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人壽的RBC與信評沒告訴你的事
文/方雪俐|現代保險雜誌 | 2017.11.07 (新聞)
選對保險公司,投保就做對了大半,金管會當然想盡辦法找出一些「可以信賴」的指標,例如很多民眾都聽過業務員說「我們公司的RBC(資本適足率)高達XXX%」或「我們公司的信評是XX級的」,即使不太了解RBC或信用評等是怎麼來的,但是數字或等級好聽,準保戶聽了也安心。
但是RBC與信評相近的公司是否一樣可靠?這個問題好比「身高與體重相同的人是否一樣健康?」答案當然是「不一定!」
以台灣三大壽險公司國泰、富邦、南山為例,今年上半年的RBC都在主管機關要求的200%以上,分別為308%、284%與272%,中華信評給的評等都是twAA+,展望穩定;看起來難分軒輊,但進一步檢視股東權益中的股本內涵就可以看出端倪。
有多少本錢就做多少生意,就是RBC的精神。主管機關以保險公司實際經營所承受的風險程度,計算出資本總額對應所承受風險的比率,即「自有資本額/風險資本額」,依目前規定保險公司想承受100億的風險資本,至少要有200億的本錢,否則就得增資。這三大公司都符合規定,不同的是國泰與富邦的自有股本都很「扎實」,沒有任何一個法人或個人股東拿股票去設定質押貸款,而南山的股權質押比則十分可觀。
2011年潤成投資控股公司入主南山之後,現任董事長杜英宗持有3.3億股,其中就有3.08億股設質,設質比例92.82%,而潤成依主管機關要求放在銀行信託專戶內的78億股也有76.79億股設質,設質比率更高達98.27%,合計杜英宗與潤成已設質但仍保有投票表決權的比例,就占了股權近8成。到了依法可以賣股的那一天,股價最保守以日前股價約25元計算,杜英宗光是南山股票,就有超過80億元的身價,一旦南山股票上市,身價更可觀,質押利息微不足道。
不管是借錢買股或拿股票借錢出來另做他途,這些錢都有要還的時候,以這樣的「自有資本」計得的RBC雖然一切合規,但其中的眉角恐怕是主管機關始料未及的,更不是民眾所能解讀的。
「南山人壽的RBC與信評沒告訴你的事」一文引起產官學對現行RBC計算公式對「自有資本額」未將股票設質達一定比例的狀況,列為資本減項或打折是否合理的討論。
對投資行家來說,用錢滾錢是財務操作最重要的手段,例如先借錢買股,再以股票質押借出資金做其他投資,包括買股票或房地產等,再質押或抵押……,如此1千萬元就有機會變成好幾千萬元甚至數億元。但是投資一定有風險,再厲害的投資專家都有可能趕不上景氣變化或預測失準,而套牢或慘賠,否則就不會有金融風暴之類的事。
投資與投機其實只有一線之隔,一般散戶如果發生這種狀況,影響到的是自己,但一家公開發行公司的大股東,若因為這樣導致無力清償,就可能影響公司營運,以保險公司而言,影響的就是龐大的保戶。因此金管會官網會定期更新揭露保險公司全體董監事持股質押資訊,並公布持股質押超過50%的董監事及大股東。在保險公司依法應公布的資訊揭露,更要求揭露前10大股東的持股與質押比。
如此看來,大股東持股質押並未違法,但民眾有知的權利,因此金管會認為應該揭露,尤其是持股質押超過50%的董監事及大股東,讓民眾可以從中看出大股東的財力、個人資金需求、投資風險屬性或對公司未來發展的信心等。
主管機關雖然了解大股東持股質押透露的訊息,但要求保險業計算的資本適足率即RBC時,卻並未將這個訊息反應在自有資本額的計算上,而兩家一樣有1千億元股本的保險公司,一家0質押,一家質押比85%,在計算自有資本總額時如果都一樣以1千億元計,後者的RBC必然嚴重高估。
以今年9月金管會的資料來看,公開發行的保險公司當中只有泰安產物與南山人壽全體董監事各有16.74%與84.14%持股質押,今年上半年兩家公司的RBC分別為833.69%,後者為272%,都合規。前者與金管會關心的50%距離尚遠且產險公司不論資產、保險、利率或業務的風險都比壽險公司單純,該公司有設質的大股東持股比約8%,因此設質狀況對自有資本額的品質影響有限。
至於南山,最大股東持股超過9成的潤成,雖然有78億股依主管機關要求放在銀行信託專戶內,但10月底這部份已100%設質,而持股占3.468%的董事長杜英宗設質比92.83%,兩者設質持股,合計占了南山投票表決權的股權近8成。
自有資本可以說是老闆做生意的債務擔保,也是保險公司出問題時保戶最後的靠山,因此才會有像RBC這樣重要的監理指標來檢驗保險業者的資本是否足以承擔經營風險。RBC計算內容之繁雜細瑣填過表的人都知道,可以看出主管機關與研發學者為保戶權益把關的用心,可惜的是官員與學者在財務操作的靈活度與實務經驗,普遍不如在市場上實際運作的業者,風險係數即使規範得鉅細靡遺卻網開一面,因為股本全額認列,讓有100分實力與表面100分實則大半為負債的「股本」完全無差異,不僅主管機關看RBC要求保險業增資可能失準,恐怕也誤導看RBC選擇保險公司的消費者。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