17世紀就有選擇權交易
先有交易 才有模型去解釋
現實與模型有差異 要改的是模型

1) 模型假設所有交易人是理性的 大部分時間是對的 有時候是不符合實際的
2) Black/Scholes認為若有不合理價,一定會有人介入做價差,不合理價會馬上消失,但有時候是不符合實際的,“不合理價”可能會存在很久
3) 很多人假設 在不同合約間IV是常數 但有時候是不符合實際的

input --> model --> output : 大部分時間是對的 有時候是不符合實際的
沒有“不合理價” 只有不適合的模型

黑天鵝作者是選擇權的高手
他將選擇權交易者 分為MIT-smart Brooklyn-smart
MIT-smart 是那種處理希臘字母的
Brooklyn-smart 是像L大那種近身搏鬥實戰的 (有些Brooklyn-smart 可能曾經是MIT-smart 一族)
Brooklyn-smart 是會參考BSM 但會知道它的限制

交易商是很明白現實與模型是有差異 完全不管模型 價格到那裡 就照SOP執行
對交易商/交易所而言 模型是給客戶有所依據 模型的功用之一 是增加交易量
至於模型對不對 有沒有用 交易所的立場很清楚:




先有實際經濟活動 才有經濟模型去解釋
現實與模型有差異 要改的是模型
實在是不想回那個共產文 只怪自己一時好奇去看看Marxism是怎麼一回事

myballsonfire wrote:
股市或期貨市場的波動率從來都是只嫌小不嫌大的. 如果能一直維持這種或更大的波動率, 才是這些市場真正吸引人的地方. 如果這麼怕波動率, 乖乖去定存就好了...(恕刪)



dancingra wrote:
...2017/8...(恕刪)



玩股票的人都知道什麼叫流動性風險

玩期貨選擇權的人怎麼會不知道
發生流動性風險的時候對很多人來說就是超額利潤了


在維持率邊緣玩的人很多,所以被強制砍倉的人永遠都會出現
流動性的問題永遠都有
myballsonfire wrote:
股市或期貨市場的波動率從來都是只嫌小不嫌大的...(恕刪)
gioken0922 wrote:
波動視為利潤與風險,市場隨機理論才是吸引人的地方。

波動率這東西算是大或小, 某一程度取決於投資人控制槓桿的倍數, 算是很主觀
的感覺. 隨機事件在市場上是難免, 但我想意外之事太多可能不太好, 特別是來
自於系統制度本身引發的.

天龍國鄉民 wrote:
不多說,這邊已解釋很清楚了。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hXvD5IaNv0

謝謝, 昨天您在另一樓 po 這個我有去看, 我認為節目有給一些解釋, 也有一些建
議給投資人, 個人覺得由個體角度說, 這是合適的建議, 但我不知道這對市場總體
好不好. 我只能說, 很自然的, 賣方會收斂了, 有的退出, 有的減少口數, 整體來
說, 賣盤會萎縮, 這是市場的選擇.

chalupa1 wrote:
我不是高手 只是有一點好奇心 以下是我的亂想:
早在Black-Scholes Model (BSM) 出現以前,17世紀就有選擇權交易...(恕刪)

小弟很同意您的看法. 在另一樓, 有看過有大大們為了 2/6 事件是不是由波動率來
解釋在爭論. 我不算很贊成波動率變了是 2/6 的原因, 但每一筆成交都是在創造歷
史波動軌跡, 當市場突然認為大盤波動突然應變成 10 倍大, 我們不能說不可以.
正確說, 我其實是否定 BSM 裏面任一個要素是造成 2/6 事件的原因, BSM 只是用來
說明那天市場心理上理解的波動率非常大, 而且嚴重偏離歷史波動率.

我其實較為關心的是這類事情之後讓市場不正常的情況變多, 但權責單位好像沒什麼
反應? 例如掛芭樂單的人會變多, OP sellers 會經常閃退或不玩, 真正有心在預測市
場, 在其中做系統性投機與避險的人反而一再受傷, 市場不可預測性愈來愈大, 那市
場會愈來愈不健康, 整個變成賭場呀.

jeffkao123 wrote:
在維持率邊緣玩的人很多,所以被強制砍倉的人永遠都會出現
流動性的問題永遠都有

這... 健康嗎? 而這種人多了, 往往造成市價在一個不能預測的時間發生崩斷, 形成巨
大波動, 害慘一票合理控制維持率的人, 我不知道主管機關覺得這樣好不好, 這本就沒
什麼標準答案, 我只覺得, 主管機關看來不像很積極在看待這些事, 可能他們覺得是小
事吧?

dancingra wrote:
這... 健康嗎? 而這種人多了, 往往造成市價在一個不能預測的時間發生崩斷, 形成巨
大波動, 害慘一票合理控制維持率的人, 我不知道主管機關覺得這樣好不好, 這本就沒
什麼標準答案, 我只覺得, 主管機關看來不像很積極在看待這些事, 可能他們覺得是小
事吧?


你知道那些受傷的人,很大一部份都有一個共通的特質嗎? 就在紅色的那幾個字裡。

為什麼有人會自大到認為,自己所做出的控制是合理的,是不可受傷的,是絕對應該要勝出的? 這就是這群人用的策略哲學,一個註定必亡的罩門,只是在還沒爆炸前,這群人永遠不會看清它。而且,很怪的是,市場上永遠都不缺這種人! 國內國外都一樣,也許這就是人性吧。
myballsonfire wrote:
你知道那些受傷的人,很大一部份都有一個共通的特質嗎? 就在紅色的那幾個字裡。
為什麼有人會自大到認為,自己所做出的控制是合理的,是不可受傷的,是絕對應該要勝出的?...(恕刪)


您的說法我還真的想很久, 我覺得這問題挺有道理. 但如果依這邏輯下去, 那應
該是任何 OP seller 不管怎麼準備都不會合理, 因為總有更大的波動會出現,
不管是任何理由 (如果 OP 都沒人想做賣方, 那市場其實也就結束了).

波動率本身的波動也是無從估計, 我想 2/6 算是上了一課. 哪天突然現貨盤中的
某一分鐘全市漲停鎖死, 一連無量鎖死三個月, 天天 +10% 收市我想也不奇怪, 也
許是因為突然有一天全球交易者一致認為超想買台股, 本益比 8000 倍都覺得還是
太便宜, 不買會死掉, 然後瘋狂掛市價買進也不無可能.

波動都是人造出來的, 波動的理由, 突然一堆人買賣就會波動, 這不一定跟商品本
身的性質有直接關係. 由這種角度看風險, 我想融資融券以及各種衍生性商品都不
能投資才是.

說真的, 這舉例倒不是在反諷, 而是我覺得在過猶不及之間, 有沒有什麼較好的拿
捏原則呢? (不然再講下去, 恐怕連定存都不能買, 只能拿實物物資去囤在地窖了)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