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經濟學的以均衡價格來計算
以經濟學角度衡量,台北房價一坪只值20萬,中南部一坪只值7~10萬
從過去500年的人類經濟史觀察,可以發現地租收入和房價的關係成正比,大約是5%的收益率
至於房租/收入比例,大約是月薪收入的20~30%支付房租這個比例是合理的
台北市月薪的平均數是4萬元左右、中位數收入是3萬3000元左右,也就是說有50%的人薪水低於3.3萬
根據人力銀行資料統計,大學畢業起薪的平均數是2.7萬,中年人平均數可以到4萬左右
如果把3.3萬中位數*30% 人均房租大約是1萬元房租
如果家戶平均有2個人工作,居住平均25坪的房子
把1萬元*2=每月2萬元繳房租 那麼一年的房租大約是2萬*12=24萬
20年就是480萬元繳房租,剛好是24萬/0.05 本益比P/E是20倍的倒數
台北市租金報酬率是1.5%,如果房租報酬率回到歷史的平均水平5%
那麼台北房價應該要接近480萬才是經濟學的均衡價格
480萬/25坪=19.6萬一坪 也就是台北市房價的均衡價格
所以台北房價市值被高估了4倍之多
就比如國際一線大城市英國倫敦,租金報酬率也是超過5%甚至7%的
台北不能算是國際大城市,那有道理房價這麼高?
是不是因為發生了羊群效應,或者是一種價格反身性導致了某些失去理性的心理學效應,導致價格偏離了常態
如果是2年前說台北房價均衡價格只值20萬一坪,不被一堆非理性的人打死才怪?
PS補充
以開發國家房價所得比過去100年租金報酬率5%
從19世紀開始 英國 地產收益率就已經5%
用國民所得*0.3或0.2可以得出房租合理水平
在用20倍的本益比到堆出房價合理的水平
薪資所得*0.3=租金 租金收益率假設為5%,倒數就是20倍本益比 房價所得比剛好就是6倍
代表收租20年剛好等於房價 一個人一生能工作的時間頂多也就是40年 20多歲到60多歲
用你一半的人生時間拿出30%收入買房這個估算是合理的 也是歷史的平均水平
如果是開發中國家因為經濟成長率比較高,國民所得成長比較快 有時候高達10%
可以有有6倍以上的房價所得比
在多都是高估
這個價是用和其他風險較低的資產比較歷史的長期收益率算出來的
這是澳洲的房價所得比 在過去半個世紀
這幾年各國央行降息有推高了房價收入比,但是幾乎以開發國家的房價所得比歷史平均水平是3-6倍

世界銀行提出發達國家正常的房價收入比一般在1.8~5.5之間,而發展中國家合理的房價收入比則在3~6之間,比值越大,說明居民家庭對住房的支付能力越低。美國1975年到2005年之間,房價收入比逐步從3上升到約4.7。其中1979年到2001年之間,房價收入比一直在3.5到4.0 之間波動。2001年之後隨著美聯儲執行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房價的上升速度明顯快於收入上升速度和租金上升速度。使得房價收入比最高達到5左右。隨後發生次貸危機,房地產泡沫破裂。
歷史學家弗蘭克
根據他的統計
17世紀90年代英國公債的利率為7%—14%,1707年到1714年為6%—7%,此後到18世紀30年代為5%,然後下降到3%—4%,到1750年降到 3%。
荷蘭學者利用了Herengracht區所有房屋在過去三百多年裡的所有房屋在重複銷售的價格來計算阿姆斯特丹城中心這個區的房價。
結果讓人震驚,至少肯定會讓很多國內讀者震驚。阿姆斯特丹中心區房子的價格,從1628年到1973年幾乎350年裡,平均每年上漲了2.3%左右。單單是這點呢,可能已經讓很多讀者非常吃驚:啊……這個房子每年怎麼可能只升值2.3%啊!我們國內很多地方房地產市場,一個月就可以輕輕鬆鬆升值10%。
但是更讓人吃驚的是,即使在這平均每年2.3%的升值空間裡,絕大部分還是通貨膨脹。根據研究表明,荷蘭的通貨膨脹率在同期的350年裡是1.8%,而房價超過通貨膨脹的實際增值水平只有每年0.4%,也就是幾乎和通貨膨脹同步。按照這樣的升值速度,房價(調整通貨膨脹後)的真實價格要一百多年才能翻一番。
這裡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雖然荷蘭在17世紀曾經一度是全球的霸主,也因為全球第一個股票交易所而成為了全球的金融中心,但房價在17世紀漲幅並不大(一定程度上因為17世紀荷蘭的鬱金香危機吸引了大量的投機資本),反倒是到了20世紀,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名義房價隨著通貨膨脹率的攀升而出現了歷史上最大幅度的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