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台灣金融體系是不是太old school了?

我覺得台灣體系的銀行很“古典”,舉幾個我覺得很”有特色”的地方
1. 帶銀行本及印章
2. 填刷卡單
3. 網上ATM要轉出的收款人不用填姓名,只需要填賬號(key錯就bye了)!有時候網上又是要求key亂排列的數字鍵盤,key超慢。
4. 網上銀行登入要背3組東西(身份證、密碼、網路代碼)
5. 非約定賬戶只能一次3萬
6. 基本上沒有虛擬幣交易所。只有代購商。
7. 會有銀行常常打來叫人買保險或叫人貸款

記得以前有次走進銀行,問說若有50萬有什麼可以投,結果好像說只有2%不到的定存。或是看起來綠油油的基金(買不下去)。做股票的話又老是有萬點障礙。
印象中香港、新加坡賬戶可以直接申請投資美股(最近大漲!),中國則可以買的理財產品包山包海,手機小額理財的app一堆。
為什麼 香港、新加坡、中國(除了防止資金外流監管嚴格、其他還好)澳大利亞願意讓人民資金那樣靈活?
台灣為什麼相對上述(歐美日我不熟悉)顯得那麼多顧忌?人民做其他投資這麼難,當然就走向買房的不歸路。
有沒有懂的大大可以解惑一下台灣的金融。
2017-05-03 23:32 發佈
文章關鍵字 台灣 金融體系
tblakecn wrote:
我覺得台灣體系的銀行...(恕刪)

台灣金融業是非常封閉的,不讓外國投資業進駐台灣,以便讓利國內金融業,當然表面上說是維護台灣金融業的穩定,實際上是透過國內的金融業獲利,然後將這些獲利挹注到特定人的口袋,而收到利益的這些人,再繼續透過權利來封閉台灣金融業。在國內想要合法投資國外可以,請付高額的複委託費用。因此台灣的有錢人因為覺得將資金留在國內來投資國外是件麻煩事,因此很多人都是直接將錢流到國外,在國外直接投資國外或轉變成外資回來台灣投資台股。所以不是台灣old school,而是要圖利特定人士。

Adfn wrote:
台灣金融業是非常封...(恕刪)


聽大大一席話,增長知識了!
TRF賠慘的民眾要政府出面解決
這種沒風險意識的培養
(不懂不熟的為什要買???敢賭卻不認輸 輸錢了要政府出面)
加上民意代表在後面撐腰
金管會主委沒勇氣說不
就變要銀行負責?
造就越管越多 就越縮
.....................................
簽名等同蓋章效用 法律認證過的
表格裡同一處寫 "簽章"
行員竟然要我簽名兩次
.......................................
老子那天只是去換個1萬台幣的日幣
填一堆資料 連我家地址都要寫 只好又寫長長一串
.........................................
長期往來銀行戶頭台新銀行
改個東西 又填一堆資料
我跟行員說 你們有我戶籍地 通訊地 電話 手機
資料我又填一次?

表格是制式的 為什你們不能機器印出來
給我核對正確後 簽名就好??
為什大家浪費這麼多時間填系統有的資料??

tblakecn wrote:
我覺得台灣體系的銀...(恕刪)


你是台灣人嗎??

別去官銀了

幾個吸血的銀行走進去 直接找美女理專

很多投資產品等著你

不過50萬真的很少

下次還是300萬起跳 這是小咖的門檻
針對第五點......
這是因為臺灣詐騙猖獗所訂的條款

ake999 wrote:
不過50萬真的很少
.......還是300萬起跳 這是小咖的門檻


謝謝指教。你說的 找理專 及 有門檻
也正是我說old school的原因呀!!

理專 vs 網上或是手機app
另外,高門檻 vs 低門檻 也是個特征

傳統銀行確實會不少額度限制。但新一類的金融,例如Oanda(玩外匯)、虛擬幣,或是中國一堆餘額寶之類的,收益也不輸老牌銀,一般沒門檻。



will7000 wrote:
TRF賠慘的民眾要政府出面解決
.......................................
行員竟然要我簽名兩次
.......................................
老子那天只是去換個1萬台幣的日幣
填一堆資料 連我家地址都要寫 只好又寫長長一串
.........................................
為什大家浪費這麼多時間填系統有的資料??


我以前不知道TRF居然有人要政府解決。我不太懂那塊,我猜不是頂多跌20%嗎?又不是定存哪來穩賺的。

你說到的簽名跟寫字,我理解!應該是文件好幾頁,但是沒看就狂填XD
一般老牌做法就是一堆文件要簽名。據我最近看一些外面資料,有自拍認證、手機指紋、Google驗證、手機驗證碼(台灣也有,但是有些要申請XD 為什麼不默認呀 )



別只怪業者,先翻翻管理金融業(特許行業)多如牛毛的監理法規(金管會),您以為金融業真的可以為所欲為嗎?被鎖在台灣難道是業者願意的嗎?在金融業待過的都知道原因.若只是一味地批評,意義不大.

e66200 wrote:
別只怪業者,先翻翻...(恕刪)


我沒有歸咎主因呀,我只是看到一些現象,然後上來請各位大大們解惑。

倒是大大直接劍指“多如牛毛的監理法規(金管會)”。
我查了一下,金管會是2004之後才成立的,隸屬於行政院。
不確定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亞 是否也有多如牛毛式的監管?
他們也有多如牛毛法規或是更嚴格的話,那代表很難歸咎是法規;如果沒有,那台灣政府這樣“多如牛毛”監管的動機是什麼呢?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