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如果出現主跌段,沒意外的話原因就是伊波拉了

當初去西非的醫療團隊,已經確定染病就不應該送回美國
結果現三人中標,中標的人還亂跑
準備進入大爆發期吧
2014-10-17 4:59 發佈
文章關鍵字 主跌段 原因

黑田如水 wrote:
當初去西非的醫療團隊...(恕刪)


達拉斯第一起的 並非是當初西非的醫療人員!!~ (不過他已經掛了!!)
第二起的 是第一起送到長老教會醫院的 亞裔女性護理人員!!
第三起的 也是一名女性護理人員!!


當初 送回的感染醫療人員 現在仍存活救治中!!
HI I am Gary!~ http://mussod.pixnet.net/blog
伊波拉病毒 類似愛滋病,是靠體液傳染,不是像SARS 或流感那樣靠空氣就能迅速傳染,同車 同室若有人SARS帶原發燒,病毒飛沫透過空氣,就能讓全部人都被傳染. 傳染力可怕的SARS,最後還是被中國控制住了.

非洲衛生條件和習慣差,伊波拉容易傳染.

美國人環境衛生好,暫時改掉見面就握手,抱抱,親臉,愛愛的習慣,伊波拉是很難大傳染的.

美國境內的第一個非洲帶原者坐飛機 坐汽車在美國到處趴趴走好幾天,目前似乎並沒有傳染給任何一個周遭的民眾,可見伊波拉的傳染散播力,遠遠不如SARS,流感可怕. SARS帶原者如果也這樣在美國趴趴走幾天,現在可能已經有上百人被感染了.

當年一個香港淘大花園患者來台訪友,馬上就造成全台淪陷,幾百人被感染,台灣從2003年三月十四日首見病例以來,共有六百七十四個以上病例,其中八十四人死亡,包括很多位醫生和護士.

伊波拉是要接觸才能被傳染,美國人可能是陰屍路殭屍影集看太多,太神經緊張,3億人口3人染病就讓美股大跌.

不過看要防伊病的裝備比SARS還可怕,SARS只要一個N95口罩就好...
伊波拉要全身密不透風....
若碰到伊波拉敢死隊....再乾淨也沒用..可能這樣所以美軍不敢打地面戰?

新二伊戰爭! 伊波拉跟伊斯蘭國.. 就看歐巴馬的能力了~

pqaf wrote:
像SARS 或流感那樣靠空氣就能迅速傳染...(恕刪)


  SARS是飛沫感染,如果是空氣傳染,當初就沒那麼好善了。
今天的新聞 ....

===

華爾街日報周四報導指出,近來全球股市重挫不止的元凶,是投資人對通貨緊縮的恐懼!全球央行主要決策者原以為他們在數年前成功擊退的通貨緊縮危機,如今卻捲土重來,威脅全球經濟。

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物價普遍下跌曾引發外界憂慮全球恐將步入大蕭條與日本「失落的二十年」命運;這也促使全球主要央行積極採用各種貨幣寬鬆政策來擊退通縮危機。

通縮風暴 蔓延至新興市場

但如今有愈來愈多的跡象顯示,全球經濟成長趨緩、油價重挫至4年低點,商品價格走跌、股市表現疲弱與債券殖利率下滑,在在反映通縮風險並未遠離,而且正擴散至美國與新興市場。

聯準會本月按原定時間表結束購債計畫,更讓通縮威脅加深,聯準會購債計畫在過去是對抗物價下滑的工具之一。

歐元區9月通膨率 僅0.3%

其中以歐洲的通縮危機最為嚴重。歐盟統計局昨(16)日公佈,歐元區9月通膨年率放緩至0.3%,低於原先預期,並且再度刷新5年低點,更是遠低於歐洲央行(ECB)設定的2%目標。

其中部分歐元國家,像是義大利,已經進入通縮狀態。歐元區以外歐洲國家也受衝擊,瑞典統計局表示,繼8月消費者物價年減0.2%後,9月該指數又下滑0.4%。

美國財政部在對國會的半年度報告中,警告歐洲已陷入薪資與物價下滑的惡性循環。它除了指出ECB近來採取行動不足以擊敗通縮,並呼籲德國政府應更積極提振內需,協助歐洲經濟走出陰霾。

QE政策 歐盟各國缺共識

曾擔任聯準會理事,目前在哈佛大學任教的史坦(Jeremy Stein)認為歐洲的通縮問題「令人擔憂」,他指出解決通縮的藥方,是決策者必須有更積極作為。

ECB為解決通縮的棘手問題,曾在今年6月與9月分別降息,將利率壓低至歷史低點,並還推出新的銀行貸款和資產購買計劃。

但ECB官員對於仿效美國,採取更激進貨幣寬鬆措施,例如量化寬鬆(QE)政策則缺乏共識。在德國、奧地利央行堅決反對實行QE下,令投資者對於ECB如何化解通縮威脅,並無太多信心。

凸歸台灣 wrote:
今天的新聞 .......(恕刪)


把基層的財富縮水,拿去救資本家的投資
當然,基層購買力降低,可用支出縮減
需求減少,通貨就會緊縮


凸歸台灣 wrote:
今天的新聞 .......(恕刪)

歐盟沒能力qe了
如果歐元強勢就算了
弱勢之下在qe就準備當壁紙了
老實說,版大太看得起伊波拉了。


這是體液傳染途徑。
跟sars比起來差太多,俺們拱手不握手。戴口罩。



主要還是透資升息的問題。

加上美國要經濟制裁俄羅斯,這相當於金融界的世界大戰。


指數有崩跌震盪起伏是很正常的。


替代能源的崛起,石油價格的大跌。

算是正式敲響能源族群的訊號了。


電池、太陽能、風電、潮汐。

然後主力就是把發電能力設計進入城市建築當中了。


城市的整體規劃很重要,能不能打造出可發電的社區?

P2p概念了,每個人都參與發電以後,被電擊的機會就升高了XDDD

電費下降的機會就變高了。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