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xxxxxx6 wrote:
前輩,您好。
感謝您解答了晚輩對價格波動的疑惑。
如果前輩得閒也有好興致,晚輩想聽”前輩是如何看待我們身處的這個年代”。
在晚輩看來,國際上全球化的趨勢影響,就經濟體而言是脣亡齒寒相互依存,在資本上是富者富窮者窮的M型社會,一般人很容易地取得低價格的商品,卻不易擁有有價值的物件。這一次,除了進版的工業革命外,還有充沛低廉的人力,對應市場上鈔票堆起來的種種泡沫和國際間的貨幣割喉戰。積極尋求開發相對落後的區域市場只是短時間的解藥,真正的癥結?解決方案?
而我們身處的這塊土地,一直就是妾身未明走不出一國之格,始終是中美兩國的棋子受牽制被牽制,而國內兩黨政爭紛亂不斷,忙於利益輸送怠於前景規劃。國內的資源有限市場狹小,為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要何去何從?又大政府無效率,小政府未能照顧大眾,要如何取捨?然台灣最終又花落何處?個人應該要如何回應上述的這些難題,熊度、心理、行為。
我知道這個題目實在是太大了根本就是行政院的事,可是政治不就是管理眾人的事。很想藉著前輩通透的眼光來對自身的處境有更深一層的瞭解。感謝前輩耐心讀完,再者晚輩大著膽子的請問,未來是不是還能夠繼續煩擾前輩前來提問呢?前輩也是得閒有興致不妨礙就行了,晚輩是貪了。
您好!
現在環境的幾個大問題:土地、機器人、全球流動性、稅制。
甚麼是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不是金銀,不是鑽石,當然也不是鈔票。
是人力。
古時候,以物易物,交換的就是人力或其產品,有了貨幣之後交換的也還是人力或其產品。
雖說供需決定了價格,但是供需的背後卻脫離不了人力。
木材的價格決定於種植與開採的人力。
木桌的價格又決定於使用的木材和製造的人力。最後還要加上運輸和銷售的勞動力。如果因為一時短缺,價格高於比例的成本,自然會有更多人去製造木桌,最終會回到比例的價格。
雖說短期間會受供需的影響,而且勞力也有高低之分,譬如醫生和挑磚的在時間價值上是不同的,但是大部分的東西都還是能用人力去評斷出比例的價格。不過有一個例外,就是”土地”。
土地不是人力能生產出來的,所以在供需失衡之下,沒有一個機制可以讓它回去一個用勞力評斷的比例價格。也就是缺土地時,沒辦法用勞力去增加土地的供給。
古代交通沒那麼方便,人口分散。現代人口群集中於都市,造成土地在供需的極端不平衡。當交通愈發達,能集中的人口數越多,土地的價格就會越高。
這一波大台北的房價,直接關係就是交通,把經濟圈擴大了。因為人口已經停止成長,所以如果未來房價還想再漲,就要有下一次的交通革命,可以再次擴大經濟圈。
隨著工業化,人力被放大。本來一張桌子要3個工作日。現在進步成只要半個工作日。所以桌子變便宜。但是不需要那麼多人力,所以失業率也相對提高了。
隨著自動化,機器取代了人力。如果一台機器每月的折舊和成本只要同生產力薪資的半價,那人的薪資就會被壓縮。
這也是未來薪資不易提高的主因。用不起機器人的小公司,漸漸的被淘汰,更加造成貧富的不均。
人力逐漸轉向不易被機器人取代的行業,譬如服務業、旅遊、等等。不易被取代並不代表不會。關鍵就在現在年輕人的自覺。譬如:
曾經買了一個300元的滑鼠,感覺不合手。當天就拿去換,想換個600元的。
可是營業員說:公司規定,除非東西故障否則不能退換。
從此我就沒再進去那間公司的所有分店,以前少說也在那買了十幾萬元的電腦和周邊。
這跟機器人有何關係?
因為我知道,只要他願意,往上面去問一下通常會有一個夠權限的人可以准許換。可是他決定當個機器人。缺乏人的思維,未來當然很快就會被機器人取代。機器人絕對比他更能遵守公司的規定。
25年前曾經去曼谷投資,匯錢過去好像要一個禮拜,可是匯回來卻轉了1個多月才到手。國際間的流通相當不方便。
現在則方便得很,但是衍生另一個問題。有如房價與交通一般,缺乏管制與方便的資金移動,造成國際匯率的相當不穩定。還有就是很多經濟政策難以落實。
譬如說稅金。
以前遺贈稅並非10%,但是因為很多有錢人都把資金外移,不得已才降的。(只是一次降那麼多也是後來房產暴漲的一個原因。)
現在全世界有半數奉行凱因斯理論,但是無論何種理論都進了死胡同。各國大印鈔票,但是寬鬆貨幣只是吹大泡沫,對實質經濟一點幫助都沒有。
窮人賺不到錢,富人賺的錢又不再投入經營,想花也沒地方花。所以除了炒高房價、股價之外,實體經濟都不再成長。
在下是理工的,不是經濟學者。但是從小就清楚貨幣流通與經濟的關聯。
想經濟好是要富人多花錢,而讓窮人賺得到這些錢。
可是全世界的政策都是調高富人稅。層層的稅率讓富人不喜歡花錢,窮人當然更賺不到這些錢。
那麼甚麼方法可以讓富人想多花錢?
以下是敝人個人的觀念,當然不是很成熟,但是認為如果往這方向改進,世界經濟或許能更好。
以前課的不是所得稅就是消費稅。賺1000萬要課400萬,消費時還要課5%以上。
改成:取消『所得稅』改課『不消費稅』。?????
換個觀念,賺1000萬是個人的本事,所以半毛都不課,讓人能花足1000萬,是鼓勵多賺錢。但是"取之社會還之社會"。N年內沒花完的,就課以重稅70%~90%。
如此富人留下財富無用,勇於花錢,錢也能流到窮人的手上。
富者富、貧者貧主因在於財富的累積。只要財富不容易累積,每個人都有機會賺到大錢,也能享受花錢。年輕人有更樂觀的前景,更強的工作動力。真正達成國富民強。
當然這只是大綱,還要有不少的修正。譬如買房產、車子算不算消費?
在有限度的生活必需之下被容許視為消費,超過的部分還是會被課以重稅。
既然沒消費的會被課以重稅,那就資金外移?
如果全世界大多數有共識的話,這個問題就小了,不過也有配套的措施。
'--------------------------------------------------------------
<後記> 看過不少回應後,
大家都誤會了存款或現金要抽稅。意思不是這樣。 (以下我將本章所提的稅制用”新法”簡稱)
假設去年賺1000萬,現今稅制要繳45%的稅 (因為扣抵每戶不同,稅金也分層次。為了方便計算,這兩方面我就暫時不考慮進來),就是450萬的稅。剩下550萬高興怎麼用都行。
新法就是:理論上要抽70%的稅,但是如果把1000萬分10年,每年100萬,如果有消費掉,那就”優待”只抽5%的消費稅,沒消費掉的才繳70%的稅。
第一年,1000萬放銀行生利息(本來只有550萬)。年終前領出60萬把它花掉,剩40萬沒花掉的就不能”優待”,請照實繳70%的稅,就是28萬,剩下12萬高興怎麼用就怎麼用。
第二年,存款剩1000-60-28=912萬。年終前領出60萬把它花掉,剩40萬沒花掉的就不能”優待”,請照實繳70%的稅,就是28萬,剩下12萬高興怎麼用就怎麼用。
……………
第十年後,存款剩120萬(不計算銀行複利收入),都是可隨意支配的錢。總共繳給政府280萬的稅,還是分10年繳。
如果比照舊法,一開始就要繳450萬,剩550萬10年後要存120萬,(550-120)/10=43萬。每年只能消費43萬才能存到120萬。新法每年可消費60萬,這就是鼓勵消費的精神。
這樣看,新法是苛政嗎?
既然新法和存款無關(寫到這,依您老的實力應該看得懂了),就沒搶黃金的問題吧。
目前台灣的最高稅率是45%(不久前是40%)。澳洲45%,英國、比利時、奧地利50%,瑞典59%,丹麥63%。
全世界的政府都為了照顧社會福利,不斷的透支。未來稅金都會緩步的走高。
澳洲最近規定,所有房產收入賺的錢一律充公。
未來台灣四大雞精都會破產,政府會破產,如果是希臘,有歐盟來救。但是台灣要靠大陸救嗎?
所以只有加稅或是印鈔票,加多少?加到夠用為止。印多少?印到鈔票沒人要。
『不消費稅』只是我方便表達的說法,政府當然不會這樣說。他會說:「多消費就多優待。沒消費的就沒優待。」
要等到台灣有一天還不如希臘,還是自己國家自己救,要看這一代年輕人的智慧了。
當然上面的計算式是簡單了點,但如果簡單的能看懂了自然舉一反三,就全懂了。
如果想買房就去買(自住的可算消費),或想養小三就去養,費用分攤在10年內的開銷,又有更多的頭期款,這樣說更清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