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台灣投資人的想法好像是注重在股市比較多?

每天從鉅亨,Stockq,彭博等等看市場

一直心中一直有個疑問

為什麼台灣的投資人在投資上注重在股市居多

在國外 人們常說股債股債,由此而知,投資人重視債的方向不亞於股,股跟債的市場總是呈反向變動的

同樣的 債劵也像股票是可以賣的

像約這兩個禮拜來、債劵利率暴跌(債劵價格狂升),對應美股從17000點落到16000點左右,在星期五時回到16380點

市場好時股市會升 債劵價格會跌 因為大家不想賺低的殖利率,債劵市場遭遇賣壓,於是債劵利率只能上升伴隨著價格下降以自動調節市場或吸引投資人(投資人又會慢慢回到債市)

市場不好時 大家急著撤出股市 轉而投入到債市裡面獲取較市場更高的殖利率與保障,債劵買盤湧現造成債劵價格上漲 債劵殖利率下跌(當債劵價格高到一個程度時 股市空頭也要反轉時 投資人便又開始出售 獲取了利息及買賣間的價差

然而,利率升引起這價格的下降並非指你到期時就下降,(除非你當下賣出,但波動非常有感 並且投資人持有債劵的人本身就並非投機,而是中長期展望,大多數不會在變化時做如此笨的操作,因為債劵價格低時 不賣對你未來領到的本金加配息是完全無影響的 這時你只將它看做保障的功能,只要你不賣每年每半年配息還是利息照領,到期債劵面額給你加之前利息一併還你。
而,利率降引起的價格的上升卻可以讓你打算那個時間賣出時有額外的收益的可能性(比殖利率更高),這時你事先通過計算只要那個時點賣時價格上升超過原本給的到期殖利率扣掉手續費合理,你便賣出獲得價差收益及原本收益。

ps:公債也稱高評等債劵(A~AAA國際穆迪、惠普、S&P評等債劵與股市大盤指數成反向變動)

因此債劵具有保障的功能,但多了流通性的功能,通過跟股票變動的結合參考,無論是做債劵或股票,肯定都能得到更高的勝率。(ex:做股票的人可用債劵參做判斷,做債劵的人用股票參做判斷)。加入了另一項的考量將更不會像無頭蒼蠅只做一個市場時得到了一個消息或一個可能性就往那裡竄。我想金融並不是這樣做的,我們做的是投資,雖然慢,但慢慢賺的是投機者帶來的波動。市場是個零和遊戲 錢就這麼多,多數屬投機者,賺大機會少 賠大機會多;而我們要成為的是投資者,賺小機會多,賠大機會少。綜合起來這才是投資人應考慮的面向,這才是投資人應做的功課


很簡單舉一利例:若在股市好時(債市價格會低),若債劵買低的話,等到股市不好時賣出就可以獲利

可是並不經常看到投資人有這樣的想法。蠻少在Mobile01看到關於債市的討論

股債應該雙頭做才對,只是很少看投資人在市場變動時多空一起考量一起做

因為債劵的承作額在台灣的某些銀行也不高 看幣別計價的 最低10000起美金、英磅、歐元、澳紐幣承做,國際金融市場報價。

一些Apple,英國匯豐,美國,微軟,歐州投資銀行還有世界五百強知名的大公司等國際評等A~AA左右的債劵到期殖利率也比定存好(約3~5%),加上票面利息又給3~6%。

隨時可變賣,無流動性問題(無需持有至到期)。台灣銀行國際惠普跟S&P評等2013年也才A+而已,比上述大家還低或差不多,可以這麼理解 你認為台灣銀行不會倒 那些評等好的公司或政府機構也不會倒。

雖然台灣放空槓桿ETF(指S&P500,道瓊,羅素2000等指數,比較台指下更透明)或產品管道不多(還是有的)比較沒辦法在空頭時做(除台期指、選擇權及0050外),但是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轉換個想法在多空頭的時候也注重到債市上?相信如此大家能有更多的獲利空間與方向。希望大家一起來探討。

P.S 所說的債劵非大家害怕的連動債喔,這些說的是高評等債劵

買股票就等於是當股票發行公司的股東,公司的盈虧是由所有股東所共同承擔,所以公司愈賺錢股票愈值錢。買公司債券等於是借錢給發行公司,當個債權人領取固定的利息,和該公司賺錢與否無關,公司賺錢時領的利息不會比較多,公司賠錢時領的利息也不會比較少。但就怕發行公司倒閉,連本都要不回來了,然而倒時還能夠就其機構本身獲得清算向它所有資產做求償。股票方面則因為公司盈餘變化多端,這也是為什麼股票波動大的原因了。

債券價格的波動來自於利率的變動。另一個主要因素是債券發行公司的信用評等,簡單講:就是會不會倒閉或者是付不起利息的機率,術語稱為"違約"。如果買的債券是海外債券,則又多了一個匯率變動的風險。但是因為有穩定的利息收入,並且自身夠大信譽夠好的機構或國家,倒債的機率是非常小的這些風險比起股票是小得多了。

水云 wrote:
例如

這兩個禮拜來、債劵利率暴跌 ( 債劵價格狂升 )

如果,這個叫 公債 的話

您,買不買 ? ...(恕刪)


在這說一下 當股市不被看好或下降時,投資人害怕失敗,轉而投向穩健的高評等債劵,即使利率低又如何?因為當下他們只認為沒有比債更安全的東西,一窩蜂時債劵價格同時也會上漲,當然更聰明的投資人則會利用這種波動去判斷市場的下一步,於是乎可能就此賣出以套利並同時獲取了之前配發的利息。 大大可以搭配VIX波動率(也就是俗稱的恐慌指數)一起看,具有很大的判斷指標

債劵本身就是債劵 只是惠普及S&P將之評等 你可以看到STCOKQ債劵指數還有劃分政府OR公司機構債、高收益、垃圾債劵等),用股市的理解應該可以理解成大中小型股吧

還有買入價並不等於報酬率水雲大大,債劵本身有流動的特性,每個時間賣出點價格都是不同的,YTM指的只是說"如果到期時才變現的話將會得到多少的殖利率",可惜的是市場是變動的,投資人可以藉由市場的變化去提前贖回,它不是像保險那種解約金,沒到期贖回就一定會賠的...看對方向贖回就是賺並且獲取利息,希望大家釐清這觀念,就跟股票是一樣的,所以要一起考慮去達資產平衡

高評等債劵泛指A~AAA等債劵(包括成熟國家政府公債)統稱高評等債劵)
高收益債劵泛指B~BBB評等債劵
垃垃債劵則為CCC評等以下債劵

水雲大,在這說一下,國際上債劵指數是看債劵本身出售價格喔(出售時高能獲益指數會升,反之則降),但是也是可以理解成利率指數啦,因為你看到債升也就意眛著該債利率降,理解透徹的話當然能很好的轉換,所謂公債,它就是高評等債劵(包含著一些世界知名的金融集團及企業:如蘋果、匯豐、花旗、摩根、大通、得意志銀行、歐洲投銀、及各成熟國家國的什麼寡占的企業電信水力電力公司之類,只是解釋上感覺會比較好理解

正如我所說,股債(A~AAA評等)價格是反向的,如果你追求一個平衡,你就會在利率跌時賣出,因為能夠賣更高的價錢。這時當然是不要再買比較好(轉而要投向股市,因為股價較平時為低)。所以我說的理念是要兩者達到平衡以追求更好的報酬率。

因為債劵的”一定”定律就是利率跟價格是反向的變化。

股債兩者的投資方向不同,我認為兩者最大的差別是在看買股會不會賺、買債是看會不會倒,因此在信評是債劵挑選時的首要參考指標、再者票面利率、價格、及殖利率與到期時間,隨後是年配息次數等

美國國債評等常年保持AAA,但在2011年被調降為AA,但是反而大賣,請問大家有想過為什麼嗎?因為高評等債劵一向是以穩固與保障出名,利率不會給的很高,反而降評後,債劵被出售造成價格下跌、於是乎債劵的利率就只會升高,投資人將看到空間轉而又投入債,在股債中取得平衡,以求得更高的報酬率。

在Stockq.org拉到最下面看到的債劵指數是指價格的上升與下降

高評等債不等於高收益債
在市場好時反而會跌,可以將美國S&P、道瓊、費半、NASDAQ指數一起看。(如果有興趣可以觀察到高收益債指數會在股市上升時也跟著上升,但政府債指數(高評等債劵)則會跟市場指數反向變動)。
因為在市場時投資人不願將錢投入債市,因為殖利率低,投資在市場上更能獲得比債劵較高的殖利率。

而高收益債不同,高收益穩健程度在高評等債之下,並且A與BBB之間是很大的分水嶺,並非一道牆那麼簡單,因此在信評較低下會給出較高評等債劵的殖利率與更便宜的價格以獲取投資人投資高收益債的意願。

現在去看STOCKQ看可以看到10/17債劵的指數是高收益債較高評等債高(高收益債比高評等債受青睞),原因是因為在市場走多時投資人會更相信高收益債不會倒
(因為市場多頭即使在風險發生時也有著不錯的恢復能力,反之在市場不好時高收益債會下跌,即使給出較高的利率投資人也不怎麼安心,所以不願投資,這時高評等債劵就成了投資人的選擇。)

同時也能獲取更高的報酬率的保證。

關於高評等債劵還有很多觀念 一次也講不清,如果有感覺我是說錯的 歡迎探討,因為只是投資理念的討論。

最後再說許多大公司債劵A~AA台灣市面上都有,而且這種不屬於專業投資人的專利
所謂專業投資人要三百萬存款以上,或十萬美金以上,或有非常相關的金融知識申請為專投,才可以承作一些風險較高的B~BBB等級的債劵,否則一般戶也不會投資到B等級債劵。

債劵面額10000外幣起買的佔債劵的絕大部份,而不是大家想的幾十萬起(B等債劵蠻多是10萬起)

最後債劵產品在台灣某些銀行的確可以做也做的不錯 因為買過債劵就不會想再買保險了...所以本土幾乎不發展...真心的良心話阿

還有最後回er大大的話,你可以選擇放到到期獲取一開始給的報酬率,但在債市強時你會放嗎?跟股票一樣你可以獲利了結 贖回價高於到期贖回面額這時賣出時報酬殖利率高於原本給你的報酬率你應該會賣(贖回)吧?當然債市不好時 那就一直放著吧,當做保險不是嗎

債劵真的蠻可憐的 債劵很大程度上跟保險意義一樣,但多了流動性跟獲利的空間,唯一缺點就是大部份高評債承作額10000外幣起較高外抽你2.5%左右,保險從最低保期開始到最高保期抽你最少10~50%, 大家還是喜歡買保險- -

並且在最壞最壞最壞的情況下那些知名大企業或政府機構倒了,持有債劵的債權者將優先比其它投資人得到清算求償,求償順位約分七八種,股票是最低求償順位...往往得不到求償...。
從最高到最低-擔保優先債劵→無擔保優先債劵(如此高評等債劵)→次順位債劵tier 2 lower→次順位債劵tier 2 higher→次順位債劵tier 1→優先股→夾層債務→普通持股者股東....

請問那裡有說錯嗎@@

水云 wrote:
是啊 問題是如果 某...(恕刪)

台灣去年的國際評等在去年九月到十月左右發布,是A+。台灣銀行可以查到。14年的還沒出,台灣是被列為新興市場債沒錯,但因為台灣的特殊性所以才是A+,普遍新興市場債是屬於高收益等級,即使您說臺灣是新興市場,你認為會倒嗎?台灣有可能性會倒,但短期來看至少是穩定的吧?更別去說其它A~AAA的債劵評等國家及公司了。我記得我沒有說債市不會倒,也沒有說不會跌,一切都是股與債雙頭的考量以達股債平衡盡量消除投資上的非系統風險,在承擔系統風險下去找到別人未消除的非系統風求得更高的報酬率。

不是債就一定不會倒,整個金融市場風險分為系統風險(市場風險)與非系統風險。系統風險不管何種產品都不能被消除,而非系統風險可以,多樣化有配置的目的就是在於消除非系統風險。

就像金融裡的CAPM模型被大量的應用在各金融市場一樣,它本身考量的就是非系統風險對於報酬率的影響,而沒有考量系統風險,因為系統風險不可分散,也沒辦法分散。
投資人要想獲利只能在非系統風險求得。如果不釆主動式的投資 能得到的也只有系統風險帶來的利,而這利率現今發達的市場上已敵不過通膨率了。

主動式有賠的風險。沒錯,也因此自我對各類產品的認識是必要並且不斷充實的,如果你不能,就相信真正的專業,如果你不能 就採最笨的被動式投資。不想那麼被動,就要不斷的了解市場及各類產品的運用。

再來您說的有可能因為高層的一句話就將價格利率綁死,沒有錯,有這個可能性,但流通量越大跟越成熟的市場政府的可操控性越小越不可能如此做 考量的將是影響的後果 並受市場供需所限制,只能去慢慢通過各方面去調節,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此可以簡單理解成財政政策,效果是緩慢的但影響是深遠的。貨幣政策或直接市場干預都會很快的得到結果,但往往在更後的日子失去控制,所以通常各國政府都是同時進行這兩樣政策的。理解類似股市的基本面與技術面一樣,少部份抓到其規律的可以從技術中獲利(PS.真正的技術面),市場的長期展望及獲利還是要靠基本面支撐。長短必需同時進行 才能使市場平衡,所以換在我們做金融產品時也是一樣,各資產配置考量方方面面的點而去組合,只做單一產品的話風險肯定是比組合起來來的大,也許你會說股票也可以分散買,是的 這比起做一檔來的更降低,同樣的,更多類的產品組合起來風險會更低,你也可能再說 那風險低報酬也低,也沒有錯。

因此我們才需要以專業及尊敬市場的角度並且全方位的去看待整個金融市場,才能賺得其它投資人未完全消除非系統風險帶來的溢酬。(簡單來說,賺其它不專業非理性投資人的錢)

很多類產品都是結合的。比如股與債、期貨跟選擇權、即匯與遠匯等,當考量之後我們才有更多的空間去避險及獲利。


所以我們才需要在不同的產品下做一個資產的配置,債券也只是工具的一種,但其特性與股票迴異,因此才將債市與股市做一個組合考量在內。而高評等的債券其實風險是相對小了非常多。我從未說過債不會倒,只是要在多空時有不同的變化。

我提出觀點討論並非要辯證什麼,而是覺得眼光不要只是在臺灣,不要說臺灣都顧不好了還去顧其它,而是一個被操控的市場,大家還想去操控它,你只是一個小孩子跟大人在玩打架,有時會打到他,但是那是他把你當成小孩在玩呢。那不是真的本末倒置嗎?只是希望投資人能夠在市場中以正確的態度獲利。世界很大,全世界的資產在全球,受全球的影響,臺灣在國際上的金融量流通,也許佔1%都不到,受那99%的影響 不是只有臺灣的產品才叫金融產品,雖然很少很少部份人能抓到其軌跡與模式獲利,但臺灣被操控的因素真的太多,只是看著臺灣的錢一直被國外的市場賺走蠻心疼的,損耗國力,我們也要想想賺著國外的錢阿!!

為了使大家有直觀的認識,我搜集了臺灣目前一些上檔的債劵資訊(在這僅列出1/15左右的檔數而已),感覺到目前為止了 懂的人看了自然會懂,不懂的還是不懂= =
在做賣出贖回時挑對時點常常也非常容易賺到匯差,懶的賺 那就穩穩的放著到期頂回本金那到期殖利率吧

ps.結算日通俗點理解成債劵贖回日(投資人出售日),此時收益率就跟YTM無關了,因為你並沒有持有至到期,而是在等待到期的這段年限中找尋債市上漲(通常意指債劵價格上升,此時利率下降)時賣出,此時你能獲得的年化殖利率將更高於後面表定的到期殖利率,到期殖利率指你持有至到期 這個年化收益是給你掛保證的,跟保險差別的地方就在於你有機會,在債市好時有機會賣出獲取高於YTM額外的獲益,同時在到期的這段時間你是領著票面利率的利息的。 其實債劵(A級以上)是一種股市空時可攻,股市多時可買並且保本的一種產品,風險屬性五等級被歸類於跟保險一樣的屬性2),但多了更好的運用與流通性(A級以上債劵在次級市場流通時根本無交易對手風險,不用怕沒人買)只是承作額較多 並且手續費2.5%這樣都不願接受了,反而去喜歡讓業務員抽幾十%的保險,我想是投資者總是不想對對方應得的東西被揭露出來,有些東西還是內含的就好....債劵在銀行端就賺你的國際通路費(向國際金融市場報價及付稅)跟小額的手續費,給了你到期的保證以及獲利的可能性,幫你做那麼有價值的事情,投資人還是嫌棄,難怪在臺灣的銀行不得不去推保險了,難怪保險好賺

最後補充水雲大,我一直說的都是高評等債劵並非零息債,我不懂你是為何把高評等債劵聯想去零息債劵的。它們結構差很多。零息債是不考量票面利率的,因為它沒有,零息債劵只有到期殖利率,沒有票面利率,票面利率不等於到期殖利率,它是每半年或一年配這個利率給你的利息,出售或構買時都將會將它列入公式算出出售購買價格。而零息債它得出的殖利率也就只是折價發行與面額贖回的那一段。您說您學過投資學,我請您翻看看零息債劵(zero coupon bond)的定義?並且與我所說的高評等債劵是不是結構差很多?希望別誤導了群眾才好。

零息債劵只有一個殖利率,沒票面利率所以不用考量票面利率對價格的變化,也只有一年 計算容易,但也很容易被偽裝成保險 從而造成投資者的誤解(我記得投資版裡面有個人常常講保險,並且常常用這說法(似零息債)去包裝正統債劵,只不過他這次沒出現。),並且它在貨幣市場(Money Market)一年以下使用,在一年內多次出售當然利率對每個持有的交易者當然會越來越少。註:債劵期限是固定的,並不是換到另一個就會再多增1年,在天期越來越少的情況下,對每位的交易者來說年化殖利率當然是越來越少的,這是非常簡單的金融觀念。

我文中所題您確定我是在說零息債的結構嗎?不是,我一直反覆並且強調說的是高評等

而這一點我在發文時就已說在內了,票面利率3~6%就有提到。如果是零息債,我就不會提到票面利率。所以我想您會錯意了。

正統的債劵條件架構應該如我圖所附,一直以來說的都是這種@@

這些債劵本身發行時年限是10年、15年、20年,一直在次級市場上被交易跟流通,到了2014/10/16就如同圖下的剩於年限,從現在開始算到到期時就能得到最後那年化的YTM。
再註:不持有到期賣出的話就不會是那樣,債市好時會被賣出,YTM將更高,不好時持有至到期也得到上面說的YTM(此時很像保險 一樣票面本金償還,但差別在於資金不會被鎖死、配票面利率利息、高流通性、,獲取額外報酬可能性、並且匯市看到時在賺得利差)。 多空皆可運用。

台灣投資人的想法好像是注重在股市比較多?


恨天高 wrote:
貼的內容我很早就讀過...(恕刪)

嗯 基本上它就是一個註明的專業信息出版的公司,要信不信都在於自己 因為美國及歐盟還有世界各國也都信那一套,因此你不信也無所謂啦。

因為市場需求存在 市場任何風險趨避者、投資者、套利者將會形成需求的力量,從而形供給的存在,給予它存在。自然形成一種信譽及公信力的保證。

往小去想很簡單的例子信貸何不是這樣?金融市場早早就已進步到一個信用交易的時代了,難道信譽不重要?沒有信用市場任何事都不能做。它本身也就是一種公信力的凝聚。
它的中立立場就像瑞士銀行保護投資者資料對其它任何外界一樣嚴格,強如歐美大國 都不能強制它那般。

它會營利,因為市場需要。任何想要成為大公司的公司。想要在世界活動 就一定會評等;同時,投資人也需要這種市場供給的中立機構。

任何東西都是一個因果,一種循環,這就是金融市場魅力的所在。供給跟需求才是金融的立足點。

另外到這了 還是有其它人問題一堆 也不看清楚回文說 也不爬= = 通路費不是被路人揭露的很清楚了嗎?...還要再回嗎

發行機構拿你的錢 用各種用途 或買設備 廠房、投資等等等等去壯大他們公司國家而已 跟一般公司國家有自己的錢拿去這樣使用而已,金融上籌資工具的順位之前有提過 高評等債劵屬於無擔保優先債劵,求償順位八種中排在第二,在機構或政府倒閉時會進行清算 將能變現的東西變現返給

有擔保優先債劵→無擔保優先債劵(文中說的)→次順位債劵tier 2 lower→次順位債劵tier 2 higher→次順位債劵tier 1→優先股→夾層債務→持普通股股東。所以說債劵的風險是低了許多的,大公司及國家不可能在世界完全沒任何資產才宣布倒閉,自有一套完善的規範制度,那時公司資產將被國際清算銀行清算賠償給投資人,越後面順位的募資工具越不容易得到賠償。

再回水雲大大:您確認您是在認真問題嗎@@?基金管理費、銀行保管費?你覺得債劵是有這兩項費用的嗎?到那麼後面了 您還不知道債劵不是基金、還要安個基金管理費給它= =真是服了,手續費也有人揭露了。債劵也不是ETF,"""ETF還是基金""",只追求與市場大盤一致的走勢,除非是兩倍以上做多槓桿或做空

基本上這東西量大,賺取沒有那麼容易,也沒什麼隱含的手續費,該揭露的都會揭露,幫你承接購買債劵並且為你關注市場跟你匯報的機構進出時共賺你個國際通路費,還有幫你做的微薄的手續費共2.5%,您覺得很貴嗎?那大眾自己有能力去跟國際金融債劵交易中心談價嗎?要去那裡找這些機構?是不是要免費大家才會開心?還是像保險那樣都在價格上作弄最後結果細研時結果發現利率根本沒有比較高多少包裝來的好?

費用自己去網上找都有 也有人揭露了,不比普羅大眾喜歡的保險幾十趴抽傭還高就是

投資什麼那是投資人的事,我也不知道他們怎麼要買 意識不夠吧@@

而且現在近期新興市場被撤出很多了~~~~


bd_player wrote:
目前也在考慮投資海外...(恕刪)


產品是中性的,沒有對錯、只有運用,直接交易它可以並且容易超越大盤,但手續費的確比交易ETF還多。但是你還要看債劵給你的報酬。用任何公式套它的利率年化收益率絕對都是比現行市場利率表現來的高不少、並且有著流動的面向以尋找贖回時點獲取比當下給你的年化收益率更高的收益率,債市假設在五年內都非常不好好了,基本不可能發生,總是常常有時點是債劵賣出的時點,最近一次像是上上星期到上星期四賣出債劵的這時段債市表現最好(可以翻新聞,殖利率連連跌破,股市緊張、債市買盤湧現、債劵價格上升,所以這時你賣出就賺到許多),放到到期最不濟你都可以拿回面額+上年化收益率高於現行市場的利率非常多(你當下購買債劵時金融市場給的Risk free rate。)

如果你不贖回放至到期、不會收你贖回手續費 就把它當做保險,也就是手續費交易成本等等少了1%~1.5%左右,你並不會因此而吃虧。它的架構就是給出明碼實價的價格還有透明的報酬率及票面利息等等給您,而不用擔心像保單那樣隱藏貓膩算來算去,你並不會因此而吃虧。

當然 投資債劵要講的還有非常非常多 這只是簡單部份的一些觀念的建立 還要你洽談你自己的專員

ETF債劵指數基金 它本身是一種基金,用來追蹤指數大盤,也不會妄想超越指數大盤,只會追蹤大盤而已,頂多一致,所以獲利只能跟著債劵指數大盤的漲幅、大盤跌你就跌、大盤升你就升,非常被動,並且反應遲緩,基金從你贖回到你帳面上能使用約要5天,買進也要三天左右,所以完全沒法在市場有波動時做及時的買賣,因而造成與市場上的誤差,ETF是被動式投資 你再怎麼賺都不會賺到非系統風險給你帶來的報酬的可能性,因為你只追系統風險應該給你的報酬這一塊。它的好處簡單是不用去看市場 投入慢慢放就好了,你出時的報酬或損益會在你""投入點的當下""指數與""出時""指數。達成一致的波動,但因為手續費會造成ETF的追蹤誤差,總是會少於大盤一些不會完全波動的跟大盤一樣,會有一點點誤差。但時間拉長放的話誤差就會減小。 並且臺灣無法做空除0050外的任何臺灣市場相關的ETF。

真心還是覺得ETF要做也做國際市場比較好

(註:ETF雖追求與大盤一致的表現、但若做多或放空槓桿ETF不在此限)

比如1日、2日、3日、4日 做基本ETF帶給你的報酬有四日,從第一日開始分別是
-5% 2% 3% 8% =那四日以來報酬率就等於0.95*1.02*1.03*1.08=1.0779156 (7.79%收益率)
做了槓桿則不同 拿2倍槓桿來說
並不是等於收益四日以來是15.58%喔(非7.79% * 2)

而是-10% 4% 6% 16% = 0.9*1.04*1.06*1.16 = 1.1509 (15.09%報酬率)

差了快0.5%

賺時如此 賠時亦然

所以槓桿的ETF不能做長期 只能短期 如果槓桿放的久的話會失真。會偏離指數波動 若這樣意義上就是在做一種槓桿交易而非ETF了。

但是做槓桿好不好 沒有對錯,只要你的判斷夠準、但準不準來自與全面對金融市場的專業,我一直認為,專業不是華而不實的詞藻,而是在市場裡真的大部份的人都沒有一個更遠的眼界及對金融各種工具及市場的認識與運用,因而被更會運用各類金融工具的大戶坑殺,所以真的我也是每天最多只睡五個小時,晚上一兩點睡,六點多點起來 八點到公司,在公司做著這樣的事 晚上七八點下班了,吃個飯回家也要做著同樣的事,馬上看美國開盤及午盤,中間找時間去洗澡,然後起床看各國收盤及大事,八點到公司聽市場然後報告每日市場動態,以求在公司裡活下去,但還是覺得自己認識的太少了,要想活下去 就不能跟金融市場脫節...終於..又快禮拜五了

2014-10-19 23:52 發佈
小小留學生Hsiang wrote:
台灣投資人的想法好像是注重在股市比較多)


應該是01的版面上,股票的討論比較多。

關於台灣的股票市場,很大的成分像法人戶獵宰散戶的捕獵場,散戶要逃脫的夠多(通常帶傷)而且不被陣亡,練就的稍微精明之後,才得以明哲保身。在消息面落後法人,專業度更談不上,而且外資戶可以短暫操控盤勢的極度不對等條件下,外資大戶對散戶,就如專業且作弊的現代軍隊對上無知只有莽勇的單兵義和團,痛宰只是必然的結果

回到正題,很多投資人並沒有先養成平衡資產波動率,以保護資產(累積初期資產是這麼的不易,卻又如此的不珍惜)的投資觀念,而是只看到預想中投機的結果,只有遇到風險臨頭時,才驚覺後悔

小小留學生Hsiang wrote:
每天從鉅亨,Stoc...(恕刪)


1.台灣幾乎沒有債券商品可選

2.長期來看 股優於債

瘦狐狸 wrote:
1.台灣幾乎沒有債券...(恕刪)


不去了解花旗有上百檔國際大公司的債劵阿...
卻說沒有.......
要不然私下再詢問看看吧
去 google 搜了一下 ...

===

"2013年,兩岸債券ETF出現兩樣情。中國第一批債券ETF在1月9日正式獲准開始募集,而且一口氣發行2檔,當地媒體以「標誌著中國資本市場債券ETF正式起航」為題大肆報導,對於中國金融商品創新能力向前邁進,引以為傲。

同樣的場景,2年前也曾在台灣上演過。第1檔、同時也是台灣唯一1檔債券ETF「寶來富盈債券ETF」(簡稱寶富盈,櫃買中心代碼006202,現改為元大寶來富盈債券ETF),2011年1月27日風風光光地在櫃買中心掛牌。

令人惋惜的是,這項領先對岸2年的創新商品,卻將在2月26日舉行受益人大會,面臨終止上櫃與清算的命運!
債券ETF ( Bond ETF ) 是追蹤特定債券指數的基金,兼具固定收益商品的穩定收益特性與股票市場較佳的價格透明度,當投資人對股票的風險趨避程度增加而欲將資金轉入債券市場時,債券ETF可提供投資人另一投資管道。

為什麼兩岸都想發展債券ETF?為何台灣債券ETF市場經過2年後還是僅有1檔,發展不起來?
造成寶富盈掛牌後表現不如預期的主因,業者指出應與需繳交證券交易稅有關。

寶富盈雖是債券ETF,但因在櫃買中心掛牌,除了原本0.1425% 的交易手續費,還需要再繳交千分之一的證交稅。債券ETF之所以要收取證交稅,財政部賦稅署官員解釋,「債券ETF在櫃買中心掛牌交易屬於有價證券交易,而有價證券交易依法就要課徵證券交易稅,一切是依法行事,債券ETF要繳交證交稅不是特例。」

然而業者不滿地指出,「投資人在債券市場買債券,或買債券型基金都不需要繳交證交稅,可是當把債券變成集中市場的一個標的,就變成買債券ETF需要繳交證交稅, 這是很不合理的,其他國家債券ETF掛牌都不需要繳交證交稅。」

更無奈的是,千分之一的證交稅,對於波動性高的股市ETF,可能還勉強接受,但台灣公債殖利率日益走低,現在10年公債的殖利率才1.17%,等於說,持有這些債券1年才賺1.17%的利息,卻要交出將近1/10收入做為證交稅。

經營困難讓業者為了留住客戶,不收交易手續費都無所謂,但是完全沒有調降彈性的證交稅,讓業者釋出再多美意還是無法留住買氣。"
我是覺得哪裡怪怪的?

例如

這兩個禮拜來、債劵利率暴跌 ( 債劵價格狂升 )

如果,這個叫 公債 的話

您,買不買 ?

我一直不曉得 債劵指數

到底 講的是 價格指數 還是 利率指數?

好吧,假設 這兩種 商品 都有

那麼,大多數人 買哪個呢?

如果 台灣 也編一個 債券價格指數、一個 債券利率指數

哪一個 最不受 非市場因素 影響呢 ?

也就是說,如果這個 利率指數 的變化 會因為 某總裁、某主席 ...

一下子說 回收市場游資、一下子 又說 不回收 了 而 影響

我,始終不認為它是一個適合一般投資者的商品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小小留學生Hsiang wrote:
不去了解花旗有幾百檔...(恕刪)


in 台灣....你問問有幾個投資到海外的

我常聽到的一句話是 台灣就買不完了還買到國外去

台灣的公司債 你去翻來看看有幾檔優的


真要論國外 我幹嘛跟花旗他們買
水云 wrote:
我是覺得哪裡怪怪的?...(恕刪)


股債很難得會出現通殺的情況

現在的情況是最好都縮手

債的好處是買入價決定了你的報酬率

所以只要坐得穩選得好 外面風風雨雨就不用想太多了
瘦狐狸 wrote:
股債很難得會出現通殺的情況

現在的情況是最好都縮手XD

債的好處是買入價決定了你的報酬率

所以只要坐得穩選得好 外面風風雨雨就不用想太多了

既然 債 是

買入價 就決定 報酬率

那麼

買入「之後」,樓主 看到的

利率變化、價格變化

跟誰有關 ?

ps︰
其實我是故意問的

因為

總是 有人 搞不清楚

到底是 買了 債 本身,還是 買 債 的衍生商品

我還是強調

如果,債 本身 都沒搞懂 的話

債 的衍生商品,請不要買

債的 價格走勢、利率走向,那是 債的 衍生商品,不是 債 本身

股債平衡

請買 股 的本身,及 債 的本身 ( 公債、或公司債 )

才叫 股債平衡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水云 wrote:
既然 債 是買入價 ...(恕刪)


沒辦法 多數人只看到利 也不去了解商品的本質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