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消費不足論的謊言,投資需求不振才引起不景氣

省錢不會致富只會更窮

網友的討論認為消費不足論導致經濟不景氣 但這是謊言

meridian wrote:
省錢不會更有錢,但會更窮。
你的消費支出減少,導致台灣經濟下滑,
廠商賺錢減少,聘用人員的需求降低,願意付出薪水降低
長期來看,你的作法會讓你與你週遭朋友越來越窮。
最後,在台灣的你們只能出國當外勞。
想賺錢就要學會花錢,學會花錢才能學會賺錢。




儲蓄和投資是為了生產剩餘價值以實現資本增值

也就是為了未來能夠剝削別人更多,而讓自己未來消費的更多

因為財富會以指數的形式增長 今天的1元儲蓄等於明天的10元 你會消費嗎?

這可以表現在擴大生產上 讓物品更便宜的生產出來 G-W-G' 即貨幣-商品-貨幣'

而投資實業的目的在於 先省下一筆錢投資在資本支出 讓生產變的更有效率

但資本也可以類似金融衍生品和房地產業純粹的剝削和純粹用錢賺錢 G-G' 貨幣-貨幣'形式



--------------------
先哲早已告訴我們,儲蓄是一種美德,揮霍浪費可恥。這個古老的智慧,反映了我們共同的道德判斷,以及未雨綢繆的明智抉擇。但是這個世界上總有許多揮霍成性的人,也總有許多理論家,為揮霍行為尋找合理化的借口。

  古典經濟學家勇於駁斥他們那個時代的種種謬論,他們認為符合個人最佳利益的儲蓄政策,也符合國家的最佳利益。他們指出,懂得長遠打算的理性儲蓄者,對整個社會不會有害,反而有益。但當今社會,古老的節儉美德連同古典經濟學家的警醒之言受到抨擊,許多人搬出反對節儉的新理由,提倡支出的論調蔚然成風。

  為了把這個基本的問題盡可能講清楚,我們再來借用經濟學家巴斯夏所舉的一個經典例子。假設有兩兄弟各繼承了一筆財富,每年有50 000美元的收益,但是其中一人揮金如土,另一人謹慎節儉。我們在這裏忽略掉所得稅、以及兩兄弟是否應該去工作賺錢,是否該把大部分錢捐給慈善機構,因為這些問題和我們接下來要談的主題無關。

  哥哥阿爾文是個揮霍者,他不僅有揮霍的性情,而且有揮霍的信念。他是卡爾.洛貝圖斯(Karl Rodbertus)的忠實信徒。在19世紀中葉,洛貝圖斯宣稱資本家「必須將他們賺來的錢全部用於享受和奢靡」,因為如果他們「決定節省,……商品將積壓,部分工人將失業」。阿爾文常出入夜總會;小費出手十分大方;他愛講排場,養了很多仆從;他有兩名私家司機,車子買了一輛又一輛;他畜養一批賽馬;他喜歡架遊艇出航,去各地觀光;他給太太買鑽石項鏈和毛皮大衣;送朋友貴重卻派不上用場的禮物。

  為了這一切,他只好動用老本。但他義無反顧。如果節省是一種罪惡,不節省當然就是美德;再說這麼做,可以補償吝嗇鬼弟弟本傑明由於節省犯下的罪行。

  不用說,阿爾文對於男女服務生、餐廳老板、皮貨商、珠寶商、各類奢侈品店家來說都是最受歡迎的人。他被視為眾人的財神爺。大家都看得很清楚,正是他四處揮灑鈔票,人們才有那麼多工作可做。

  弟弟本傑明的人緣比起哥哥簡直相形見拙。他很少光顧珠寶店、皮貨店和夜總會,也不會親昵地直呼侍者領班的名字。與阿爾文年年吃老本不同,本傑明要謹慎得多。他一年的花銷在25 000美元左右。在那些目光短淺的人看來,他提供的工作機會顯然不到阿爾文的一半,另外25 000美元則絲毫沒有派上用場,就跟那筆錢不存在一樣。

  且慢!讓我們來看看本傑明究竟是如何支配那另外25 000美元的。那筆錢,他並沒有放在錢袋子、書桌抽屜和保險箱裏面。他把錢存到銀行,或者拿去投資。如果他是存到商業銀行或儲蓄銀行,銀行會借給企業用作周轉金,或用於購買證券。換句話說,本傑明的錢用於直接或間接投資。這些錢被用於投資購置或建造生產資料——房屋、寫字樓、工廠、輪船、卡車、機器。本傑明投入這些用途的數額與他將錢直接用於消費的數額一樣多,都能使錢進入流通、創造就業機會。

  總之,現代世界中的「儲蓄」,只是支出的另一種形式。兩者的差別,通常在於前者把錢交給別人用於擴大生產。就提供就業機會來說,本傑明既「儲蓄」又「支出」帶來的效果,與阿爾文單純支出的效果一樣,他們投入流通的資金也一樣多。主要區別就在於,阿爾文花錢提供的就業機會,每個人都看得到;而要認清本傑明儲蓄的錢所起到的同樣的作用,則需要我們做進一步的觀察和思考。

  12年後,阿爾文破產了。他不再流連於夜總會和時尚精品店;那些曾奉他為財神爺的人如今談起他時,嘲笑他是傻蛋一個。他寫信向本傑明借錢。本傑明的支出和儲蓄比率還是和以前一樣,由於投資收益不斷增長,通過他的投資創造的就業機會不僅數量更多,並且那些工作待遇更加好、勞動生產率更高。他的資本財富和收入都比以前高。簡單來說,他增加了國家的生產能力,阿爾文卻沒有。

  2

  近年來,關於儲蓄的謬論層出不窮,不能都借用上面兩兄弟的例子來加以駁斥,有必要針對那些謬論進行進一步的探討。許多謬論連最基本的概念都搞混,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犯這種錯誤的人中不乏知名經濟學作者。例如,儲蓄一詞有時被用來單指蓄藏(hoarding)金錢,有時被用去指投資,甚至用來用去不加區分。

  如果僅僅是缺乏理智、莫名其妙地大量蓄藏金錢,在大多數經濟狀況中都是有害無益的。但是這種蓄藏金錢的情形極為罕見。有些舍不得花錢的情形看上去與之有些類似,但那是理性抉擇的結果,與其有著本質區別。例如,經濟衰退時期,消費和投資萎縮。消費者買東西都很儉省,部分原因是擔心工作不保,想留點錢以備不時之需。也就是說,他們緊縮消費,不是因為吝嗇守財,而是對前景擔憂,萬一真的失去工作,讓家裏能夠多維持一段時間的花銷。

  消費者緊縮消費還有另一個原因。物價可能正在回落,但是消費者預期還會繼續降價。如果他們推後再消費,用同樣多的錢就能夠買到更多的東西。他們不希望拿錢去買正在縮水貶值的商品;他們不急於把手裏正在(相對)升值的錢花出去。

  同樣的預期心理使人麼緊縮投資。他們對企業的贏利能力已經失去信心。再者,他們願意再等幾個月,屆時或許可以買到更便宜的股票或債券。換句話說,他們不願持有可能貶值的商品,也可以說他們想要持有可能升值的貨幣。

  同樣,把這種緊縮消費與緊縮投資的行為歸入到「儲蓄」名下,也是不對的。它的動機與一般的儲蓄有所不同。將這種「儲蓄」說成是經濟蕭條的起因,更是大錯特錯。恰恰相反,它是經濟蕭條的後果。假設有一個國家,每年的儲蓄占總生產的20%左右。這個數字已遠遠超過美國曆年來的淨儲蓄記錄,我們取個偏大的整數,一來便於計算,二來好讓那些指責「儲蓄過度」的人服氣。

  由於每年的儲蓄和投資,這個國家的總生產年年增加。(為了單獨討論這個問題,我們忽略影響增長不均衡的所有因素。)假設生產每年增加2.5個百分點(為了簡化計算,我們用百分點,不用百分率)。我們選用11年期樣本,並用指數的形式來表現經濟增長的情況。如下表所示:

年 總生產 生活資料生產 生產資料生產

第1年 100 80 20

第2年 102.5 82 20.5

第3年 105 84 21

第4年 107.5 86 21.5

第5年 110 88 22

第6年 112.5 90 22.5

第7年 115 92 23

第8年 117.5 94 23.5

第9年 120 96 24

第10年 122.5 98 24.5

第11年 125 100 25


  首先請注意,每年總生產的增長是由於儲蓄所引起的,沒有儲蓄就沒有總生產的增長。(你也可以想象,不花什麼錢,單靠改良和新發明去提高生產力的情況,但是這方面的增幅非常小;真要靠新工藝新設備,還得要有足夠的投資才行。)這種儲蓄年複一年被用於增加現有機器的數量和改進其品質,從而提高全國的產品產量。「蛋糕」確實會越做越大(這一點正是有人站出來反對儲蓄的理由);每一年做出來的蛋糕,的確不會全部吃掉。但是這裏面並沒有違背理性或者頻繁的自我克制。其實,每年吃掉的蛋糕越來越大塊;到了第11年底,該年單單消費者吃掉的蛋糕,就等於第一年消費者吃掉的蛋糕和生產者吃掉的蛋糕的總合。此外,用來生產產品的資本設備,也比第一年多25%。


  讓我們看看其他方面。每年有20%的國民收入用於儲蓄,並沒有擾亂消費品工業的運行。如果它們在第一年生產的產品只賣出80個點(假設未獲滿足的需求並未使價格上漲),它們在擬定第二年生產計劃的時候,當然不會笨到假設能夠賣出100個點。換句話說,消費品工業已經習慣假設過去的儲蓄率會持續下去。只有儲蓄出於預料突然大增,才會擾亂它們的運行,使它們的產品賣不出去。

  我們已經談過,儲蓄突然大減,就會擾亂生產資料工業的運行。要是存在銀行的錢,全部被取出來購買消費品,就業不會增加,只會使消費品的價格升高,使生產資料的價格下跌。其總體影響首先會迫使就業發生移轉,短期內會使生產資料工業相關行業的就業縮減。長期的影響將是使整個社會的生產低於本來可以達到的水平。


我們現在來談和儲蓄有關的最後一個謬論。經常有人認為,能夠被吸納的新資本數量,有一定的上限,或甚至已經達到了資本擴張的上限。這樣的觀點從孤陋寡聞的人嘴裏說出來還可以想象,連訓練有素的經濟學家也持有相同的見解,簡直令人匪夷所思。現代社會幾乎全部的財富,也就是17世紀工業革命以來的幾乎每一樣東西,都是由它累積的資本構成的。

  這種資本一部分是由許多稱之為耐用消費品的東西組成,例如汽車、冰箱、家具、中學、大學、教堂、圖書館、醫院,以及所有私人住宅。世界曆史上,這些東西從來沒有充足過。就算住宅的數量夠多,可以改善和想要改善的居住品質卻是無限的,也就是興建更好的房屋,永遠沒有上限。

  這種資本的第二個組成部分,可以稱之為資本本體(capital proper),它由生產工具組成,包括最原始的斧頭、刀、犁,到最精密的機床、最大的發電機或粒子回旋加速器,或者設備最先進的工廠。在這方面,可以擴增和想要擴增的數量,尤其是品質,也同樣沒有上限。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有「過剩」的資本,除非最落後國家的技術裝備趕上最先進國家;除非美國效率最差的工廠趕上設備最新、最好的工廠;除非最現代化的生產工具,已經達到人類智力的極限,再也無法改進。只要這些尚未實現,就有對資本的無限需求。

  如何「吸納」新增資本呢?如何實現其「償付」呢?如果能將資本儲蓄起來,它會自行吸納和自行償付。生產者會投資於新的生產資料(也就是購買更好、更精巧的新工具),因為這些工具能夠降低生產成本;這些工具做得出純靠手工根本做不出來的產品(包括我們身邊的大部分用品,例如書籍、打字機、汽車、火車機車、吊橋);或者,這些工具能夠大幅提高產量;或者(換種方式來說),這些工具能夠降低單位生產成本。而且,就像單位生產成本可以降低到什麼程度並沒有極限(除非每樣東西都是零成本生產),可以吸納的新資本數量,也沒有極限。

  由於新增資本使得單位生產成本穩定下降,這樣一來:它可以減低消費者購買產品的成本,還可以提高使用新設備的勞工領得的工資,因為新設備能夠提升勞動生產率。因此,新機器對直接使用它們的人,以及廣大的消費者,都有好處。對消費者來說,同樣的錢,能買到更多、更好的產品。或者說這些東西提高了他們的實質收入。對使用新機器的勞工來說,除了貨幣工資增加,實質工資也增加了。汽車業是個典型的例子。美國的汽車工業的工資是全世界同行中最高的,甚至在美國的各行各業中也排在工薪族之最。例如(大約1960年以前)美國的汽車制造商仍能以比世界其他各國更低的價格出售其產品,因為其單位成本更低。其秘訣在於美國生產汽車時,每位勞工和每輛汽車所使用的資本量比其他國家都大。

  不過,有人認為我們已經到達這個過程的極限,也有人認為,即使還沒到達極限,但這樣繼續儲蓄和增加資本存量也是愚蠢的。


消費不足論是錯的

經濟發展缺乏動力是由於利潤率長期降低造成的



消費不足論者的直覺

  前面我證明了,消費不足論作者提出的作為最近這場經濟危機和衰退的至關重要的根本原因的現象,在更進一步的考察下被證明是根本不存在的現象。如果這就是它全部的錯誤,那麼我們就能夠得出結論,應當拒絕把消費不足當做是解釋當前這個問題的一個因素,但它並非在任何條件下都不能作為解釋因素。然而,我將要證明,事實上在任何條件下都應當拒絕它,因為消費不足的理論是建立在一個使它站不住腳的基本的(並且是低級的)邏輯錯誤的基礎之上。在討論這一錯誤之前,考察一下導致它興起的潛在直覺是有用的。
  消費不足理論主張,經濟危機和衰退是由於支付給工人的太少從而據稱造成了支出不足所引起的。這反過來暗示著,如果工人的境況更好,經濟也將會更好。由於我們在這裡所討論的是一個資本主義經濟,因此這一觀念顯得非常奇怪。當工人的薪資下降,他們的損失就是僱傭他們的公司獲得的額外利潤,而利潤則是給資本主義制度添加動力的燃料。使這個制度出現問題的不是利潤率的上升,而是下降。
  然而,消費不足論陣營指出了這樣一個事實,即處境比管理者、所有者等差的工人將他們收入中的較大份額花費在消費品和服務上。因此,如果工人的薪資和/或收入份額下降,個人消費需求就將趨於下降。這事實上會降低利潤,它有可能為一場經濟危機或衰退創造了條件,除非個人消費需求的下降被需求的其他組成部分的上升所抵消。
  讓我們詳細考察一下企業的生產性消費需求——換言之,即它們的投資需求。它包括企業用來建造建築物(工廠、商場、辦公室,如此等等)以及購買機器、其他設備和軟件的支出。如果投資需求上升,並且這種上升大得足以抵消個人消費需求的下降,那麼工資或工人收入份額的下降就不會導致總需求的下降。這樣的話,它就不會導致一場經濟危機或衰退。
  然而,消費不足論者聲稱,投資需求的增長在長期中不可能比個人消費需求的增長快。為什麼不會呢?哦,他們說,如果企業投資於新的工廠和機器等,並使用它們來生產更多的物品,那麼他們就不得不賣掉這些物品。這顯然是正確的。但接下來就出現了消費不足論者的直覺:企業最終不得不把這些物品賣給公眾。
  消費不足論者的確認識到投資品是生產出來的,並且一些投資品是用來生產更多的投資品的。但是他們的直覺告訴他們,這個過程最終將帶來更多的鞋子和iPods,並且增加的投資品數量和用來生產更多的鞋子和iPods所需要的數量一樣多。在長期中,那些不帶來額外的鞋子和iPods的投資品不可能會增加。

  為什麼不會呢?為什麼企業就不能最終相互銷售而非得賣給公眾呢?比如說,為什麼不會出現這樣的一個過程,採礦公司把鐵賣給用鐵來煉鋼的公司;鋼的生產者把鋼賣給用鋼來生產採礦設備的公司;採礦設備的生產者不是把這些採礦設備賣給iPods和鞋子生產者,而是賣給採礦公司,而它們再用這些設備採掘出更多的鐵……如此這般一直下去呢?(當然,我並不是說一個不生產任何消費品的體系,我所說的只是這樣一個體系,其中消費品的生產和對消費品的需求的上升遠遠慢於投資品的生產和需求。)
  消費不足論者的回答是,「不管生產過程的歷史形式如何,生產過程現在是而且必然繼續是為人類的消費而生產產品的過程」(Sweezy,1970:172)①。然而,無論是斯威齊還是其他消費不足論的作者,都不曾提供任何證據或論證來支持這一斷言。它只是消費不足論者以教條的形式所提出的,就好像它是一個已確立的事實一樣的直覺。下一節我將考察斯威齊和巴蘭後來提出的一個看上去更為堅實的對消費不足理論的論證。現在,我只想說,儘管他們的論證明顯受到了上述直覺的啟發,但它與上述直覺有很大不同。這個直覺不得不涉及生產的目的——即為人類的消費而生產產品,而巴蘭和斯威齊的論證則並非如此。這個直覺說的是為生產更多的投資品而生產投資品最終是不可能的,而巴蘭和斯威齊所尋求的只是表明這樣一個過程是不可能的。
  無論如何,消費不足論者的直覺引出了關於經濟低迷的一個理論。對消費品的需求為投資需求設定了一個嚴格的最終極限,因此總需求受到消費需求有限增長的抑制。但是技術進步導致潛在產出較快的增長。這一矛盾的結果是出現了總供給超出總需求這樣一個根深蒂固的結構性趨勢。這種狀況在長期中當然是不可持續的。如果產出的增長的確暫時超出了消費需求所設定的極限,其結果就必然是「生產過剩的危機」。要麼生產和就業必須下滑,要麼價格必須下降,要麼這兩者以某種相互結合的方式出現。
  其他一些理論只是簡單地假定需求跟不上生產。消費不足論者則試圖解釋為什麼它跟不上生產,這一點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就像馬克思最初在《資本論》第2卷的再生產圖式中所證明的那樣,資本主義生產的擴張最終必然受到有限的消費需求的抑制這一至關重要的主張恰恰是錯誤的。[10]他並不懷疑這一趨勢指向消費不足,但他表明這一趨勢並不構成生產擴張的不可克服的障礙。(Dunayevskaya,2000:126)
  總產出的一部分是消費品,另有一部分是投資品(生產資料),它們將被直接或間接地用於生產未來的消費品。消費需求確實給產出的這兩個部分的擴張設定了一個極限。然而,再生產圖式證明了,首先,這裡還存在產出的最後一個部分,即將被用來生產追加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而追加的生產資料隨後又生產出了甚至更多的生產資料,以此類推,就像是在鐵→鋼→採礦設備→鐵……這個例子中一樣。在這個鏈條中所有鐵、鋼和採礦設備全都沒有進入消費品的生產。最後這一部分產出的增長並不受「人類消費」的限制,這是因為它的需求者並不是人類,而是資本主義公司。
  再生產圖式還證明了,資本主義經濟增長率的提高,如表8.2所示,通常需要最後這部分產出相對於總產出擴張。機器被用來生產機器和生產食品。假定每台機器只能使用一年。在第1年和第2年中,經濟的總產出為100美元,並且每一個部門在生產中耗盡的機器價值和增加的新價值兩者都等於產出價值的一半。但是用粗體字表示出來的最後那部分產出的價值,即部門I用來生產新機器的機器,在第1年只有25美元,而第2年為30美元。這給部門I創造了工人額外就業的機會,同時由於部門I現在有了更多的機器和工人,部門I的產出的價值也更大了。(部門I所使用的機器和僱傭的工人數量的增長,最初是由於部門II規模的縮減才成為可能的。)

本章批判性地考察了消費不足論關於大衰退根本原因的觀點,同樣還考察了消費不足論的理論基礎。在下一章,我將討論這一理論的政治內涵,在當前這一歷史時刻我對它感到十分擔憂。我相信它引起了資本主義能夠被塑造的更加公平和相對不易發生危機這樣一種虛幻的希望,而試圖實現這一目標的失敗很可能會導致理想的幻滅和向右派的轉變。一些讀者或許希望首先讀到這個討論,但我把它延遲到下一章以避免造成這樣一種印象,即我是出於政治原因而摒棄消費不足論,而不是在經驗的和邏輯的基礎上對它進行批評。
  我已在本書中證明,大衰退的根源在於過去幾十年中債務的大規模累積,債務的累積可以追溯到盈利能力的持續下降,盈利能力的下降是就業相對於資本積累速度的增長不足所導致的。消費不足論的作者,與其他作者一樣,同意債務累積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但是他們主張,它是根源於對工人的支付下降和/或工人收入份額的下降,而這兩者則導致了消費支出的不足——或者說,如果消費不是靠債務支撐,就會出現消費支出的不足。相反,我將證明,最近這場危機不可能追溯到美國工人所得到的薪酬的下降或他們的收入份額的下降,因為這兩者任何一個都沒有下降。
  然而,即使消費不足論的作者在有關事實上是正確的,我隨後也將表明我們仍然不得不拒絕他們關於危機的觀點,因為消費不足理論所依賴的基礎是錯誤的。我將批評這一理論背後的直覺,而且我將證明消費不足論的一個關鍵文本——保羅‧A.巴蘭(Paul A. Baran)和保羅‧M.斯威齊(Paul M. Sweezy)的《壟斷資本》——包含著對這一理論的辯護,而這一辯護卻是建立在一個邏輯錯誤之上的,並且它在經驗基礎上具有嚴重的缺陷。

謊言,該死的謊言,和消費不足論的統計數字

有三種謊言:謊言,該死的謊言,和統計數字。
——馬克‧吐溫的流行格言,出處不詳

  接下來的證據表明,消費不足論關於大衰退根本原因的觀點是錯誤的。與消費不足論作者所認為的相反,美國工人階級得到的國民收入份額並沒有下降;它在40年中一直大致保持在同一水平上,比1960年高很多。此外,在過去30年中(這一時期有著可靠的數據),美國工人的薪酬即使在我們對通貨膨脹進行調整之後也有所上升——根據某種衡量,上升了差不多37%。

工人的國民收入份額

  在本書其他部分,我已經討論了這樣一種主張,即最近這場經濟危機是一個不可還原的金融危機,是一種由金融所統治的資本主義特殊形式的一場危機,而不是資本主義生產的一場危機。《每月評論》(Monthly Review)——一份長久以來一直贊同消費不足論和所謂「左翼凱恩斯主義」傳統的出版物——的兩位作者約翰‧貝拉米‧福斯特和弗雷德‧馬格多夫(John Bellamy Foster andFred Magdoff,2008),最近把金融危機的觀念和消費不足論融合在了一起:[1]

  正是始於1970年代的經濟相對停滯的現實……導致了「金融化資本主義的新體制」的出現,……通過這一體制,經濟中的需求「多虧資本泡沫」而得到刺激。……但是這樣一種金融化的增長模式不能夠產生快速的經濟發展——不管持續多久,並且這一模式也是不可持續的……
  解釋整個動力的一個關鍵因素,是在美國工資和薪水對國民收入的百分比率的下降中發現的。1970年代的停滯導致資本通過壓低勞動成本來提高利潤,從而發動了一場加快了的針對工人的階級戰爭……圖3顯示了工資和薪水在國民收入中的份額自1960年代晚期至今的急劇下降。

福斯特和馬格多夫的圖3使用美國政府官方數據來顯示,工資和薪水自1960年佔GDP的52%和1970年的53%下降到2007年的46%。它看上去很有說服力,除非你也查看了政府目錄並意識到這張圖遺漏了一大塊不斷增長的勞動人民的收入。工人收入的這些其他組成部分的數據是容易獲得的;它們報告在福斯特和馬格多夫用來獲得其工資和薪水數據的同一張表上。
  哈維(2010:13)不加評論的使用了基本相同的圖,裡克‧沃爾夫(Rick Wolff,2008a)在一篇發表於《每月評論電子期刊》(Monthly Review's MRZine)上的文章中重制了此圖並用它作為自己分析的基礎。最近,沃爾夫和斯蒂芬‧雷斯尼克(StephenResnick)發表了一個對經濟危機的解釋,其中強調了這樣一個事實,即「製造業中支付給工人的實際工資自〔1970年代晚期〕至今差不多保持不變,甚至還略有下降」(Resnick and Wolff,2010:176),但是他們忽略了製造業工人收入的其他組成部分。
  在福斯特和馬格多夫發表圖3的幾個月前,時任國家經濟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局長的馬丁‧費爾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寫道,「關注工資而不是總薪酬」是一個「衡量錯誤」,它「帶來了關於國民收入份額如何演變的一種錯誤的觀點。工資和薪水對GDP的比率這個極具誤導性的數字自1970年的53%下降到2006年的46%」。(2008:2,4;強調為本文所加)他還鄭重提到,這個錯誤已經「導致一些分析者得出勞動收入的上升與生產力的增長不相一致的結論」。(同上:2)
  如果一個人把自己的注意力侷限在工資和薪水之上,那麼他遺漏了什麼呢?首先,工人的總薪酬還包括許多僱主支付的健康和退休福利,還有僱主代表其工人所支付的一部分社會安全福利保障和老年保健醫療稅(Social Security and Medicare taxes)。由於美國人口正在老齡化,並且退休後生活得更久,健康醫療費用增長極為迅速,自1970年以後,薪酬中這些非工資組成部分的增長速度是工資和薪水的2倍。事實上,工人現在更少直接提取其薪酬,而是為他們老年的生活進行更多的儲蓄。[2]
  第二,政府付給人們尤其是工人階級大量的「社會福利」:社會保險和醫療福利,退伍軍人福利,還有例如福利援助金和失業保險福利等其他項目。隨著人口的老齡化和更多的人被納入到社會保險和醫療體系,這些社會福利在國民收入中所佔的份額同樣也增加了。當然,勞動人民也把比以前更多的錢放入社會保險和醫療基金。因此,我們需要減去他們通過其稅收貢獻出去的部分;我們要加到總薪酬中去的,僅僅是由政府提供的社會福利和為社會福利而徵收的那部分稅收。我將稱這個差額為「政府淨社會福利」。自1970年以來,淨福利的增長速度幾乎是工資和薪水收入的4倍。
  儘管福斯特和馬格多夫的圖3把工人的收入表示為GDP的一個份額,但這是又一個衡量錯誤(見Feldstein,2008:4)。美國大約八分之一的GDP由現有固定資產的「耗費」構成,這一部分不屬於任何人的收入,BEA和其他國民經濟核算機構在計算國民收入時會把這一部分減去。因此,對收入分配的分析應當考慮國民收入的份額,而不是GDP的份額。
  圖8.1比較了福斯特和馬格多夫的結果和我以如下方式得到的結果,即把非工資薪酬和政府淨社會福利計算在內,同時衡量工人的收入對國民收入的份額而不是對GDP的份額。自1960至2007年間,工資薪水對GDP的份額和對國民收入的份額下降了6.2和5.8個百分點。但是總薪酬對國民收入的份額上升了0.8個百分點,在政府淨社會福利也被包含進去時工人的國民收入份額上升了5.0個百分點。自1970至2007年間,工資薪水對GDP和對國民收入的份額下降了7.5和7.6個百分點。但是總薪酬對國民收入的份額只下降了3.0個百分點,而在政府淨社會福利也被包含進去時,工人的國民收入份額上升了0.1個百分點。[3]

圖8.1 1960—2009美國國民收入的工人份額
消費不足論的謊言,投資需求不振才引起不景氣

  我並不想暗示工人生活得很好。情況並非如此。他們在1970年代中期時並不富裕,自那以後他們的收入也只有緩慢地增長。但是他們生活得不好的理由與他們在國民收入中的份額下降毫無關係,因為根本沒有出現這種下降。就像我在第七章中討論的那樣,公司僱員薪酬增長的放緩同樣也不是一個分配現象,而是由公司總收入(淨增加值)增長的放緩所導致的結果。由於公司收入一直都沒有快速增長,勞動人口的收入一直保持著對公司收入的一個近乎不變的份額,因此他們的薪酬僅是緩慢地增長。

實際薪酬

  此外,福斯特和馬格多夫寫道,工資和薪水佔GDP的份額的下降

  反映了這樣的事實,儘管在過去幾十年中生產力和利潤有了巨大的增長,美國非農私人企業部門工人的(用1982年美元衡量的)〔經通貨膨脹調整的〕實際工資,在1972年達到每小時8.99美元的高點,到2006年下降到8.24美元(相當於1967年的小時實際工資)。

這個陳述中的一個問題是,它也僅僅考慮了工資和薪水,而不是勞動人民的總薪酬,他們在退休後獲得的收入在其薪酬中所佔的份額越來越大。另一個問題是對通貨膨脹進行調整有不同的方法。他們所選擇的方法使實際薪資的增長看上去更小。為了消除通貨膨脹的影響,他們使用了城市工薪收入者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PI-W)。一個容易獲得並且被廣泛採用的替代指數是PCE價格指數。因為CPI-W(如同其他類型的CPI一樣)不是一個前後一致的序列——1985年以前它對房主住宅費用的估計基於住宅價值,而在此後的年份中它們是基於相似住宅的房租費用(見Bosworth and Perry,1994:320—321)——因此,在分析跨越這兩個時期時它的有效性是有限的。無論如何,福斯特和馬格多夫都應該告知讀者調整通貨膨脹的不同方法以及這些方法所帶來的不同結果。
  第三個問題是他們採用了「生產和非管理工人」的薪資數據。幾年以前,美國勞工統計局(BLS)宣佈終止發佈這一數據序列;後來它又決定保留這一數據序列,但同時也發佈一個納入全部私人部門工人的替代衡量。計畫終止發佈的一個原因是生產和非管理工人這一類別對於回答政府調查問卷的人來說沒有多大意義。美國勞工部(2005)指出:

  ……生產和非管理工人的工作小時數和工資總額數據已經變得越來越難以蒐集,這是因為這些分類方式對調查對象沒有意義。許多調查對象報告稱無法將他們的工資記錄按照生產/非管理類別的定義列成表格。

由於這個原因,圖8.2和8.3還考慮了所有私人部門美國勞動的數據。他們的工資和薪水數據只有在1976年以後才可獲得;他們的小時總薪酬數據只有在1980年以後才可獲得。生產和非管理工人的小時總薪酬數據只有在1981年6月至2005年11月期間才可獲得。這些工人的其他總薪酬數字是我的估計。[4]
  圖8.2清楚地表明,實際小時總薪酬顯著上升而不是下降,生產和非管理工人實際薪酬的上升始終在平均水平之上。當我們使用PCE價格指數對通貨膨脹進行調整時,我們發現他們的薪酬在1980至2009年間上升了37%,而所有工人的薪酬上升了35%。當我們用CPI-W對通貨膨脹進行調整時,我們發現生產和非管理工人的薪酬上升了27%,而所有工人的薪酬上升了25%。

圖8.2 實際小時薪酬,美國私人企業工人
消費不足論的謊言,投資需求不振才引起不景氣
(對2009年水平的百分比)

  如果我們使用PCE價格指數對通貨膨脹進行調整,我們發現如圖8.3所示,實際工資和薪水同樣也上升而非下降。自1972至2009年間,生產和非管理工人的工資和薪水上升了12%。自1976至2009年間,他們的工資和薪水上升了14%,而全部私人部門工人的工資和薪水上升了22%。即使當我們使用CPI-W對通貨膨脹進行調整,我們發現全部私人部門工人的工資和薪水上升了7%。唯一下降的數據序列是福斯特和馬格多夫提供的那個——用CPI-W對生產和非管理工人的工資和薪水進行平減得到的數據序列,它自1972年以來下降了4%。

圖8.3 實際小時工資和薪水,美國私人企業工人
消費不足論的謊言,投資需求不振才引起不景氣
(對2009年水平的百分比)

  上述分析的結果是,一個人要想得到工人的實際薪資下降的結論,他必須做到所有以下這幾點:
  (1)僅僅考察工資和薪水,而忽略更有意義的總薪酬數字;
  (2)僅僅使用CPI-W對通貨膨脹進行調整,而忽略PCE價格指數;
  (3)僅僅考察生產和非管理工人數據序列,而忽略全部工人的數據。
  但是即使一個人做到了上述所有這些,他仍然會發現美國工人的實際薪資在新自由主義時期是在上升的。當使用CPI-W作為通貨膨脹的衡量時,生產和非管理工人的實際工資和薪水在羅納德‧里根於1981年執政以來上升了9%。
  根據托馬斯‧皮凱蒂(Thomas Piketty)和伊曼紐爾‧賽斯(Em-manuel Saez)的一項廣為人知的研究(例如Piketty and Saez,2003),美國的收入不平等和工資不平等在最近幾十年中出現了引人注目的增長。這似乎是在表明,管理者和專業人士在薪資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增長,而「普通」工人的薪資則出現停滯或下滑。然而,如我在上一章所討論的那樣,非管理僱員在美國公司淨增加值中的份額在1985至2007年間大幅下降,圖8.3為這一結論提供了獨立的證據。儘管如我前面提到的那樣,生產和非管理工人的數據是有問題的,但它們仍然是普通工人實際工資和薪水的最好的信息來源,這是因為它們排除了公司所有者、「主要受僱於指揮、監督他人或為他人制訂工作計畫」的那些僱員,以及「〔提供服務的行業中〕未直接參與生產的僱員」。[5]圖8.3顯示,在1986至2009年間,生產和非管理工人的實際工資和薪水的增長速度,與私人企業工人整體的實際工資和薪水的增長速度相同。
  明顯相反的是,皮凱蒂和賽斯的數據帶來了這一結論,即收入最低的90%的人口,其平均實際工資自1986至2008年間上升了17.9%,而最高的10%的實際薪水的上升速度幾乎是它的3倍,為48.2%。[6]為什麼皮凱蒂和賽斯的數據產生的結果與BLS報告的結果有如此大的差別,其原因並不那麼明顯,但清楚的是他們的數據集是極不典型的。它建立在人們在所得稅申報表上報告的工資和薪水數據的基礎上,其侷限性是顯而易見的。BLS的工資和薪水數據則是建立在對營業處所調查的基礎之上的。
  此外,BLS的數據是關於個人的數據,而皮凱蒂和賽斯的工資和薪水數據則是關於納稅單位(tax units)的數據。如果位於工資分配底層的每納稅單位工薪收入者數量的下降快於頂層的下降,那麼衡量到的不平等的提高就將偏大。最近的研究結果表明或許已經出現了這種情況。在美國,一個納稅單位要麼是一個沒有結婚的單身者,要麼是已結婚的一對夫婦——他們要填寫合併申報表(兩種情況下都包括所撫養的全部孩子),因此結婚率的下降趨於降低每納稅單位的工薪收入者的數量。這項研究發現,在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口中,婚姻率已經出現了非常急劇的下降。例如,在1970至2007年間,在沒有高中文憑的人口中,30至44歲已結婚的男性所佔的百分比下降了39個百分點,而在大學畢業的人口中只下降了19個百分點(Fry and Cohn,2010:19)。由於低教育人口通常獲得較低的工資,這表明,在工資分配的底層中,每納稅單位工薪收入者數量的下降很可能大得不成比例,這導致皮凱蒂和賽斯的數據誇大了不平等的增長。
  伯克豪瑟、拉雷莫爾和西蒙(Burkhauser,Larrimore andSimon,2011)的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皮凱蒂和賽斯的發現就收入分配而言也是極具誤導性的,因為他們是以一種極不尋常的方式定義收入的。表8.1顯示了自1979至2007年間美國人口中的五分位人口(以20%為一組進行分組)實際收入的百分比變化總量。在第一行中,收入是按照皮凱蒂和賽斯對它的定義來定義的;在第二行中,它是按照「在有關美國貧困、收入和收入不平等的文獻中最常使用的」(Burkhauser,2011:8)方式來定義的。[7]所有這三個收入的定義都帶來了收入不平等增加的結果,但是當使用皮凱蒂和賽斯的定義時增加的程度遠遠更高,而他們的定義是唯一一個帶來中低層收入的美國人的實際收入下降或停滯這一結論的定義。


2018-01-08 0:51 發佈
abc003 wrote:
省錢不會致富只會更窮...(恕刪)

其實真的沒必要為一個無聊人如此認真,我問他的問題他根本回答不出來wwww

股市阿屎伯2908 wrote:

其實真的沒必要為一個無聊人如此認真,我問他的問題他根本回答不出來wwww


樓主起的主題都蠻有趣的,也是蠻不一樣的論點,本來想加入討論的,但發現樓主用詞/語法不同于一般台灣人,
所以請教google大,找到這個:
http://book.fx678.com/book1/html/210/6488.html

我猜您應該是copy and paste 的吧?

這也沒什麽,其實我也常常做,但真心小聲地建議:最好注明出處,方便討論




這段:
abc003 wrote:
儲蓄和投資是為了生產剩餘價值以實現資本增值

也就是為了未來能夠剝削別人更多,而讓自己未來消費的更多


除紅字外,是一般人能接受的描述,大部分的人到這個"投資與理財"版,也不就是討論如何纍積資本財,期望有更好的未來嗎?

但恐怕沒有什麽人是因為 "能夠剝削別人更多"為目的 才來這裏的吧?

如果樓主想倡議纍積資本財是不對的,或是有"剝削別人"的結果,您好像是叫我這個豺狼虎豹的人應該去吃素... :)

就這樣,我沒別的意思了,本身還是很歡迎樓主提出(或轉貼)不同的想法


chalupa1 wrote:
...(恕刪)...
除紅字外,是一般人能接受的描述,大部分的人到這個"投資與理財"版,也不就是討論如何纍積資本財,期望有更好的未來嗎?

但恐怕沒有什麽人是因為 "能夠剝削別人更多"為目的 才來這裏的吧?

如果樓主想倡議纍積資本財是不對的,或是有"剝削別人"的結果,您好像是叫我這個豺狼虎豹的人應該去吃素... :)

就這樣,我沒別的意思了,本身還是很歡迎樓主提出(或轉貼)不同的想法

其實錢一直是轉換來轉換去的

消費者手上有錢買東西 → 製造商拿到錢繼續生產

富人拿到錢 → 也是去買他(她)喜歡的東西

累積的財富 → 無不是留給自己或下一代的誰誰誰 花用了

〔投資與理財〕版,比較像是,拿錢去賺錢,利滾利的意思?

其實『本利和』積累完畢,還是拿去消費了的

至於主題所說的《投資不振》...

我願意講的白話是,經過種種研究,預期所創造的新需求,其實不是真正的消費者需求

或者說,經過種種研究,還是沒有創造出消費者的新需求

所以造成了《投資不振》的結果

舉例︰

「誤以為」消費者,有從每隻 1 萬元慢慢堆疊到每隻 3 萬元的手機需求

所以就會有每隻 3 萬元慢慢堆疊到每隻 5 萬元的手機需求 ?

但很可能到了某一個最高的臨界點,所謂的成長,就泡沫破滅了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如果說要反駁 有個經濟學理論是可以反駁(直接百度貼過來)

棘轮效应(ratchet effects)一词最初来自对苏联式计划经济制度的研究。在计划体制下,企业的年度生产指标根据上年的实际生产不断调整,好的表现反而由此受到惩罚(因此,聪明的经理用隐瞒生产能力来对付计划当局)。这种标准随业绩上升的趋向被称为“棘轮效应”。其实,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经济、管理领域,当然也存在于项目管理过程中。

  所谓棘轮效应,又称制轮作用,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于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

  棘轮效应是经济学家杜森贝里提出的。古典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消费是可逆的,即绝对收入水平变动必然立即引起消费水平的变化。针对这一观点,杜森贝里认为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消费决策不可能是一种理想的计划,它还取决于消费习惯。这种消费习惯受许多因素影响,如生理和社会需要、个人的经历、个人经历的后果等。特别是个人在收入最高期所达到的消费标准对消费习惯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

  实际上棘轮效应可以用宋代政治家和文学家司马光一句著名的话来概括: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话出自他写给儿子司马康的一封家书《训俭示康》中,除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著名论断,他还说: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司马光秉承清白家风,不喜奢侈浪费,倡导俭朴为美,他写此家书的目的在于告诫儿子不可沾染纨绔之气,保持俭朴清廉的家庭传统。

  在物质不再匮乏,生活必须品不再靠计划供应的今天,在保健品、营养品、吃饭穿衣以及文娱活动极其丰富的家庭生活环境里,再提“由奢入俭”是不是有些不合时宜。

  诚然,棘轮效应是出于人的一种本性,人生而有欲,“饥而欲食,寒而欲暧”,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欲望。人有了欲望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求满足。


我自己感覺 除非收入有很大的變化 否則消費習慣基本上不怎麼會變動...
但是如果覺得錢越來越難賺 消費會更保守 更斤斤計較
日常的基本開銷那些基本不變
但是娛樂的開銷就會減少
我想說a先生的勞騷文圖真多數據也多 沒想到是盜版的
水雲 wrote:

舉例︰
「誤以為」消費者,有從每隻 1 萬元慢慢堆疊到每隻 3 萬元的手機需求
所以就會有每隻 3 萬元慢慢堆疊到每隻 5 萬元的手機需求 ?
但很可能到了某一個最高的臨界點,所謂的成長,就泡沫破滅了


你根本就沒有思考過本文邏輯論述和認真看過本文

需求有兩種 總需求=包括對生產資料的需求+生活資料的需求

過去4個世紀 對生產資料的需求成長 大於對生活資料需求的成長

才導致國民所得的增加 同時也導致了可供消費的生活資料的增加

過去4個世紀消費品的增加是由於不斷對生產資料的投資引起的


CW=工人的消費;CC=資本家的個人消費;I=淨生產性投資;Y=實際產出=收入=總消費加投資支出;K=資本存量;QMAX=潛在產出

過去4個世紀的經濟成長 麥迪遜和世界銀行國際元的資料

經濟成長的成分


巴蘭和斯威齊的邏輯錯誤

  巴蘭和斯威齊的著名的《壟斷資本》一書,初讀時或許看上去主要是一個對二戰後美國資本主義的描述。但這一描述的關鍵點是要回答這本書的核心理論問題:由於要避免停滯或另一場大蕭條就要求「剩餘」被「吸收」,而剩餘的持續增長卻使剩餘的吸收變得越來越困難,因此壟斷資本主義怎麼才能夠避免停滯或另一場大蕭條呢?這個問題並非產生於事實。它產生於他們的消費不足理論。只有從那個理論的觀點來看它才具有意義,如果那個理論具有無法挽回的缺陷,那麼他們所描述的許多現象——軍事開支、「浪費的」商業支出等等的增長,就不會具有像巴蘭和斯威齊賦予它們那樣的作用或意義。
  因此,儘管他們對經濟危機和衰退的消費不足理論的辯護只有一頁稍多一點兒,但它卻是整本書的關鍵所在。幾乎所有其他內容的成立與否都同這一辯護能否成立聯繫在一起。由於《壟斷資本》仍然對一部分學院左派和政治左派具有巨大的影響,並且由於書中對消費不足理論的簡短辯護起著核心的作用,我將對它進行全面的討論和批判。
  他們重申了如下主張,即剩餘相對於總收入具有增長的趨勢,但資本家的個人消費需求只吸收了剩餘的一個較小的份額,之後,巴蘭和斯威齊問到,投資需求是否能夠「吸收不斷增加的剩餘中的不斷上升的份額」。他們是這樣回答這個問題的:

  這種情況的邏輯如下:如果總收入加速增長,那麼其中的一個越來越大的份額就不得不用於投資;反過來,如果一個越來越大的份額用於投資,那麼總收入也就必然加速增長。然而從經濟學的觀點看,這一點所包含的意思是荒謬的。它意味著,必須把數量越來越大的生產物資生產出來,其唯一目的就是用來在未來生產出更加越來越大的生產物資。消費在產出中的比重將會越來越小,而資本存量的增長將與消費的現實或潛在擴張毫無關係。(Baran and Sweezy,1966:81)

就像我們將要看到的那樣,第二句話是錯誤的。如果潛在產出對資本存量的比率保持固定,那麼這段話中的其他句子都是正確的。那是埃弗塞‧多馬(Evsey Domar,1957)的增長模型所做的假定,巴蘭和斯威齊在這一段的腳註中引用了多馬,所以可以推測他們也假定潛在產出/資本比率保持固定。因此我將也採取這一假定。由這一假定可以得到,資本存量與潛在產出以相同百分比的速度增長;如果它們以不同的速度增長,它們的比率就會隨時間而改變。

爆炸式增長?

  巴蘭和斯威齊的下一句話是這樣開頭的:「姑且不談這種爆炸性增長過程遲早將超出任何可能的經濟體的物質潛力這一事實……」
  因此,為什麼這一增長過程被認為具有「荒謬的」意思——即有一部分其比例不斷增長的生產不是為了人類消費而進行的生產,其原因之一是這一過程據稱是爆炸式的。在增長理論中,「爆炸式的」是一個技術性的用語;在這裡它意指產出和資本存量的百分比增長率以一種不受限制的方式提高;換句話說,它們的增長率的提高是沒有界限的。這就是為什麼增長過程可能會最終超過任何經濟的物質潛力。但是巴蘭和斯威齊沒有做出任何論證來證明所討論的這一增長過程必然是爆炸式的。事實上,如下面的例子所顯示的那樣,它未必會是爆炸式的。
  假定,(a)潛在產出/資本比保持不變;(b)現實產出最初等於潛在(最大)產出;(c)工人消費最初等於收入的75%;(d)剩下的部分是「剩餘」,最初為收入的25%;(e)資本家的消費最初等於收入的20%;(f)最後5%的收入進行投資,用於購買追加的資本存量,從而全部剩餘被「吸收」;(g)潛在產出/資本比為0.15。(見表8.3)

表8.3 初始狀態佔收入的百分比 佔收入的百分比 
(l)(2)(3)(4)(5)(6)
工人消費剩餘= 100%-(1)資本家個人消費需要的投資=(2)-(3)產出—資本比資本和產出增長率(4)×(5)
75%25%20%5%0.150. 75%


  假定(f)和假定(g)具有幾個含義。首先,由於投資最初等於潛在產出的5%,並且潛在產出/資本比為0.15,因此投資最初等於資本存量。其次,這暗示著資本存量最初每年增長0.75%,這是因為投資對資本存量的比率就是後者的百分比增長率(即資本存量的增加量對總資本存量的百分比)。最後,由於潛在產出以與資本存量相同的百分比速度增長,因此它最初也每年增長0.75%。
  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巴蘭和斯威齊認為,工人消費對收入的份額隨時間而下降,因此剩餘上升,但是,被資本家個人消費所吸收的那部分剩餘也隨時間而下降。那麼,讓我們設想一下,被工人消費的收入份額從75%依次下降到74%,到73.1%,再到72.29%,如此等等;它每年都下降前一年降幅的9/10。最終的結果是工人的份額將永遠下降,但並非沒有界限。它將越來越接近總收入的65%,但絕不會低於,甚至不會達到這一下限(見圖8.4)。(同樣,如果你這周儲蓄400美元,下周200美元,再下一週100美元,如此等等,你的總儲蓄將永遠增加,但並非沒有界限。你的總儲蓄將總是低於800美元。)設想資本家的個人消費也以相同的方式逐步下降,從收入的20%下降到19.5%,再到19.05%,如此等等。它將接近一個15%的下限。這樣,與巴蘭和斯威齊先前的論斷一致,剩餘將從收入的25%上升到一個上限,為100%-65%=35%,[14]同時資本家個人消費所吸收的剩餘份額隨時間從20%/25%=80%,下降到15%/35%=42.9%的下限。

圖8.4 收入的份額

  因為工人和資本家的個人消費需求在收入中的份額在下降,所以現實產出將降低到潛在產出以下,除非投資支出從總收入的5%上升到總收入的這一上限。由於我們假定潛在產出/資本比保持在0.15不變,因此用於投資的收入逐步上升到資本存量的20%×0.15=3%。給定我們其他的假定,這意味著經濟增長率將逐步提高並接近一個3%的上限。
  但是,這意味著增長率絕不會超過3%。換言之,這裡並沒有爆炸式的增長。一個3%的增長率並不是特別快。它還稍低於美國1929年以來實際GDP的平均增長率。因此,我們的例子證明了,與巴蘭和斯威齊所斷言的相反,(1)剩餘在收入中的份額能夠永遠上升,同時(2)人們所消費的產出份額和資本家個人消費所吸收的剩餘份額能夠永遠下降,但是(3)儘管如此,全部剩餘仍然能夠永遠被吸收,只要(4)收入的一個不斷增長的份額被用於投資,同時(5)這個過程絕不會必然帶來最終超出經濟的物質潛力的爆炸式增長。
  就像我們馬上將要看到的那樣,上述證明也摧毀了代表經濟危機的消費不足理論的《壟斷資本》的主要論點。這一論點如下所示:

  如果加速增長〔即增長率不斷提高〕因其完全不切實際而被排除,那麼剩下的不可避免的結論就是,大量的用於現實投資的剩餘相對於收入的上升,必然意味著經濟的生產能力比它的產出增長得更快。這種投資模式當然不是不可能的;事實上,在資本主義的歷史中它常常被觀察到。但不可能的是,它會無限期地持續下去。或遲或早,過剩的能力會增長到大得阻礙進一步投資的程度。一旦投資下降,收入和就業也將下降,因而剩餘本身也會下降。換句話說,這種投資模式是自我限制的,並且會以一場經濟下滑而告終——即一場衰退或蕭條的開端。(Baran and Sweezy,1966:81)

這個因果鏈條中的所有環節都圍繞著這樣一個主張,即不斷提高的增長率能夠「因其完全不切實際而被排除」。就像上面的例子所顯示的那樣,這一主張是未經證明和不能保證的。因此,我們並不是只剩下如下這個不可避免的結論,即如果投資在收入中的份額存在一個持續的上升,那麼資本存量(「生產能力」)和潛在產出就必然總是增長得比現實產出更快。在我們的例子中,潛在和現實產出之間根本不存在缺口,更不用說一個不斷增長的缺口了。為了向讀者保證這裡並沒有耍花招,表8.4提供了這一經濟演變的前十個時期的數字。讀者可以核實,就收入份額的變化和不斷上升的增長率而言,所有這些數字是否都符合我們的假定,以及它們是否違反了任何巴蘭和斯威齊的假定。然而現實和潛在產出總是相等的(在這個例子中)。

表8.4 前十個時期

(續表)

CW=工人的消費;CC=資本家的個人消費;I=淨生產性投資;Y=實際產出=收入=總消費加投資支出;K=資本存量;QMAX=潛在產出。大部分數字四捨五入為整數。

  因此,我們並不是只剩下過剩能力增長這個不可避免的結論。結果是,儘管巴蘭和斯威齊有過斷言,但收入中投資份額的上升並不必然導致投資、收入、就業和剩餘的最終下降。換言之,這個論點並不能表明「這種投資模式是自我限制的,並且會以一場經濟下滑而告終」。

真實的世界

  讓我們回到巴蘭和斯威齊的下面這個論斷,即「如果一個越來越大的份額用於投資,那麼總收入也就必然加速增長。然而從經濟學的觀點看,這一點所包含的意思是荒謬的。」對這一論斷的一個辯護是用爆炸式增長所進行的論證。他們唯一的其他辯護是

  姑且不談這種爆炸性增長過程遲早將超出任何可能的經濟體的物質潛力這一事實,完全沒有理由假定,在真實世界中,任何類似的現象曾經發生過或可能會發生。生產物資的製造者並不能給彼此的產出提供一個無限擴張的市場,他們也知道這一點。尤其是,想像壟斷資本主義的小心謹慎和精心算計的巨型公司會計畫並執行這種情況中所預先假定的那種滾雪球式的擴張方案,這純粹是幻想。

最後的兩句話,即提到「無限擴張的市場」和「滾雪球式的擴張」的那兩句話,無疑預先假定了所討論的增長過程必然是爆炸式的,而它已被證明是錯誤的。對於第一句,有非常好的理由「假定」加速增長曾經發生過。表8.5提供了對全球實際GDP自1600年以來的增長率的估計,它是在已故的安格斯‧麥迪森和世界銀行公佈的數據基礎上計算的。[16]這個表格提出了極強的證據,證明了實際GDP增長的加速是整個世界在近4個世紀以來的常規現象。到1973年為止,除了1913至1950年這個經歷了大蕭條和兩次世界大戰的時期以外,平均增長率一直持續上升。

表8.5 1600年以來全球實際GDP的增長


  對於美國的例子,同樣也有非常好的證據表明,自1933年這個大蕭條低點年份開始的四分之三個世紀中,用於投資的收入份額在上升,而用於消費的份額在下降。由於支出法的產出和生產法的產出在會計上是相等的,圖8.5中畫出的實際GDP、私人非住宅固定資產投資和個人消費的數字既是需求數據同時也是現實產出數據。[17]它們在2009年全部因衰退而下降,但在2008年,投資需求是1933年的72.7倍,而GDP只有18.5倍,個人消費需求只有15.4倍。因此私人投資需求的增長速度幾乎是GDP的4倍和個人消費需求的5倍。如果用另一種方法來表示這一點,那就是在收入的消費份額下降了16%的同時,收入的投資份額幾乎增大到4倍。

圖8.5 美國的投資、消費和GDP的增長,1933—2009

(表示為對1933年價值的倍數)

  大體上說,根據《壟斷資本》和消費不足理論,「完全沒有理由假定,在真實世界中,任何類似的現象曾經發生過或可能會發生」。但是它的確發生了,至少在美國持續了75年。而且在過去的四個世紀中它在全世界範圍內幾乎一直在發生著。除此之外,人們還能怎麼解釋近乎四個世紀的加速增長呢?如果現實和潛在產出相等,並且潛在產出/資本比固定,收入的投資份額的一個x%的上升會帶來產出增長率的一個x%的上升。[18]在這些條件下,收入的投資份額的上升能夠完全解釋經濟增長率的上升。當然,現實和潛在產出並不總是近似相等的,潛在產出/資本比也並不完全固定,其他許多因素也會造成影響。儘管如此,就像一份對有關經濟增長決定因素的文獻進行了綜述的研究總結的那樣,
  ……投資或許不是增長唯一的引擎〔,但這〕並不改變這一事實,即資本積累依然處於那個引擎的核心地位。一般而言,很難找到這樣的國家,它們在沒有資本形成的重要作用下就能夠以高且持續的速度長時期增長——很久以前諸如羅斯托(Rostow,1960)或格申克龍(Gerschenkron,1962)這樣的經濟史學家就已注意到這一事實。(Schmid-Hebbel,主編,1994:20,強調為原文所加)

以同一研究報告的數據為基礎的表8.6說明了這一事實。在1965至1992年間,投資佔GDP的份額的差別解釋了91%的GDP增長率的差別。

表8.6投資和增長,1965-1992平均值  東亞四小龍OECD國家其他LDC國家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區非洲
國內總投資(佔CDP的百分比)28.823.821.320.819.2
GDP增長率4.82.82.71.50.6
  註:東亞四小龍為香港、新加坡、韓國和中國台灣。OECD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那時,幾乎所有其成員都是發達工業化國家。LDC國家是欠發達國家(less-developed countries)






一本書:
大掠奪:華爾街的擴張和美國企業的沒落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6963

再對比最近虛擬貨幣的飆漲,就可以解釋了,當大家都務虛不務實,虛擬比實物還有價值時,經濟差也是意料中事
chalupa1 wrote:

除紅字外,是一般人能接受的描述,大部分的人到這個"投資與理財"版,也不就是討論如何纍積資本財,期望有更好的未來嗎?
但恐怕沒有什麼人是因為 "能夠剝削別人更多"為目的 才來這裡的吧?
如果樓主想倡議纍積資本財是不對的,或是有"剝削別人"的結果,您好像是叫我這個豺狼虎豹的人應該去吃素... :)
就這樣,我沒別的意思了,本身還是很歡迎樓主提出(或轉貼)不同的想法



利潤本身就是剩餘價值

什麼是剩餘價值??? 當然是從勞動者生產的必要勞動以外的剩餘勞動來源於剝削

但我又沒說剝削一定就是不好,否則我就不會說他可能擴大生產的G-W-G模式

總勞動時間=必要勞動+剩餘勞動

總價值=C+V+M

這個M當然就是剩餘價值是利潤 這也是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基本原理

你所說的那一段原文開頭並不是來源於中國

而是1960年代美國一本暢右派自由主義銷書 Economics in One Lesson

但這和我接下來要說的邏輯論述無關

你根本連原文看都沒看就預設立場了 看見黑影就開槍

應該想看看需求是什麼, 或者是需求來自於那裡.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