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1997年以來台股最大一次主流易位正在展開




台股的結構十年一大變,其中最大的一次莫過於90年代的電子成為台股主流,
1993年起電子股成交比重與所佔市值比不斷升高,
逐漸威脅到當時佔權值最重的金融股,那時誰會料到電子股會在1997年正式成為主流
會完全把金融股的地位取代? 大家認為50%以上成交比重叫過熱,
所以電子不買,結果眼睜睜看到電子股不斷噴出,成交比重繼續上到60%.70%.80%,
反而手上的金融,傳產就是不動還盤跌.

只能說,主流轉換下,如果你還是抱持過去的看法,
自然註定要吃虧,現在呢? 情況剛好反過來,電子的主流色彩正在淡化,
甚至逐漸淡出主流,反而金融,生技與一些題材傳產可能逐漸變成主流,金融反應的是開放
以及長期偏低的本益比(國外金融股多能享有較高本益比),題材傳產與生技亦然,
反而電子股面臨的是產業瓶頸,以及今年台幣可能轉升值,現在你或許會覺得電子股成交比重
與總市值如果小於50%是嚴重偏低,但未來如果低於50%變成一種常態呢?
不要認為不可能,外資如果看淡電子業,他們一定會賣電子權值股,但賣股同時還不能對摩根指數造成衝擊,
因此,外資相對的也會拉拔非電子權值股來替代原本的電子權值股,
甚或將非電子股權重養大,讓非電子主導力增加,就像1997年那時外資養大電子股情況一樣

而且,必須了解到一件事-沒有永遠的主流產業股,電子股爽了那麼多年後,
影響力正在下降,未來,你必須去習慣這樣的情況.
2016-01-30 13:24 發佈

arlo1011 wrote:
台股的結構十年一大...(恕刪)


生技也爽了很久了~ 如果還是拿不出點成績的話..那最後下場可能也是差不多!

arlo1011 wrote:
台股的結構十年一大變...(恕刪)


電子退位..金融跟傳產也接不上來...

台股將長期面臨資金外流..

尤其是MSCI今年將納入A股

台星通之後..台灣傳產定存股將面對新加坡上市那些優質的公司

牛奶國際,怡和控股..新加坡電信..新加坡地鐵..新加坡航空等..

外加新加坡一些好的REITS...

不是台灣電子股爛..資金就一定要留在台灣買台灣股票

而是資金會到處找標的


arlo1011 wrote:
台股的結構十年一大...(恕刪)


結論是外資該養都養過了! 從今年開始殺殺殺!

也沒什麼產業好養了! 都輪過一輪 中概 傳產 金融 電子 生技 綠能!!!

所以大家等著看吧!

willk wrote:
電子退位..金融跟...(恕刪)



很現實的一點,現在電子科技業的經營風險相當大,電子畢竟是靠技術研發能力與產品週期在賺錢,
你還得面對國際的廠商激烈競爭,假若扣掉台積電,大立光這些高度技術領先與市佔率的公司,
說實在大概能投資的標的不多了,不會超過十家,偏偏過去MSCI摩根指數佔權重最大的即是電子,
假如它們要賣掉展望不佳的電子權值股,勢必要有候補者頂上.

這麼去想就好,既然需要候補者,他們一定是以非電子的優質權值股為優先,外資會怎做? 大量賣出棄養股,
然後大量買進認養股,以便降低弱勢股佔的權重及拉高強勢股佔的權重,
所以你會看到被認養的股票會一路高仰角上攻,被棄養的則會跌到深不見底,
電子的問題在於甚麼? 產品只會跌價不會漲價,三不五時就要提列庫存與跌價損失,
代工的還要面臨被砍利潤,策略錯誤還可能賠上公司,傳產的話,只要站穩腳步,大概只是賺多賺少而已,
金融(證券以外)更不用說,不用擔心存貨,你要做到賠錢也真的很不容易,
要知道,早年電子業要募資,銀行還不太敢借錢呢

電子普遍性的高成長高獲利已成過眼雲煙,逐漸淡出主流已是不可避免的大勢,
未來恐怕非電子股的表現會大大強過電子股,且要注意弱勢電子股在資金失血下可能更弱,
以及強勢非電子可能因為資金轉而長期集中出現更大的漲幅情況.
既然知道結構十年一大變,怎會導出電子淡出,金融傳產生技是主流的看法?看看台積與台泥月線,再看看台幣月線,未來兩年台灣股市主流還是電子股,傳產只能旁邊喘,生技權重小本夢比不用討論,而金融向來都是最後一棒的角色,是檯面上的配角不會是主角。
arlo1011 wrote:
...(恕刪)
投資千萬別想太多!

arlo1011 wrote:
台股的結構十年一大...(恕刪)

先說...我是期待這一天的到來喔!
但很不幸的,
台灣電子股就算要退位,
金融或其他傳產股也接不上來,
更不要說生技類股...
我認同電子產業利潤越來越低,
前景也不怎麼樣,
但目前台灣還拿不出更好更有競爭力而且夠大的產業來取代電子業.
所以要拿其他產業來衝比重,
偶一為之還可以,
但完全取代還有一段路阿!!

khweng wrote:
既然知道結構十年一...(恕刪)



問題在於假若外資要棄養展望不佳的權值股,就必須拉抬其他的權值股來填平,
否則會把指數壓低,電子股的疑慮是產業景氣偏弱,假若有更好的非電子權值股可以接上,
那麼外資便會進行替代動作.

金控股除了權值重外,連獲利都還能看到成長,外資如果要替代拉金融也是有可能的吧,
這就好比幾年前外資也曾拉台塑三寶來替代部分電子權值股的弱勢一樣,
由於台塑三寶獲利在當時相當亮眼,外資便大買它們撐指數,然後藉機調節一些電子股,
只是台塑三寶後來營運不如過往,外資也是轉賣,投資人以往太過執著電子股,
面對主流易位當然會不習慣,但如果電子股的影響力慢慢下降成了趨勢呢?
電子股本益比低化也成了趨勢呢? 看看鴻海,聯發科,華碩...這些主要權值股每下愈況的情況,
他們當然也必須找替代股吧.


arlo1011 wrote:
金控股除了權值重外,連獲利都還能看到成長,外資如果要替代拉金融也是有可能的吧,


拉金融股的唯一用意就是掩護外資出電子權重股

更何況金融股獲利基期高..未來兩岸金融交流緊縮

東南亞呆帳問題不比中國輕..外加今年央行再降息

今年金融股獲利應該比去年少30-25%..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