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老農夫"的定存股法~對於依靠股價降低持股成本有點疑問
雖然作者強調定期定額方式持續買進~
但對於作習慣價差的人(我就是...) 會頃向於平時定期定額累積銀彈,待大盤&股價相對低點時購買
因為我一直是價差派,對於股利比較沒概念,有錯誤請糾正....
-----------------
傳產績優股
假設:亞泥於2005年(10年前)進場,進場價格大概是20元,於這10年來的配息我算過總共是22.1元
也就是當初買100萬(50張),期間共配100萬回來,今年停止買進=享有零成本,已後每年持續配2元股息(10萬/年)
失去的機會成本:2007年神準賣到55元~作價差大概也是用100萬賺100萬(包含2年間的配息)
-------------
電子股
假設:日月光於2005年(10年前)進場,進場價格大概是20元,於這10年來的配息我算過總共是14.11元
也就是當初買100萬(50張),期間共配70萬回來,年平均配2元算,估計要再等4年=享有零成本,已後每年持續配2元股息(10萬/年)
失去的機會成本:2007年神準賣到48元~作價差大概也是用100萬賺52萬(包含2年間的配息)
---------------
結果是:
一個是等1X年投入資金回本,往後就持續領股息幾年~
一個幾年內賺幾十%甚至上百%,享有高報酬率~
-------------
雖說作價差也是有賠錢的機率就是了.....
股息派,不知怎麼老一輩都不建議這麼作,可能我自己在這10年內經歷過2次海嘯2次近萬點行情~股齡30年的人可能看法不同?
但不知板上投入資金在數百萬或上千萬買股的前輩,是用價差還是股利作法在操控股市呢?
我個人是覺得自己27歲,採用50%:50%或許可行....
等到50歲那年如果還在股市存活~ 就開始布局90%↑股息股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