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01理財版的朋友們所追求的不外乎就是財務自由,也就是被動收入能支付生活所需。所以想從巨觀的角度來看主被動收入的比例,再以巨觀的結果來聯結到不同年紀的個人。請参考。
1. 巨觀: 依主計處國富資料,全台總資產約90兆(包括不動產,保險,股票..),這個數字約是國民所得(GDP)的六倍,而假設資產平均報酬率是4%,那麼資產報酬約為主動報酬的24%。 (6倍x4%=24%)。 24% 是平均而且包括各項被動收入,包括你住的房子年度增值和各項保險的利潤。另外,台灣人平均年紀約37歲,假設 24歲出社會,那表示平均上班族花了13年存到6 年年薪的資產,而運用這些資產可能可以達到24%的被動收入。 你的被動收入有達到你薪水的24%嗎?
2. 個人: 如果你沒有達到24%, 沒有關係,不用緊張,可能的原因有幾個。
A: 你還年輕, 年紀小於37歲。
B: 你的配置太保守了。
C: 你太會花了
3. 回到第一點,13年存到6年年薪其實是滿難的,因為6年年薪的定義是你37歲當年的年薪,一般來說,工作第13年的薪水應該是你第一年薪水的1.5到2倍吧。以這樣來計算,每個月要存約一半以上。
4. 37歲以後就比較簡單了,開始有槓桿效應和時間紅利,因為你每年的收入變成年薪的1.24倍。假設你此時的花費是0.6倍的年薪,那麼每年有結餘0.64倍的年薪,簡單計算,10年後你約有12.4 倍年薪的資產。(6+0.64×10=12.4)。那麼你在接近50歲時你的被動收入就有主動收入的一半了。
5. 這篇文章,以年薪當基準,而不用絕對數字,是因為每個人的年薪可以差異很大,以年薪的倍數比例來當基準就比較能當大多數人的目標。
6. 至於4%的收益,以長期來看,是很簡單的,但你如果要去買一些奇奇怪怪的,那就沒辦法了。
参考参考
--------------------
0628追加關於經濟
我這樣講可能有很多人不同意。但我讀的經濟學讓小弟認為以長期而言:
1. 整體股市股利收益率會略大於經濟成長率。
2. 經濟成長率一般來說會略大於勞工薪水成長率。
3. 勞工薪水成長率一般會大於物價成長率。 (CPI)
4. 勞工薪水成長率應該約等於定存利率。
我實在無法認為房屋價格未來會像過去10年那樣成長。試想如果現在房屋價格是12倍的家庭所得而且未來一直以高於經濟成長率漲價。那麼20倍,30, 40倍的房價所得比很快就會來到。台灣發生革命也就不遠了。所以我認為不會。
上面的第一項是因為要吸引資本家投入所以要給較高的報酬。 而因為第一項的原因,給予員工的調薪也就降低了。
第一加第二項造成貧富差距逐漸闊大,所以要靠第三項來讓員工薪水的購買力上升,才不會出問題和提高員工的幸福感。
當然我講的是正常狀況,台灣在過去十幾年除了房價,上面的1,2,3,4偏差還不算太大。 FYI.
部分資料來源: 21世紀資本論。
--------------------------------
0708追加
讓我用水庫當例子來比喻資產,現金流量,現金存量,和財務自由的關係。
現金存量就是水庫的水,資產就是你的水源地,現金流量就是從水源地慢慢流進水庫的水。
你的資產品質就是代表你的水源地的水土保持好不好,能不能抓住天上下的每一滴雨水。而天下多少雨代表大環境的景氣。
而所謂的財務自由有兩個要件:
1. 水庫的水可以維持一輩子的基本民生所需。(是基本)
2. 你的水源地有維持好的水土保持,每年的平均降雨量 (4%)都能透過水源地進入水庫。而且夠用。
至於你要多大的水源地取決於你每年每月正常花費再乘上一個安全系數而定。
覺得很有道理就當作後半輩子理財投資的規劃也拿來跟其他人分享 全文忘了 重點大概是
20出頭歲 剛入社會 開始學習理財規劃加上收入不高需儲蓄一陣子才能開始理財
主被動收入應為10:0 這是合理的不用擔心 當20進入30歲 應該也有些小儲蓄與投資
但被動收入不高 此時的比例約為 9:1 等到人生進入中年階段約40歲也有相當收入與投資經驗
兩者的比例應該到了 8:2 再過10年到了50歲這個階段 應該是人生中收入最高與
最有投資理財能力的時期 主被動的收入至少應該到達 7:3 的境界比較合宜 而後理財果實開始收割
再往下走 到達50多歲接近60歲時已經開始準備退休 過去的理財應有一定成果主被動收入比為6:4
過了60歲因為進入退休階段 此時主被動收入比為5:5 兩者收入相當 所謂退休所得替代率約為100%
當然這是一個通則 還是要按照自己的能力與實際狀況來處理 唉 我雖然把以上的規劃當理想
只是到最後還是沒有做到 40歲那一年原本 8:2 的規劃因為遭遇人生最大逆流--任職公司倒閉
兩者的比例竟然直接由 8:2 變成 1:9 而進入了退休的行列至今多年 無奈 計畫趕不上變化
主被動收入的比例 有時還是老天爺決定的 好的計劃不見得能夠充分執行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