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相信政府的數據想要自己調查,有沒有人提供一些資料
根據亞當和米爾頓統計的資料,美國政府的核心CPI根本是修改了物價的計算方式
實際的通貨膨脹率是9%
核心CPI刪除了食品和能源等必需品的物價波動,然後又假設品質改進會抵銷掉物價的上漲
然後核心CPI的計算方式又刪除了消費者物價中物價上漲太多的項目,即所謂樂觀性調整
比如「沙朗牛排」這個項目在後來物價上漲太多,直接從政府統計中刪除改成雞胸肉
所以美國政府的核心CPI消費者物價指數一直維持在溫和通膨的2%
政府偽造數據的理由竟然是為了選票,然後以假設經濟長期處於溫和通膨
這樣就可以讓名目的薪資看起來有在成長,實際上以貨幣的購買力來計算經濟20年根本沒有成長

2000年物價還記得嗎? 「發票王」百餘張舊發票報你知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還記得2000年的物價嗎?自稱「藏書界竹野內豐」的網友,在PTT八卦板貼出他老婆從1995年收集到2007年的發票,約百餘張,其他網友看了大讚「發票王」,也感嘆「回不去的物價」。
以前的發票只有商品編號。(圖擷取自PTT)

2000年的發票,統一脆麵6元。(圖擷取自PTT)

2001年的發票。(圖擷取自PTT)

2002年的發票。(圖擷取自PTT)

2003年的發票。(圖擷取自PTT)

有鄉民問卦,1999年的物價如何,藏書界竹野內豐貼出他老婆從小時候開始收集、覺得有趣或有紀念價值的發票。
從發票上可看出,1999年的發票只有商品編號,所以看不出來買了哪些東西、花了哪些錢,不過從2000年開始就有商品名稱了。
2000年的阿薩姆奶茶400cc是15元,統一脆麵6元,統一麥香紅茶15元,黑佳麗綜合水果軟糖20元,寶吉果汁軟糖15元,統一巧克力調味乳22元,森永牛奶糖一盒10元,萬歲牌綜合果48元,雀巢檸檬茶330cc是15元,鳳梨墨魚御飯糰25元。
2001年的超商麵包大多10幾塊錢,微波水餃一盒23元,可口小奶滋25元,5度C鮮果汁20元。
2002年的統一布丁10元,蝦味先小包10元,軟片72元,M&M巧克力20元,波蘿麵包12元,孔雀夾心餅乾10元,林鳳營鮮乳特價10元。
2003年的肉粽19元,筍香大燒包15元。
網友讚說藏書界竹野內豐的老婆跟本發票王,收集這麼多發票很有熱情、很厲害。也有人嘆6塊的科學麵根本時代的眼淚、水餃漲超多。
--------------------------------------------------
根據以上發票的證據也可以大致上推估出來台灣年化通貨膨脹率是6%
而不是行政院主計處統計的1~2%
補充一點 科學麵原來是60公克/6元一包 、後來改成40公克/8元一包 、在後來變成40公克/10元
以價格計算只增加 10/6=1.66倍 ,但如果以單位重量計算 (60公克/40公克) *1.66倍=2.49倍
從2000年到2016年,共16年開16次方根大約是6%的年化成長率
以下是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
羅伯特津奇和麥可馬隆尼的觀點
這本財經書籍在美國和全球也賣出數千萬本
這本財經書籍在美國和全球也賣出數千萬本
第7章 到底有多少價值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情?為什麼每個人都認為道瓊斯工業指數與不動產的價值在不斷上漲,但是實際上卻反而一直在貶值呢?答案就是通貨膨脹。
依據美聯儲的統計,若以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來計算,從2000—2008年的 總通貨膨脹率約為22%。但是很不幸,消費者物價指數其實是一種完全不可以相信的測量數據,原因如下。
在計算通貨膨脹率時,美國勞動統計局(BLS)選定一籃子的物品與服務,並長年記錄它們的價格變化。當他們年復一年地一直追蹤同一項目的價格時,那麼 這套計算的方法還是挺管用的。問題在於勞動統計局不願意再使用實際的價格, 並且也不再年復一年地追蹤相同的項目。舉例來說,如果其中某項物品的價格在 這一年間發生了巨大的變動(想必這種事情必定會讓白宮的當權者難堪),那麼該 項物品就會被從清單中拿掉(被刪除),並改由其他項目的物品來替代,或者乾脆 對該項物品重新指定一個新的價格(意指樂觀性調整)。
以「刪除」為例,勞動統計局和主流媒體都已經這樣做了,更不用說其他的 單位。幾年前,勞動統計局推出了一套「全新並且大大改善」的計算方式來衡量 通貨膨脹率,被稱之為「消費者物價核心指數」。這個新指數排除了兩項生活必需品,也就是任何人都絕對需要,沒有甚至還會死亡的東西——食物和能源。絕 大多數人所聽到的通貨膨脹率就是釆用這種方式計算出來的,同時也是報章雜誌 上最常引用的數據。政府辯稱食品與能源的價格不但波動劇烈,而且還會有季節 性的變化;若將兩者排除在外,便可讓通貨膨脹率的數值更趨於穩定。根據「能 源信息管理局」提供的資料來看,本世紀初汽油的平均價格為1 29美元/升。 因此,假使我們採用政府所公佈的2000—2008年的總通貨膨脹率22%來計算, 汽油在2008年的價格應該只有1 57美元。
至於「取代」的部分,容我直接引用一段摘自勞動統計局網站上的內容。在 里根總統執政期間,物價通脹指數漲得非常離譜,因此就是在那個時候「消費者 物價指數」被改成我後來稱之為「消費者『誤』價指數」的東西。由於房價己經 漲得比他們所願意承認的還要昂貴,因此勞動統計局決議:民眾實際上並不擁有 自己的房子,而是跟自己租的。內容如下:「於1983年2月25日,勞動統計局 在計算所有居住在城市中民眾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U)時進行了一項重大的技 術性修正。此舉將原本擁有自住住宅的成本,轉變成以租賃的基礎來進行計算。 這種變更居住成本的最新處理方式也在1985年,一併導入城市工薪階級以及上 班族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W)的計算方式,用來作為衡量社會安全福利措施的 指標用。」此舉可以讓通貨膨脹率看起來比實際上的要低得多,尤其是當不動產 價格上升得比租賃水準還要快的時候更是如此。
但是請不要認為我是在批評共和黨,兩個政黨都非常喜歡這套消費者「誤」 價指數,因為這能讓他們面子上比較好看一些。民主黨做事的方式是:「假使牛肉變貴,那麼民眾就會改吃雞肉。」而這正是勞動統計局在克林頓總統任期內所採取的辦法。勞動統計局竟然把從1959年起便開始追蹤的頂級沙朗牛排從指數 中移除,並改以雞胸肉取代之。由於雞胸肉比較便宜,所以使得消費者物價指數 更低了一些。
然而說到「樂觀性調整」,則是沒有人能比zealllc com網站的亞當.漢彌頓(Adara Hamilton)說得更好了。在他的一篇名為《謊言,去他的謊言,消費 者物價指數也一樣》(Lies, Damn Lies, and the CPI)的文章中說道:「由於採用數學上的等價原理,竟然可以將茶葉與山羊骨頭畫上等號,我們勞動統計局裡的 統計人員早已塑造了超現實的新事實:任何物品藉著『經調整後的實際品質』來 處理,其價格可以任由他們來『造假』。」 「樂觀性調整」原本的用意是來抵消品 質上的改善。換言之,根據勞動統計局的算法,如果你今年買的車比去年的車價 貴了 5%,但是新買的車擁有防止打滑的功能,那麼他們就會認為價格的上漲實 際上已經被品質的改善抵消,故車價仍然是維持不變。
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是由『勞動』統計局來進行這類的計算?以上這些 跟勞動毫無關係。這些不是應該由國家統計局(Bureau of Statistics)來負責的 嗎? 」沒錯,若以上的數據是來自於國家統計局可能會更加恰當一些。
那麼,如果釆用最原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算法,而非「消費者『誤』價指數」, 通貨膨脹率將會變成什麼樣子? 「政府湮滅的統計數據」網站(shadow-stats com)上的約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以及Nowandfutures com網站的 巴特(Bart),他們的工作就是讓政府寢食難安,不斷地揭露政府各種財務上的欺 詐手段。他們煞費苦心地重新算出政府宣佈新算法之前的消費者物價指數。你只 要掂一掂自己的荷包,就知道他們是對的。
圖14是約翰?威廉姆斯製作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圖。圖上方的黑線是重新算 出來的消費者物價指數,而下方的灰線則是官方所公佈的消費者「誤」價指數。
我對通貨膨脹所下的定義,就是通貨供給量的增加(譯註:把它當做「貨幣」 供給量是不正確的說法)。物價上漲不是通貨膨脹,而是通貨膨脹的症狀。每次 發行新的通貨單位,立即會稀釋正在流通中的其他所有通貨,進而侵蝕它們原本 所具有的價值,推升它們的價格。消費物品所具有的價值不變,但是購買這種物 品所需要的通貨數額要比以前多得多。
美聯儲用來衡量通貨的供給情形的最常用方式,也就是計算起來美元最多的 一種,稱之為M3。而且自1959年1月起,每個月都會公佈這項數據。但是自2006 年3月23日起,美聯儲決定停止公佈M3的數據。為什麼要這樣?大家想想看, 會不會有可能是因為美聯儲準備刻意大大增加通貨的供給量?
也許在不久的將來,美國M3貨幣供給量大約會有1,400,000,000美元。現 在請做好心理準備,因為接下來的內容可能會讓你心痛:從2000年起的通貨供 給量M3,美聯儲足足增加了 112%之多!也就是說,在這期間任何低於112%的投 資報酬率都是虧錢的。這也代表著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應該為25,000點,而非 現在的14, 000點,它才會擁有與本世紀初期相同的價值。目前所估計的M3數值, 正在以每年18%的比率繼續膨脹。我預期物價也會在未來的數年內繼續跟進。
------------------------------------------
房地產價格從2000年代上漲了3倍,導致住房成本大幅度增加
20年前的年輕大學畢業生以平均所得來說只要工作15年 存下30%所得就買得起房子
在房價漲了3倍之後,現在是50年以上,所以現代很少有人不靠父母能買房的
以至於現在才有房市泡沫化危機
所有金融資產價格也在上漲導致本益比P/E不斷創新高,殖利率也創新低
包括股票、房地產、債券甚至出現了負利率債券除此之外也包括原物料
以長時間來看所有物價都在上升,事實上不是物品本身的價值改變 而是美元超發太多了

1920年一輛汽車售價是500美元 ,一棟住房不過數萬美元(現在是百萬美元)、
石油一桶的價格1915年到1920年, 石油價格由0.64美元起漲, 一直上揚到3.07美元,2016是50美元
美Fed公佈的M2貨幣存量永遠是增加的

不相信你可以去美國央行網站查詢
https://fred.stlouisfed.org/series/M2
貨幣供應要傳導到消費者物價CPI會有延遲時間,不會是一年
貨幣供應的增加首先會去炒高金融資產等有利息收入的的價格,去賺快錢,因此利率長期走低
當金融資產、股票、房地產、債券等被炒到不能在高的時候,就開始反映到物價上
因此貨幣供應長期來看絕對和物價指數是正相關係數的,以一年為單位本身也有問題
貨幣供應系統是這樣運作的
首先是政府發行國債,然後央行買進資產(國債)和有價證券
這時央行買資產放出貨幣就是高能貨幣 Base currency 或稱基礎貨幣,這是貨幣系統的第一級
高能貨幣再透過民營的銀行系統,貨幣乘數放大後成為M2
因為一次高能貨幣可以不斷的轉抵押和貸款給其他不同的銀行
所以M1 貨幣的增加主要影響的是股市 、 M2主要影響是房地產
因為M2的來源主要是透過銀行體系自我創造的信貸貨幣,而非是政府本身的創造
至於經濟基本面沒有改善,業績沒有變好,股票價格是怎麼被推高的,
我想說一點,關於政府貨幣政策擴張是如何傳導到整個經濟體的
首先如果央行要印鈔(俗稱量化寬鬆QE)必須有抵押品和資產,
必須是國債、有價證券、外幣、貴金屬等 .........
才能增加M1供應量 但是央行一旦QE 就會推高資產價格和讓利率走低
當央行買進國債或有價證券,這些債去的價格會上漲,相對債券票面的固定利率來講
殖利率就會發生走低,股票也是一樣當央行買進股票或公司債這些債券或是股價上升
但是股票本身的配息不變、配息率就降低,公司本身的基本面和業績都沒改善
就會造成殖利率走低,此外利率就像熵一樣總是從低熵往高熵走
人類總是逐利的,資金會往高利息的地方流動,低利率的環境透過國債傳導到公司債券
和垃圾債券之上也會推高股價,這種機制是怎麼產生的呢?
答案來自於股票回購市場,一般來講政府債券的信用好過公司債
即使是AAA等級的債券,而AAA公司債又好過CCC的垃圾公司發的垃圾債券
垃圾債因為違約風險最高所以利息和報酬應該要比較高
2009—2013年,垃圾債券的價格年均暴漲21%,
收益率則從20%暴跌到了史無前例的5%。
2013年5月8日,垃圾債券的收益率自有記錄以來第一次跌破了5%,
創下了4.97%的歷史最低紀錄 這相當於美國10年國債在2007年7月的水準
國債是由美國政府出面舉債,只要人們不擔心美國崩潰,
國債永遠是債券市場中最安全的品種。
在同期限的債券中,國債價格最高而收益率最低。
因此,國債收益率成為整個市場中的利率定價基準,
任何一種同類債券的收益率都會高於國債。
2013年5月,垃圾公司成功「晉級」為2007年的美國國家信用
如果反著說,就是2007年的美國國家信用到2013年已經淪為「垃圾」。
在長期低利率環境下CEO們不例努力改善基本面做好實業,
只需要去超低利率的公司債市場發債然後回購庫藏股,
公司透過超低利率的市場發債,自己買自己的股票縮小股票流通數目,EPS每股盈餘也會增大
如此能就能達成業績目標CEO們分紅賺爽爽,跟公司業績改善和景氣復甦一點關係都沒有
接著低利率開始傳導到房地產市場,零首負、零頭期款、15年來走超低的房貸利率,
15年前的房貸利率是7~8%以上 現在變成1.8%不到
如此廉價貸款會導致利用財務槓桿和投機的人炒高了房價,因為幾乎沒有利息成本
而房租又可以賺穩定的收入,15年後最終導致了房租的租金報酬率大幅走低和房價的上漲
一棟台北市2000萬的房地產 租金頂多收2萬 ,租金報酬率為1%
如果將來漲到4000萬租金報酬率只剩0.5%,只有傻瓜才會買
這比銀行定存利率還低,最終房價上漲失去了動能泡沫化崩跌
你會說那就提高租金阿,不行 ......薪水沒提高沒人負擔的起超貴的房租
一個大學畢業生2萬8的收入甚至台北市平均薪資的收入是5萬 中位數收入3萬多元
如果50%拿去繳房租是不用吃飯了嗎,這會造成政治上的動盪和不穩定,因此房租漲不動
就只能漲房價,這是造成租金報酬率走低的原因,
因此房地產價格從2000年代上漲了3倍,導致住房成本大幅度增加
20年前的年輕大學畢業生以平均所得來說只要工作15年 存下30%所得就買得起房子
在房價漲了3倍之後,現在是50年以上,所以現代很少有人不靠父母能買房的
以至於現在才有房市泡沫化危機
如果負債水平以6%的速度上升 ,收入以2%的速度增長
那麼負債增加一倍所需要的時間不過是十多年,這還沒考慮到金融危機的發生的最好假設
當債務成倍增加債務利息支出也會成倍的增加,當利息支出>總收入
信用擴幣體系的整棟摩天大樓也會因此崩潰
因此Fed長期的變法就是不斷壓低10年期國債的殖利率
未來 就是美元崩潰 這是必然性的事件
以下是日本國債利息+本金攤還支出已經佔到 財政總收入的40%了
如果不是靠壓低利率借錢支出更根無法維持下去 因此才搞了負利率
不斷的借新債還舊債,以債滾債如此債務膨脹速度更快
因此日本國債總額高達1000兆日圓,是GDP的250%


藍線是財政收入
紅線是日本的財政支出
一大半都要依靠發債 以債養債
中央銀行是什麼,他是一種剝削人民購買力的工具,而不是穩定物價和穩定經濟調節的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