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沒沉沒之前,每個在船上的乘客,必然都是懷抱著美麗的夢想,可以到達目標的彼岸。
可是聰明的人,會大約知道船是否有超載的危險,所以在前一站就已經先下船,喝個咖啡,等下一艘船的到來。
而次一級的,還可以在船沉時,付費搭個小船,安全回到岸上,雖然有些狼狽,但換個衣服,也能喝口茶、喘口氣。
剩下的,在船上的、在底艙的,就如橫越地中海的北非難民,在上下起伏中,唯一能緊握的是與外在現實毫無關係的希望,只有當水淹到口鼻,無法呼吸時,才會驚覺,原先的目標設得太遠,不是一艘船程就能抵達得了目的地。
財富的累積是漸進的,要轉搭很多次船,才能安全的到達目的地,當然也要有智慧決定何時下船,規避風險,然後再轉搭下一艘船
而現在沉船是進行式,要沈的多深,才有寶物好撈?
匯率應該是很通俗的判斷指標,要慢慢沉,還是一次沉到底,看匯率變動的速度,應該可以大約觀察,馬幣因為原物料太沈重,沉的比以往更深,韓元在外資撤離亞洲之後,會如何沉法,攸關著台幣的沉法,而台幣與人民幣綁的太緊,會不會是一種凌遲?在以匯率修復經濟的自然進程中,產生落後的表現?
不管如何,以台灣經濟現狀來看,台幣看到35以後是一種直觀,或許需要更深,才能修復競爭力
現階段,慢慢的換回部分外幣資產,當台幣等待沉到35元之後在分批進入沉船中撈寶,之後等船上浮,然後往目的地前進,所需要的,就只是耐心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