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已經買了一些躉繳的台幣及美金儲蓄險,比來比去IRR就是這樣,近期規劃到香港以美金購買英國保誠(雋陞)或友邦人壽(充裕未來)的儲蓄計劃,請問有前輩可以分享經驗或購買通路嗎?
---購買境外保單的風險在板上之前已經有其他討論,見仁見智,請前輩們不必再對此著墨
如果想購買境外保單, 我個人的建議是:
(1)只買壽險/儲蓄險, 屆時是一翻兩瞪眼, 比較沒有理賠糾紛, 儘量不要買醫療險等等.
(2)全家人該有的保障都充足了. 例如:壽險, 醫療險, 防癌險, 意外險等等.
(3)如果是以自己為要保人, 則需要考慮預估可領年金的餘命. 境外保單的年金險有些是前5年不能提領錢, 有些是前10年不能提領錢. 例如:AXA真智珍寶是保障的成分比較多, 所以可領的年金就比較少, 大約在要保人的餘命到來時, 解約與見佛祖領的錢會愈來愈接近. 但是, 英國保誠(雋陞)及友邦人壽(充裕未來)(尚未購買, 仍在思考中)則是偏向於儲蓄險. 所以, 大約投保25或30年後, 解約與見佛祖領的錢會相同.
(4)如果是以小孩為要保人, 那保單就已經是小孩的資產了. 未來小孩是否會孝順 ? 父母是否真的是無怨無悔地願意將一部分的財產事先規畫給小孩. 注意:我說的是無怨無悔, 心甘情願, 那我就會贊同購買境外保單.
但是, 國內保單都是將解約金明列在保單中, 而香港的年金/儲蓄險保單則是區分成有保證及非保證兩個部分(今年幫內人購買的富邦金優利, 好像利率也是分為保證及非保證).當你看到非保證的部分, 你絕對會嚇一跳, 怎麼會那麼多. 所以, 我會建議請業務提供該保單在過去10年的績效, 看看在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及其後期, 在非保證部分的達成率, 千萬不要只是說說而已.
順便回覆Feelingchung大大所提的問題. 你的業務說香港AIA可以將解約金直接匯回你在台灣的帳戶? 我是台灣人(或許身分別不同時會有差異), 我沒有其他的身分, 我也沒有買過AIA的保單. 所以, 我僅能夠就自己的現況做說明. 我是以兒子為要保人及被保險人(香港在前幾年有修改法令, 只要是成年人, 就必須本身自己是要保人及被保險人), 我是由業務協助一同到香港的銀行開戶, 然後再到保險公司簽約, 然後再回香港銀行設定保費的轉帳帳戶. 我兒子的第一張保單是明年繳完保費(5年期), 應該是後年就可以開始提出請領年金. 先前聽業務說AXA公司是將年金以支票的方式寄給要保人(AIA我就不知道了), 然後再由要保人軋進自己的帳戶. 如果要軋進台灣的帳戶, 手續費不便宜(粗問富邦銀行說需要30美元以上), 所以我未來可能會每2~3年申請領一次年金吧, 反正時候還未到來.
我覺得妳的運氣比我好, 妳的業務竟然願意向妳推銷年繳1W美元, 繳費期5年的境外保單. 我在102年幫兒子買法國AXA真智珍寶5年期保單, 年繳2W美元, 業務說這樣才能幫忙負責兩人的機加酒及所有的交通, 三餐, 吃冰及旅遊(例如:坐纜車上太平山, 做海盜船遊維多利亞港(不便宜啊)). 但是, 我去年再帶兒子購買法國AXA真智珍寶10年期港元保單及英國保誠雋陞10年期港元保單時, 業務說公司規定必須購買約當年繳2W美元10年期的保單, 才能夠一樣負責兩人赴港的3天2夜的費用. 我覺得應該是業務願不願意吐一些佣金來補貼旅遊吧!
我的規劃是:以兒子為要保人, 第5年後就可以選擇需不需要提領年金, 我初步想是如果提領年金做生活費用, 等若干年後兒子的負擔重時, 就讓兒子去提領年金, 最後孫子就是受益人(中樂透). 所以, 我在決定購買保單前, 會請業務提供<提領年金>及<不提領年金>的建議書, 然後看看如果每年都辦理提領年金, 當要保人見佛祖時(以平均餘命計算)可以領到的金額是否滿意來做規劃. 換言之, 如果提領年金多一些, 則未來就會少領囉. 這個部分可以請業務提供. 結論:我的做法是將業務提供的<提領年金>建議書, 及到香港簽約的<不提領年金>建議書放在一起, 提醒自己千萬不要提領超過業務規劃的金額, 否則未來的受益人就會少領許多了. 所以, 妳可以請業務提供給妳<提領年金>建議書吧, 記得年齡要回推到購買友邦人壽(充裕未來)的那一年.
我在102年到香港簽約時, 也當場詢問法國AXA公司的業務為何不是簽訂有<提領年金>的保單, 他們說:只要是保戶自己帳戶內的錢, 自己隨時都可以提領. 所以, 我的解讀是:保險公司怎麼會知道保戶當年度到底要不要提領年金, 因此簽約時都是以<不提領年金>的建議書來簽訂. 事後我也曾經以E-mail詢問, 而香港也是撥打我的手機做相同的回覆, 那就是自己帳戶的錢就是自己的錢, 要不要提領是自己做決定, 只是每次提領時都需要提出書面的申請.
在我的三份保單中都有提到預期投資回報的事項, 我稱它為保險公司的營運績效. 因為利率對保險公司的影響很大, 所以在法國AXA的建議書中會有<按現時假設投資回報預計之利益>,<高於2%預計之利益>,<低於2%預計之利益>. 結論:每年保單到期日前, 保險公司都會寄來該年度保單結束時, 保戶見佛祖時的<保證>及<非保證>金額, 以及生存時現金價值的<保證>及<非保證>金額. 我的做法是:自己建立excel表, 每年都記錄保險公司寄來該年度保單結束時的<保證>及<非保證>金額, 然後與簽約保單做個對照, 看看到底是差多少, 到底有沒有在唬爛. 我以前都是看<總額>差多少, 後來覺得應該看<非保證>到底是差多少, 然後計算其達成率(因為保證的部分是一定會給的, 達成率當然是100%). 如果<非保證>都有達到90%以上, 我會覺得那就是發了.
PS:聽說前幾年是AXA保單賣的超好, 然後前兩年英國保誠推雋陞計畫來打AXA保單, 近一年則是AIA推充裕未來計畫來打英國保誠推雋陞保單.
bingo bingo haha wrote:
若非固定每年領回,...(恕刪)
如果年金是個專有名詞, 而且也有其詳細定義的話, 那我就應該是誤用/濫用年金這個名詞了.
當時在業務給的建議書中是採用<現金提取之金額>, 加以我自己希望利用境外保單來規劃每年的被動收入, 搭配自己現在提早領取的勞保年金, 所以就自己稱呼為年金了.
我在國內有購買國華的保單, 這是自保險開始, 每三年就自動入帳戶. 所以, 當我在102年帶兒子到香港簽約時, 發現怎麼沒有業務規劃自第六年開始每年可以提領現金的合約. 後來是保險公司人員解釋合約都是沒有提領現金的, 自己何時想提領就提出申請即可. 另外, 保戶的帳戶是包含有<保證>及<非保證>的金額, 這個可以參考Fellingchung的合約. 以我在102年購買的AXA保單為例, 自己計算累積三年的<非保證>達成率是90.37%, 而<保證>的金額當然就是保證一定有的, 這個可以隨時到保險公司的官網做查詢.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