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經半年後 在此 我寫下最後一篇這系列的完結篇
從人性 從經驗 從大環境 來解析整個股市
寫這一種看空文章 本來就是非常吃力不討好的
因為九成以上的投資人 都以做多為主 視放空為洪水猛獸一般
在七月時 我提出一連串我選擇放空的理由
首先 我以成交量的觀念 還告訴大家 過去十多年來台北股市的經驗
當爆出3000億大量時 絕對是頭部區

我把十年來台股走勢貼上 注意我畫圈的部分
這種統計資料 雖然說不會是100%準確 但是只要遇到 就寧可信其有
能避則避 不要拿自己財富去對賭
另外 就是融資問題 這我在文章中 也一直提到 過去十年來 台股崩盤經驗
一定都是融資減幅大於指數跌幅
如果照目前狀況 指數跌掉近20% 那麼融資從高點往下20%計算
至少要在減個三五百億 才達到合理的程度
另外 再給一個數字 去年底 當時指數約在8000點 跟目前位置一樣
但是當時融資卻比現在少好幾百億
這也暗示一個訊息 這一年來 股市中的籌碼 是從大股東流向散戶手中
既然如此 大股東不會笨到幫散戶抬轎
唯有散戶離場 才會有大股東的買盤進場
這是股票市場 長期以來不變得真理 也是人性醜陋的一面
今年六七月 天天大漲的股市 會讓人受不了誘惑
這就是股市的毒慢慢地蔓延開來
當時 版上討論文 是多麼地熱鬧
買股要融資 股票錢容易賺等言論 都出現在版上過
我也不斷地闡述一個觀念 這市場不是在比誰短線賺多少
而是比長期績效 比誰可以撐得久
在萬點時 比得是誰滿手現金 把股票賣光
跌到三四千點時 同樣也是比誰滿手現金 等著大買
遺憾地是 當時鮮少有人聽得下去
這也是我不再發文得其中原因
套句前輩的話 虧錢是你的事 干我屁事
不過我想 多寫一些警惕文 能多讓一些人有所警覺 也就是多幫到一些人
至於準或不準 信或不信 就讓大家自己判斷
另外 很多人喜歡拿業績 拿eps來股票市場操作
我也一在警告 用基本面完股票 到最後一定會被股票玩
基本面只能在多頭市場適用 一但遇到空頭市場 基本面只是成為跌多跌少的藉口
有網友提出 現在台股射飛鏢都能選到本益比10倍的股票
沒錯 我也必須承認 但是請記住
台股市淺碟型市場 容易受到消息面 政治面的干擾
另外 股價是反映未來 並不是反應過去
大家想想一問題 去年dram每間公司 eps都三到五元
但是本益比始終只有5倍不到 短短一年過去
今年大虧 股價腰斬 我相信肯定不少網友也套到dram股
對照到今天的面板族群 今年獲利大增
但是股價一樣是漲不動 就必須要小心明年景氣反轉的可能
過去 我一直提出一項觀念 應用於股票市場
公司業績好不好 定單多不多 絕對是大股東大老闆最先知道
當景氣轉壞時 他們會最先賣股票 因此 這種賣壓絕對會反映在股價上
所以 通常在股價跌了一段時間後 真正的利空才會出現
舉例今年上半年最紅的ic設計股
到第三季時 各家公布季報都還不錯
但是股價卻跌跌不休
等到最近 利空一家接一家 營收衰退 獲利不佳等
我並不是完全將基本面棄之於不固
而是財務報表 是人為可操控的
大股東為了帳面成績好看 為了可以趕緊出脫股票
他可以先把一些訂單 一些業績提前反映在財報
等到股票賣完 等到股價跌了一波後 大家才聽到利空
這一種循環 這一種模式 我在股票市場10年來 已經看過太多次了
另外 今年炒得沸沸揚揚的員工分紅案
已經確認是已12月份股價當做計價基準
上半年看到這消息 大概就能肯定今年12月份 電子股行情絕對不會太好
不會有公司那麼笨 在12月拉股價 讓他們明年費用增加
這是一個非常簡單容易了解的問題 所以 如果還期待12月大漲的朋友
那麼 可能要澆你冷水了
另外一點 就是政治利空 我剛有說過 台股市淺碟型市場
這些外在因素 會比基本面容易影響股票市場
過去十多年來經驗 台股遇到政治利空 沒有一次不大跌的
當然 有人會說 每一次政治利空都是買點 都是相對低點
這一點我也必須承認
但是 既然知道會先大跌 何不先等跌完 等消息面過後 在進場買股呢?
今天在這版 我們不去討論政治因素
不過 也給網友們一個忠告 大家去回想這過去一二十年來
哪一黨執政 會造成股市崩盤? 哪一黨執政 會讓股市欣欣向榮?
哪一黨執政 可以讓你抱股不會擔心?
如果你認同綠的 就投綠的 認同藍的 就投藍的
政治的影響 對於股市 對於外資的評比 會是一個參考指標
台股本益比會一直低於國際股市 有一部分 也是因為政治面的干擾
因此 當政治環境混亂 不確定時 股市當然就不會有好表現
在股票市場 絕對不能用"愛台灣"的觀念去買股
錢是大家的 是大家辛苦賺的 如果因為政治的紛擾 而讓大家荷包損失
我想 說再多地愛台灣 都是沒用
不要拿道德標準來說我 說我短視近利
大家自己捫心自問 要愛鈔票還是愛台灣?
美國景氣往下 這應該是無庸置疑
台灣股市 是以高科技電子產業為主
而這些公司 也大都是外銷美國為主 因此 美國景氣 對全球景氣的影響
絕對是有相關性地
再則 奧運相關建設 也都陸續完工
因此過去幾年 因為奧運所產生的需求 我想在明年也都已經進入尾聲
大家或許會期待中國市場的崛起
不過 因為中國人民 普遍收入還低 因此要主掌全球景氣
可能還需一段時間 在這些因素綜合討論下
對照連走多年的大多頭行情 似乎有慢慢接近尾聲的感覺
在此之際 不管是投資台股 或是投資全球相關股票基金
也都必須逐漸重視潛在性的風險
另外一點 這一兩年 消費性電子產品 不斷要畫時代商品推出
比如iphone wii vista等
明年似乎就沒有爆發性產品的推出
因此 是否會影響整個電子產業景氣 也必須多加注意
員工分紅問題 在明年財報公布之前 都是一顆未爆彈
不要小看這顆未爆彈的威力 會讓很多以員工分紅的電子股 變成虧損狀態
不過 新制度的實施 對於台股長期 絕對是正面性的幫助
美國在FSB 123R準則公布後 早以明確要求所有上市公司
將員工選擇權等費用化
大家不必再來炒這問題
這個制度 對於資本市場 長期發展是正面 是健康的
台灣電子股 也絕對會因為新制度的實施 長期表現會是正面的
不過短線震盪在所難免 等到實際財報出來後 我想才會是長期買點得出現
台股未來幾年 只要沒有政治的干擾 只要有健全的體制
我相信 自然會吸引國際資金進場
過去幾年 外流的資金 也自動會回來
人性是自私的 哪個市場有錢賺 當然大家就會投資哪個市場
今天 只要政治穩定 經濟發展良好 我想外資 內資的資金
要把台股推向一萬 一萬五 根本都不是問題
98年亞洲金融風暴時 小弟當時剛好是進大學
當時港股指數 跌到跟台股一樣
但是十年過後 港股市台股三倍還有找
道德魔人 政治魔人不必來批判我文章
我剛有說過 人性是自私的 當牽涉到自身利益
還管你愛不愛台灣 錢一樣是往有機會的市場尋求機會
那些天天喊愛台灣的人 我想請問你們 手中有美金嗎?
手中有海外基金嗎?
如果是滿手新台幣 只投資國內股市 那麼我就跟你致敬
如果不是 就承認自己是自私的這一群人
我承認自己沒有高道德標準 我不在乎今天公不公投 拆不拆匾
只要經濟好 人民有飯吃 大家口袋滿滿
天天能上01敗家 那麼 政府推甚麼政策我都支持
不過 如果人民口袋空空 買股套牢 擔心下一餐
那麼 錢自然會去追尋有機會的市場
報載過去幾年 台灣資金外流幾十兆
大家想想一問題 台股總市值不過20兆
如果這些資金回流台股 台股會只有區區萬點水準嗎?
台灣之光HTC會只有五六百元身價嗎?
最後 一樣是提醒那些高道德標準人士
不用來批判我文章 因為我說了 我不是高道德人士
覺得我文章有道理的人 因此早已出脫股票的人 恭喜你
你也不必請我吃飯來謝我
相對地 不認同我文章的人 請你高抬貴手 不必來回應這篇文章
七月份 我寫這系列文章 很多人都說要在幾個月後來驗證我文章
我只想跟你們說 不必如此 因為你賺錢是你的事 你賠錢也是自己負責
我只是從統計資料 從我個人在股票市場累積的經驗
來提出自己的見解 信不信 自己去判斷
另外 也請那些政治達人 不要在此篇文章挑毛病
這篇文章是純粹投資理財文 不是政治文
文中 我沒提到 沒批評認何一政黨
如果你們回文挑毛病 就代表你們對號入座了
當然 免不了還是要在一次地叮嚀大家
要在股票市場活得久 就必須要讓自己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虧損
當資金從100萬賠掉5成 是賠了50萬
但是 要再從50萬賺到100萬 是要100%
人生沒有幾個多頭市場讓你去翻身
掌握每一次機會 避掉每一次股災
留得青山在 不怕沒柴燒!
以這句話當結尾 祝大家投資賺大錢!
~~~~~~~~~~~~~~~~~~~~~~~~~~~~~~~~~~~~~~~~~~~~~~
看了一些網友的留言 以及發問 我想我一一再做一些補充
員工分紅計價標準 以後將會採取前一年12月均價或最後一天收盤價
(均價或最後交易日前一陣子各方說法不一 等我去查詢中華民國會計準則後 再補充說明)
不管是前者或後者 可以確定的是 以後每年12月的行情 應該不會有太好表現
除非股價已經跌無可跌 相對低檔 那麼就另當別論
舉一檔例子 2454聯發科 從今年高點跌下來 跌幅達四成
明年聯發科假設員工分紅發出一萬張股票
目前股價與三個月前相比 明年財報可以少認列費用近30億元
(聯發科從高點跌下來 跌了快300元 一張股票差30萬 一萬張就是30億)
對eps影響 高達3元 但是上述是假設聯發科發出一萬張員工分紅
確實數字 我未查詢今年度財報
如果發出更多 影響更大
因此 從以上舉例 可以清楚 員工分紅新制 對於往後財報影響之大
大家不要忽略 很多ic設計公司 發的股票市值 幾乎都跟年獲利一樣
所以新制實施下去 這些公司會影響非常大 因此 地雷也會一檔接一檔出現
另外 有網友提到 下跌過程 如果不去承接 怎有可能買到低點?
我只想說 我不求買在最低價 只求買在低檔區 安全位置
因為 你不知道 今天出現一個低價後 明天是否會繼續破底
再以聯發科為例 11月初 利空連續三天跌停 第三天爆出近五萬張天量
很多人跳進去買 融資那幾天增加一萬張左右
對照今天股價 這批跳進去買的人 已經面臨維持率接近120%追繳邊緣
聯發科是一間好公司沒錯 但是常常散戶有一心態
短線跌了三根停版 已經是買點了
因此跳進去買 沒想到一跌再跌 從五六百 跌到三百多
才不過短短兩個月時間 難到 兩個月時間 景氣就突然從大好變大壞嗎?
所以 這也是我一向不以基本面來當做操作股市的依據
因為 一般投資人 得到的資訊 都已經是好幾手了 已經是落後指標了
因此 我才會提出 不要去摸底 因為底部深不見底
今天的好 不代表明天一樣會好
今年的dram股 已經給了投資人上了一課
王永慶的南科 難道不是好公司嗎? 為何跌成這樣?
郭台銘的鴻海集團 幾乎每一檔從高點跌下來 都跌掉五成
公司也沒出現問題 營運一樣正常 營收一樣創新高 怎麼跌成如此?
這一路來 我相信有不少人 一路接股票 今年以來 報酬率還能維持在正數以上的投資人
我相信已經寥寥可數 (投資海外基金不算 我只討論投資台股)
大家自己回想 今年六七月份 行情正熱時 愛台灣基金 一檔接一檔成立
當時翻開報章媒體 幾乎都是檔檔募集爆滿
這些人 剛好就是買在最高點
這不就印證了 這一句話:
"行情總在樂觀中作頭"
我並沒有豐功偉業的報酬率 也沒有皇親國戚的內線
我唯一擁有的 是我在股市十年經驗 摔倒後再爬起來的經驗
賠錢並不可恥 賠錢是唯一可以讓你成長的一門課程
過去我在文章中提到 每個贏家 一定都有大賠過的經驗 賠到身無分文的經驗
在行情好時 不會有人相信這個論點 因為每個人 隨便買都賺錢
根本不知道甚麼叫做賠錢
不過 當融資追繳 萬箭齊發時 我相信 領悟到這句話的人 就會變多了
股市如同人生 起起伏伏
如果到最後一場空 那麼 也不必來參予這個市場 認認真真專心工作就好
既然來這個市場 無非只是想讓自己微薄的薪水 多一些報酬
讓自己 可以早個十年退休 不是就是這樣嗎?
如同 你去問那些 每天爆肝加班的電子新貴
問他們為何那麼拼 答案不就是一樣嗎?
每個人不都想過著財富自由的生活 想在40歲就退休 遊山玩水?
我並非把台股看得一無是處 完全不能投資
而是投資時點 要精準抓對 進場點要安全 出場點要灑脫
不要跟股票談戀愛 這些觀念 都是老生常談了
所以 網友們 如果認為這理是絕佳買點 那當然就大買特買
如果真的是底部 那麼恭喜你 買到最低點
相對地 如果之後再跌一波 那麼 你是否還有銀彈可以在進場加碼?
再一次地重複一個論點
再這市場 比的不是誰短線賺多少
真正比的是 誰可以撐得久活得久
五年過後 十年過後 當你財富從100萬累積到200萬 300萬 那麼你就是成功的贏家
相對地 五年後 十年後 你的資產原地踏步 或是虧損
那麼你這十年來 花的心思 都是白費了!
也不厭其煩地 再度提醒大家
虧損 並不可恥 虧損 是幫你多學習一課的機會
因為 當你真正賠過 當你真正痛過
你才會體會 甚麼叫作痛徹心扉
虧損之後 如果能記取教訓
那麼 這一次的虧損 一定就賠的有價值
下次再碰到相同情況 我想也可避免掉不必要的虧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