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

台北房價一坪只值20萬,以經濟學角度衡量

為什麼台北房價被高估這麼多,一坪有80萬,20坪的房子要1000~2000萬

如果經濟學的以均衡價格來計算

以經濟學角度衡量,台北房價一坪只值20萬,中南部一坪只值7~10萬


從過去500年的人類經濟史觀察,可以發現地租收入和房價的關係成正比,大約是5%的收益率

至於房租/收入比例,大約是月薪收入的20~30%支付房租這個比例是合理的

台北市月薪的平均數是4萬元左右、中位數收入是3萬3000元左右,也就是說有50%的人薪水低於3.3萬

根據人力銀行資料統計,大學畢業起薪的平均數是2.7萬,中年人平均數可以到4萬左右

如果把3.3萬中位數*30% 人均房租大約是1萬元房租

如果家戶平均有2個人工作,居住平均25坪的房子

把1萬元*2=每月2萬元繳房租 那麼一年的房租大約是2萬*12=24萬

20年就是480萬元繳房租,剛好是24萬/0.05 本益比P/E是20倍的倒數

台北市租金報酬率是1.5%,如果房租報酬率回到歷史的平均水平5%

那麼台北房價應該要接近480萬才是經濟學的均衡價格

480萬/25坪=19.6萬一坪 也就是台北市房價的均衡價格

所以台北房價市值被高估了4倍之多

就比如國際一線大城市英國倫敦,租金報酬率也是超過5%甚至7%的

台北不能算是國際大城市,那有道理房價這麼高?

是不是因為發生了羊群效應,或者是一種價格反身性導致了某些失去理性的心理學效應,導致價格偏離了常態

如果是2年前說台北房價均衡價格只值20萬一坪,不被一堆非理性的人打死才怪?




PS補充


以開發國家房價所得比過去100年租金報酬率5%

從19世紀開始 英國 地產收益率就已經5%

用國民所得*0.3或0.2可以得出房租合理水平

在用20倍的本益比到堆出房價合理的水平

薪資所得*0.3=租金 租金收益率假設為5%,倒數就是20倍本益比 房價所得比剛好就是6倍

代表收租20年剛好等於房價 一個人一生能工作的時間頂多也就是40年 20多歲到60多歲

用你一半的人生時間拿出30%收入買房這個估算是合理的 也是歷史的平均水平

如果是開發中國家因為經濟成長率比較高,國民所得成長比較快 有時候高達10%

可以有有6倍以上的房價所得比

在多都是高估

這個價是用和其他風險較低的資產比較歷史的長期收益率算出來的
這是澳洲的房價所得比 在過去半個世紀

這幾年各國央行降息有推高了房價收入比,但是幾乎以開發國家的房價所得比歷史平均水平是3-6倍

台北房價一坪只值20萬,以經濟學角度衡量




 世界銀行提出發達國家正常的房價收入比一般在1.8~5.5之間,而發展中國家合理的房價收入比則在3~6之間,比值越大,說明居民家庭對住房的支付能力越低。美國1975年到2005年之間,房價收入比逐步從3上升到約4.7。其中1979年到2001年之間,房價收入比一直在3.5到4.0 之間波動。2001年之後隨著美聯儲執行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房價的上升速度明顯快於收入上升速度和租金上升速度。使得房價收入比最高達到5左右。隨後發生次貸危機,房地產泡沫破裂。




歷史學家弗蘭克
根據他的統計
17世紀90年代英國公債的利率為7%—14%,1707年到1714年為6%—7%,此後到18世紀30年代為5%,然後下降到3%—4%,到1750年降到 3%。


荷蘭學者利用了Herengracht區所有房屋在過去三百多年裡的所有房屋在重複銷售的價格來計算阿姆斯特丹城中心這個區的房價。

結果讓人震驚,至少肯定會讓很多國內讀者震驚。阿姆斯特丹中心區房子的價格,從1628年到1973年幾乎350年裡,平均每年上漲了2.3%左右。單單是這點呢,可能已經讓很多讀者非常吃驚:啊……這個房子每年怎麼可能只升值2.3%啊!我們國內很多地方房地產市場,一個月就可以輕輕鬆鬆升值10%。

但是更讓人吃驚的是,即使在這平均每年2.3%的升值空間裡,絕大部分還是通貨膨脹。根據研究表明,荷蘭的通貨膨脹率在同期的350年裡是1.8%,而房價超過通貨膨脹的實際增值水平只有每年0.4%,也就是幾乎和通貨膨脹同步。按照這樣的升值速度,房價(調整通貨膨脹後)的真實價格要一百多年才能翻一番。

這裡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雖然荷蘭在17世紀曾經一度是全球的霸主,也因為全球第一個股票交易所而成為了全球的金融中心,但房價在17世紀漲幅並不大(一定程度上因為17世紀荷蘭的鬱金香危機吸引了大量的投機資本),反倒是到了20世紀,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名義房價隨著通貨膨脹率的攀升而出現了歷史上最大幅度的上漲。

2016-10-01 8:34 發佈
以經濟學最基本供需,價格取決供需!
jonathan6320 wrote:
以經濟學最基本供需...(恕刪)


以古典經濟學不能解釋這能偏離均衡價格的現象

2005年台北每坪27萬新臺幣;2006年31萬;2007年35.4萬;2008年37.7萬;至2009年7月已超過40萬;2012年12月全市平均房價來到每坪79萬元新臺幣。相對於極度偏低的租金收益率,臺北市的房價堪稱全球最貴。

供需角度來分析,如果台北市有269萬人口 平均薪資是4萬 中位數薪資是3.3萬

如果台北有200萬勞動力,有那麼有100萬人薪資會低於中位數收入

也就是需求面來看 只有100多萬人有會去買高於總價480萬的房子的需求

如果480萬投資在其他收益率為5%的資產上 一年的現金流收入有24萬左右

拿去台北買房只購買個7坪的套房 只一年頂多只有8000元*12月=9.6萬收入

古典經濟學如果以供給和需求的均衡、機會成本的角度來說 這是非理性的行為

只有反身性或是心理學羊群效應能夠解是偏離均衡價格
你的經濟學大概不合格
而且大概也買屋無望
現在的房貸利率是多少?定存利率是多少?房租報酬率要有5%,不就產生套利空間了嗎。台北市民家庭年所得是多少?可支配所得又是多少?不要為了結論,隨便找一些數據來套。
ke989 wrote:
現在的房貸利率是多...(恕刪)


所以是央行扭曲了市場,以諾貝爾經濟學獎 海耶克的新古典主義來說

海耶克認為投資只能應該來自於儲蓄,而不能來自於央行的印鈔

經濟學理論說,利率就是貨幣的價格,貨幣本身和其他商品一樣有一個均衡價格

當貨幣這種商品的供給增加貨幣本身的價格(利率)就降低,反之則升高

當央行+銀行信貸人為扭曲了自然利率 結果就是資產價格高漲

在來5%租金收益率不是不可能 英國倫敦脫歐後房地產就有大於5%收益率的物件可以投資

那麼為什麼需要在台灣買房呢?

------------------------------------------
房地產價格從2000年代上漲了3倍,導致住房成本大幅度增加

20年前的年輕大學畢業生以平均所得來說只要工作15年 存下30%所得就買得起房子

在房價漲了3倍之後,現在是50年以上,所以現代很少有人不靠父母能買房的

以至於現在才有房市泡沫化危機


所有金融資產價格也在上漲導致本益比P/E不斷創新高,殖利率也創新低

包括股票、房地產、債券甚至出現了負利率債券除此之外也包括原物料

以長時間來看所有物價都在上升,事實上不是物品本身的價值改變 而是美元超發太多了


1920年一輛汽車售價是500美元 ,一棟住房不過數萬美元(現在是百萬美元)、

石油一桶的價格1915年到1920年, 石油價格由0.64美元起漲, 一直上揚到3.07美元,2016是50美元

美Fed公佈的M2貨幣存量永遠是增加的

不相信你可以去美國央行網站查詢
https://fred.stlouisfed.org/series/M2

貨幣供應要傳導到消費者物價CPI會有延遲時間,不會是一年

貨幣供應的增加首先會去炒高金融資產等有利息收入的的價格,去賺快錢,因此利率長期走低

當金融資產、股票、房地產、債券等被炒到不能在高的時候,就開始反映到物價上

因此貨幣供應長期來看絕對和物價指數是正相關係數的,以一年為單位本身也有問題

貨幣供應系統是這樣運作的

首先是政府發行國債,然後央行買進資產(國債)和有價證券

這時央行買資產放出貨幣就是高能貨幣 Base currency 或稱基礎貨幣,這是貨幣系統的第一級

高能貨幣再透過民營的銀行系統,貨幣乘數放大後成為M2

因為一次高能貨幣可以不斷的轉抵押和貸款給其他不同的銀行

所以M1 貨幣的增加主要影響的是股市 、 M2主要影響是房地產

因為M2的來源主要是透過銀行體系自我創造的信貸貨幣,而非是政府本身的創造

至於經濟基本面沒有改善,業績沒有變好,股票價格是怎麼被推高的,

我想說一點,關於政府貨幣政策擴張是如何傳導到整個經濟體的

首先如果央行要印鈔(俗稱量化寬鬆QE)必須有抵押品和資產,

必須是國債、有價證券、外幣、貴金屬等 .........

才能增加M1供應量 但是央行一旦QE 就會推高資產價格和讓利率走低

當央行買進國債或有價證券,這些債去的價格會上漲,相對債券票面的固定利率來講

殖利率就會發生走低,股票也是一樣當央行買進股票或公司債這些債券或是股價上升

但是股票本身的配息不變、配息率就降低,公司本身的基本面和業績都沒改善

就會造成殖利率走低,此外利率就像熵一樣總是從低熵往高熵走

人類總是逐利的,資金會往高利息的地方流動,低利率的環境透過國債傳導到公司債券

和垃圾債券之上也會推高股價,這種機制是怎麼產生的呢?

答案來自於股票回購市場,一般來講政府債券的信用好過公司債

即使是AAA等級的債券,而AAA公司債又好過CCC的垃圾公司發的垃圾債券

垃圾債因為違約風險最高所以利息和報酬應該要比較高

2009—2013年,垃圾債券的價格年均暴漲21%,


收益率則從20%暴跌到了史無前例的5%。

2013年5月8日,垃圾債券的收益率自有記錄以來第一次跌破了5%,

創下了4.97%的歷史最低紀錄 這相當於美國10年國債在2007年7月的水準


國債是由美國政府出面舉債,只要人們不擔心美國崩潰,

國債永遠是債券市場中最安全的品種。

在同期限的債券中,國債價格最高而收益率最低。

因此,國債收益率成為整個市場中的利率定價基準,

任何一種同類債券的收益率都會高於國債。

2013年5月,垃圾公司成功「晉級」為2007年的美國國家信用
如果反著說,就是2007年的美國國家信用到2013年已經淪為「垃圾」。


在長期低利率環境下CEO們不例努力改善基本面做好實業,

只需要去超低利率的公司債市場發債然後回購庫藏股,

公司透過超低利率的市場發債,自己買自己的股票縮小股票流通數目,EPS每股盈餘也會增大

如此能就能達成業績目標CEO們分紅賺爽爽,跟公司業績改善和景氣復甦一點關係都沒有


接著低利率開始傳導到房地產市場,零首負、零頭期款、15年來走超低的房貸利率,

15年前的房貸利率是7~8%以上 現在變成1.8%不到

如此廉價貸款會導致利用財務槓桿和投機的人炒高了房價,因為幾乎沒有利息成本

而房租又可以賺穩定的收入,15年後最終導致了房租的租金報酬率大幅走低和房價的上漲

一棟台北市2000萬的房地產 租金頂多收2萬 ,租金報酬率為1%

如果將來漲到4000萬租金報酬率只剩0.5%,只有傻瓜才會買

這比銀行定存利率還低,最終房價上漲失去了動能泡沫化崩跌


你會說那就提高租金阿,不行 ......薪水沒提高沒人負擔的起超貴的房租

一個大學畢業生2萬8的收入甚至台北市平均薪資的收入是5萬 中位數收入3萬多元

如果50%拿去繳房租是不用吃飯了嗎,這會造成政治上的動盪和不穩定,因此房租漲不動

就只能漲房價,這是造成租金報酬率走低的原因,

因此房地產價格從2000年代上漲了3倍,導致住房成本大幅度增加

20年前的年輕大學畢業生以平均所得來說只要工作15年 存下30%所得就買得起房子

在房價漲了3倍之後,現在是50年以上,所以現代很少有人不靠父母能買房的

以至於現在才有房市泡沫化危機

如果負債水平以6%的速度上升 ,收入以2%的速度增長

那麼負債增加一倍所需要的時間不過是十多年,這還沒考慮到金融危機的發生的最好假設

當債務成倍增加債務利息支出也會成倍的增加,當利息支出>總收入

信用擴幣體系的整棟摩天大樓也會因此崩潰

因此Fed長期的變法就是不斷壓低10年期國債的殖利率

未來 就是美元崩潰 這是必然性的事件

以下是日本國債利息+本金攤還支出已經佔到 財政總收入的40%了

如果不是靠壓低利率借錢支出更根無法維持下去 因此才搞了負利率

不斷的借新債還舊債,以債滾債如此債務膨脹速度更快

因此日本國債總額高達1000兆日圓,是GDP的250%




藍線是財政收入

紅線是日本的財政支出

一大半都要依靠發債 以債養債



中央銀行是什麼,他是一種剝削人民購買力的工具,而不是穩定物價和穩定經濟調節的工具



abc003 wrote:
為什麼台北房價被高估...(恕刪)

羊群效應無法用來解釋這情形
看著過去的走勢 預期未來也會跟著往上走
未衡量到風險與報酬比
或許預期心理可以用來解釋這現象
瘦狐狸 wrote:
羊群效應無法用來解...(恕刪)


那為什麼英國和其他已開發國家過去500年來都沒有這個現象

房價所得比基本在3~6倍

如果央行放棄了貨幣干預主義,利率如果完全能由自然的儲蓄也就是供給和需求決定

儲蓄增加->利率降低 或是 儲蓄減少->利率升高

不可能會有無限供應的資金來推高資產價格,因為真實儲蓄是有限的

利率也會回到自然也不可能會被壓縮到極低,銀行沒有無限的存款能夠放貸 利率會升高到正常

如果將來垃圾債券和美國國債也變成負利率 ,那麼就是資本主義的末日

距離這一天已經沒剩多少時間了

央行併命的降息是為了救經濟,實體經濟好轉卻不如預期,熱錢流入房地產保值,美國FED升息背後有個重要的因素是想控制房價過快上漲,對岸則進一步失控,一線城市房地產的地位猶如黃金,成為避險資產,台灣則因為經濟自由開放,房價早早就漲上天了,只要不升息,台灣房價要大跌,不太容易。
台灣的房子不是拿來住的,是拿來炒的,政府放任全民炒房的惡果,就是少子化,國力衰退已經是必然的結果。
  • 3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