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今天這篇文章,寫的很中肯,台灣這幾年經濟發展的瓶頸與困境,非經濟部長一人之責任,更多是來自這10多年台灣產業升級的困境,以及亞太各國相繼互相完成貿易自由化FTA競爭的影響...
轉錄經濟日報:悶經濟 非經長一人之責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8324726.shtml
【經濟日報╱張忠本】
2013.11.28 03:40 am
立法委員因為台灣經濟成長表現差,要裁刪並凍結經濟部長年終獎金,顯示這些立法委員的無知。台灣經濟表現不好,豈是經濟部長一人之責;甚至也不是經濟部一部的責任。台灣經濟不振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全球經濟不振
台灣出口依存度高達67.28%,某些產業外銷更占九成以上。當全球不景氣,世界市場萎縮,出口依存度愈高的地區,受創愈嚴重。如1974年及1979年兩次石油危機、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2001年網路泡沫及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2012年歐債危機時,台灣經濟都一蹶不振。2001年台灣經濟成長率-1.65%,2009年-1.84%,2012年1.3%。
2013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從過去正常時期(2004年~2007年)平均5.0%降至2.4%;美國從2.8%降至1.6%;歐盟從2.8%降至-0.4%;中國從10%降至7.7%。亞洲四小龍也從4%~5%,降至2012年1%~2%、2013年2%~3%。
二、電子技術革命
台灣電子(含資訊、通訊等)產業占GDP 22.64%,占出口總值37%。自2009年智慧行動裝置(手機與平板電腦)興起,個人電腦自2012年成長已停滯,2013年NB更衰退15%,全球NB最多時銷售3億台,預測將持續降至二億台。
全球NB九成以上係台商生產,因此台灣NB代工及PCB等零組件受創最深。雖然行動裝置硬體製造仍以台灣為主,惟(1)行動裝置單價比個人電腦低;(2)行動裝置價值鏈軟體多,個人電腦硬體較多,因此隨電子技術創新,台灣失去的比新增多。
當行動裝置取代個人電腦時代來臨,個人電腦時代之舊F4,微軟、英特爾、戴爾、惠普,自2009年以來五年間市值都持續減退。台灣亦然,最典型的代表是「宏碁」。
三、區域經貿整合
2003年WTO在墨西哥杜哈會議失敗後,各國都重返雙邊或多邊自由貿易協定(FTA)。至2010年底全球已簽署RTA計225個;其中80%是FTA。
各國與FTA夥伴間貿易額占本國總貿易額之比重:韓國34%、中國25%、印度23%、日本18.6%、美國38%、歐盟73.8%、東協60%。台灣0.2%,只完成與中南美五小國簽訂FTA。中國堅持的一中原則是台灣無法拓展國際經貿關係的主要屏障。
過去各國簽訂FTA後,對台灣貿易已產生非常不利衝擊;例如:韓國2007年6月與東協簽訂FTA,在此之前兩年,台灣出口東協平均成長20.1%,韓國16.6%;簽訂後台灣出口東協平均成長率降至11.8%,韓國卻成長到24%。在韓國與東協FTA簽訂前三年(2004~2006年)韓國在東協進口市占率為5.52%,簽訂後(2007~2012年)升至6.59%。反之同期間台灣市占率自5.33%降至4.67%。
因此企業界才急迫呼籲政府早日完成在兩岸經濟協議(ECFA)下的雙邊「服貿」與「貨貿」協議。
四、長期衰退趨勢
台灣經濟不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比較1990年代(1990~1999年)與2000年代(2000~2009年),經濟平均成長率自6.3%降至3.4%;投資率自25.2%降至21.1%;新設公司數自每年平均46,180家,減至年平均37,430家;解散公司數則自年平均19,937家,增至年平均38,235家;平均失業率自2%升至4.4%。當年的經濟部部長有無減薪。
長期衰退的原因:
(1)產業外移:中國經濟崛起,台商工廠紛紛西遷。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比率自2000年13.3%,升至2009年47.9%;資訊電子同期間更從25%升至82%。
(2)投資停滯:台灣投資率從1990年代28%降至目前只有17%。原因之一是社會民粹,如重環保、反七輕、反核四;又如為社會公義,員工分紅費用化等;為意識型態、戒急用忍。台灣日益邊緣化、孤立化。
台灣經濟不振,朝野應共同檢討、共同承當。
(作者是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資深產業顧問)
【2013/11/28 經濟日報】
說要進口外國米,大家都害怕
聽到 越南米 ,需要混充成台灣米,如驚弓之鳥

於是,加入 WTO,我們的米,在市場上似乎沒有受到衝擊
大多數還是會選擇 就近、在地 的產品 ( 以免多負擔了運費

不過,我們的 20 世紀農業,可能還沒成為想像中的 21 世紀農業

同樣的,簽署 ( 或不簽署 ) FTA ( 或說中文︰貿易協定 )
不會使得 目前的 經濟模型,轉身一變成為 21 世紀的 新經濟模型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