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数据真实性长期以来备受关注,今日,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审计署原副审计长董大胜表示,过去几年中国经济数据造假严重,这种情况在去年得到了遏制,但造假仍然存在。
据央广网,董大胜在今天的小组会议上引述一位地方官员的话称:“过去几年搞得有些太高了,现在一下降下来就会出现断崖式的下降,我们要逐年消化。”
董大胜称,和前几年相比,去年的经济数据相对真实一点,更加接近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
他表示:“过去几年,有些地方的形式主义和浮夸主义是比较严重的,很多数字有水分。通过去年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以及中央的巡视检查、审计署的审计,经济指标不真实的情况得到了控制。”
他指出,中国造假的经济数据包括GDP增速、财政收入、信贷数据、进出口数据等。有些地方财政虚收虚增、有些地方收过头税的,也有些地方买税。
去年,中国GDP增速下滑至7.4%,创24年来新低。但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经济总量超过欧盟所有国家的总和、是日本的二倍、印度的五倍。
中国的贸易数据一直存在一定水分。华尔街见闻网站此前提到,截至去年1月,中国方面的出口数据和外国方面从中国进口的数据出现了很大的偏差,这或许意味着中国的贸易数据存在虚假成分。
20140730china
2013年开始,中国贸易数据就时常被笼罩在造假的阴影中。政府对数据造假、虚假贸易的严打,已经开始起到效果。今年上半年,中国贸易数据出现了很大波动,甚至有出口负增长的情况出现。
一年过去了,严打之后,中国大陆和香港的贸易数据不吻合的情况仍然存在。此前,一些出口商用虚假发票来逃避买入外汇的限制,造成了许多虚假贸易,从而导致中国贸易数据虚高。
今年6月,内地和香港方面的数据仍然有偏差,在中国对香港出口这一项数据上,内地数据是香港的1.31倍。这就造成了64亿美元的偏差。
这样的偏差也为许多统计制造了困难,比如,全球需求变化对于中国经济究竟有何影响,不同的数据衡量出的结果不同,难以得到真实的答案。
渣打银行大中华区研究主管王志浩表示,“(贸易数据)仍然有些神秘,从比例来看,用虚假发票诈骗的现象仍然存在。”
                                    
             從 APP 打開
從 APP 打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