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普是怎麼了 跌跌不休 前兩季還賺錢的啊! 後勢堪慮啊!
技術是不怎麼樣
造訪辦公環境和餐廳更擁擠得有如倉庫
人員流動率也不低
著實不像一家科技公司該有的樣子
私下詢問RD,願意待下來的都是為了高額季獎金
一但存夠錢或是有更好機會,RD離職都很快
這也是形成技術斷層的原因之一
但是做投資,這些都是另外一回事
投的錢能不能獲利才是投資的目的
新普在電池這行確實有他獨特的手腕
別人是毛三到四,他的毛利卻可以長期維穩在10%以上
新普客戶許多是百億股本的公司,訂單量大殺價兇殘
毛利站穩是相當不容易的
新普只要電芯不被供應商斷貨
基本上生意都可以賺錢
恰巧前陣子園區遇到前新普離職主管(現自行創業)
他透露電芯不被斷貨的原因是新普簽了長約
策略就是先砸錢預包下電芯廠的產能,再找大客戶把量吃下
基本上就是抓準客戶time to market的心態做生意
只要行動設備的市場需求不退燒
或是沒有新能源技術突然取代鋰電池
長期合約就不會造成存貨積壓資金斷鍊
他笑稱新普賺錢不是技術高竿實是電池期貨操作得宜
資本市場需要題材
新普幾乎沒有重大題材可以吹出本夢比
它最好的狀況大概就是現在這樣了
投入的錢如果不能創造倍數以上獲利的可能性
很難被注重時間績效的投信青睞
反過來說如果不在意短期報酬率,看長期報酬率
現在的價位是慢慢差不多可以關注和分析買點了
1. 新普是純模組組裝廠, 從NB電池起家, 後來因為iPhone和iPad而切入手機與平板電池的組裝. 新普的崛起原因有二:一是日韓系電芯廠不喜歡投入資源在模組組裝這種低利生意, 所以大力支持新普; 二是早期大陸模組廠規模和資源均比不上新普, 因此新普可以取得國際一線大廠的訂單. 但最近三到五年此種態勢已有變化, 大陸電芯廠如ATL、力神、光宇等崛起, 電芯廠自己一條龍統包從電芯到模組的生產, 跟日韓系電芯廠的做法大異其趣, 加上大陸的模組廠因為國內的智能機和平板電池業績挹注, 規模日漸壯大, 也同時跟電芯廠合作甚至買下電芯廠, 新普的優勢漸失.
2. NB的需求走緩, 行動裝置電池的競爭越來越大. 新普過去在NB電池組裝是霸主, 老宋靠著每年幾千萬組的NB電池需求跟電芯廠Negotiate電芯價格和credit back, 每年賺進一個資本額, 但這個情況隨著NB需求走緩不再常見. 在智慧手機和平板電池上, 新普市佔並非最大, 逐漸喪失過去的主導權, 加上競爭對手的強勢來襲, 人工成本的逐漸上升, 利潤當然就不好看了.
3. 早期NB或是3C電池可以用空運或海運方式從亞洲生產基地運送到全球各地, 但是隨著電動載具和大型儲能系統的發展, 過去亞洲生產運銷全球的作法已經不可行, 電池模組在地生產漸成趨勢. 這可從兩方面來說, 一是鋰電池運輸條件隨著屢次的公安事件中日益嚴苛, 大型電池組已被視為危險品, 運輸限制增加; 二是大型電池組體積比資通訊產品電池組大上數倍, 運輸成本也高出數倍, 電動車電池組裝廠在車輛組裝廠旁邊已是趨勢. 這對新普在新興應用上的業務影響很大.
4. 新普算是很早切進電動車產業的台廠之一, 但是業績乏善可陳. 車廠跟電芯廠合作已是趨勢, 主要是因為保固期. 過去資通訊產品的電池保固期為一年, 系統廠不需要電芯廠做出特製規格滿足較長的保固時間, 但是電動車的電池保固動輒五年, 甚至八年到十年, 此時車廠必須要跟電芯廠合作, 按照車輛工況做出符合車廠需求跟保固的電芯. 新普是模組廠, 在動力電池部分只能依照電芯廠標準品的規格提供給車廠, 自然無法反映車廠需求, 所以在電動車這塊市場來說, 新普可以說完全沒戲.
5. 中小型電動動力應用的廠商也開始自行組裝電池, 而部分廠商之前就是新普的客人, 譬如說德國的博世在蘇州弄電動自行車電池組裝. 原因一是能更有效控制品質, 二是跟成本有關. 這種多數用18650電芯的應用來說, 組裝對新普就像吃飯喝水一樣, 但是對於大型動力方案商來說, 新普會做的管理系統他們也會做, 而且整合度更好, 組裝對這些廠商來說也不算難, 設備投資下去, 併購一些中型模組廠或是人力市場上挖角可以解決技術人員的問題, 自然自己做會更好.
簡單的說, 包含新普等幾家台灣大型的電池模組廠未來情況只會更壞不會更好, 新普或許還能靠著NB、部分的蘋果和一些中小動力電池的生意撐一段時間, 但獲利只會更差不會更好, 過去一年賺一個資本額的年代不會復見. 至於D跟C兩家公司, 會比新普更慘.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