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亨網編譯郭照青 2013-07-31 00:02:26
這些日子以來,許多商品與勞務價格突然開始上漲。有些漲勢明顯,有些尚非嚴重。
漲勢明顯的項目,包括食品,能源與醫藥。然而,有許多其他項目,價格漲勢感受不深,但對荷包的浸蝕,其實一樣。
悄悄漲價,壓力卻同樣沉重的項目,包括保險,雜誌,報紙,電話,有線電視,及機票,公用事業等費用。
漲價的方式各不相同,包括內容變動,或調高費用,及一方面額外收費,一方面又減少服務或商品質量。
即使讓人尊敬的刊物--經濟學人,也採取了行動。本周出版的該雜誌告訴企業界,不得不增加收費,同時又計劃提高雜誌本身的價格。
各項價格調高,由幾個月前開始。目前尚無法進行各月間年率漲幅的比較。
但年率的比較,容易誤導。每月的變動,更具有重要性。
1970年代初期,聯準會(Fed)主席Arthur F. Burns提出了核心通貨膨脹(扣除食品與能源)一辭。其目的在讓民眾的眼光轉離真實價格的變動,好讓當時的Fed能實施超寬鬆貨幣政策。
Burns認為,Fed無法掌控食品與能源的來源。他認定食品與能源的價格,主要與外在因素有關,如天氣與國際政局。因而,它們與經濟情勢無關。
Burns設法讓國會,政府統計機構,媒體與經濟學家,相信扣除食品與能源後,才是正確看待物價的方式。
今日的Fed焦點在核心通貨膨脹(該通貨膨脹目前偏低),因而能更強調降低失業率,而非擔憂通貨膨脹。可以想像,這一著棋對政治人物亦必然具有吸引力。
但是扣除食品與能源,亦容易誤導。
第一,我們每日均消費食品與能源。第二,這些價格的變動,亦能影響其他物價,當然也能影響我們對通貨膨脹的感受。
最後一項理由來自Arthur Burns的明星學生Milton Friedman,他多次說過,通貨膨脈是一種時時且處處存在的貨幣現象。簡言之,太多金錢追逐太少商品,總會導致物價上漲,問題只在於,是追逐那些商品。
對通貨膨脹最敏感者,莫過於債券市場。公債與TIPS(抗通膨債券)價差,係衡量經通膨調整後的公債,與未經通膨調整公債的價差。該價差由 3月至6月,幾乎不停下降。但隨後卻又上升到了近二個月高點,誰還能說通貨膨脹偏低?

X